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磴口县举办生态产业成果展

磴口县举办生态产业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1-07-10 11:53:33

Ⅰ 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哪

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地处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紧临黄河,与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南接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北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南北沿黄河流向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5-15公里,生态综合治理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Ⅱ 《天水市的植被状况》

呵呵
你不是在开玩笑把
我建议你到甘肃林业网上搜索啊
天水市林业局行政执法依据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

李敏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021)

(此文刊载在《沙棘》杂志2005年第二期1-5页)

摘要: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凸现了“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的历程划分为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和市场引导阶段。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沙棘 开发利用 历程

1 前言

50多年来,我国为了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为了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发展,示范推广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但多数没有形成规模,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广到全国,持续20年的发展,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甚至在世界产生影响的,除了沙棘,绝无仅有。以下对20年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历程做一简要分析,剖析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轨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凸现“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国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入WTO、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治理沙尘暴等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事件。因此,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遵循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波浪前进,曲折发展”的规律,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成立机构、召开大型会议等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政府行为;专利制定的建立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

2 20年发展历程总述

统计1985-2004年国家、流域机构、省区成立沙棘组织协调机构、召开全国沙棘工作会议、现场会议、产品展示会议、学术会议;沙棘专业委员会会议;流域沙棘(培训、工作)会议;国内召开的国际沙棘会议和组团出国培训考察、接待国外政府(国际组织)考察团等反映政府行为的资料,以该年度发生这些事件的次数,做出图1。

从图1看出,20年来,反映政府行为事件的数量不仅波动较大,而且呈下降趋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减少的数量是年数(1、2……20)的负的0.26倍。其中1986年成立机构、召开会议等反映政府行为的事件达12起,是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87年为11起,数量为第二,1986和1987年政府行为事件占20年总量的24%。在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政府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20世纪末期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大幅度减少,涉及加工利用的全国会议几乎没有。其中2004年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全国性会议的减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逐渐淡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也对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沙棘专利的数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同时也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

作者统计了1985-2003年的沙棘专利数量(因检索专利资料时,2004年的沙棘专利没有全部公布,因此本文没有采用2004年的沙棘专利数量数据,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从图2可以看出,沙棘专利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和2000年显现出两个高峰,其中2000年的专利数量达到37项,包括软硬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物、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产品包装等门类。

采用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沙棘专利的变化趋势,发现,沙棘专利数量的变化呈指数增加趋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综合以上图1和图2,做出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起伏,甚至大起大落。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发展趋势线,可以看出,近20年的历程从总体上仍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

3 20年发展历程分阶段论述

根据以上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专利技术的增减变化过程,结合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可以将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市场引导阶段。

3.1宣传发动阶段(1985-1988年)

198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同志向中央提交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其后时任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纽茂生同志携带钱正英部长的亲笔信,前往山西、陕西、辽宁、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调查了解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1986年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分别成立了沙棘办公室,推动各地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强大的政府行为推动下,1986年全国建立加工利用企业9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4900t;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初步查清了资源状况。同年9月由水电部、林业部和山西省联合召开了全国沙棘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原水电部、林业部、轻工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体委、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的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经验,互通了信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促进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7年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全国性会议,分别是: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沙棘产品贸易洽谈会、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际商场在天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5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在青岛召开的沙棘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会、10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林业部造林经营司、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在建平召开的沙棘资源现场会、12月在陕西杨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沙棘科研学术会议、12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轻工部、水电部、林业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沙棘产品质量评议会。这些会议从组织领导、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宣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发动,各地创办了以生产饮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厂近100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选择16个县(旗)开展了沙棘资源建设试点工作;1988年世界第一份沙棘专业杂志――《沙棘》在中国诞生。

1988年3月在西安召开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对两年来的沙棘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沙棘开发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开发内容逐渐深化,资源建设已被各界重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见成效;钱正英同志提出的以开发沙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突破口的建议正在实现;全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经过短短两年的宣传发动,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

3.2全面突破阶段(1989-1998年)

3.2.1 1989年,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改革方针调整的影响下,市场出现疲软,一些产品销减少,影响了沙棘的开发利用。

1990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召开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沙棘开发利用形势,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了如何提高沙棘开发的经济效益,确定了下一步宏观指导思想,提出了“八五”期间的开发利用战略决策。1990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沙棘开发利用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国沙棘开发利用事业由起步阶段转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钮茂生同志在会上做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大力发展沙棘事业”的工作报告。表彰了“七五”期间在沙棘开发利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会议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问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积极工作,踏实稳步地向前发展,沙棘开发利用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本次会议为使沙棘开发利用事业走出低谷,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突破性的进展,1993年下半年沙棘资源建设和加工利用获得了新的活力,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沙棘种植区域得到扩大,新建和成立了一批加工销售企业,开发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呈现出第二次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高潮。

3.2.2 从1989年开始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全面突破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资源建设蓬勃发展,加工利用产销两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际交流成效显著。

在沙棘资源建设方面,黄委沙棘办公室实施的沙棘治理砒沙岩工程获得成功,1993年水利部在东胜市召开了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宣传推广沙棘治理砒沙岩的成果。1995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全国沙棘资源基地建设联谊会”。1997年7月 UNDP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在北京启动。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玻利维亚经济发展部签署沙棘种植合作备忘录。在总结沙棘治理砒沙岩成果的基础上,1998年9月国家计委立项的“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正式启动。

在此期间,统计全国沙棘种植面积达到每年6.7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年统计种植面积5万hm2以上,占同期黄土高原年代水土保持造林面积的10%左右;涌现出一批以种植沙棘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资源建设初现“突破口”效应,。

在加工利用与市场开拓方面,加工企业数量剧增,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产品种类增加,产量上升,质量提高,加工层次深化;市场迅速扩大,沙棘产品广为人知,一些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市场得到开拓,产品出口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加工效应显著提高。

1992年在社会各界、国内各类刊物对沙棘油药用效果宣传力度加大,特别是《人民日报》等刊物的宣传,使全社会提高了对沙棘油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使沙棘油市场得到迅速开拓。沙棘油的加工从上半年的每公斤100多元还卖不出去,到下半年每公斤零售价超过500元还供不应求。从此以后,虽然沙棘油的价格几经变化,有所降低,但至今仍保持在较高的价位。在沙棘油高价格的刺激下,沙棘油生产得到各地企业的重视,使沙棘油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加工生产得到较大的促进。1992年出现的第二次开发利用高潮就是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突破的形势下形成的。

为了规范沙棘油和其他沙棘产品的生产,1994年6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发布了沙棘籽油(HB/QS002—94)和沙棘果油(HB/QS001—94)全国行业标准。1995年3月水利部批准成立全国沙棘产品检测中心。1995年12月全国沙棘企业联谊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年会。

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了全国性沙棘资源普查,掌握了我国沙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沙棘属植物新分类体系,得到国际沙棘界的认可;选育出中国第一代经过改良的沙棘品种,建立了中国沙棘引种、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以治理严重水土流失为目的,大面积种植人工沙棘林,成套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棘获得成功;对沙棘属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以沙棘药用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保健品研制有了长足发展。

在沙棘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沙棘良种选育。该研究成果为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最高国家奖励。1986年黄委天水水保站开始沙棘的引种和育种工作。1988年黄委沙棘办在黄河中游地区扩大对产自新疆的中亚沙棘(蒙古沙棘)的引种区域。1991年黄委沙棘办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协作,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东胜、离石、磴口、西峰、绥德、永寿等试验点,开展沙棘良种选育研究,1995年沙棘育种课题在北京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在辽宁阜新、陕西永寿、内蒙古东胜等地的育种研究也先后完成并通过了鉴定。这些研究项目培育出沙棘良种13个,包括以采果为主的经济型品种,以园林绿化为主的观赏型品种,以放牧和草原改良为主的生态经济型品种,以保持水土为主的生态型品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1994~1997年完成了国家外专局下达的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良种及技术项目,其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品种38个。1997年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历经十年的我国第一代沙棘良种选育工作以显赫的成果完成。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1989年10月首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的倡议。 1991年联合国资助青海“妇女参与发展”项目开发沙棘取得进展。1993年我国组织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参加在俄罗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成就,为确立中国在世界沙棘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995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沙棘研讨会,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并签署了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国际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北京宣言》。《北京宣言》肯定了中国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沙棘界的主导地位。

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投入实施,该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提高沙棘研究示范和培训的能力;增强农户的沙棘种植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及研究管理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诸如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的交流与合作。

3.3市场引导阶段(1999年以后)

3.3.1 随着又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1998年以后,各级各地沙棘办公室先后停止活动,1997年5月中编办批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更名为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成为水利部正式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淡化,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行为减弱,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发育,继续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3.3.2 1999年以来6年批准沙棘专利139项,占20年专利数量的54.3%。不仅沙棘加工产品、技术、设备申报专利,而且沙棘资源建设的技术也申报专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构建沙棘联合共生体方法,该发明2004年1月7日公开,专利号为02132424。该方法以沙棘为宿主植物的VA菌根真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与沙棘为宿主植物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共同接种于沙棘形成沙棘联合共生体。本发明形成的联合共生体提高沙棘的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沙棘的适应性,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造林引种、育苗及经济林等生产实践中,尤其是逆境条件下的造林与复垦;同时在促进沙棘生长,沙棘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和发展了联合共生理论。

宁夏银川市蓝天实用技术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同穴乔灌混交种植方法,该发明2003年6月18日公开,专利号为02160200。该方法应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态建设,不挤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坏地形地貌及现有植被,投资小,见效大。

3.3.3 在资源建设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企业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推广,资源建设持续发展。水利部沙棘中心实施的砒沙岩沙棘种植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1998年“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该项目由沙棘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承包制和“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确保种植任务能够放的下,沙棘果实能够收的上,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目前有许多沙棘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生产沙棘产品,也重视沙棘资源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骄资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沙棘种植、研究开发及沙棘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大力开展沙棘产品,带动沙棘资源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企业长足发展,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从1996年开始生产天骄牌沙棘醋和开发沙棘产品以来,先后获国家三项专利技术.目前已形成沙棘良种试验、育苗、种植及沙棘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一条龙的内蒙第二家从事沙棘开发利用的企业。公司在距东胜30公里处建立柴登万亩沙棘原料基地,经过建设将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受益于基地的大果沙棘样板基地。使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三赢"模式。

右玉县通过“封育、天然林改造、人工种植、发展人工种植园”四种方法,使全县不同覆盖度的沙棘林发展到30万亩,沙棘基地可结果12000余吨,产籽2100吨。在此基础上,右玉县组建了年产沙棘系列产品500吨的绿都食品饮料公司,年利税20多万元。同时组建了以沙棘秆为原料,年产值450万元的人造板厂。1998年,右玉县和北京汇源集团联营建起年产沙棘饮料25000吨的汇源沙棘饮料公司。目前右玉县已经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十几家,每年为县财政增收500多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沙棘的生产和加工,一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每年平均增收100多元,社会效益逐年提高。

3.3.4 在良种沙棘推广方面,近年来主要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繁殖推广。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沙棘良种扦插苗的生产能力达每年上千万株,2003年春沙棘良种苗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黑龙江、辽宁、甘肃等省区依托地理和自然条件优势,年繁殖沙棘良种苗木均在200万株左右,成为沙棘良种苗木繁殖大省。

3.3.5 在市场销售方面,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均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机制,大力推广销售沙棘种苗、沙棘原料、沙棘产品。经调查,我国许多沙棘科研、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单位和企业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广告推销产品。据分析,从《沙棘》杂志创办到2003年,沙棘广告页数量呈指数趋势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广告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沙棘产品销售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20年来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宣传发动、全面突破、市场引导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找到了就这么多啊
你自己找找看把
我的可以用的话就用把
不可以我可帮助你找啊
呵呵
甘肃农业大学我可是有认识的人啊

Ⅲ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的公司发展

一、苁蓉人工接种示范基地建设
公司立足于“用产业收益回报生态建设,用科技手段再造沙漠绿洲”,在乌兰布和沙漠建设5万亩苁蓉有机原料基地(已办理土地合法手续),2004年聘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铭庭教授进行苁蓉人工接种试验;2007年与中国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王爷地苁蓉人工接种研究室,由中国农大郭玉海教授任首席专家,中国农大博士、硕士组成研发团队,在肉苁蓉人工接种成活率、品质和产量、良种繁育及种子微球化处理、苁蓉机械化种植与采收、沙生灌木种苗繁育等方面,创新研究了一条低成本、高接种率、生长周期短的苁蓉接种模式,形成一套肉苁蓉人工栽培高产综合技术体系,并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申请技术鉴定。
2007年10月在公司沙金苏木架子滩有机人工接种苁蓉示范基地举办了肉苁蓉产业推进及高产技术测产现场会,来自北京、自治区的专家教授及县级相关部门现场采挖称重达到了每亩产鲜苁蓉(管花肉苁蓉)330公斤,亩收益3300—4900元(鲜苁蓉市场价10—15元计),得到了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对公司掌握的人工接种肉苁蓉技术给予肯定。经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王爷地公司架子滩基地产的荒漠肉苁蓉成份测定:松果菊苷含量为20.17%、毛蕊花糖苷含量为7.12%,总含量为27.22%,含量高于药典标准(药典总含量不少于0.3%)。2009年5月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认证。
为建设绿色环保的生态新农村,开发苁蓉产业的最大效益,公司多年来,筹资 80 万元修建穿沙主干路、水泥桥,安装接通自来水,使附近农牧民出行方便,饮用水得到改善。而且每年雇用大量当地农牧民进行肉苁蓉人工接种和鲜苁蓉采挖,技术人员对农牧民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使他们掌握了苁蓉人工接种技术,同时公司提供苁蓉良种,并回收苁蓉,有效激发了当地农牧民治理沙漠、种植苁蓉的积极性,农牧民自发地承包沙漠人工接种肉苁蓉向沙漠要效益,直接增加周边农牧民人均收入。
2009年公司在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架子滩规划建设《乌兰布和沙漠1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项目,本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内发改农字[2008]173号)。目前基地已投资4000万元,开发耕地4800亩,各类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栽植梭梭林20000亩,新疆杨大杆1955亩、合13.68万株,苁蓉人工接种6000亩,育苗面积300亩,渠路林水电基本配套。架子滩基地被列为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北京大学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心肉苁蓉研究基地、自治区防沙治沙协会磴口人工接种苁蓉示范基地、磴口县苁蓉人工接种示范基地。
二、苁蓉精深加工
王爷地公司在2006年注册“王爷地”这个历史品牌为商标,2007年以来相继推出了苁蓉茶、苁蓉礼盒、苁蓉干粉、苁蓉切片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了进一步带动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溢价能力,公司重新规划企业经营模式、战略发展方向和品牌建设, 2008年5月王爷地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组建王爷地体能健康研究中心,由籍保平教授任首席专家,周峰、陈钢等6位博士组成研发团队,开发中国首款“王爷地”品牌无糖苁蓉饮料”,已投放市场。产品销往北京、云南、江苏、山东、广东、内蒙等地, 2011年还相继推出苁蓉胶囊、苁蓉冲剂、苁蓉保健酒,随着市场的形成逐渐在华南、华东、华北布局工厂。
公司2010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处理鲜苁蓉6000吨符合GMP认证肉苁蓉深加工厂;投资1亿元(营业建筑面积6万平米,总占地面积160亩)建设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药材及地方特产交易、旅游商品展示、仓储、冷藏、物流配送、连锁经营、餐饮酒店、信息收发、电子结算、汇兑为一体的中国唯一肉苁蓉综合交易市场,力争使磴口成为中国肉苁蓉交易的集散地。
三、市场营销
2010年10月18日,公司与内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王爷地苁蓉销售公司。通过近几年宏观市场环境、苁蓉产业发展、苁蓉产品形态、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等方面调研,确定市场导向下的深加工多产品创新升级、品牌定位为核心的产品营销战略,集中最大的资金力量用于市场营销推广,以市场需求定位产品类型,产品销往北京、云南、江苏、山东、广东、内蒙等地,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740万元。
王爷地公司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以下主要成绩:
1、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认定为首批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光彩事业国土绿化先进民营企业。
2、中国首家认证5万亩有机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乌兰布和沙漠(中国肉苁蓉种植最适宜区)磴口县王爷地苁蓉种植基地。
3、成功开发中国第一款无糖苁蓉饮料;第五届中国肉苁蓉及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暨沙产业产品展示会指定饮品;2008内蒙古年度经济人物、创业人物颁奖大会唯一指定饮品。
4、苁蓉产业的领军企业,创建了苁蓉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5、开创了沙漠中每亩超过3000元收益的产业纪元。
6、技术支持
最具权威的苁蓉种植技术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中心
最具权威的功能性食品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
7、通过王爷地公司对苁蓉产业的示范和引领,力争使50万亩苁蓉原料基地列入市县“十二五规划”;2009年5月11日-13日在磴口县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肉苁蓉及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暨沙产业产品展示会,使苁蓉产业成为乌兰布和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新兴支柱产业。

Ⅳ 沙漠引进2000只鹅除杂草,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

养鹅不为下蛋,而是为吃草。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尝试引进2000只白鹅进行生物除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而中国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位于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腹地, 是推动沙漠综合治理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园区 。随着园区的逐渐扩大,750亩果树种植区内果树长势渐旺, 但杂草较多对果树的生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Ⅳ 生态种植标准化建设流程

基本简介
平罗县是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东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临,西与阿拉善左旗接壤,南与银川市贺兰县、北与石嘴山市惠农区相连。面积2086.13平方公里,人口30万,城区人口8万人,回族人口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现辖七镇六乡,141个行政村。黄河纵贯南北,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土地一马平川,沟渠纵横。树网成林,稻香鱼肥,自古是西北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有“赛上小江南”的美誉。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平罗在西部874个县市中分别排名第93位、第78位,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交通要地、资源富地、产业重地、投资福地是平罗的四大特点。
平罗县矿产资源
“若说良田无限好,风光谁亚小江南”--清代诗人法海的名句,逼真地描绘出平罗县山河之间,一片沃野,水草丰盛,资源富饶的胜景。 78万亩良田,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山麓、河滩上宽阔的天然牧场,使得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森林蓄积量达9.3万亩。 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品种与产量在宁夏首屈一指,尤以煤、铝土、硅石、铁矿石、黏土、碳岩、石英砂等最为可观。是国际市场冠誉的“煤王”太西煤的产地,已探明储藏量6.55亿吨。电力资源丰富,年供电量11亿千瓦时。 土地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黄河过境流程达41公里,农业倚黄河之利,水资源充足,加之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是宁夏优质小麦、大米、油料、蔬菜、瓜果和淡水鱼的重要产地之一。土地面积广阔,土质深厚,现已开发耕地78万亩,宜农、宜林待开发荒地70.83万亩,山麓、沙滩面积13.63公顷。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其中小滚钟口生产的粘板岩质地细润,清雅莹柔,用它雕成的贺兰石砚是宁夏“五宝”之一。 贺兰山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贺兰山岩画
金马河(云升)生态旅游区 金马河(云升)生态旅游区
宁夏金马河生态旅游区位于贺兰县城东10公里处金贵镇火星村黄河岸边,南距银川市30公里,东隔黄河与兴庆区的黄沙古渡、马兰花大草原和兵沟汉墓群等旅游景区相望,2003年,由宁夏云升养殖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占地面积1万余亩,其中河滩地4500亩,黄河护岸林5000亩,奶牛养殖基地400亩,现有观光休闲垂钓池100亩,大水面节水生态型养殖池塘850亩。2007年新开挖改造850亩,修建观光休闲长廊5座,水上凉亭3座,种植观赏荷花150亩,养殖各种家禽50000余只。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有草鱼、鲤鱼、鲫鱼、鲶鱼等,均严格按水产品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生产,可年产各类鲜鱼30余万公斤。旅游区内水、沙、树、草、鸟五大景源有机结合,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现建有清真餐厅、洗浴中心、垂钓中心、休闲中心、黄河观光区、农家乐服务中心和养殖基地。 宁夏金马河生态旅游区集奶牛养殖、奶产品加工与销售、休闲洗浴、黄河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是您科考、投资、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的理想胜地
历史沿革
平罗县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居戎狄部落游牧之沃野,水草丰美。秦时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时属北地郡方梁县。东汉 田州古塔
时属北帝郡廉县。南北朝时期,在北魏时属历城郡建安县。隋朝时属灵武郡灵武县。唐朝时属警州。北宋时属定州。嘉庆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为平虏千户所。清朝初年改为平罗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平罗县。 平罗县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秦及西汉初属北地郡富平县。汉武帝时在今县境下庙乡暖泉村设廉县。东汉、两晋时县境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控制。南北朝及隋时属灵武郡。唐属灵州都督府,朔方节度使管辖。唐先天二年(713年),在今县境姚伏镇置定远城。唐景福二年(893年)升为警州。北宋、西夏时属中兴府(今银川市)。元、明时属宁夏府、宁夏卫辖。明嘉靖(1551年)时,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平罗县即为平虏之转音。 平罗建县后第三年开挖兴建了惠农、昌润两渠,招民垦种。于1727年、1729年在县境内增设新渠(驻今姚伏镇)、宝丰(驻今宝丰镇)两县。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处大地震,新渠、宝丰二县城震毁,两县随之撤销,并入平罗县。 县属五堆子一带的狭长地带,1784年黄河向西改道,此块土地被甩在黄河东岸。后经陕甘总督奏准该地仍归平罗县,并立碑为界。1930年,当时的绥远省在此处设置沃野设治局;宁夏为争此地,在此设置陶乐设治局。后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设治局归宁夏管辖,仍名为陶乐设治局。1941年从平罗县划出,改建为陶乐县。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带,划归平罗县。1926年,将磴口从平罗划出,设置为磴口县。 民国22年(1933年),宁夏省调整宁夏、宁朔、平罗三县的辖地,原属平罗县的常信、洪广、丁义、李刚、清水、通义等9堡及高荣堡的西半部,划归宁夏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出平罗县北部的宝丰、黄渠桥,石嘴山高庄、惠北、灵沙等8个乡划出建立惠农县。 1945年,平罗县属宁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两个月后,宁夏第三专员督察区撤销,改置为银北专区,平罗县归其管辖。 1949年,宁夏解放,平罗县直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置银川专区,平罗县归属银川专区管辖。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平罗县直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设立银北地区,平罗县又隶属银北地区。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平罗县划归石嘴山市。[1]
编辑本段区划沿革
1949年以前平罗县为乡、保、甲制,全县共辖8个乡、1个镇,41保,651甲。解放后,改设为8个区,不久后8个区调整为6个区。 1950年1月2日,将6个区调整为5个区36个乡,其中第一区驻县城内,辖9个乡;第二区驻头闸,辖7个乡;第三区驻五香,辖7个乡;第四区驻姚伏,辖7个乡;第五区驻崇岗,辖6个乡。 1955年10月,撤区并乡,先将第一、二、三、四4个区撤销,所辖30个乡合并为14个乡1镇。1956年4月,撤销第五区,将其所辖6个乡合并为3个乡。当时全县共辖合作、老户、惠威、周城、大兴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头闸、外红岗、通伏、崇岗、大武口、下庙等17乡和城关镇1镇。 1956年夏,将头闸、外红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为头闸、渠口、五香、通伏等4个乡。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县组建为政社合一的灯塔(后改名为姚伏)、红旗(后改名为黄河)、红星(后改名为大武口)和前进4个人民公社,原14个乡(镇)同时撤销。 1960年2月,惠农县的高庄、惠北、灵沙等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将其分别划归前进和黄河人民公社。1961年,4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其中将前进公社分为前进、城关、高庄3个公社;黄河公社分为头闸、渠口、灵沙、五香4个公社;姚伏公社分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为大武口和崇岗2个公社。 1962年4月从前进、姚伏、头闸、灵沙4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组建周城、二闸、惠北3个公社;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0月,在石炭井工矿区成立大武口镇。1963年7月,将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 1982年,从五香公社分设六中公社,由崇岗公社分设下庙公社。1984年,撤销所有公社,改为乡(镇)。在工矿地区组建了汝箕沟、大水沟2个镇。1985年1月,设置了西大滩、火车站2个镇。3月,改设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4个乡为镇。 1994年4月,火车站镇更名为太西镇;至此,平罗县辖城关、太西、西大滩、汝箕沟、大水沟、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9个镇和前进、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灵沙、惠北、高庄、二闸、崇岗、下庙等12个乡。 (* 参考资料:《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年,将原有8个镇、12个乡调整为6个镇、4个乡:撤销原前进乡、太西镇,合并到城关镇;撤销原周城乡、西大滩镇,合并到姚伏镇;撤销原下庙乡、崇岗乡、汝箕沟镇,合并后新设崇岗镇;撤销原惠北乡,合并到黄渠桥镇;撤销原二闸乡,合并到高庄乡;撤销原六中乡,合并到渠口乡;撤销原五香乡,合并到通伏乡。宝丰镇、灵沙乡的行政区划不作调整(出处)。 2000年,平罗县辖9个镇、12个乡。总人口25744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622 黄渠桥镇 10781 宝丰镇 14940 头闸镇 14324 姚伏镇 11102 汝箕沟镇 9839 太西镇 8934 西大滩镇 7517 大水沟镇 9 二闸乡 16841 高庄乡 11640 惠北乡 10911 灵沙乡 17468 渠口乡 13856 六中乡 6414 五香乡 7435 通伏乡 10826 周城乡 10631 前进乡 14498 崇岗乡 12370 下庙乡 748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6号)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平罗县积2046平方千米,人口26万。)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2004年7月5日,马太沟镇(原陶乐县城)更名为陶乐镇。 2006年,平罗县面积1568平方千米,人口29万。2008年经济实力进入西部百强县。
编辑本段乡镇介绍
城关镇 辖9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前西、人东、前东、北郊、玉龚路、南郊、玉皇阁、回中路、太西;合作村、和平村、新建村、关渠村、新利村、新民村、前进村、前锋村、步口桥村、沿河村、前卫村、小兴墩村、星火村、老户村、二闸村、三闸村;县农牧场、县苗木繁育中心、县渔种场、县良种繁育场、银北盐改实验站。 黄渠桥镇 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黄渠桥;红光村、黄渠桥村、前光村、侯家梁村、四渠村、万家营村、渠中村、通润村、永丰村、通惠村、惠北村、五星村、西润村、联丰村。 宝丰镇 辖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宝丰;镇关村、宝丰村、兴胜村、吴家湾村、陆渠村、渠羊村、中方村、新渠村、马家桥村。 头闸镇 辖12个村委会:头闸;头闸村、东通平村、永惠村、西永惠村、东永惠村、裕民村、外红岗村、红岗村、邵家桥村、立新村、双渠村、正闸村。 姚伏镇 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姚伏;灯塔村、姚伏村、曙光村、高荣村、沙渠村、永胜村、小店子村、周城村、团庄村、高路村、大兴墩村、赵渠村、上桥村、向前村、沈渠村、北营子村、张家墩村、许家桥村。 崇岗镇 辖4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崇岗、北街、矿部、南街;崇岗村、崇富村、崇胜村、兰丰村、跃进村、镇朔村、下庙村、常青村、暖泉村。 陶乐镇 辖2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东街、西街;王家庄村、东园村、马太沟村、施家台子村;陶乐良繁场、陶乐治沙林场。 高庄乡 辖13个村委会:金星村、高庄村、幸福村、同进村、银光村、远景村、北长渠村、东风村、东胜村、广华村、新村村、威镇村、惠威村。 灵沙乡 辖11个村委会:灵沙村、先锋村、东灵村、胜利村、光明村、西灵村、田家村、东润村、何家桥村、富贵村、统一村。 渠口乡 辖13个村委会:渠口村、六羊村、红阳村、永光村、金桥村、红旗村、银星村、新桥村、六中村、分水闸村、宏潮村、阮桥村、交济村。 通伏乡 辖13个村委会:通伏村、金堂桥村、集中村、永兴村、团结村、马场村、永华村、五香村、新潮村、通城村、新丰村、罗家庄村、新林村;黄河湿地保护林场。 高仁乡 辖4个村委会:八顷村、高仁村、六顷地村、东沙村。 红崖子乡 辖5个村委会:红崖子村、王家沟村、五堆子村、水泉子村、三棵柳村。 宁夏国营前进农场 辖2个居委会:西大滩、沙湖;管区村。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航空
银川河东机场是国家4D级现代化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西安、上海、广州、南京、济南、青岛、太原、成都、郑州、乌鲁木齐等国内大中城市40多条航线。县城距银川河东机场80公里,行程1小时。[1]
铁路
包兰铁路贯穿平罗境内,有兰州铁路局石嘴山站,年运输能力300万吨;县城距惠农陆路口岸45公里,口岸年货物吞吐能力400万吨。
公路
京藏高速、109国道、110国道及203省道、301省道贯通县境,道路四通八达,运输便捷。[1]
供电
电力供应充裕、安全、可靠,价格便宜。大武口电厂、石嘴山电厂距县城分别有20公里和40公里,总装机容量312万千瓦,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县内共有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8座,35千伏变电所11座。[1]
供水
水资源充沛。黄河径流县境45.3公里,年平均流量18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总量3.2亿立方米以及贺兰山泉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日综合生产能力7.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1]
编辑本段农业资源
平罗县粮食产量大,品质好,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小麦、水稻、玉米种植面积为23.1万亩、13.8万亩和36.6万亩,产量分别达到6.64万吨、5.91万吨、17.24万吨;蔬菜质量、品质上乘,种植面积达24万亩;养殖规模较大,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27万头、162.3万只、25.83万头、454万只。[3]
编辑本段土地资源
平罗县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山、川、水并存。有耕地82.18万亩,林地11.4万亩,水域面积34.6万亩,牧草地71.9万亩,未利用土地150万亩。[2]
编辑本段人力资源
平罗县人力资源充足。现有劳动力11万人。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理工学院、宁夏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西北煤炭高级技校、西北外事中专学校等7所大中专院校,每年为各类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2]
编辑本段矿产资源
平罗县矿产分布主要有煤炭、粘土、大理石、石灰石、铁矿石、硫矿石等十多种。初步探明煤炭储量16.4亿吨,其中:太西煤探明储量6.4亿吨,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电煤和化工用煤;县境内的黄河东岸紧临中国最大的整装煤田鄂尔多斯煤田,初步探明煤炭储量近10亿吨。硅石探明储量1754.6万吨,预测远景储量42.8亿吨,品位较高(二氧化硅含量96.8%-99.4%),是硅系列产品、钢铁炉料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粘土储量19亿吨,是陶瓷、水泥、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砂石资源极其丰富,是建筑业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崇岗镇。[2]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平罗县城是历史文化古城,宁夏北部地区二级中心城市,以发展商贸流通、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科技环保型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城市,为康熙饮马湖湿地、翰苑湖湿地、威镇湖、明月湖所环绕。县城公共交通体系健全,供热、供排水功能完善。有建于明代巧夺天工的钟鼓楼和清代的玉皇阁。县城为宁北地区的交通枢纽,109国道、京藏高速公路、301省道、包兰铁路掠城而过,北通石嘴山,南达首府银川,东通陶乐,西抵西大滩、沙湖,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平罗县城新区建设是按照“大空间、低密度、大绿地、宽马路、现代化、和谐性”的规划理念,自2006年启动实施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城市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大到13.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先后建设了行政中心办公楼、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平中新校区、体育健身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公安局办公楼、法院办公楼、司法局、检察院办公楼、党校综合楼、人武部办公楼、三星级宾馆、土地收储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20.8万平方米;广场面积11.6万平方米;实施了城市生态植物园和道路绿化工程,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6平方米;新建道路25.52公里;新区广场、污水提升泵站、新区电网、景观水系和唐徕渠县城段整治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开发建设了金水湖畔、恒产家和春天、星海花园、祥云都市花园、金顺花园、明月新村等住宅小区。现代化园林城市和基础服务设施功能 平罗文化会展中心
日臻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4]
编辑本段工业园区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从1996年开始规划建设,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工业园区,同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项目。经过8年多的建设,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硅铁、电石、双氰胺、活性炭、炭素、石灰氮、造纸、水泥等产品为主,集高耗能和煤化工为主体,交通方便,配套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宽松的工业园区。 园区位于县城以西6公里处,规划建设了两个集团公司区、五个功能区、一个湿地区。两个集团为兴平冶金集团和沙湖纸业集团;五个功能区为高耗能区、煤化工区、高新技术区、机械制造区、轻工业区,一个湿地区为占地200亩的太沙湖。园内基础设施较完善,在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建成贯通工业园区南北,长5.8公里,宽7米的主干道路一条,初步形成了五纵十三横道路规划的总体框架。架设10KVA高压输电线路及通迅线路,已建设有四座变电站和开关站,电力设施较齐全,高耗能企业用电实行联动价格。为了解决用电需求猛增的问题,县供电局计划投资近3000万元,在工业园区再建设一座22万伏变电站。园区紧靠石中高速公路和包兰铁路,通过平大、平西公路与109国道和201省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园区与煤炭、矿石等原料基地的距离仅有百公里左右,运输成本低。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园区共有各类企业160家,年产值6亿多元,税收4000多万元。产值过亿元,其中兴平冶金和沙湖纸业集团利税已过千万元。

Ⅵ 中国林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算不算国家级的奖

应该不能算吧,林科院是林业局直属的顶多也就算个省部级吧。

Ⅶ 阿拉善盟有几个旗县

截至2018年,阿拉善盟有3个旗。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处呼包银榆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处,行政区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

另阿拉善盟下设了4个自治区级开发区,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

(7)磴口县举办生态产业成果展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直属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管辖,宁夏护军使和宁夏省兼管两旗。期间,原属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磴口巴格(乡)设县级建制。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硕特旗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1949年11月,成立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1950年3月,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

1954年4月,成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为专区级地方政权,隶属宁夏省管辖。同年10月,因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易名甘肃省蒙古自治区。

1955年3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额济纳旗自治区更名为额济纳自治旗。1955年11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易名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

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归属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4月,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派出机构,盟府迁至三盛公;同年8月,巴彦浩特市撤销,为镇级建制。

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设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1969年7月,阿拉善左旗划给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给甘肃省。

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5月,成立阿拉善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为地区级建制,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

Ⅷ 给一点关于长江黄河的资料,谁有,极需!!!!

黄河的资料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 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 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 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 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 《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 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 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 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 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 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 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 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 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虽然什么都没有,日子还是得继续。

2006-3-15 10:40:00 红鱼提醒您:加入红鱼感情网,大家一起探讨身边的故事,如果您觉得本站很不错,请您一起来参与!IP: 保密
空觅

等级:皇后神仙
权限:管理员
积分:4316
发帖数:4098
注册时间:2006-1-3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楼



从1946年开始,中国***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 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 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 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 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 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 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 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 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 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 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 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 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 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 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 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 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 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 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 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 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 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 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 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 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 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 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 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 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 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 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 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 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 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 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 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 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 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 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 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 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 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 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 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 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 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 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 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 信,依靠中国***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阅读全文

与磴口县举办生态产业成果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