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现代英国有哪些伟大成就
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英文名 James Stuart,亦称 James VI
and I, 前者指他 是苏格兰詹姆士六世,后 者指他是英格兰詹姆士一 世。生于1566年6月19 日~1625年3月27日)
詹姆士是苏格兰女王玛丽· 斯图亚特的儿子。 1567年,苏格兰贵族废黜玛丽· 斯图亚特,詹姆 士被立为国王,称詹姆士六世,由几个大贵族执 政。
1583年,詹姆士六世亲政。1587年,其母玛 丽因卷入暗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 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1603年,英
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 其继承人后驾崩。于是詹姆士兼任 英格兰国王,称詹姆士一世。 詹姆士一世有佝偻病,因而走路
像卓别林,舌头太大,饮水如同吃, 皮肤皱巴,从来不洗,只洗手指。 害怕暴力,害怕武器,戎装、讨厌 葬礼,以为自己在危险中时有把床
排到门后的习惯。喜欢帅气的男臣 如:Esme Stuart, 罗伯特· 卡尔 (Robert Carr )和乔治· 维利尔斯 (George
Villiers)。迷恋打猎,一 想到国务就懒散,在选择枢密院官 员时不够明智,不懂英国社会和政 府,喜欢在议会和宗教反对者面前 长篇大论。
他学究气重, 但为人懒散 刻板,被称为“基督教王国中最聪 明的笨伯”。1598年写作《自由君 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ew Law of
Free Monarchies)。 该书既反对加尔文主义的反君主观点,也 反对教皇的最高权威,认为国王由上帝直接认
命。也就是君权神授。在特殊场合,君主可以 像上帝一样独裁,反对理性。 对詹姆士一世的评价传统观点都将詹姆士一世形容为一位昏庸、自
大、迫害清教徒与英国宪政体制的君主,但二十世 纪中期的西方历史学者开始认为其有一定的成就: 詹姆士一世在维持国内稳定与国际关系上:
国内:在詹姆士一世时代,因为他的血统而统 一的英伦三岛实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社会条件,英 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处于族群、文化与宗教的高
度分裂与对立下(苏格兰的贵族长老议会与英格兰 国会为了彼此的政治冲突不断,都试图支配对方并 改变对方之政体国体,而爱尔兰对罗马天主教庭的
高度虔诚也使其与英格兰主流的国教会、新教思想 水火不容。) 这些内部矛盾在詹姆士一世之子查理任内 以血腥的内战(清教徒革命)作了最糟糕的结清。
相对的,詹姆士一世任内在国内事务表面上虽 看似无能与无所作为,但却巧妙的令三地的对 立维持在相互容忍与平衡之下,詹姆士一朝在
争议性的人事任命(主要是从英格兰委派苏格兰、 爱尔兰地区政教领袖)上通常采取不刺激对方的 尊重态度,几次较大胆任命造成的反弹也多以
詹姆士的让步解决,虽然詹姆士一世无法解决 王国内部的高度对立,但能维持超过二十年的 平稳,已堪称伟大成就。
国外:詹姆士一世的外交走的是不动干戈的 和平政策。当时的欧洲正因尼德兰战争与三十 年战争而骚动不已,当时欧陆那些唯恐天下不
乱的君王与宰相们也曾多次想诱使英国参加欧 陆的战争,但都为詹姆士一世所拒,詹姆士一 世为何会拒绝参加欧陆战争?认为他爱好和平
的朝臣谗媚的称赞他是“英国的所罗门”,认 为他天性胆怯的欧洲外交官半讥讽的说他是 “欧洲最聪明的傻瓜”,但英国的社会因避免
了战争之害而丰足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当时文献都记录了詹姆士一世的粗鲁言 行与爱好奢靡,但他同时又是个博学之士,相
传他参访牛津大学图书馆时曾望着图书馆的丰 富藏书叹道:“若我不是个国王,我愿做这儿 的囚徒。”-事实上,詹姆士读书量可能居当
代欧洲之冠。也正因为如此,詹姆士一世下令 编纂英文版的圣经(史称钦定版圣经)。英文 随着 这本真正渗透到英国各阶层的读物
成为一种真正普遍性的读写文字, 其贡献,可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并 称甚至更伟大。 1623年詹姆士一世允许专利权的设立,对
英国与世界日后的工业革命与历史产生巨大的 (二)、查理一世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后, 由他的儿子查理继位,即查理一 世。
查理一世,生性刻板,寡言 少语,平时生活严格按自制的时 间表进行,一周之内只有一天和 外人见面。另外,他对宠臣白金 汉公爵委以重任,言听计从,也
使宫廷大臣的意见和不满不能向 查理一世面陈,而是流向了别的 渠道,特别是影响了议会,议会 中不满的声浪日趋高涨。 ?
1625年6月,召开第一次议会,议会拒绝国王征 收关税的特权,形成了议会与国王的对立。 ? 1626年2月,召开第二次议会,议会弹劾白金汉
公爵,被拒绝。6月,国王解散议会。 ? 1640年4月,为解决对苏格兰战争的军费而召集 议会,又因拒绝再战而被解散,称 “短期议 会”。 ?
1640年11月,再次召集议会,即“长期议会”, 仍拒绝与国王合作。议会强行逮捕国王宠臣,查 理 一世以叛国罪逮捕议员,并亲自抓人
未果。这标志着国王与议会的决裂, 成为英国内战的导火索。 查理一世在两次内战后,失 败被俘。1649年1月,特别法庭
审判查理一世。27日,135名特 别法庭中成员中59人签署了由克 伦威尔下达的处死国王的命令。 罪名是背叛他的国家,背叛他的
人民。30日,查理一世在白厅宴 会厅前被斩首, 是英国历史上 唯一一位被公 开处死的国王。 (三)、查理二世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
世后,英国各地高级军官和议会 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 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 将军回师伦敦,并与流亡法国的 查理·
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 660年5月查理· 斯图亚特重返 回到伦敦登基即位为查理二世,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经与英国议会协议后,发表《布雷达宣言》。 宣言保证大赦政治犯、宗教自由并保持在革命期 间所获得的财产的所有权。答应同议会共同管理
国家。国王不设常备军。王室土地在革命时期已 被拍卖,在财政方面完全依靠议会。同年,议会 通过决议,宣布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加冕为不
列颠国王;查理二世只处死九名签署其父王查理 一世死刑命令的圆颅党人。 查理二世意志坚定,随机应变,知人善任,在
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在他临死 前他还皈依了天主教,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四)、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室成员的天主教背景,一直是英
格兰信奉新教的民众心中的一根刺。查理二世表 面上虽保持为英国国教徒,但临终时还是秘密皈 依天主教。他的继承人詹姆士二世却无视国会反
对,公开宣称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他对清教徒 的迫害和 亲法政策 导致更多 人的不满。 1688年,詹姆士二 世信奉天主教的第二位王后
产下一子,这使得他信奉新 教的女儿们的王位继承序列 往后挪了一位。国会议员为 免再出现另一位天主教国王, 密谋发动政变,令玛丽公主
入住英国。1689年,此 次不流血政变成功,英王詹 姆士二世被迫流亡海外,国 会和新任英王威廉三世共同 通过《权利法案》,永远改
变了英王的政治地位和承继 制度。光荣革命.wmv (五)安妮女王威廉和玛丽去世后,没有 后嗣,根据国会于1701年通过
的王位继承法,王位由詹姆斯 二世的另一个女儿、玛丽的妹 妹安妮继承。 安妮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 君主。她的父亲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
徒,而她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安妮在 位的12年,英国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达到了繁荣时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 个坚实而闪光的印记。但她个人生活
却是灰色的,她的孩子没有一个能够 存活下来。 英国立法机关的成员们早在安妮登基以前 就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英
国人来说,他们希望王位继承人依然是一位新 教徒,而不是斯图亚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很 清楚,下一个君王的人选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
父异母兄弟,要么是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孙— —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家族,他们是新教徒。宗 教做出了决定:英国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国君。
于是立法机关的成员们将选票投 给了安妮女王的这家德国亲戚。 根据1701年的继承法,古老的 斯图亚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 在外。汉诺威族徽
二、汉诺威王朝(一)乔治时代安妮去世后,下一个君主就是 来自德国的汉诺威家族 (Hanoverians)——乔治一世
(1714-1727)。宗教将英国推 进了汉诺威王朝时代。 乔治一世的即位为英国王室注 入了德国血统。这位新君主只能
说一点儿英语,只把一部分时间 放在他的王国上。尽管这是一个 愚钝的、不讨人喜欢的外国人, 但是法律将王冠牢牢地戴在了乔 治一世的头上。
乔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二世。他虽 然政治上无能,但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是英国 历史上最后一位亲自带兵征战沙场的君王。
乔治时代在位最长的是乔治三世。乔治三世是乔 治二世的孙子,出生于英国,在位60年。多次的精 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这个病传给了
他的儿子,也就是 后来的乔治四世。 在乔治四世摄政和 执政时期,英国在 时装、家具和建筑 方面成就显著。 乔治四世之后是乔治三世
的另一个儿子威廉四世 (William IV),他在位仅七 年。威廉四世宽厚、善良,然 而又令人遗憾地常常犯错误。 和其他君王比起来,这是一个
比较容易被人遗忘的君主,人 们之所以还能记住他,只因为 他是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的伯父。 (二)维多利亚帝国维多利亚是乔治三世
第四个儿子的女儿,她将 是威廉四世的继承人。威 廉四世从心里讨厌维多利 亚那个盛气凌人的母亲。 作为国王,他的野心之一 就是尽量活着,直到维多
利亚度过18岁生日。到 那时,维多利亚就可以不 需要母亲的摄政而独自执 政。威廉四世实现了自己 的愿望。维多利亚.wmv
维多利亚女王是汉诺威王朝 的最后一位君王。她的登基意 味着汉诺威王朝结束。 维多利亚女王的出现并没有 切断英国王室与德国的联系。
事实上,她的母亲、家庭老师 以及作为监护人的舅父都是德 国人,都来自德国的柯堡家族, 而女王也认为她是那个家族的 成员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即
位的前三年,维多利亚和表兄、 来自德国柯堡家族的王子阿尔 伯特(Price Albert)结了婚。 柯堡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
国王室。维多利亚家庭.wmv 维多利亚收到她继承王位的消息,1837年 维多利亚收到她继承王位的消息,1837年维
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 时期,为了扩张领土,英国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 1875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
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 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乖 乖地退让。 ? 1876年,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
印度,这可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 英国还让俄国在1877~187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 中的胜利果实几乎化为乌有。当时,俄国军队
离伊斯坦布尔只有一步之遥,俄土双方签订协 议,将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土地归属俄国。而 维多利亚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深入到巴尔干半
岛,她以武力和外交双重施压,迫使俄国做出 退让。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 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
几条铁路,在她去世的 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 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 铁路网。为了展示英国 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 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
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 举世盛事。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Crystal Palace 1851 Crystal Palace
伦敦伯明翰铁路修建 伦敦地铁,1863年 谢菲尔德,1855 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 尔斯· 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 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 查尔斯· 狄更斯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 由于经济和工业 的不断发展,维多利
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 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 的生活便利,伦敦的 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 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 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 的时候实现的。在
1891年,也就是女 王去世之前的十年, 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 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19十九世纪伦敦和21世纪伦敦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 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 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
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 久发生的。 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 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
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 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 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
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 利亚湖等。 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 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 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
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女王,象征着一个时代。在她统治期 间,英国国民空前团结,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
国,并不断壮大发展。这是女王给英国人留下的 最好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政绩最有力的评价。 几乎没有人能像维多利亚一样, 如此出色地完成女王的职责,同
时又拥有女人的幸福。她统治的 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在 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 主义发展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
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英国极度强 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 立宪制得到充分成熟,维多利亚 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
的象征。有人说“这个女人就是 大不列颠帝国”。 维多利亚女王性格鲜明, 秉性真挚。她忠于职守,具有 治国之才;她不仅把时光消磨
在工作上,也消磨在为家务操 劳上;她忠于自己的丈夫,对 子女要求严格,成为一代楷模。 她的不懈努力,不仅使英国的 文学,艺术、科学昌盛,经济
繁荣,英国的生活方式(如英 国贵族的下午茶)也从那时候 开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追逐 仿效的对象。「维多利亚时代」 被许多英国人所怀念。
女性的觉醒.wmv 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 富裕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 19世纪盛行大家庭, 女王也不例外,她共育有 五男四女。到晚年时,她
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 共有37个孙子、近80 个重孙。女王的子子孙孙 就成了德国、挪威、瑞典、 西班牙、希腊、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等国的国王或王 后。一张惊人的皇家亲属 国际网就这样被织成。正 因如此,1901年维多利亚 女王去世之前,就已经成 为“欧洲的祖母”。
维多利亚在世时,曾有 一张和这些著名的孙子辈亲 戚们的全家福合影,有趣的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是在 这些亲戚们之间打起来的。
另外,维多利亚女王也 是一位血友病携带者,女王 把这种病遗传给了她的3个子 女,由于19世纪的欧洲正盛 行“婚床上的政治”,各国
王室之间政治联姻不断,血 友病很快就传入了西班牙、 德意志和俄国,血友病也被 人们称为“王室病”。 维多利亚女王的全家福
家族合影,阿瑟、阿尔弗雷德、威廉二世、 爱德华七世、下面左是女王,右是长公主 (三)爱德华七世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以后,她的长子60岁的 爱德华Edward VII 1841-1910) 继位,称爱德华七世。
由于爱德华冠父姓,汉诺威王朝的统治正式结束。 未继位之前,爱德华就曾出访欧美各国,并且得到 了很大成功。在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之前,爱德华就已经
促进了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的初步形成。1901年, 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英、法、 俄三国协约的局面形成,通过这个协
约,英国稳定了它在欧洲大陆的地位。 但这个同盟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有些人把一战 的爆发归咎于爱德华七世。
1910年,爱德华七世驾 崩。爱德华七世年轻时基本没 参加过国务,所以缺乏处理国 事的经验。但爱德华七世喜欢 交际,为人和蔼可亲,极受英
国人民的欢迎。尽管国王死后 四年就爆发了毁灭英国的第一 次世界大战,但在爱德华时代, 英国还是维持了和平、繁荣、 歌舞升平的面貌,因此,当时
的英国流行一句谚语“如果你 不想发生战争,就要有爱德华 这样的一位好国王”就这么多了
❷ 1689年到1901年英国的文化成就
一、14~16世纪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诞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19世纪以来的英国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在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三、20世纪的英国文学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❸ 哪位高人有用英文介绍英国的教育体系的文章
我有中文的:在bbc中文站上找到的:
资金来源及规章
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cation and Skills)
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政策由英国教育大臣负责制定。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职责如下:
• 提供国家教育服务
• 培训教师
• 维护教学水平
• 监督教学大纲及学校考试
此外,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还需要监督英格兰教育体制以及资金调拨架构的改革工作。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ocal Ecation Authorities)
英国各地方议会都有各自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和划拨学校经费。但由于英国政府更倾向于让学校直接掌控教育经费,因此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在学校管理中更多地扮演了战略决策者,而非具体运行者的角色。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可被划分为5部分:
• 策略管理,包括资金划拨、内部审计,并支付例如生产假期等开支;
• 为减少班级规模和“新机会基金”(New Opportunities Fund)等项目批出资金,“新机会基金”是一项博采基金,用于支持专项体育或音乐的新发展;
• 调拨资金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学习所需;
• 在学校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帮助学校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
• 制定地方教育体制框架,让学生依此就学。此类工作包括支付申请入学与上诉的开支、为被拒入读某校的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学生接送服务、提供教育福利服务、审查免费校餐资格等。
学校教育经费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一般有两个预算,分别是学校预算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
学校预算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所需的开销,而LEA预算则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紧密挂钩。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包含的项目包括成人教育和培训。
学校用完其学校预算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就会向学校增拨资金。学校董事会将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增拨资金。
事实上,虽然当地教育管理机构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包括餐饮、保安、清洁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但学校有权选择其他价格更优惠、服务更好的供应商。
学校管理机构
所有公立学校都设有各自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校长、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地方教育委员会指派的代表以及当地社区人士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
• 教学管理
• 学校纪律
• 人事变动
• 校舍维护
• 入学管理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具体事宜还是由各学校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则更偏重于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贯彻实施监管报告中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向学生家长及时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等。
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来源
所谓“教育行动区域”(Ecation Action Zones)是指那些位于英国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通过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家长、商业团体及其他社团组织开展合作,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此外,教育行动区域组织还能连续5年获得每年50万英镑的补助。
学校评估
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
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cation, 通常简称Ofsted)是一个由学校监督官员组成的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教育部。其主要职能是对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审查,并汇总学校所取得的成果。
Ofsted的职责还包括对成人教育服务、地方当局的儿童服务、教师培训机构及一些私立学校进行审查和监督。自2001年起,Ofsted还承担了所有16至19岁青年的教育、婴幼儿托管的规章管理工作。
排行表
根据各学校在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AS-level)以及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的表现,英国政府每年都会发表一份英格兰学校排行表,向公众介绍各学校的教学和运营状况。
学生测评
课程与考试
英格兰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按照英国资格与课程管理委员会(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简称QCA)制定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授课。该大纲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全国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参加“关键阶段”考试。
关键阶段(Key Stages)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后,全国教学大纲制定出四个学习关键阶段:
关键阶段1(Key Stage 1):5至7岁
关键阶段2(Key Stage 2):7至11岁
关键阶段3(Key Stage 3):11至14岁
关键阶段4(Key Stage 4):14至16岁
公立学校类别
英格兰的学校类别是根据谁雇用教师、谁管理入学,以及谁拥有校舍和土地来划分的。
四种主流学校
• 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社区学校的前身是郡立学校(county school)。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EA)拥有这类学校的土地及校舍,并对学校的人事任免和入学要求有决定权。
• 基金会学校(Foundation schools):不少这种学校的前身都是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 maintained School)。学校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校舍和校园则属于校董会或慈善团体。
• 受津贴民办学校(Voluntary Aided):这类学校多为教会学校。一般来说,这类学校的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而学校校舍和校园则由慈善组织拥有。
• 受监管津贴学校(Voluntary Controlled):这些通常都是教会学校。校舍与校园由慈善团体拥有,但招聘员工和招收学生的工作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负责。
学龄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
2岁至5岁的英国儿童可以接受学龄前教育。英国政府实施的“稳健起步计划”(Sure Start Shceme),向所有4岁及部分3岁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教育。英国政府还与地方教育机构一道,创建更完善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儿童看护及家庭健康体系。
小学教育(Primary Ecation)
英国儿童年满5周岁后就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英国小学教育被分为初级(5岁-7岁)和高级(7岁-11岁)两个阶段。多数小学的管理运营,都是由校董会按照地方学校管理计划(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Scheme)的规定展开的。
中学教育(Secondary Ecation)
英国青少年需要接受中学义务教育直至16岁。除社区学校、基金会学校、受津贴民办学校以及受监管津贴学校4种主流中学外,英国还设有不少特色学校。
专门学校(Specialist school)
任何运行正常的英格兰中学,都可以成为技术、语言、运动、艺术或某个专业领域的专门学校。这类学校在遵守全国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可以着重发展某个特别领域。
英国执政工党政府希望,所有中学都能在2008年发展成专门学校,专长于某一个特定项目。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现有专门学校发展第二个特殊领域。
总之,专门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过发展专门教学,逐步提高整体教学标准。不论选择文科或理科,都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发展。
院校(Academies)
院校的前身多是教学力量薄弱、表现欠佳的学校。院校是公费资助的学校,比与普通中学更具有独立性。
院校多是由商业、宗教或慈善团体及当地社区联合创办的。因此,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大纲及授课老师。
创办院校的初衷,是希望投入大笔资金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改造。创办院校所需经费,先由私人团体资助200万英镑,再由政府负担2000万英镑。
英国政府希望能在2010年以前,开办200家这种院校。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英格兰部分地区在开设普通中学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一些文法学校。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年满11岁时需参加11-plus考试,考试结果将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就读文法学校。
目前,英格兰共有大约150家文法学校。由于按学生能力进行筛选,文法学校在英国教育界备受争议,但政府对文法学校的做法仍持容忍态度。
城市科技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
这类学校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相当于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学历。虽然同样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授课,但学校教学更偏重于自然科学、数学及技术培训。
教会学校(Faith Schools)
教会学校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教育机构。这类学校的新建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当地社区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批准。将近半数的教会学校是受监管津贴学校 ,但学校教学大纲的制定同样需要征求当地居民和教育机构的同意。
受津贴民办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制定独立的入学政策及宗教教育课程。教会学校通常会招收与该校有相同信仰的学生,但有时也会招收其他学生。
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Needs)
在英国,平均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需要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英国政府于2001年出台的《特殊教育需求和残疾人法案》规定,患有生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为此,英国关闭了为残疾儿童专门设置的学校,但保留并开设了1,200家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这类学校是由慈善团体或医院资助运行的。
学生收容处(Pupil Referral Units)
学生收容处是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创建及运营的一类特殊学校。这类学校专为因辍学、早孕等特殊情况而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帮助学生重返校园。学生收容处设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及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
其他类别学校
独立学校
独立学校与国立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要收取学费。尽管独立学校并不隶属于国立学校体系,但人们却习惯将其称为“公共学校”(public schools)或“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
独立学校的财源不是依靠政府财政,而是依赖于特殊的信托基金。因此,独立学校不必按照国家订立的教学大纲来授课,但大部分独立学校都参加国家要求的有关考试。
独立学校提供的小学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学前预备阶段”(pre-prepatory),主要面向2至7岁的学龄儿童。第二阶段被称为“预备阶段”(prepatory)或“低年级阶段”(junior)。学前预备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准备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
华德福•斯坦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s)
斯坦纳学校以其出众的管理理念、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著称。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与其他学校相比,斯坦纳学校学生正式开始学校授课教学的年龄相对较晚。学校更注重在早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这类学校多数都不设有校长,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
外语学校(Foreign Language school - Lycees)
英格兰还设有专为培养外交官后代而设置的外语学校。The French Lycee就是其中一所专门教授法语和英语的外语学校。
蒙台梭利学校(Montessori Schools)
蒙台梭利学校是按照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创立的。蒙台梭利认为,良好的教学环境能鼓励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未知领域。一旦学生们习惯了自己做主,他们自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上只对英格兰有效。要知道更多请到http://www.bbc.co.uk/china/studyintheuk/index.shtml
❹ 英国中等教育的目的以及它的成就,越详细越好
二、中等教育 文法中学 学制5-7年。前五年为基础阶段,后两年为分科阶段(第六学级)。现在,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总数的3%左右。它们继承了英国传统的学术性教育,培养学生升入大学是其主要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演讲才能,并经常组织辩论会。每所文法中学都有管弦乐队,经常组织高质量的演出。此外,还有诸如自然科学俱乐部、自然爱好者学会、集邮和棋弈俱乐部等各种学生组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合中学 所谓综合中学就是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综合在—起的学校。读完初级学校的11岁儿童均可进入这种学校。7年一贯制综合中学在校生年龄为11-18岁。课程设置一般是前三年开设必修课,第四年和第五年开始开设选修课。其具体科目设置与五六种专业课程的现代中学没有多大区别。其教学很多只是把原来三种中学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分为学术组、技术组和现代中学组,每一组的具体课程不同。所以,选择性教育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这类中学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总数的90%。 中间学校 所谓中间学校就是介于小学和中学之间的一种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中间学校的类型很多,从学生的年龄阶段来说,有8-12岁、8-13岁、9-13岁、9-14岁、10-14岁等形式,其中8-12岁和9-13岁的中间学校为最多。中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取决于它是被视为小学还是中学。但无论属于中学还是小学,中间学校都必须开设一门外语。 公学 虽然名称与美国公立学校(PublicSchool)完全一样,但是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特有的一种私立学校。公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公学成立于400多年以前。经过400多年的历史演变,公学已经成为名誉、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词。公学的出现是英国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它是英国精神和绅士风度的代名词,其一系列的传统被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保留了下来,对英国中等教育乃至整个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学最初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免费招收贫寒学生。到19世纪中期,公学的社会等级性已经相当明显。原来平民子弟与贵族子弟共享教育的局面,由于贵族的不满而遭到了破坏。贵族阶层认为,贫民子弟因将成为庄稼汉和工匠,无须受学术性教育,只有将来成为绅士的贵族子弟才有必要接受学术性教育。随后,公学的公费生迅速被自费寄宿生和走读生所取代,公学很快也就发展成只有社会上层子弟才上得起的贵族化学校,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九大公学”,即温切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什鲁斯伯里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拉格比公学、商业缝纫公学、哈罗公学和切尔特豪斯公学。其中,伊顿公学最负盛名。 1965年政府任命了一个公学委员会,明确规定只有校长联合会、公学董事会协会或女子学校董事会协会成员的独立学校才能称之为公学。由于公学属私立性质,所以有关他们的数字一般不列入官方统计。一般认为目前有英国公学200多所。公学在学年龄一般为13-18岁,修业5年。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考试严格。现在,英国大约每13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个在公学学习(确切比例为7%)。公学教育费用昂贵,1991年公学寄宿生年学费上升到10,000-12,000英镑,走读生年学费上升到7.000-9,000英镑。一般百姓一年的收入尚不足缴纳公学一年的学费。 公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传统。它在教育中不仅强调古典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学习,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公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极其注意学生的品德训练和自我约束力锻炼,重视宗教教育。目前,大多数公学都设古典、现代语和数学三科。培养学生升大学,特别是牛津、剑桥两大学是公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很久以来,尽管公学学生人数不多,但它们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特殊关系。19世纪末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牛津和剑桥大学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来自伊顿、哈罗、拉格比、温彻斯特等主要公学,从而使牛津和剑桥大学成了公学教育的自然延伸。 英国公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为英国社会造就从军界、政界、报业界到银行界、宗教界各重要行业的领袖人才。接受公学教育已成为获得绝大多数政界、文官职业以及教会和自由专业的主要职位的一项重要条件。例如,创办于1571年的哈罗公学,除丘吉尔外,英国首相张伯伦等都曾在这里求学。建立于1440年的伊顿公学更是名人辈出,文人如雪莱、菲尔丁、奥维尔、赫胥黎,从这里走出的首相有18位之多。上层社会人士的子弟通过公学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级社会地位,又通过同学会或校友会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从而严密把持着英国的上流社会。 第六学级 “第六学级”是英国所特有的一个教育术语,即中学阶段的最后两年,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不仅是前几个年级教育的自然延续,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多数综合中学设立了第六学级。此外,还有专门实施第六学级教育的“第六学级学院”和兼施继续教育的“第三级学院”。学生主要学习古典语文(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外国语(主要是法语)和数学三门课程,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现在也开设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技术课程和少量职业课程,而且一些高等教育的内容也下放到了这个阶段,如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地质学、考古学、工程学等。这可能是为什么英国大学学制一般仅为3年,而英国的大学水平并不低的部分原因。学生在学完第六学级的课程后,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即取得升入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的资格。 十六岁以后教育 中学生在十六岁完成强制性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合法地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不过,大多数学生会以预科学生的身份进入预科学院或者延续教育学院,在那里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或者同等水平课程。外国学生一般在这个阶段来英国接受教育,如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为在英国学习延续课程或上大学做准备。 十八岁以后教育 预科生一般在十八岁时完成中学教育。然后,大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延续教育课程或攻读高等教育课程。
❺ 英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并做对比
在国际教育一体化运动与回归主流运动的理念下,各国都大力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让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走进主流教室、回到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让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在次背景下,全纳教育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在次领域,英美两国对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从英美两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相同方面来看,英美两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方面都起步早,都注重从有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全方位来考虑,并能在特殊教育的实施中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首先,英美两国都注重全纳教育与人权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无论是普通的儿童还是特殊需要的儿童都应接受一定的教育,而不应排斥在教育之外或隔离起来,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英美两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中都结合本国的国情、结合本国的政治体制,将全纳教育看作主要是人权问题。他们认为,因为残疾或学习困难而受到教育隔离就像因为种族和性别收到隔离一样,是违反人权的。同时,在全难教育的研究中,两国都考虑全纳教育与父母权利的关系,并能从法律的形式来保障。
其次,英美两国对全纳教育的研究都注意与法律相结合。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民众的生活质量。英美两国政府以促进全纳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原则与目标之一,通过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与政策,积极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通过确立全纳教育框架,对全纳教育的发展进行指导与规范,并予以法律与制度上保障。英国从1976年教育法到1981年教育法再到1993年教育法,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法律法规工程,对特殊教育确立了工作系统,有助于对学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务进行评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美国自1975年以来的近30年中,政府有关特殊教育的立法就有十项之多,其中,从《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法》和《残疾个体教育法》这三个重要法令中,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美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立法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两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中都注重法律的保障。
此外,英美两国全纳教育都注重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课程设置、特殊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特殊学校教师的培训,从全方位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服务。在课程的设置上,能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做到“因残施教”与“因材施教”的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在普教与特教的融合中,注重儿童的心理训练;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完善;注重对老师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反对对学生贴上标签,并能把全纳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而很好的为学生服务。
2、从英美两国全纳教育的不同方面来看,由于英美两国的国情、文化的不同,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同。
首先,英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中,从教育一体化到全纳教育的发展,可以说,英国的全纳教育是在专业人员的发起下,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的参与下,全面开展起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而且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展较慢,而美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中,显然速度也较快,取得成果也较大。但美国全纳教育是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经过了回归主流运动,一体化运动,第一代融合,第二代融合才全面形成全纳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美国人特别注重人权的研究,因此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中,反对把任何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排斥在教育之外,通过零拒绝、去机构化运动来实现特殊需要儿童的全部纳入。此外,英国在全纳教育研究中关于特殊儿童的评估与安置只注重对特殊儿童的鉴定,通过鉴定来安置在相应的教育机构,而美国在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鉴定、安置的同时,注重无歧视性测量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情感的发展。
其次,从特殊教育经费与特殊教育实施来看。英国对全纳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但它是一种资助性的,通过标准基金、校外活动基金来支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现特殊教育的权利,在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有偿教育。而美国在全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施中,采取了一种免费而适当的公共教育,他们认为残疾儿童所接受的公共教育必须是免费的、义务性的。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应享有与正常儿童同等的待遇,教育经费由州、政府承担,而州与政府的承担比例也不同。但无论怎样,都不应对残疾儿童进行收费。
此外,英美两国在全纳教育的相关服务,实施的适当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英国的相关服务比较粗造,而是从宏观上去研究与实施,而美国比较细微,能从微观上注重服务,同时,英国在研究的进程中注重与国外的交流。
❻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有哪些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图特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关于废除《谷物法》的争论是古典经济学争取自由贸易主张的一部分。一些经济学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能够从进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中获益,只要它在生产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将其生产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较起来优势更大的产业上。休谟研究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成果为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将通过黄金的流出来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也降低物价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竞争力而进口的吸引力减少,这一均衡机制将持续地发生作用,直到黄金外流暂停,收支进入平衡为止。而李嘉图等人的看法是,当黄金外流时,作为货币供应的一部分纸币发行必须收缩,因为黄金外流是物价水平太高的一种征兆。这些思想至今不无启发意义。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理论的批判关系,古典经济学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引自《政治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2 P638--639)
❼ 17到19世纪英国科研成果丰富,科技进步显著的原因
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内带入了“蒸汽时代”,容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在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❽ 16到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政治进行了光荣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英国的腾飞打下了基础,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政治保障。同时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经济领域进行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英国进行海外殖民侵略,给殖民的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也传播了近代文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自由平等。
❾ 二战后英国主要的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克隆技术1997
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
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文化:英剧制作精良,
受到世界很多国家人民
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