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史”是哪四本再详细介绍一下啊!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的编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 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 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 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 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本传中说他“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而尤以“善为文章”著称。他修撰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举世公认。至于他的诗文,范晔自言所作不多。其临死前于狱中所作的《狱中与诸甥侄书》,内中包括他的自我总结、写作的甘苦感受、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及对《后汉书》的自序等内容,内容丰富,曲折详尽。关于作文,文中论曰: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时虽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趋,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
可见范晔正确地认识到了写作中“文”与“意”的关系及声韵运用的重要性,这可作为理解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⑵ 前四史.后四史就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后四史吗
是的。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包括元代丞相脱脱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赵尔巽的《清史稿》。
(2)四史的成果扩展阅读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点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⑶ 史记的史学成就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专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属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⑷ “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别是指什么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介绍: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
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我国有着忠实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史料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二十四史是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记载了中华民族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历时4000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法律、典章制度等诸方面。
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今、安邦治国之镜鉴。
也是诸多学科研究取之不尽的知识宝藏,尤其在史学、文学以及文献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二十四史以《史记》成就最大,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开创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对于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⑸ 学四史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学四史是近年时候提出来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阳底下其实没什么新鲜专事,熟知历史才属能正视当下面向未来,才能不忧不惧举重若轻。任何正在发生的事,过去都曾经发生过,未来也还会发生,很多看起来无法承受的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也许不过是一个浅浅的旋涡、一朵小小的浪花。
不学历史,很多人就会因过去200年的贫穷落后而忘记了曾经2000年的灿烂辉煌。不学历史,很多人就会放大暂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就会忘记当初的初心使命。
习历史、研究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做到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才能更好地坚守信念、坚持梦想、坚定信心。
当前形势下,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领会学好“四史”的目标任务,将“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⑹ 新疆四史内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争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即新疆发展简史。
新疆“四史”是对“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体解释。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地区,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维护了这片土地的和谐安宁。
(6)四史的成果扩展阅读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其面积比江苏省和浙江省加一起总和的八倍还多4万平方公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
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万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
参考资料:新疆-网络
⑺ 新疆四史是什么
新疆地区演进史
民族宗教史
反分裂斗争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
新疆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地城市不受或少受他国的入侵。同时新疆还是中国与中亚交流的一个窗口和通道,无论文化还是经济方面。新疆现在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四史的成果扩展阅读
《新疆发展简史》本书考察了西域与新疆的由来,梳理了新疆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点,特别是充分肯定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果。
⑻ 简要说明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唐代刘知几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为六家,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随着史学的发展,新的史体不断出现。刘知几撰《史通》 ,确立了史评体规模。中晚唐有典制体、会要体的崛起。宋代 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明清有学案、图表、史论的发展。贯通古今、上下连接的各类史籍,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民族历史的基础。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1、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它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2、《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孔子整理。《春秋》的“传”中《左传》成就最高。
3、东汉末年问世的荀悦的《汉纪》是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它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汉唐之际编年史的发展。
4、北宋司马光,打破了断代格局,撰写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后清代毕沅在前人基础上,参用宋辽金元四史,历20年,撰成《续资治通鉴》220卷。清末时,陈鹤编明代编年史《明纪》 。
5、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这就是历朝的“起居注”和“实录” 。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1、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之祖。较之编年体,纪传体有显著的优点,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各类人物活动情况,且有范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面。此外,也便于读者阅读。
2、中国古代所谓“二十四史” ,都是纪传体史书。
3、纪传体史书创始于《史记》 ,它的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学之父。
4、《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后各代正史,均以纪传为体,以断代为史,大体上沿袭《史记》 、《汉书》体例。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1、唐代杜佑著成我国第一部专纪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通典》。
2、南宋史学家郑樵承司马迁通史家风,撰成200卷的纪传体通史《通志》 ,其中功力最深的得意之作是“二十略”,把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乃至昆虫草木等各方面知识都汇集进去了。
3、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仿效《通典》体例,增广门类,或续或补,竭20年之精力,撰成一部“贯通二十五代”,统纪历代典章的通史《文献通考》 。其写作方法实开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声。
4、《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目录学家称为“三通” 。清代又官修了“续三通” 、“清三通” ,刘锦藻又私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以上史书合称“十通” 。
5、历朝还有专详一朝典章制度的史书,私人撰修的,多称“会要” ;出于官修的,多称“会典” 。
五、纪事本末与史评
1、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最早是南宋史学家袁枢撰成的《通鉴纪事本末》 。
2、“史评”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此类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 ;一类重在批评史书,其系统而全面的著作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宋代郑樵《通志总序》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为代表。
⑼ 史记有何成就
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书的编写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⑽ 四史内容是什么
“四史”内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具体如下:
1、党史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变化来推进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成为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
2、新中国史
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稳步向小康社会发展。
3、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实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4、社会主义发展史
建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不再是外来的理论知识,而逐渐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再创辉煌。
(10)四史的成果扩展阅读:
青年学生学习“四史”的方法:
一、是从经典原著中学。
阅读史书,学习历史,可以纵览世事变迁,从中领悟人世间的道理,兴亡成败的规律。学习“四史”不能只靠简单的碎片化阅读材料,而要做到系统学习,学习中国的整部历史。通过对党史的系统学习,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通过对新中国史的系统学习,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来之不易。通过对改革开放史的系统学习,知发展来之不易。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知道路来之不易。
二、是从伟大实践中学。
从实践中学“四史”,就是要将“四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具体实践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实践中,身边有很多的“90后”、“00后”青年加入进来,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医护工作者,有的是快递小哥。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四史”,是青年学生学“四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从深入思考中学。
对“四史”的学习,既要学知识,更要学思辨、学方法。学习“四史”,要做到既知其一亦知其二,既知其表亦知其里,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习“四史”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过程。
因此,对“四史”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把“四史”的学习贯通起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进行充分思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才能总结出科学的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