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方法的深化研究
(1)理论研究走向深入。高向军将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认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已经从对土地自然状态的研究发展到人地一体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117];王万茂分析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工作滞后,三者不衔接的问题,提出了首先对农用土地分等,然后按经济产量定级,在此基础上测算农用土地的等别基准地价和级别基准地价的技术路线[118];但承龙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宜采用“先分等后定级,等级分别划定以体现等级差异性” 的技术路线,认为“等、级合二为一”、“土地级别是土地等别的细分” 的技术路线,不能完全揭示农用土地等和级在本质上的差别[119];王建国提出了土地生产率差别是农用地分等的依据,而劳动消耗差别则是农用地定级的依据,并分别构建了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的数学模型方法[120];王洪波讨论了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内涵,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关系[121];张凤荣[122]对《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指出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等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郧文聚对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23]。
(2)参数研究趋于细化。安萍莉[124]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标准耕作制度作了研究;马仁会等[125]对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李如海[126]和解锋[127]对农用地分等指标区与因素权重及赋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张凤荣[128]、薛红霞[129]、孙艳玲[130]等对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范胜龙[131]对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张凤荣[132]、姚慧敏[133]、冯蓉晔[134]等对土地利用系数,孙兆金[135]、冯蓉晔[134]等对土地经济系数进行了研究;张凤荣[136]、王秋香[137]、王玥[138]提出了不同的β系数算法;王令超[139]对农用地分等中作物生产潜力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研究;朱德举[140]对标准样地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上研究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和各个技术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3)省县级农用地分等研究出现大量成果。如赵哲远[141]对浙江省的研究,林芳[142]对福建省的研究,王秋香[137]对广东省的研究,王国强[143]对河南省的研究,结合实际对研究方法的应用和调整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4)GIS技术成为农用地分等的重要手段。段增强[144]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同时参照分等试点省份的实践工作,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周勇[135]对农用地分等以县或市(区)为单元进行空间数据结果汇总时,相邻图幅图斑界线的空间接边和图斑的属性综合问题进行了研究;郧文聚[136]对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5)等指数和等级的可比性问题受到重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推进,国家级分等汇总工作的日益临近,各等级及其指数的可比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王洪波[137]采用分区法和不分区法,在县域内进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可比性,宜采用不分区的方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杨剑锋[138]对指标区间自然质量分可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标准样地修正法对自然质量分进行修正;彭建[139]对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作者在已有β系数算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加和的角度,对标准耕作制度、α指数和β系数进行了机理分析,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区内和区间的可比性进行了探讨[150]。
(6)成果应用得到推广。农用地分等的一个直接的应用方向是耕地占补实行按等级折算,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方法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崔邢涛[151]提出了确定耕地地块综合指数与单位标准粮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等级折算系数;周佳松[152]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例,采用占补地块的综合指数对应的标准粮比值,确定等级折算系数;李武艳[153]以浙江省为例,运用利用等作为划分耕地等别标准,以标准产量为基准计算等别之间折算系数。以上研究,对标准产量折算系数,均采用了农用地分等中的产量比系数。
2. 农用地分等对技术方法和结果的要求
农用地质量差异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等要对造成农用地等别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根据分等的目的及其与定级估价的关系,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工作的整体要求,农用地分等在技术方法和结果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宏观性和控制性要求。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统一部署,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工作在国家和地方(省、市、县)不同行政层次上展开,其中分等工作由国家负责实施完成,其结果要求从整体上反映全国(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总体状况,并对地方负责实施完成的农用地定级估价实行指导和控制。因此,农用地分等应该强调结果的宏观性和控制性。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研究工作范围内有约90个县级行政区域,如果按照先由各县各自完成其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用地分等计算和结果确定,然后再进行分等结果省级汇总的模式,将难以兼顾全省范围内农用地分等结果的总体可比性,难以满足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宏观性和控制性要求,尤其是在后期省级成果汇总时,将增加县、市之间结果平衡、接边的难度。因此,客观上要求全省统一进行农用地的分等计算和结果确定,并使各市、县之间基础资料与数据差异及其处理,分等结果和中间成果的平衡、接边问题融在分等计算过程中得以解决。
(2)便捷性要求。由于农用地分等具有宏观性和控制性特点,所以,要求研究方案简便快捷,要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投入;分等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于实现;分等成果简洁明了,易于让人接受,满足服务于其他工作的要求。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部署和要求,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应在1~2年内完成。根据以往经验,如按先由各县各自完成县级农用地分等,然后再进行市级、省级汇总的做法,将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农用地分等是一项新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其技术要领尚处于进一步完善阶段,目前江苏省不少市、县国土部门的技术力量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要求分等的计算、处理工作由全省统一组织技术力量并成立相应的项目研究课题组承担完成。
(3)快速性要求。农用地的“等”、“级”、“价”是作为从不同尺度、不同形式反映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完整体系存在,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分别由国家、地方负责全部完成。其中“级”和“价”需要接受“等”的调控,因此要求地方全面开展其行政范围内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之前,能够先期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因此,要求农用地分等应该采取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手段,力争省时省力,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
(4)体现江苏省情、保证结果精度的要求。江苏是个面积不大的省份,地形以平原、湖泊、水网为主,山丘面积相对较小,境内地势、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差异不大。为便于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分等结果日后的管理和应用,应尽可能按照相对统一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模式开展全省范围的农用地分等工作,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分等单元的划分、工作底图的准备和处理、分等计算的处理、等别结果的确定等。地势平坦的平原条件,决定了江苏境内作为农用地分等重要评价内容的水、土资源状况空间差异不大,只要技术方案得当、资料收集调查充分、工作细致,并由项目课题组统一对全省各市、县农用地资源进行分等计算和等别划分,应该能够达到国土资源大调查所要求的结果精度。
在上述对农用地资源分等目的及分等对技术方法和结果的要求、江苏农用地资源及利用省情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论证和国土资源部审定,江苏省制定如下农用地分等研究总体技术路线(图3-1):
图3-1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图
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作为技术方法依托,以县为主、市为辅,按照全省统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全面调查和收集农用地自然条件、利用状况、投入-产出状况等方面资料;项目课题组以市为单位,在1:10万比例尺工作底图上统一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值和自然质量等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和利用等指数、土地经济系数和经济等指数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分和确定,分等成果图件的编绘;再从市到县进行县级分等成果分割,形成1:5万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从市到省进行省级分等成果汇总,缩编形成1:50万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简单地说,就是以规程为依托,县、市负责资料调查,全省统一进行分等计算和结果汇总。
3. 农用地分等成果
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农用地等别划分的结果及其相应的统计数据。
(一)农用地等别
全省农用地等别初步确认后,对初步分等成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和等别调整,最终确定全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 农用地各省级等别概况
经过对全省农用地分等结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及调整后,最终确定为 9 个省级等别,其中最低等为 2 等,最高等为 10 等。
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为 1188.84 万公顷(包括耕地 1144.15 万公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垦荒地 44.69 万公顷)。其中,2 等农用地面积 8.14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7%,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佳木斯、黑河、伊春、双鸭山等市的边远山区;3 等农用地面积 165.15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黑河、佳木斯、伊春、双鸭山、鹤岗等市和农垦、森工系统的边远地区及山区;4 等农用地面积 100.1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和大庆市以外的山区及边远地区;5 等农用地面积 399.57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以外的各县(市)及农垦、森工系统;6 等农用地面积 282.3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区;7 等农用地面积 145.0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伊春、鹤岗市以外的平原区;8 等农用地面积 63.9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5.4%,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鹤岗等市及农垦系统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9 等农用地面积22.77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10等农用地面积1.75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1%,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常市、呼兰县及哈尔滨市郊区的水田和菜地区。
2. 农用地分等成果特点
(1)农用地等别较低。黑龙江省农用地分为 2 ~ 10 个省级等别,与全国农用地分等情况相比,农用地等别属于偏低水平。从全国农用地综合质量看,黑龙江省由于积温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开发较晚、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粗放等原因,全省农用地质量在全国属于低水平。
(2)农用地等别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从全省各农用地等别所占的比例看,2 ~ 4 等质量较低的农用地面积为 273.40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22.99%;而质量好、等别高的7 ~ 10 等农用地面积为 233.5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19.65%;处于中间的 5 ~ 6 等农用地面积为 681.8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57.36%。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说明黑龙江省农用地中高产田和低产田比例较小,大部分为中产田,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全省农用地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农用地质量分布呈区域性特点。由于黑龙江省农用地的等别和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及土地经营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农用地质量分布也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大兴安岭山区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少,又处于山区,因此,这一地区农用地的等别都在 2 ~ 3 等,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低值区。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处于全省第一积温带,无霜期长,有效积温多,加上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农用地等别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高值区。
(二)面积量算与统计
1. 面积量算要求
(1)农用地分等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农用地分等面积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主,因此,农用地分等面积应该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这样做便于土地利用现状面积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广泛应用。
(2)农用地各等别面积按图斑进行统计。为了保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准确性,在进行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时,要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面积进行统计。
(3)建立统计台账。对农用地分等面积要认真进行量算和统计,并建立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台账,归入档案,长期保存。
2. 面积汇总
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采取按行政单位和地类逐级汇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表格进行填写,并做好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省级的农用地分等面积逐级汇总工作,形成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表。
(1)乡(镇)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村(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2)县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乡(镇)及农场、林业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3)省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县(市)及农垦分局、森工管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面积,形成全省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三)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1. 图件成果内容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省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2)省级分等因素指标区图。
(3)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图。
(4)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5)农用地经济等别图。
(6)标准样地分布图。
2. 图件比例尺
乡级农用地分等图比例尺为 1∶1 万、1∶2.5 万,县级为 1∶10 万,省级为 1∶50 万。农用地分等成果图比例尺原则上与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一致。
3. 图件上图要素
1)农用地分等图的上图要素
(1)行政界线,包括省、县、乡镇行政界线,参照相应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式。
(2)各类等别边界,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界线。
(3)分等单元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3 毫米。
(4)各类等值区边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边界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4 毫米。
(5)等别色标,各农用地等别用不同颜色区分,以冷色调为主,最低等为灰色,中间等为银色,最高等为红色,相邻等别的颜色不宜相差过大。
2)标准样地分布图的上图要素
标准样地可以直接标注在分等图或分等单元图上,用圆圈表示样地的编号。
3)其他上图要素
其他上图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公里网格、坐标系数、制图单位、时间、面积汇总表等。
表 3-11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2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3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4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5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6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对比
根据国家级汇总的总体思路,运用平衡转换汇总的技术方法,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自治区级等指数和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实现单元上自治区级等别和国家级等别的对应联动,从而实现自治区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的平衡转换,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基本保持不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对比见图 3-25 ~图 3-30。
图 3-25 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6 自治区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7 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8 自治区级利用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9 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30 自治区级经济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5. 农用地分等研究演变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在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和在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主要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级别,为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1989年8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在土地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在全国选择了6个试点县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并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会议对一些概念的界定和技术程序要求具体规范,必须进行修改。1999年,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被列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开展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建立土地等、级、价格体系。从1999年开始浙江分等试点,2000年开始在全国分省部署,2001年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编制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以《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为依据,在总结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编写而成。2003年颁布实施《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3个行业标准,基本构建起了我国农用地的等、级、价技术体系框架,为全国在统一的技术规范下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农用地分等工作采用国家、省级、县级3个层次进行。国家农用地分等是最高层次,由省级农用地分等综合平衡汇总后形成。省级农用地分等为组织层次:(1)在省内进行2级指标区划分,以2级指标区为空间单元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自然质量分参数体系;(2)对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综合平衡汇总,形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3)组织县级农用地分等工作。
县级农用地分等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1)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以县为单位;(2)县域内划分耕地评价单元,提取评价单元自然属性数据,以评价单元为基础进行自然质量分的计算;(3)县域内以村为单位进行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计算。农用地分等工作启动情况如下:
2000~2001年:江苏、新疆、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山西、湖南、广西(9个)。
2002年: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河北、海南(6个)。
2003年:吉林、广东、浙江(3个)。
2004年:辽宁、江西、重庆(3个)。
2005年:陕西、甘肃、贵州(3个)。
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云南、宁夏、青海、西藏(7个)。
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分省部署至2006年,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于2004年开始,2005年全面展开,2006年12月完成检验。各省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智力,通过外业调查、文献检索、GIS技术和专家论证等,提取了强大的、翔实的大比例尺(1:1万~1:10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科学提炼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推动了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方法的深化研究。
6. 省级成果汇总
在各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汇总,对各市成果图进行拼接,直接形成江苏省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
形成省级成果后,对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结果面积进行量算,以了解不同尺度下农用地质量状况。首先由“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个分等单元进行初始面积量算,然后按照2000年土地详查面积数据采取省、市、县、乡镇层层控制的方法对分等单元初始面积量算结果进行平差处理,最后再由分等单元到乡镇、县、市、省进行分等结果的面积汇总统计。按全省、分等指标区、省辖市统计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各等别面积比例见图3-64~图3-83。
图3-64 全省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5 太湖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6 宁镇扬丘陵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7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8 沿海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9 里下河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0 徐淮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1 南京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2 无锡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3 徐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4 常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5 苏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6 南通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7 连云港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8 淮安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9 盐城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0 扬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1 镇江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2 泰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3 宿迁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7. 农用地分等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与先由各县各自完成其范围内农用地分等计算和结果确定,然后再进行市级、省级汇总的做法相比,上述农用地分等研究总体技术路线具有以下特点:
(1)根据这一技术路线,虽然由项目课题组统一进行全省范围内农用地分等计算和结果确定,但其仍然是基于县级资料进行的。也就是说,研究中各县仍然必须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的要求进行分等资料的全面调查收集。这种方法只是把本来应由各县各自完成的分等计算工作,改由项目课题组来完成。因此,对各县而言,这种方法的工作效果与由县各自进行分等计算的工作效果基本一致,其分等结果同样能满足县级土地管理(包括对后续农用地定级、估价)的应用要求。
(2)这一技术路线与各县各自进行其行政范围内农用地分等计算的做法比较,在工作底图的准备及其处理上有较大差别,但能满足精度要求。按照这一技术路线,项目课题组在统一进行农用地分等计算时,是以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江苏省一般为1:10万~1:20万)为工作底图;各县各自进行分等计算则以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江苏省一般为1:5万~1:10万)为工作底图。由于江苏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面积大、图幅内容较简单,在市级土地利用工作底图进行县级农用地分等的计算不会对分等结果的精度造成大的影响。
(3)这一技术路线能够很好地实现农用地分等便捷、快速和结果宏观性与控制性的要求。这一技术路线将农用地分等资料调查收集与分等技术处理工作进行分离,分别由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和主要由高校专家组成的项目课题组承担完成,充分发挥地方人员对地方情况熟悉、易于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以及高校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在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全面铺开之前,项目课题组可以首先选取有关县、市进行试点,对分等基础图件的处理和分等单元图的制作、资料调查收集、资料验收、资料分析整理、分等数据库设计、分等因素指标获取、自然质量分值量化方法、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处理方法、等别划分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试点探索,直至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和分析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等,然后再进行全省其他县、市的资料收集和分等计算工作。项目课题组在对全省进行统一分等计算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对各市、县之间的资料和结果差异及其平衡、接边问题等进行处理。这样将大大加快工作进度,保证各市、县之间分等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可比性。同时,由于是从省的层面上进行分等计算,能使结果更具宏观性和控制性。
(4)这一技术路线便于对分等计算的有关处理方法进行调整。《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主要侧重于对农用地分等方法进行原则性、指导性和纲领性规定,在操作细则上则未作详细说明。在一个省域范围内其农用地资源和利用总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也存在一些特殊地区,因此需对分等的有关处理办法进行调整和细化。而这必须建立在对全省农用地资源和利用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这一技术路线在操作上先期进行全省分等资料的调查收集,经过整理分析,能够很好地把握全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全省进行农用地分等指标控制区划分,并对分等指标区农用地分等处理方法进行调整和细化。
8. 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技术路线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 第 25 期、第 37 期、第39 期 ),对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并在重庆市范围内对县级成果进行平衡和调整,使得县级成果在全市内具有可比性;将县级成果图件经过投影转换、误差校正归到同一比例尺(1∶50 万),然后进行空间数据接边和属性数据接边处理,建立规范化的县级成果数据库;以重庆市 1∶50 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采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比例尺下分等单元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将县级图斑同等别面积和最大的等别定为市级图斑的等别,等别面积按照地类将对应的县级等别面积进行平差,再对各区(县)的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进行汇总;将各区(县)分等成果图进行制图综合,建立重庆市 1∶50 万的分等成果数据库,开发分等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县级成果、市级成果的一体化管理(图3-20)。
9.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
(一)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成果
广东省共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13个,从6等到18等。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3~16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0%,其中以14等地和15等地为最多,都占22.7%,16等地和13等地分别占19.6%和14.1%;12等地和17等地分别占6.7%和9.0%;11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8%和1.2%;9等、8等和18等地均不到1%,分别占0.7%、0.2%和0.3%;7等地占0.1%;6等地最少,还不到0.01%,仅有134.0公顷,主要分布在韶关乐昌的石灰岩地区,18等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吴川、雷州和遂溪。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分布情况参见图3-22~图3-25。
图3-22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图
图3-23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
图3-24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1)
图3-25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2。
表-323 自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广然质量等面积汇总表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利用等别13个,从3等到15等。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8~10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4%,其中8等、9等、10等地分别占19.7%、23.3%和18.5%;其次为11等地和7等地,分别占11.3%和10.1%;12等、6等、13等、5等地分别占7.2%、4.5%、2.3%和2.0%;4等地和14等地分别占0.8%和0.3%;3等地和15等地最少,不到0.1%。3等地主要分布在清远阳山、清新北部以及韶关的乳源等石灰岩地区,15等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区光温潜力最高的吴川,部分分布在地处灯塔盆地的东源。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6等以下的农用地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山地的坑田和梯田以及沿海低围田(咸酸田),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乳源和乐昌,清远的阳山、连南、连州和清新的北部地区,以及江门、珠海和汕头的盐渍化地区;高等地主要分布在精耕细作、农业栽培技术成熟的潮汕冲积平原的高围田区、河流冲积平原的河边田以及丘陵山地的垌田区,主要有茂名的高州、信宜,梅州的兴宁、梅县和梅江区,河源的东源县和源城区以及肇庆的高要市,尤其是兴宁、信宜、高州、梅江区,86%以上的农用地是12等和13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粮食种植粗放,现实粮食产量较低,相对其自然质量等别,珠江三角洲的利用等别整体下降。雷州半岛由于降水、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生产水平也不高,虽然其光热条件全省最好,经过利用水平修正以后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降。从整体水平来讲,茂名地区由于具有优越的光热条件和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等双重优势,其粮食产量水平较高,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最高,茂名87%以上的农用地在11等以上,基本都在8等以上。梅州地区30%以上的农用地在12等以上,60%以上集中在9~11等,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较高。肇庆和河源地区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也相对较高。潮汕地区耕地利用等别比较集中,整体利用水平较高,90%以上的耕地在8~10等。湛江地区虽然光热条件好,潜力水平全省最高,但由于干旱缺水以及土地利用水平比较低下等原因,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滑,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居中。全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规律与全省水稻实际产量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1)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详细情况见图3-26~图3-29。
图3-26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图
图3-27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分布图
图3-28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1)
图3-29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3。
表3-33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汇总表
3.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经济等别10个,从2等到11等。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也是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7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8%,其中以5等地为最多,占24.8%,4等、6等和7等地分别占17.5%、20.3%和14.2%;3等、8等和9等地分别占6.5%、9.2%和4.2%;2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2%和1.1%;11等地最少,仅占0.1%。2等地广泛分布在粤北山地丘陵区、粤中南丘陵山地区,部分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滨海低围田。高等(10等、11等)地主要分布在鉴江流域的信宜、高州和化州,灯塔盆地的东源,兴梅盆地的兴宁、梅州和梅县,南雄盆地的南雄和始兴,潮汕平原的榕城和潮南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山等地。
由于同一作物的成本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其成本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因此,经济等别没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现实意义。
1)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别成果汇总详细情况参见图3-30~图3-33。
图3-30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比例图
图3-31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图
图3-32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1)
图3-33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4。
表3-34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表
(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成果
根据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要求,广东省分等成果省级汇总是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综合考虑所对应的县级和市级图斑的分等结果,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进行图斑分割或图斑添加操作,以分割或添加后的省级图斑作为省级分等单元图,汇总图斑等别指数由下一级对应图斑的等别指数面积加权综合而成,汇总图斑面积是下一级对应图斑面积相加之和。综合的同时保持全省分等等别数不减少,保持了全省分等成果体系的完整性。汇总成果在分布和应用上更具宏观性,能满足国家实现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需要。省级汇总成果同省级成果一致,保持了等别序列的完整性。综合后的等别体系如表3-35所示。
表3-35 广东省农用地等别省级汇总概况表
汇总前后各等别面积分布见图3-34~图3-36。
图3-3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自然质量等面积对比图
图3-35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利用等面积对比图
图3-3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经济等面积对比图
10. 农用地分等阶段性成果在按等级折算技术中的应用
(一)划分省三级指标区,选择典型县(市、区),确定工作参数
甘肃省的按等折算工作完全沿用农用地分等工作所确定的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和省级计算参数,将全省划分为 8 个三级指标区,考虑典型县(市、区)的选取要有农业的代表性并与全省农用地分等试点县(市、区)协调补充等因素,又综合考虑了各标准耕作制度三级指标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土壤状况、水文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根据各个省级三级指标区包含县(市、区)的个数,考虑尽量多收集占补平衡突出的省三级区域样点资料,最终在每个省三级指标区至少选取 1 个县(市、区),共确定了 15 个典型县(市、区)。
(二)典型县(市、区)农用地分等
甘肃省对于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县(市、区),直接引用分等成果,对于正在部署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县(市、区),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调查表进行计算处理,最终,共采集了 8941个样点数据,其分布情况见表 5-1。
表 5-1 甘肃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调查样点分布统计表
通过对分等试点成果的整理和部分分等调查数据的计算,15 个典型县(市、区)的 8941 个样点利用等别最低为 1 等,主要分布在晋陵丘陵沟谷区和宁南陇中青东黄土丘陵区,利用等别最高为 14 等,分布于河西走廊区。
(三)计算标准粮产量
根据农用地分等调查资料中的样点调查产量,将玉米、黄豆、青稞等作物按照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确定的产量比系数和熟制换算为标准粮产量。
(四)建立农用地利用等别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对应关系
以样点标准粮产量作为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标准,利用样点相关资料,借助数学模型,建立样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线性关系模型。结合甘肃省统一的耕地利用等别序列,建立全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利用等指数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模型及其对应关系表。
以样点利用等指数作为 x 轴,实际标准粮产量作为 y 轴,应用 Excel 数据分析功能生成两者关系的散点图(图 5-1)。
图 5-1 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相关关系散点图
由图5-1可知,甘肃省实际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的相关关系为y = 0.4323x+ 73.704,相关系数是R2= 0.8076,开平方后得到相关系数R = 0.8987,相关度为89.87%,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耕地的利用等指数可以用来衡量耕地质量的好坏和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耕地的实际产量随着利用等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利用等指数最高的土地小麦的实际标准粮产量可以达到 767 千克。分析发现,利用等指数中等偏上的部分,实际标准粮产量有偏大的趋势,耕地利用比较充分,有过度利用的倾向;而在利用等指数较高的 11 等地以上的部分,实际标准粮产量有偏低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这部分耕地多数种植蔬菜、棉花、水稻等作物,而实际标准粮产量是对于部分种植小麦的地块调查得出的,造成了散点图的偏移。
对样点的利用等指数进行平均,按照相关公式计算粮食生产能力(表 5-2)。
表 5-2 按等折算粮食生产能力计算表
续表
(五)制定等级折算系数表
根据农用地利用等别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对应关系,制定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表,折算系数为被占用耕地等级所对应的粮食生产能力与补充耕地等级所对应的粮食生产能力之比,当该系数小于 1 时按 1 计(表 5-3)。
表 5-3 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表
(六)制作甘肃省占用耕地等别图
由于甘肃省开展按等折算研究时农用地分等工作尚未全面完成,按照 2006 年 5 月保定会议精神,工作中使用分等的思想,通过基础等级加减分的快速方法划分出甘肃省范围内的农用地等级。选用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区域作为修正因素,以全省 1∶100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制作甘肃省占用耕地等别图,指导全省占用耕地等级判定工作。占用耕地等别确定成果与甘肃省农用地分等试点成果对比情况见图 5-2。
图 5-2 农用地分等试点成果与占用耕地等别确定结果对比图
由图5-2中可以看出,综合全部农用地分等试点县(市、区)的成果,对比相应县(市、区)的占用耕地等级确定结果,按照调整后的占用耕地等级确定办法,经过地类、地形加减分计算后得出的耕地等别略高于农用地分等试点的工作成果,符合加强耕地保护、严格管理占用耕地的原则,也可以保证两套数据的协调统一过渡。
(七)折算系数的应用
平川区共和乡小水村建设建材厂房需占用村边 100 亩耕地(图 5-3),该地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排水条件较好,但受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只能在其他丘陵山坡地上进行补充,需要确定补充耕地数量。
直接查找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5-4),确定被占用耕地地块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为 1005,利用等别为 11 等。
图 5-3 折算系数应用位置图
图 5-4 折算系数应用方法示意图
根据区域技术经济条件,确定优化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条件,获取补充耕地的因素分值。将设计因素套入现有的农用地分等公式计算,得到补充耕地应达到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为 280,利用等别为 3 等。
查找等级折算系数表,占用耕地为 11 等,补充耕地为 3 等,等级折算系数为 2.39。
补充耕地面积为 100×2.39 = 239 亩。因此,为保证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重平衡,平川区建材厂建设厂房应补充耕地 239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