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人物

成果人物

发布时间:2021-07-07 07:27:49

㈠ 陈国符的人物成就

陈国符为纤维素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严肃、认真、细致、准确的工作作风传给了后人。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发明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对于造纸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却很落后。新中国成立时,作为造纸技术基础理论的纤维素化学,其课程设置及科研在国内尚
属空白。为填补这一空白,陈国符于1953年成立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教研室后,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纤维素化学课程,并亲自编写讲义和教材。他所编写的教材及讲义有《植物纤维素化学》《木材与纤维素化学讲稿》《造纸化学讲义》等多种。其中《植物纤维化学》一书由他多次编写并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哺育了几代科研、教学及工程技术人才。他在自传中写道:“当时订阅全世界各国有关之专门期刊,所以讲课及讲义皆表达当时之国际学术水平。讲课范围包括制浆造纸化学、植物解剖学、制浆造纸机械……。”为了加快培养纤维素化学的教学及科研人才,陈国符除了讲课外,还挑选、培养助手,加紧实验室建设,并接受由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及兄弟院校选送来的进修人员,在天津大学建立起一个纤维素化学教学与科研中心,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教学与科研的骨干人才。由他领导的研究组在当时完成了多项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在有关过醋酸法全纤维素制备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成果,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和纤维素化学学科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陈国符将德国大学的办学作风带回我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亲自下实验室,对研究助手及研究生予以严格的实验室训练。他要求极严,不惜从小事抓起,如每天工作结束,必须将实验室的仪器整理放好,器皿刷洗干净,不许带一滴水珠;走前要将实验室打扫干净,检查电源、煤气、水是否关闭。他从来不带实验室钥匙,将其交给学生管理。每天早上8点上班,他总是7点半到达,学生怕老师等,谁也不敢迟到。他进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各项要求是否做到,在他的实验室中从来未出过事故。他重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从订购仪器,到拆箱、安装调试,事必躬亲,一丝不苟,在他主持工作期间从未发生过损坏仪器的事故。陈国符工作勤奋,晚上也去图书馆看书,有时还要到实验室去查看学生的工作情况。研究生或助手找他研究问题或答疑,经常是在吃饭的时候。1963年《光明日报》专门报道了陈国符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及强调基本功训练的事迹。他的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陈国符的一些学生及助手,回忆起跟着他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无不感到获益匪浅,并将言传身教给下一代。
《道藏》史料的研究
陈国符是《道藏》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并且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世界领先学者。他用科学的方法对《道藏》中的自然科学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掘、整理,为后人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陈国符研究《道藏》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应追溯到他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陈国符在《科学月刊》(ScienceMonthly)上看到一篇有关介绍中国炼丹术的文章,出于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他把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并发表在《化学》杂志(1937年)上,引起这篇文章的作者——研究中国炼丹术的先驱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教授T.L.戴维斯(Davis)的注意。陈国符到德国留学后,他设法与陈国符取得了联系,讨论有关中国炼丹术的学术问题。陈国符在此其间,应戴维斯之邀将《道藏》中的《丹经要诀》翻译成英文,并翻译了有关孙思邈传记的一些原始材料。从此,他开始接触《道藏》中有关中国炼丹术的史料,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和摘录。回国任教后,他半周在昆明市内授课,半周住在龙泉镇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潜心研读《道藏》。
《道藏》是历代道教文献的汇集,共有5400多卷(影印本1100余册),除宗教外,内容涉及理、工、农、医、文史各方面的知识。陈国符以中学理科、大学工科出身者来研究如此浩繁之《道藏》,却可以冲破难关,深入研究,确非偶然。这与他从青少年时期就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在陈国符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始终伴随有一“副业”,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人称其为“杂家”,而他并非满足于一般的了解,而是有目的的准备和深入的学习,以便把这些知识用于他的研究中。在初步接触《道藏》后,他即认识到“自明代以来已无道士能读《道藏》”而“儒者仅用《道藏》来校勘诸子、释子……”,“如此浩繁之《道藏》实为未开垦之广大学术新园地,即决心研究《道藏》。”但“《道藏》之各部分对于研究者而论皆是无前例可循之材料,必须先创造研究方法,并且又需文史与理工兼通,工作非常艰难。”“……在此情形之下,我对浩繁之《道藏》毫不畏惧和退却,反而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精神,毫不犹豫,研究全藏。现回忆研究全藏有诸多好处,即现虽研究《道藏》某部分,但对于全藏脑中必须有清楚之总观念,如此才不致于犯大错误。迄今为止,已翻阅全藏多次。”阅读全藏,谈何容易,陈国符当时倾全力进行研读,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耐力,“自晨6点至晚7点除午睡及就餐稍费时外,集中精力研究”,持续一年多。他常说那是他一生工作中最有效率的一段时
期,是他研究《道藏》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研究《道藏》的开拓性的巨著《道藏源流考》主要部分的手稿。1946年他在南京任职期间“几乎每日下午皆往金陵大学图书馆翻检全国地方志,前往国学图书馆与泽学书库翻阅宋、金、元、明、清文集,道教名山志,宫观志,摘录历代《道藏》与道书储藏处所,增入《道藏源流考》。194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道藏源流考》”。这本巨著被有关的国内外学者称为“经典”和研究《道藏》的必读书,而陈国符确是迄今为止中国或许是世界上唯一全部翻阅《道藏》的人,并且是深入研究《道藏》中各方面史料的学者。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宗教研究是禁区,并且由于多数人不懂《道藏》研究的意义,误解和偏见都是存在的。但陈国符不畏艰难,坚持自己选定的道路,无论条件如何,始终坚持研究工作。1949年以后他收集整理了大量材料,写成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有《道教斋醮仪源流考略稿》《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以及《道藏札记》增十条,其中涉及有关道教各宗派,有关道观史,有关高道传记,有关自然科学史料及其他问题。这些论文均汇集于1963年出版的他的论文集《道藏源流考(增订版)》中。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陈国符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迫害,研究工作中断。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多年研究《道藏》的一些未发表的手稿及资料连同许多被认为是“四旧”和“糟粕”的线装书被烧毁,其余的线装书也被查抄,他本人也被批判斗争。但陈国符并未就此罢休,而且越在困难的时刻,越显出开朗、乐观的性格。解除对他的集中“审查”后,他便利用家中未被抄走的中医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书等,开始研究和学习中医及中草药学,为进一步研究《道藏》中外丹黄白术史料做准备。
1973年,陈国符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外丹黄白术。所谓外丹黄白术即炼丹术,“外丹”是用药炼成的,服了之后据说可以长生不老。“黄白”是用药炼成的假金银,其物理性质与金银相似,“术”就是法,就是办法。在《道藏》中称炼丹术为外丹黄白术。由于道士炼丹是神秘的,因此其中炼丹术语也是隐秘的,外人是不懂的。要想搞懂外丹黄白术所用的化学反应,首先应搞清这些炼丹方法所用术语的含义以及这些方法出现的朝代与所用术语名称的演变。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陈国符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并遵循清初以来考证大师之典型”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中国外丹黄白术研究中取得突破,解决了上述难题。到1979年8月已写成近20万字的四篇论文,其中包括《中国外丹黄白法词谊考录》《中国外丹黄白经诀出世朝代考》《石药尔雅补与注》《中国外丹黄白法所用草木药录》,这就是被他的同行称之为“辉煌的著作”的《道藏源流续考》的基本内容。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化学发展简史》审稿会上,陈国符带来了《道藏源流续考》手稿与同行切磋,并做了题为《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材料的整理(即研究法)》的报告,听众反应强烈,本来安排半小时的报告应到会者的要求延长为半天。此报告后略加增订,发表于《化学通报》1979年第六期上。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研究道教及中国化学史的学者都在关注着陈国符的研究。为争取陈国符参加于1973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道教研究学术会,美国学术团体会议()的主席F.布克哈特(Burkhardt)曾两次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均未成功。1979年9月3日至9日,陈国符与王明出席了在瑞士苏黎士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道教研究学术会议,受到热烈欢迎。陈国符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外丹黄白术研究的四篇论文。会议后,又应法国学者K.M.施舟人(Schipper)的邀请赴巴黎从事三周的指导研究。回国后,一方面联系出版这些论文,一方面又接着做了许多增订及补充的工作。由于当时国内出版专著很困难,而且《道藏》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陈国符四处奔走联系出版事宜,均未成功。最后在香港里仁书局出版了他从1973年至1979年有关中国外丹黄白术的学术研究的论文集《道藏源流续考》。
1980年,应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天挺的邀请,陈国符出席“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明代道教音乐考稿》。此后,陈国符将此篇论文进一步扩充并增补若干条注以《明清道教音乐考稿(I)》为题刊载于《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辑上,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陈国符接着又对北宋玉音法事线谱进行研究,写成论文《北宋玉音法事线谱考稿(I)》。1985年12月应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道教法事与音乐讨论会”,宣读了这篇论文。在开会期间受到香港有关学术界及宗教界的热烈欢迎。陈国符非常关心和积极倡导抢救整理中国的道教音乐。1987年10月应邀参加了由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道教协会举行的“上海、常熟、茅山道教音乐鉴定会”,在鉴定书上郑重签字。
陈国符对道观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40年代,他亲自考察各地道教名山的道观。1983年1月至3月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的邀请做指导研究,并给该校亚洲研究院中文系与东方历史系的教授、讲师、研究生做研究报告三次,其中一次报告了他的《道观史研究导论(I)〈殿宇>》,他还准备写第(Ⅱ)、(Ⅲ)部分。
除此之外,陈国符继续对《道藏》中外丹黄白术进行研究,并对《道藏源流续考》做了较多的增订,定名为《中国外丹黄白术考》,已交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另外还有十余篇尚待完成的手搞,涉及《道藏》研究的诸方面。陈国符在《道藏》研究领域中贡献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方面:
1.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对《道藏》进行目录学方面的研究
搞清《道藏》是如何编纂、写作、发行以及何时成书,“此为道教文献研究中最为基本的工作之一”。《道藏》的编纂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的后期,或因战乱,或因宗教之争均“劫余焚烬”使“记载缺略、源流不彰”。陈国符在卷帙浩繁的《道藏》中“开辟横纵两条路。横向:《道藏》分三洞、四辅部,故撰《三洞、四辅之渊源及传授》。纵向:《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则完全翻阅《道藏》,摘录材料撰成。甚为特殊之道书虚目亦考明之”。根据陈国符考明的脉络,后人才能进入《道藏》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的巨著《道藏源流考》被广泛引用,他的这一重大贡献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2.对中国外丹黄白术的基础研究
关于词义考方面共收炼丹术语323项,每项含多个词,实际上是炼丹术语的小词典。考明词义相当困难,陈国符创造了新的研究方法,在“词义考中,用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中有综合,先考明六七个常用词义,于是钻入此丹经诀中。”“除考明词义外,又考明数词同义,一词数义,互相有关之诸词,一词在不同情形之下之使用。”虽称词义考,实际上也包括炼丹仪器考,陈国符据炼丹原文,复原绘制了许多仪器图,用现代工程画法描出几何投影图,并尽可能注明尺寸。关于词义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的突破。
关于丹经年代考,也是陈国符外丹黄白术研究中的主要贡献。《道藏》炼丹术的年代少有记载,大多无法确定,这就大大影响了研究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推测和估计,陈国符创造性地运用“据韵文用韵考定”,系统地把它们变为科学的断代。此外,陈国符还使用历代地理志,据书中出现的地名考定,据历代书目、历代艺文志、道书引书目考定,据各时代用鼎器不同考定,据各时代加药术语(复荐、铺盖)不同考定,共考定年代的丹经、丹诀四十余种,成为研究者引用的依据和出发点,解决了外丹研究中的大问题。
对外丹经书原作做补充,亦属该研究中一重要业绩。如对《石药尔雅》的补与注。此书是唐元和丙戍(公元806年)年梅彪撰,包括二百多种物质和丹名,但不完全。陈国符做了补充工作,非常有益于研究,是属于扫清研究障碍的工作。
总之,陈国符对中国外丹黄白术的研究,攻克了难关,开辟了道路,为以后炼丹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关自然科学史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上的一个飞跃”。
陈国符治学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治学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各方面有关知识的深入研究和融汇贯通上的。就像攻堡垒,首先要扫清障碍,障碍扫清了,堡垒不攻自破。他认为治《道藏》不能一点点的搞,要一块块地搞,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极容易出错的。他对《道藏》目录学的研究及对外丹黄白术的研究都是这样做的,特别是有关外丹黄白术的研究,从30—40年代翻译戴维斯的论文和与他合作研究,至50年代写出第一篇有关外丹黄白术史的论文,直至70年代末基本完成外丹黄白术的基础研究,历时30多年,中间的间歇当然有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但并非停止研究,而是搜集素材,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知识,包括文字学、音韵学、中国历史、地理、文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面,在此基础上才有70—80年代的研究成果。对于《道藏》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本着这种方法和精神进行的。
陈国符在研究学问上有强烈的进取心,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淡泊名利,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做创造性的工作,活一天就要做创造性的工作一天,要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陈国符治学极为严谨,他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有相当功力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研究成果的结晶。他曾为审查一篇文章,查阅文献,反复研究,历时半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无根据的拟说,认为这是对学问的不负责任。
陈国符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为研究道教音乐,他曾拜天津越剧团某老琴师为师,登门求教。他经常和南开大学的许多文科教授切磋学问。这些均反映他虚心好学的精神。
陈国符工作极为勤奋,几乎所有时间均花在搞学问上。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解决难题并获得成功。他没有任何嗜好,甚至连茶都不饮。他好像生来就是为了读书、研究、工作的。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及国内外学者对他的尊敬。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论著及通信中,都对他的著作评价很高。他每次出席国内外会议或访问研究或讲学均受到热烈的欢迎。
陈国符对年轻人热情慷慨,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研究工作,甚至将自己未发表的手稿,提供给他们参考。对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虽然他年事已高,工作上也颇感力不从心,但仍努力工作以完成自己的研究计划,争取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东西。

㈡ 辛红娟的人物成果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具有扎实的功底、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丰富,开设中国翻译思想史、中西翻译史、中国典籍英译课程。兼任中南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8-2009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承担中美合作富布赖特研究项目,赴麻州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系统开展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和英语世界的中国典籍接受研究。出版译、编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

㈢ 请列举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其人物(至少举出两例)

26.【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6分)

(1)《权利法案》;(1分)君主立宪制。(1分)

(2)对内: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平息国内叛乱;对外: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等。(意思相近亦可,2分)

(3)俄国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一项均可得1分)

(4)发展资本主义。(意思相近即可,1分)

㈣ 赵金科的人物成果

30年代,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理论。30年代后期对广西西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地质力学理论阐述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位置及形迹。40~50年代,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三叠纪地层,取得突破性进展。晚年领导并具体参与对华南二叠系最高层位长兴阶的层型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㈤ 崔素萍的人物成果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08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

㈥ 曹希仁的人物成果

在离散事件系统摄动分析和随机系统基于灵敏度的优化等领域作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为离散事件系统摄动分析的共同创始人。在离散事件系统的摄动分析中提出的理论与算法已成为该领域中的经典, 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己在国际上成为该领域标准,并将离散事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计算机通讯系统和信号处理等领域,其主要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IFAC的杰出服务奖(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等。
在数字、电子通信领域拥有三项技术专利。现已在性能优化理论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领域发表三本著作。于1987年获得IEEE控制系统学会颁发的杰出会刊论文奖,1990年获得美国管理科学学会颁发的杰出文献奖,2008年获得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颁发的杰出服务奖,并于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多家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随机学习与优化理论、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信号处理、金融工程。

㈦ 许逸民的人物成果

点校《庾子山集注》
点校《思益堂日札》
点校《金元明清诗文精华》
校辑《陶渊明年谱》
注评《酉阳杂俎》
注释《六朝四家全集》(共二册)
与倪其心注《宋人绝句选》
与俞绍初主编《中外学者文选论集》(上、下册)
撰《徐陵集校笺》
编《初学记索引》
著《古籍编辑整理漫谈》

㈧ 师义民的人物成果

曾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工大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奖。多次指导大学生数模竞赛,曾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及陕西省一、二、三等奖多项。并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航空部自选课题各一项,参加国防研究项目两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㈨ 何韶衡的人物成果

主编了《过敏防治系列问答》、《基础变态反应学》2部书籍。培养博士后8名,全部顺利出站,博士生15名,其中已毕业13名(英国1名),硕士生18名,其中已毕业16名(英国1名)。主持答辩并获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博士点、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免疫病理学实验室)。现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客座教授,《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Allergy》、《Inflammation Research》审稿专家。2004,2005年度为美国Broad Medical Research 基金会项目函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十界评审专家组成员。

㈩ 赵靖舟的人物成果

由于赵靖舟教授及其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西安石油大学油藏地质研究已处于国内前列。
据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人社发[2011]58号文件通知,经陕西省推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评审,国务院批准,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赵靖舟教授被批准享受2010年政府特殊津贴。
据悉,陕西省共有43人获此殊荣,其中高等学校为5名。

阅读全文

与成果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