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晓波的科研简介
发表论文:
1.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 中国高教研究,2009(7), 全部,1/2,
2.解决高校“学费贵、上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2008(2),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江苏高教评论,2007(1)
4.陈中行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的启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5.以通识教育为媒介实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6.使股份制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7.学费引入价格机制有利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复旦教育论坛,2004(3), 独立, 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8.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9.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的大学综合化, 江苏高教,2003(5)
10.以股份制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高教研究,2003(8)
11.机制创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12.试行股份合作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3.追寻高教伦理 弘扬大学精神,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14.大学教育要倡导科技与人文交融, 教育与现代化,2002(4)
15.精心筹划 快速完成实质性合并, 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16.师专新教学方案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独立, 系列论文获江苏省教学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3/4
17.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江苏高教,1995(3), 全部,1/2,
科研项目:
1. 2002.4~2003.11, 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主持(已鉴定)
2. 2003.10~2005.1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现代大学制度,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主持(已结题)
3. 2004.8~2008.12, 股份制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借鉴作用,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主持(已完成)
4. 2006.12~2008.12, 高校学费引入价格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主持(已结题)
5. 2006.9~2008.11, 解决高校学费贵、上学难的对策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 已鉴定), 江苏省委宣传部《成果要报》刊登
6. 2008.6~2009.12, 高校办学成本控制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 主持(已结题)
7. 2008.10~今, 高等教育管理学教材建设, 江苏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主持
㈡ 夏南新的相关报道
夏南新:坚守在学科边缘的独立学者
【人物介绍】夏南新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师承我国当代著名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钱伯海教授。2000年5月至今连续四届担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美国春田大学进修。研究领域涉及统计学、地下经济、时间序列、分形与混沌、金融与投资、劳动价值论。仅在《统计研究》和《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上独立发表论文10篇,至今总共独立发表论文30篇。在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新概念统计学》(2000年)、《地下经济估测》(2002年)两部个人专著。主持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共6项。独立发表在2000年第4期《学术研究》上的《谈我国按资分配的三个理论观点》论文,分别于2000年5月30日被“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版)和2000年5月29日被“山西日报”(理论法规版)几乎同时转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地下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入2009年第12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上报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等领导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有关机构参阅。
提起“地下经济”,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特别熟悉,小到步行街上的“走鬼”商贩,大到新闻媒体上的贪污腐败走私犯罪,暗地里可能还对此怀有一种“不务正业”的反感。的确,在正规的经济学研究中,“地下经济研究一直是不入流的,难登大雅之堂,不仅研究的人少,有关的文献也少,数据更是少之又少”。提起“夏南新老师”,不少人也知道,“广东有个夏南新,专门研究地下经济的”,于是,有同行跑到夏老师家里问他拿数据,有媒体跑来采访夏老师关于腐败的一些话题,还曾做了封面人物(《Macau Business》2007.August,《中国日报》记者特邀撰稿),学生们也知道“岭院有个夏老师,专门研究地下经济的”。就这样,夏南新老师和他的“地下经济”一起被民众和媒体“关注着”,尽管学术上“地下经济”依然是一个边缘学科,但是媒体关于“地下经济”的报道,近年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直到不久前,夏老师和他的“地下经济”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怀着一颗好奇和敬重的心,记者敲开了夏老师的门,寻找他和他的“地下经济”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和心情。
十年磨一剑
早在十年前,夏老师就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地下经济分析”,从那以后又独立开展了其它关于地下经济的项目研究。2005年,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07年按期结项;之后他根据中宣部的建议要求,修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核对数据,几易其稿,最后才有了今年的入编《成果要报》。十年磨一剑,夏老师自己也坦诚,这么多年来,参加什么会议他都要提地下经济的研究,项目也陆续做了几个,积累下来,年轻的,老一辈的学者也多少知道了这么一个人,有了这些积累和经验,这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而修改文稿的过程也花了他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尽管压力很大,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其实,早在研究生的时候,夏老师就确定了地下经济的研究方向,“当时,在跟我的导师钱教授的交流中,我发现地下经济是很重要的一块,而国内真正去研究它的人又很少。”最后,是专业上的优势和导师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本科数学出身,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统计专业,所以他有可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实证工具,摆脱纯粹的文字叙述和单纯的报道,从而有别于前期国内学者的研究;而导师可以说是中国统计泰斗级人物,地下经济刚好就是经济核算的一部分。这一选择,就是十年时间的迎难而上和艰难探索。
迎难而直上
“困难不是没有的”,关键是要坚持下来,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最直接的困难是数据,没有数据,什么都谈不上。”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官方数据没有相关统计,现有数据也早有人做了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夏老师养成了一个至今都令他津津乐道的习惯——剪报——“不管是报刊还是杂志,亲身经历的还是报纸报道的,或者是调查的,能过我眼的,我都保留下来,而且还要找到它的最原始出处。”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夏老师收集着他的“地下经济”材料,一点一滴,一分一秒,每份报纸都是从头扫到尾,合适的剪下来,有空的时候再整理归类,编纂成册,这才有了那些充实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不要被数据所困住,很多东西都可以靠自己去挖掘提炼。”夏老师办公室的柜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厚厚的一叠报纸,他说家中的报纸还堆了好高,需要去整理。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思考之余多了一份乐趣,既了解时事,又收集数据。当别人在为数据匮乏而苦恼的时候,他在浩瀚的材料中如痴如醉,于是,当别人都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一个人开始了十年的坚守。个中滋味,更有几人知?
孤独的坚守
作为边缘学科的研究者,夏老师坦言有时也很苦恼。除了要面对研究上的困难,“没数据,再高深的模型也用不上”,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这么多年来,作为茶余饭后调侃的话语多了一些,真正入行的研究少了一些;每每有文章投出去,编辑部再三斟酌,最后还是被拒了,没有相应对话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更有来自外界的诱惑,“经常出现股票热基金热,一下就都跑过去发文章,或者是鏖战获利……坚守还是动摇呢”?坚守是不容易的,有可能无功而返,碌碌无为;然而只有有了当初的坚守,才会有今天的可能。当然,坚守不是空守,作为一个开拓者,没有任何借鉴和模仿,既需要有实证的技术手段,也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对此,夏老师颇有心得,他说,“我比较注意两条道路并驾齐驱。我是实证背景的,也关注时事,也看实证理论的文章,也开经济的课程。”——在困惑彷徨的时候,夏老师选择了坚守,并大胆去涉及,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回首之际,他说道,“要敢于坐冷板凳,敢于去尝试;当然困难是有的,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只要国家需要的,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有贡献的,何乐而不为嘛。”作为曾经的孤独的坚守者,在面对今天的标志性成绩时,他感慨道“再也没有像这样激动人心的事情了”;同时,他也寄言,“地下经济与公开经济的共存由来已久,而且还将继续共存下去,希望能有更多人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
学者的责任
夏老师为人比较谦卑,说话比较平稳慎重,颇符合他统计学博士的背景。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严谨有序的“统计规范”。他对待学生也同样谦和,对于同学的请求只要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来者不拒”。有同学找他推荐出国,他认真对待,说“这是栽树啊,以后好乘凉呢”;有同学找他当调研指导,他欣然答应,说“不能扼杀同学的求知心啊”;以前学生的那些点名录和一些优秀的考卷,他也保存着,还装订成册,一直到93届的同学有的他都记得。作为一名学者,除了在为人处事和为人师表上要有自己的表率之外,在自身的学术操守上也应有所思考。在这方面,夏老师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他说,有的同学帮他归纳了两句话,他觉得归纳得很好:一是“我的圆圆不圆”,夏老师在他的每个班讲课时都要表演徒手画圆,故有此一说;二是“坚持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夏老师的每篇文章,每本书,每个课题,都是自己亲手撰写。他反对搭便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百分之几的问题,也不追求数量多。对此,他甚至跟他学生调侃道:“我讲的知识你们都懂,你们以后也可以超过我,但是有一条,你们很难学到我的——坚决不搭便车。”而作为这样一个领域的学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者的社会责任。当你的研究成果成为某种决策参考的时候,社会责任的问题是难以回避的。对此,夏老师也有所体会。三年前,南方都市报就曾整版报道了“一个老师引发的‘中大现象’”(2006.06.02D02版),作为祈乐苑住房小组组长,夏老师谢绝了中间商的回扣,规范了团购市场。作为一个研究地下经济的学者,他深知此中道理,但是他说“204名住户的尊重比其它一切都来得更珍贵”。他的立场是鲜明的。而今天,当有一个机会可以离开校园的时候,留守还是坚持?他的选择是:站在校园里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社会,进行独立思考,适当时候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和关怀的象牙塔人。
师恩永难忘
从科研项目的成果,到一路的努力坚守,再到一名学者的社会责任,夏老师的话语中总有意无意提到他的导师,钱伯海教授。在记者一进门的时候,他就指着书架上的一排书说,那是我导师的著作,然后才介绍自己的书籍。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选择的时候,他深情地回忆着,和导师晚饭之后在足球场散步、请教的情形,地下经济的研究方向也是在那时得到导师的指导教诲的。他说,“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晚年的时候因为支持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而放弃了自己的领域,几乎导致‘晚节不保’,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了,今天也证明了他的坚持是有市场的”。我想,这一点,在今天夏老师对“地下经济”的坚守过程中也同样有他导师当年的影子。导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十年坚守过程中,无论是科研能力上,还是精神动力上,那个黄昏时候相伴畅谈的画面一直激励着这位学者,一个边缘的学科领域孤独的开拓者,十几年如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今天的成绩也是对导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谨以此纪念我的导师。”
【背景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是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内部参阅件,专门摘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成果,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
【专业名词】“地下经济”是一种国民经济中未向政府申报登记,经济活动脱离政府法律法规约束,且不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成分。从表现形态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被称为“灰色经济”或“影子经济”,如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商小贩、家居装修、私房建筑等;第二类被称为“黑色经济”,包括走私、贩毒、洗钱、赌博、制假、色情业、贩卖人口等;第三类是新型的网络犯罪,指在网上搞假公司和假投资骗取钱财等。
㈢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隶属哪个部门管理
规划处:负责拟复定国家哲学制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
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
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
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
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
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㈣ 李玉梅的学术简介
一、发表论文
1.《全球FDI区位转移的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2.《金砖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比较分析及中国借鉴》,《国际贸易》,2012年第4期。3.《美中贸易逆差的根源与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第3期。4.《2012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前景分析》,《国际贸易》,2012年第2期。5. Parent Control Structure and IJV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 Vol.2, No.4, January 2012.6.《入世十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变迁与经济效应分析》,中国融入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7.《破解沿海“劳工荒” 推动外商投资内移》,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11年10月21日。8.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Sole Proprietorship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 Vol.2, No.1, April 2011.9.《应对沿海民工荒 推动外商投资内移》,《国际贸易》,2011年第4期。被《红旗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10.《FDI与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2期。11.《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控制》,《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12期。12.《FDI推动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10年第2期。13.《FDI推动自主创新:理论框架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4期。14.《应对金融危机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15.《全球金融危机下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选择》,(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第3期。16.《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失衡》,《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6期。17.《反垄断法规制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 18.《台湾经济困局与出路》,(香港)《中国评论》,2008年第3期。19.《缓解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的路径选择》,《形势与对策——中国经贸发展与改革(2007年)》,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20.《以新开放观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科学决策》,2008年第1期。21.《过渡期结束后应大力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国际贸易论坛》,2007年第6 期。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自主创新战略》,《形势与对策——中国经贸发展与改革(2007年)》,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23.《入世五周年: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24.《巩固开放成果抓住发展机遇》,《国际商报》,2007年1月6日。25.《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与调整》,《国际贸易论坛》,2007年第1期。26.《紧抓机遇 推动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国际商报》,2006年12月22日。27.《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宝贵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商务部,《商务评论》,2006年12月20日。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自主创新》,《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29.《外商投资独资化:动因与影响》,《开放导报》,2006年4期,获2006年“第五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征文论文二等奖。30.《跨国公司两张脸》,《世界知识》,2006年第7期。31.《塑造中国自主品牌路在何方》,《经济导刊》,2005年12期。
二、著作
1.《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FDI与自主创新》,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1月。2.《国际直接投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3.《中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2011》,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4月。4.《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2011)—结构变迁中的外商投资》,参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三、主持参与课题
主持课题: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撤资风险防范”, 2012年2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世界经济结构变迁中的FDI撤资与风险控制研究”,2012年5月。
参与课题: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主要目标与政策选择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1年11月。2.商务部委托课题:“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扶持政策课题研究”,2011年8月至12月。3.商务部委托课题:“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出口能力评估体系实施和推广”,2011年8月至12月。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项目“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2010年7月。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色科研项目“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6.北京哲学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7.商务部委托课题:“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区域化国际化研究”,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8. 商务部委托课题:“我国新兴市场战略的拓展与深化”,2009年4月至11月。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利用外商投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机理与保障体系”, 2007至2009年。10. 商务部委托课题:“FDI向我国中西部及周边国家转移趋势评估”,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11. 商务部委托课题:“西藏在我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1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课题:“西藏自治区贸易与投资指南”,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13. 商务部委托课题:“我国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问题研究”,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14. 深圳市WTO事务中心委托课题:“深圳市WTO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信息库数据服务项目”,2006年。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中国的视角”(项目号:05JJD790001), 2005年至2008年。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条件、内容和路径”(项目号:04BJL005),2004年至2008年。
四、研究报告
1.《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政策建议》,《成果要报》,2012年6月29日。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获商务部部长批示,上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2月22日。3.《缓解资本项目失衡是当前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点任务和长期选择》,获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批示,商务部《调研与参考》,2007年第17期。4.《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被商务部外资司采纳,商务部《商务评论》,2006年12月。
五、所获奖励
1.《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争》,获2009年度“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论著二等奖,第二作者、第二获奖人。2.《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争》,获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二作者、第二获奖人。3.《缓解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的路径选择》,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4.《外商投资独资化:动因与影响》,获2006年“第五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征文论文二等奖。5.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㈤ 陈传夫的学术经历
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专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编委。
应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与情报研究生院、法国巴黎十一大学知识产权与信息法研究中心、英国East Anglia大学法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主持与伦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等合作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应邀出席 “数字图书馆:新世纪的挑战”(北京)、“科学、社会与因特网”政策论坛(夏威夷)、 “国际数字鸿沟:国际现状与信息不平等”(香港)等重要学术会议。
获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关于我国网上信息资源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的研究成果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选编入《成果要报》,报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
1998年当选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当选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2年著作《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年法》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㈥ 谭术魁的简介
谭术魁 教授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从事访问研究。
受中华发展基金资助,2010年6月-7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中山大学访问、讲学。
曾任湖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商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管理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期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湖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第七届挑战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首届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教案奖、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奖、教书育人奖、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先进个人以及商学院标兵等荣誉。
198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并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9月起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11月获得博士后证书。2002年8月经遴选以专家身份(全国高校共2位专家)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南非约翰内斯堡)。2007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
主要讲授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房地产管理专题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住房政策。担任博学·21世纪工程管理系列教材(16部)总编,21世纪项目管理系列规划教材编委,主编教材6部(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出版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5篇。研究成果被有关学者公开发表论文引用318次,被会议交流论文引用41次,并被国内71篇博士学位论文、545篇硕士学位论文引用。
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问题揭示及其规避研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成果要报》形式呈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
主持完成的《治理征地冲突的对策建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入《成果要报》2010年54期,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的批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0年8月23日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发出通报,称“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谭术魁同志带领课题组坚持正确导向,自觉关注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社科基金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贡献。”
㈦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部门分工
规划处:负责拟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
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
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
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
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
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发展概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金总量不断增加,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科设置和项目设置不断拓展,项目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基金总量从设立之初的每年5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亿元,年度项目申报数量从每年不到3000项增加到今年的27171项资助课题从每年不到500项增加到2010年的2285项,学科组评审专家从1992年的200人增加到现在的800多人,同行评议专家达到15000多人。
国家社科基金自设立至今已累计投入26.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24283个,推出研究成果45000多项,其中有350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许多成果被纳入党和国家的有关决策,仅近三年中央领导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做出批示就有300多件。总的来看,国家社科基金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经费大幅增加,社科基金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讲究科学管理,服务专家学者”的要求,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基金大幅增长后管理和使用效益同时提高,发挥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性、权威性、示范性作用。
㈨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 发表难不难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起飞问题研究》(94CJL007),1994年批准,1.5万元经费。已完成的最终成果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公室《成果要报》总第115期摘登和《光明日报》刊载(1998.10.27),并受到对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的高度评价。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与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99BGJ009),1999年批准,3.5万元经费。结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2005年)。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08&ZD037),2008年批准,50万元经费,在研。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经济条件下股市财富效应的形成机理与监控方法研究》(70173001),2001年批准,13万元经费,已结项。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经济条件下股市财富效应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研究》,2002年批准,5万元经费,已结项。6.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999年批准,2.0万元经费,已结项。7.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汉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研究》,1995年批准,1.5万元经费。已完成的最终成果被武汉市政府决策采纳。8.武汉市软科学重点项目《知识经济与武汉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研究》,1998年批准,3万元经费。已完成的最终成果被武汉市政府决策采纳。9.国务院法制公室委托项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10万元经费,2006年5月批准,已完成。10.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公室委托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财政贴息研究》,2006年7月批准,50万元经费,已完成。11.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项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研究》,2009年8月批准,4万元经费,在研。12.湖北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项目《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湖北二元经济结构》,3.0万元经费,2004年9月批准,已完成。13.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招标项目《中部崛起战略与湖北省土地利用研究》(GTGH2004002),8万元经费,2004年11月批准,已完成。14.武汉钢铁公司委托项目《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整对国内钢材市场的影响及武钢营销策略研究》,9.8万元经费,2004年8月批准,已完成。
㈩ 彭国甫的主要成果
2006年9月23日,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和有关学术组织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共同主办。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主持。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公共管理学术界、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主题,大会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福建省效能办副主任廖廷辉,青岛市委副秘书长侯永平,厦门大学卓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建南教授,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以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教授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彭国甫专题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成立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议推举了周绪红、杜世成,唐铁汉和龚禄跟同志担任研究会顾问,李玉赋和刘家义为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小平当选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长。彭国甫与吴江,周志忍、傅奎、刘英来、张泽中、张建合、廖廷辉、鲍静、包国宪、卓越、吴建南一起当选为副会长,张定安当选为秘书长。
科研成果入选《成果要报》彭国甫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为专著《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这项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县级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这些内容被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6年第18期(总第354期)专载,呈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领导及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副部长研阅。
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做了重要批示:“这一研究成果扎实、适用、可行,十分难得;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的重视和指导,尤其令人鼓舞。请我部社科规划办向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报告,请求调阅成果,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阅研,以便尽快运用到我省县级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之中。”
该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高度重视,彭国甫教授就此问题撰写了《推进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刊发,全国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全文复印。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06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受聘为该委员会委员。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选聘,该委员会由国家人事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蔚民任主任委员,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教育部人事司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及28位全国著名公共管理专家组成。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强调,我国的MPA教育试点工作已结束,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要更加重视专业学位工作,把专业学位作为高校的品牌来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