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人大科研成果

人大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06 10:32:19

㈠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科研成果

· 许海云译:《时间的坐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014/2/23 · 刘后滨主编:《唐代政治文明》2014/2/23 · 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2014/2/23 · 李梅田译著:《六朝文明》2014/2/23 · 张忠炜:《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2014/2/23 · 赵珍:《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2014/2/23 · 王晓琨:《阴山岩画研究》2014/2/23 · 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2014/2/23 · 赵秀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相关思想研究》2014/2/23 · 吕学明主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华》2014/2/23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2014/2/23 · 刘后滨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2014/2/23 · 包伟民主编:《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2014/2/23 · 吕学明等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2014/2/23 · 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2014/2/23 ·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2014/2/23 · 刘文远:《清代水利借项研究》2014/2/23 · 徐浩:《西方史学史》2014/2/23 · 徐兆仁:《儒佛道修持实践与核心思想探源》2014/2/23 · 牛贯杰:《曾国藩》2014/2/23 ·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2014/2/23 · 刘后滨、李晓菊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2014/2/22 ·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2014/2/21 · 马利清编:《考古学概论》2014/2/21 · 马克锋:《国学与现代学术》2014/2/21 · 张瑞龙、黄一农:《天理教起义与闰八月不祥之说析探》2014/2/21 · 徐兆仁:《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2014/2/21 · 包伟民:《唐代市制再议》2014/2/21 · 赵珍:《清嘉道以来伯都讷围场土地资源再分配》2014/2/21 · 何黎萍:《二十世纪初苏俄妇女解放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14/2/21 · 韩树峰:《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2014/2/21 · 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2014/2/21 · 王大庆:《从奥林匹亚赛会看古希腊人的平等观念》2014/2/21 · 郭双林:《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2014/2/21 · 赵珍:《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2014/2/21 · 马克锋:《“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2014/2/21 · 刘后滨:《“正名”与“正实”——元丰改制与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2014/2/21 · 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2014/2/21 · 牛润珍:《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高陵地望、朝向与墓葬类型之推证》2014/2/21 · 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2014/2/21 · 马克锋:《近五年第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2014/2/17 · 2000年以来历史系教师著作要目 2014/1/8 · 孟广林:《“回归”或突破——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2014/2/17

㈡ 江立华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
1.《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1500—1750》,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
3.《中国城市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二)译著
1.《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捆绑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主编教材
《社区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发表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
《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
《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8年22期全文转载。
《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2年3期转载。
《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1期转载。
《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转载2007年第10期。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适应性》,《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环境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现代性与人口风险问题:转型期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考察》,《江海学刊》2008 年第1期。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农民生育中的生男偏好:价值合理性行动》,《江淮论坛》2007年第6期。
《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产生及其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社区福利建设的理论构架》,《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居村农民与农民工的社会风险意识考察》,《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10期。《新华文摘》08年22期。
《“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文史哲》2007年第1期。
《奖励与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讨——以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机制为例》,《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 期。
《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

㈢ 张向葵的科研成果

*SSCI论文
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
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
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
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
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
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
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
*国家级
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
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
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
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
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
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
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
*CSSCI(A)级
(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
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645-651.
16.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1393-1396.
15.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141-146.
14.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128-136.
13.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1398-1340.
12.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7-191.
11.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
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
9.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8.
8.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100-105.
7.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1198-1201.
6.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87-90.
5.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
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580-587.
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91-96.
1.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
*CSSCI(B)级
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
76.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81-87.
75.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111-113.
74.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73-77.
73.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05-912.
72.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
71.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39-43.
70.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
69.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
68.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66.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169-172.
65.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
64.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
63.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
62.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91-96.
61.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
60.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04-709.
59.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20-22.
58.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336-340.
57.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
5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98-102.
55.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
53.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
52.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51.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50.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0-14.
49.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40-43.
48.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49-53.
47.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429-431.
46.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
4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
44.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
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
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
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
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
3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791-795.
3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1-6.
37.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5-89.
3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866-869.
32.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03-607.
31.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55-58.
30.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
28.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
25.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9-14.
24.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74-79.
2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
22.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7-113.
21.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
20.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36-46.
18.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
17.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
16.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22-27.
15.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
14.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423-426.
13.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8-12.
12.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19-22.
10.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
9. 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7-10.
8.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
7.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248-251.
6.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93-95.
5.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57-60.
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3-96.
3.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
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7-11.
1.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
*核心级
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
9.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
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11-14.
7.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6.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
5.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
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251.
3.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
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
1.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级
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
32.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17-21.
31.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47.
30.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9-140.
29.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24-30.
28.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37-41.
27.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
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
25.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
24.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
23.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
2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
21.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
20.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
19.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
18.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50-52.
17.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32.
16.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
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
14.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
13.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
1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
1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35-37.
10.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
9.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66-69.
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1-4.
6.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
5.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
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
3.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
2.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
1.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
【报道评论】
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
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
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2010.1(第12期):10-11.
2.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2009.10(第11期):45-48.
1.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
【著作】
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2012.2.
9.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8.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7.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6.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2000.
3.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1.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教材】
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9.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
8.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
7.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
3.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书评】
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14.
3.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
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47.
1.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
【内刊】
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31.
2.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
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
【成果小结】
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
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
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
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22.7万元。

㈣ 崔威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Foreig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 a Case Study of Tax Treat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64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12) ;
2. The Tax Dimension of Fiscal Federalism in China, World Tax Journal 2011(3);
3. 《美国财税部门对规范性文件的使用》(与张杨合著),载 施正文(编)《中国税法评论》(第一卷)(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
4. What Is “Law”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AsiaPacific Law Review (SSCI), vol. 19, no. 1, pp 75-94 (June 2011);
5. Learning to Keep the Consumption Tax Base Broad: Australian and Chinese VAT Design for the Housing Sector, in C. Peacock (ed.) the AUSTRALIAN GST: LOOKING FORWARD FROM THE FIRST DECADE (Reuters, 2011) , pp 367-77;
6. China: A New (Fur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Income, M. Lang et al (eds.), TAX TREATY CASE LAW AROUND THE GLOBE (Linde Verlag and Kluwer, 2011), pp 159-170;
7. The Rule of Law 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in J. Freedman et al (Eds.), TAXATION DISCRE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IBFD 2011), pp 335-366;
8. The Tax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Reorganisations in China (w. Rick Krever), British Tax Review 2011, no. 3,pp 340-353;
9. 《境外税务透明主体的处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10. 《车船税率应由地方人大确定》,《新世纪周刊》,2011年1月31日;
11. 《国有企业重组的“超特殊”税务处理:法律背景及评议》,《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11年第3期);
12. 《对企业重组税务规则起草过程的反思》,载 熊伟(编)《税法判例与解释评注》(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
13. 《论跨境服务营业税征收规则》,《税务研究》2010年第11期;
14. 《新法规释放出纳税人权利良性信号》,《法制日报》2010年6月22日;
15. Establishment”: An Analysis of a Core Concept in Chinese Inbound Income Taxation, 1 Columbia Journal of Tax Law 1 (2010);
16. 《美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框架及最新动向》, 载 熊伟(编)《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调整》(法律出版社)(2010);
17. 《特定行业征收增值税比较研究》(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法案室及财政部税政司的“增值税制改革与立法研究”项目研究成果)(2010);
18.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急需解决的两个税法问题》,《税务研究》2009年第11期;
19. 《外商投资境内合伙企业的税法分析》,《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10年第3期);
20. 《营业税改革的一种基本原则》,《财税法论丛》第十卷(2009);
21. Responding to Sovereign Funds: Are We Looking in the Right Place? 123 Tax Notes 1237 (June 8, 2009) (全文转载于55 Tax Notes Int'l 117);
22. 《公司合伙人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合伙税制的意义》,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9年第6期);
23. 《外商投资二元课税模式及其政策取向——基于‘机构、场所'概念的分析》,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9年第4期);
24. 《提高个税起征点拉动内需有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4日;
25. The Prospect of New Partnership Taxation in China, 46 Tax Notes Int'l 625 (May 7, 2007);
26. 《境外居民企业投资者所得税预提制度设立的困惑》,《安徽大学法学评论》,2007年第2期;
27. 《资产出资的税务处理:从一个细节看新企业所得税制》,《月旦财经法杂志》2007年第9期;
28. 《准确衡量支付能力应该是个税改革的目标吗?》,《月旦财经法杂志》2006年12月第7期;
29. Government Licens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unicipal Jurisdiction, 33 Hong Kong L. J. 417 (2003);
30. Joint Management as a Fair Solution to the Spratly Dispute, 36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799 (2003)。

㈤ 人大夏令营没有科研成果可以吗

当然可以,如果能搞个好一点的推荐信就更好了。。

㈥ 董恩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3.《隋唐韬略》,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郑铁钜主编)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
3.主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主编《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主编《中小学生标点符号手册》,湖北崇文书局2005年版。 1.《张居正集校注》(张舜徽主编),荆楚书社1987年第一版。
2.《中华掌故类编》(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三国志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资治通鉴全译》(张舜徽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二十四史全译·魏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方面
1.论传统文献学内涵、范围、体系诸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2.窳寙辩正 中华书局《文史》2001年第1期;
3.《旧五代史》考证 中华书局《文史》2002年第1期;
4.文献之我见——兼与单柳溪同志商榷 《文献》1986年第4期
5.尔雅郭注版本考 《文献》2000年第1期;
6.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
7.历史编纂学论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8.《史记·天官书》与星象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增刊
9.博观约取 推陈出新--评张舜徽先生《清儒学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增刊
10.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1.传统文献学几个理论问题再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2.简论古籍整理的方式与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6期
13.《旧五代史》校读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6期
14.论王念孙父子的治学特点与影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15.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
16.简述汪中的经学成就 《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第26辑
17.张舜徽与清代扬州学派研究 《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8.简论王念孙《史记杂志》-兼与《史记志疑》、《史记考异》比较 载《逐鹿中原――史记论丛》第三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尔雅》研究述评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0.《尔雅》及其研究 《图书馆与读者》1986年第2期
21.采众家之长 绘一方丽色——全国民族院校专用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编后琐语 《西北第二民院学报》1994年第2期
(二)道家道教经典研究方面
1.论唐代老学的理论特色 《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葛洪道论辨析:诸家道论比较 《哲学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8期
3.《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 《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论郭象与成玄英独化思想的异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10期;
6.成玄英的道论 《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7.唐代《老子》诠释文献述论 《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简论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文化价值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9.论成玄英的庄学思想 《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
10.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诠释宗旨 《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
(三)史学理论、古代史及其他
1.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8期
2.秦始皇与隋文帝比较研究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
3.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8-5;《新华文摘》98-12摘转
4.五代中央财政体制考 《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5.五代枢密院考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二)1988年
6.五代政治体制考略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6期转载
7.《五代史话》评介 《山东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8.近代国计外侮录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9.华工出国与近代国情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0.归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
《学术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转载
12.档案学概论二题 《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3期
13.马士英简论 《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简论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学术动态”摘转
15.简论以德治国的内涵与途径 《山东烟台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6.以战求和: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并收入《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7.黄石天主堂随访 《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
18.制度之良与运作之失――历代科举制演变检讨《“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㈦ 孔凡斌的科研成果

1. 廖文梅、孔凡斌,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71-78。
2.孔凡斌、廖文梅,集体林分权条件下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及与农户投入产出的关系--基于江西省8县602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林业科学,2012年第4期:119-126。
3. 廖文梅、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研究述评与展望,林业经济,2012年第7期:18-24。
4.孔凡斌、廖文梅,基于收入结构差异化的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分析--以江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89-96。 5. 孔凡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滨湖地区农村贫困特征及扶贫资金需求供给分析,经济地理,2011年第9期:1545-1550。
6. 孔凡斌、廖文梅、郑云青,集体林权流转理论和政策研究评述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100-105。 7. 廖文梅、孔凡斌 等,农户参与林地抵押贷款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林业经济,2011年第10期:26-30。 8. 孔凡斌,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林业市场化水平评价--基于中国15省(区)2002-2006年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0期:43-56。
9. 孔凡斌、杜丽,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评价理论及15个省(区)的实证研究,林业科学,2010年第10期:135-143。
10. 孔凡斌,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财政补偿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8期:1360-1366。人大资料中心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专题,2011年02期全文转载。
11. 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105-109。
12. 孔凡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299-305。
13.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1-5。
14.孔凡斌,建立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当代财经,2010年第2期:22-28。人大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专题,2011年06期全文转载。
15.孔凡斌、张利国等,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征、体系与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41-47。
16. 孔凡斌、郑云青、雷瑶,中、东欧国家林权私有化改革进程、问题及政策趋势,林业经济,2010年第10期:14-20。
17.杜丽、孔凡斌,国际市场化进程评价研究与林业借鉴,林业经济,2010年第9期:77-83。
18. 雷瑶、孔凡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年第5期:69-72。
19. 孔凡斌,生态经济区建设理论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101-104。
20.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县乡财政性收入影响评价-基于江西省赣州市的调查,林业科学,2009年第9期:121-129。
21.孔凡斌、杜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与综合绩效评价-基于江西、福建、浙江和辽宁4省的改革实践,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6期:96-104。
22.孔凡斌、陈建成,完善我国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32-39。 23.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户林农收入增长的视角,林业科学,2008年第10期:132-141。
24.孔凡斌,我国林业投资的机制转变与规模结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91-96。
25.Hualin Xie, Fanbin Kong. Spatial Behavior of Land Us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GIS in Dongjiang Riverhead Area, JiangxiProvince. vol. 1, pp.178-181.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hanghai, China,2008. (EI收录)
26.孔凡斌,退耕还林工程林权政策有效性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46-52。人大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专题,2008年02期全文转载。
27.孔凡斌、杜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流转及规范问题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377-384。人大资料中心复印资料:《体制改革》专题,2009年02期全文转载。
28.何尤刚、孔凡斌,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评价:现状、问题与研究展望,生态经济,2008年第2期:147-150。
29.孔凡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研究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50-53+111。
30.孔凡斌,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林业科学,2007年第1期:95-101 。
31.孔凡斌、何尤刚等,退耕还林工程成本补助:性质、结构及有效分担,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4期:97-101+111。
32.孔凡斌、何尤刚等,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12-15。
33.孔凡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0。
34.孔凡斌,基于Porter理论的中国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林业科学,2006年第9期:106-113。
35.孔凡斌,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0-52+86。
36.孔凡斌、王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第5期:77-80。
37.孔凡斌,中国纸浆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388-391。 38.孙晓梅、张守攻、孔凡斌等,日本落叶松家系对树高生长模型参数的影响,林业科学,2005年第1期:79-84。
39. 孔凡斌,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生态林业与系统补偿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2期:196-200。
40.孔凡斌、宋诚英,振兴江西林业产业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330-333。
41.孔凡斌、宋诚英,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森林私有化概况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2005, 年第5期:73-75。
42. 孔凡斌、楼折辉,美国的城市林业概念与管理,江西林业科技,2005年第5期:62-65。
43.孔凡斌,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问题分析与优化建议,林业科学,2004年第5期:62-70。
44.支玲、孔凡斌等(第4作者),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林业科学,2004年第2期:1-8。
45.孔凡斌,商品林市场化经营与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第2期:54-58。
46.孔凡斌、魏华,森林生态保护与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5期:112-118。
47.孔凡斌,江西及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比较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18-121。
48.孔凡斌,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资源产权管理模式,林业资源管理,2004年第2期:12-16。
49.孔凡斌、何尤刚,基于树体性状法的马尾松林分结实等级划分与应用,林业科技,2004年第2期:8-10。
50.孔凡斌,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江西为对象,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18。
51.蔡体久、孔凡斌等,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 年第3 期。
52.孔凡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中国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41-45。
53.方华、孔凡斌,火炬松林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模型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 年第3 期:280-283。
54.方华、孔凡斌,不同密度火炬松生物量及其分配,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 年第2 期:182-185 。
55.孔凡斌,试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理论、对象、原则和实现途径,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101-104。
56.孔凡斌等(第3作者),我国荒漠化防治学科发展研究,世界林业研究,2003 年第2 期:42-47。
57.江惟舒、孔凡斌,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及森林生态环境控制对策,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第6期:36-40。
58.孔凡斌、邓华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南方农村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制度创新,南方农村,2003 年第2 期:23-27。
59.孔凡斌,论南方农村税费负担的形成机制与制度创新,南方农村,2003 年第1 期,27-33 。
60.孔凡斌、方华,不同密度年龄火炬松生物量对比研究,林业科技,2003年第3期:6-9。
61.孔凡斌等(第2作者),苏南丘陵火炬松幼林生物生产力研究,林业实用技术,2003年第6期,6-8。
62.孔凡斌、张万明,试论平原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制约因素,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9-11 。
63.孔凡斌、何尤刚,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影响要素分析,江西林业科技,2003年第3期:10-20+31。
64.孔凡斌,江西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模式的研究,《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与类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1 月。
65.孔凡斌、宋菲,我国现代林业行政立法问题的思考,林业科技管理,2003年专刊。
66.孔凡斌,马尾松开花结实特征及种子产量预测,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150-154。
67.孙晓梅、孔凡斌,中国林业税费制度的法律原则探析,世界林业研究,2002 年第5 期:61-68 。
68.孔凡斌,现代中国外商企业林业政策与法律环境优化对策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4期:195-198。 1. 孔凡斌、杜丽 著,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
2. 孔凡斌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扶贫问题研究(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成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 孔凡斌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 孔凡斌著,集体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绩效与改革探索(首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成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5.孔凡斌著,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6.孔凡斌、何尤刚著,森林、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6月。
7.孔凡斌著,中国社会林业政策法律体系研究(国家科技部公益项目成果,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6月。

㈧ 刘精明的科研成果

《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教育》(刘精明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与杨江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 46卷(总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页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6期
“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 1978~2003”,《社会》(上海),此文为《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转载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 3期(第一作者,与李路路教授合作)。此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 1期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E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Stratum,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XIII, No. 1, Spring 2002,Beijing
《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第 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此文为《新华文摘》 2001第6期全文转载。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之关系初探”,《浙江学刊》,第 4期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社会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2000第6期。
1999、11:“‘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6期 2005:“城市居民的生活机会”,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2005:“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生活方式与阶层化”,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2004:“贫富差距与社会安全”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㈨ 人大在职研究生必须有科研成果吗

报考人大在职研究生必须有科研成果吗?
报考人大在职研究生是与学历和毕业年限有关系,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有两种招生方式,分别是同等学力和一月联考,其中报考方式不同当然入学条件也是不同的。

同等学力是免试入学,先就读课程研修班,学习知识,其中课程班学习需要大专级大专以上学历,但是申硕考试需要本科毕业有学位且毕业满三年,对专业科研成果无要求。

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是先考试后入学,只要报名考试需要满足大专满五年,本科毕业满三年,研究生硕士毕业满两年。如果选择EMBA在职研究生,达不到院校要求的学员只要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也可以报名。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得出人大在职研究生并不需要科研成果,只要满足以上条件即可报名。

阅读全文

与人大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