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1)12五科技创新成果展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B.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姐妹“中中”“华华”诞生
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慧眼”卫星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其进入科学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据介绍,“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3、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2018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5、“天鲲号”海试成功中国疏浚事业迈向深蓝
“天鲲号”于2018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天鲲号”完成多项考验,如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及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慢车、停车、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航后开始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C.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D. 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成就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
5、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
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
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
E. 政治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创新的成果
一、空气汽车最高时速已达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为6秒,行车距离230公里或12小时,在加气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钟,售价大约在6-7万港币。现在,MDI已设立设计工作室,利用电脑,改进外观设计,适应时尚需求。 空气发动机是空气汽车的关键部件,从外观上看近似一种直列的小型内燃机,它有曲轴、活塞、阀门、进气管,排气管、定时皮带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
二、信息技术领域我国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诸多成果引起世界瞩目: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峰值速度每秒11.2万亿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填补了我国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规模网络应用实验顺利完成。
三、生物科技药物研发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
四、先进制造技术1.5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型国产水压锻件实现应用,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100纳米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角度离子注入机,实现了高端集成电路核心设备零的突破;用于城市地铁工程的6.3米土压平衡盾构机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月掘进400米的良好成绩,打破了国外盾构机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五、农业技术我国水稻科研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我国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再获新进展,获得一大批具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此外,我国已率先在世界上研究成功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并开始向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目标迈进。 玉米科研同样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创造了玉米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超高产技术,已经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育成了大量的杂交棉花新品种,杂交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花面积的30%左右。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代表的棉花分子育种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成功研制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8个,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提高到2005年的70%,累积为农民增收136亿元。转基因抗虫棉和杂交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保障我国棉花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近年我国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以上,使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左右。此外,我国围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形成了450多项粮食优质高产技术,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00亿元。
http://www.gov.cn/jrzg/2008-01/06/content_851289.htm
F.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创新大赛的英文名称为: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英文缩写:CASTIC)。
一、宗旨
举办创新大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二、举办时间和地点
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终评决赛时间为每年8月。
创新大赛的举办地点由各省(区、市)申请,经主办单位考察后确定。在前一届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举行会旗交接仪式。
三、活动内容
创新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活动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
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竞赛。
展示活动包括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和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展。
另外,设科技辅导员论坛。
四、参赛程序
参赛者要首先参加基层的选拔活动。省(区、市)级竞赛的部分优胜者,由各省(区、市)按规定名额和要求推荐参加全国级创新大赛。
五、奖励
竞赛活动优胜者由主办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展示系列活动优胜者由大赛组委会进行表彰和奖励。
创新大赛接受有关企业和社会机构设立的专项奖励。根据专项奖设立原则,评选出专项奖获奖人员,予以奖励。
六、历史概况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由来要追溯到29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那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这次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这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以后的20多年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牵头先后举办了两项全国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即“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开始于1982年,2000年更名为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开始于1991年)。这两项活动均为两年举办一届,隔年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举行。从1982年起,已先后在上海、昆明、兰州、北京、沈阳、成都、南宁、长沙、天津、西宁、香港、呼和浩特、合肥、福州等地举办。为适应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也为了与国际上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相接轨,主办单位从2000年开始着手对这两项活动进行改革,将两项活动进行了整合,届数相加,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上述两项活动的全部内容。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各方面不断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使创新大赛能够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围绕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七彩音乐试管
古代有编钟:由青铜铸成的打击乐器,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在世界音乐史上被专家称为“稀世珍宝”、“世界奇迹”。
现代有水乐:著名华裔作曲家、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音乐”获得者谭盾首创,平地惊雷般的创新举动,律动不定的音效和独特的演奏形式。
七彩音乐试管有编钟的形式,水乐的新奇独特,让人感觉自然而又绝妙。
制作方法:
1.配制七色溶液:赤(硫氰化铁溶液)、橙(甲基橙溶液)、黄(氯化铁溶液)、绿(氯化铜溶液)、青(氯化铜溶液与橄榄汁混合液)、蓝(硫酸铜溶液)、紫(高锰酸钾溶液);
2.将上述七色溶液装入七支试管,调试溶液浓度与高度,击打依次发出唱门:1、2、3、4、5、6、7;
3.用合适的试管塞塞上并蜡封;
4.固定。
特色之处:
①编钟的形式,水乐的新奇独特,能奏出最原始、最真实却又感到的天籁。
②表演时既有艺术性又有观赏性。
③体现对音乐的追求,对化学的崇拜,对创新的信仰。
时尚焰色蜡烛
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很久远了,但大部分是用来照亮的,想象一下在自己的生日聚会上或班级的联欢会上,点燃一支支特别造型的彩色蜡烛,在一束束火苗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焰色:黄色(钠)、紫色(钾)、砖红色(钙)、紫红色(锂),你一定会感到,那才是你的至爱——时尚焰色蜡烛。
想不想自己设计并制作一款呢?制作工艺不复杂,爱动手的你一定能完成的。
制作材料:蜡、棉纱线、彩色蜡笔、氯化钠固体及饱和溶液、碳酸钾固体及饱和溶液、氯化钙固体及饱和溶液、氯化锂固体及饱和溶液、各种模型
制作方法:
1.取几根较粗的棉纱线,分别浸入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碳酸钾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饱和氯化锂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后,取出烘干。
2.找几个1.25升的纯净水瓶子,整齐地剪去盖子,把蜡削成碎屑放入其中。
3.将盛有碎蜡的纯净水瓶子放入约95℃的热水中,并搅拌瓶子中的蜡,使之全部熔化,然后往几个不同的瓶子中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碳酸钾固体、氯化钙固体、氯化锂固体。
4.准备好你如意的形状好看的容器(如装巧克力的心形框、装果冻的塑料),作为你制作焰色蜡烛的模型。
5.把溶化的蜡倒入模型中,当然啦,你要先在模型中放入相应的作蜡烛芯的棉线(加入固体氯化钠的液态蜡中配浸泡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棉线,依此类推),不要加入太多的蜡。
6.等模型中的蜡冷却后,按照上面的方法将彩色蜡笔熔化,再把你喜爱颜色的已熔化的彩色蜡笔液倒入模型中。
7.整体冷却定型后,将模型又放入热水中,一会后取出其中的蜡烛,这样你最爱的时尚焰色蜡烛就制成了。
温馨提示:
1.铜的焰色为绿色,钡的焰色为黄绿色,虽然颜色悦目,但有毒,最好不要使用。
2.加入盐时尽可能不用硝酸盐,因为分解会产生有害气体。
G. 我国的科技创新成就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