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地形成果

地形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04 21:06:03

1. 截至年,水库运用阶段地质成果概述

对三门峡库区的地质实践成果,共约43份,这是集20多年的历史积累。现将这些成果给予简要说明。

(一)综合性、总结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库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是黄委会水库管理局于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队、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先后提交有阶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后出版的库区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和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两份成果,应当说也是阶段性的总结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动态观测、研究成果,共11份。基础资料“地下水位年鉴”1956~1959年观测数据,由黄委会整编出版,1960~1985年观测数据由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整编出版。有9份是阶段性的地下水动态分析报告和基础图件。库区淤积回水条件下的潜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没预测方法是研究重点,在探讨对西安浸没问题和水库运用方式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三)土壤盐碱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并为12项。有对库周浸没条件下的盐碱地发生发展的调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脱盐、井灌与稻田改良脱盐的水盐动态观测研究,以及吊沟台田与渠灌排水脱盐等治理效果分析。为三处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质调查。这些受到了当地的配合和推广。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工作

发源于秦岭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众多,习称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灾害。其中由华阴、华县境内南山支流入库的推移质砂砾石,是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质,也是该区洪涝灾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义甚大。1961年,陕西省水库管理局首次对华县的南山支流进行了查勘,第五大队和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应水库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质工作成果有17项,合并为9项。《渭南沋河流域规划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具有代表性,报告较详细地论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尝试对推移质和悬移质年输沙量推算,提出规划建议。该报告也是黄河中游小流域规划治理地质研究项目,投入工作量较大,历时较长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库岸的护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项。库岸坍塌主要发生在高水位运用时潼关以东深水区;1966年,第五大队与中科院地理所、黄委会及库区水文总站等单位,共同开展坍岸观测断面复测为主的调研工作之后,并在前人坍岸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由第五大队闫太白等同志编写的《三门峡水库典型地段库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阐明库岸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现了坍岸发生发展过程。水库改为低水位运用后,库岸即趋于稳定。所以该报告是原第五大队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库岸护堤和河道整治地质工作,至今仍在断续进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库运用阶段的总结性成果简介

《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运用后,发生严重的泥沙淤积,耕地浸没、库边坍岸等地质灾害以来,积20年观测、勘察研究资料而撰写的一份总结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在阐明库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论述了入库泥沙淤积的危害和影响,论证了潼关、新丰、孤峰三大断隆、断凸对泥沙淤积的正向和负向制约作用。预测在高水位运用时,在淤积回水作用潜水涌高条件下,不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将因浸没而沼泽化、盐渍化,西安市低阶地城区也将产生浸没。据此,仅就三门峡水库单独运用而言,近、远期的合理利用方案,应当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过潼关的全年控制运用。

关于潼关以东库岸坍塌,仅发生在水库蓄水初期高水位运用时段,改为低水位运用之后,已自行中止,经济损失与库容淤积损失均有限,对水库运用方案的选择不起决定性作用。最后认为,若能利用三门峡水库暴露出来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多沙河流建库的工程地质实验场,深入探索研究,将为类似水库建设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该报告编制有1:30万库区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附有水库淤积工程地质断面图集,水库浸没、坍岸工程地质断面图集。

在《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专著中,针黄河自然地质环境和水库地质灾害,建议进一步修订治河规划时,对下列问题应予充分研究:

1.根据三门峡水库地质条件,只能采用低水头运用。要充分发挥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注:当时还未建小浪底水库)。

2.吸取三门峡、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教训,在黄河中游建库应选择峡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峡谷段建坝条件较好,可修建径流电站,开发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4.开展秦岭、吕梁山等推移质产沙区的研究,选择代表性支流进行流域调查,探索粗碎屑物来源、搬运、沉积规律与输移量,为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地质部第五大队及随后的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完成三门峡库区及其周边各项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沿着“治黄地质工作”的另一条主线—黄河中游黄土地区—开展多项调查研究工作。从建队之初至1986年,先后完成的工作项目有:以黄土峁梁地区为典型的无定河中游陕北绥德—米脂间333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与地质部水文所协同完成);以黄土塬区为典型的陇东西峰镇地区323.5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黄河中游无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等黄河一级支流1:50万路线地质调查(控制面积20300km2);绥德、子洲、延安等县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专门性问题的定点调研;黄河中游郑州至兰州间流域面积约58万km2综合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等。后者形成《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的专著,于1986年1月出版。

必须指出,发端于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黄河中游黄土地区的各项调研工作,从地质角度探索了黄河泥沙淤积的物质来源、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地质原理,提出和论证了黄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径和措施,在纷繁、艰巨的“治黄”系统工程中,迈开了坚实的一大步!

但黄河三门峡库区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治黄地质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

2. 标准样地成果及分析

(一)标准样地成果

根据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及黑龙江省《技术方案》的规定,黑龙江省共设置县级标准样地 981 处,省级标准样地 373 处,国家级标准样地 15 处。省级标准样地设置见表 3-17。

表 3-17 黑龙江省省级标准样地设置表

续表

续表

(二)成果分析

1. 全省标准样地质量分布和自然条件有关

黑龙江省标准样地质量分布与自然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从气候条件看,凡是年有效积温高、降水量多、无霜期长的标准样地质量要高一些,反之则低一些。全省在第一、第二积温带的标准样地质量要高于第三、第四积温带标准样地的质量;二是从地形条件看,地形平坦的平原区标准样地的质量要高于山区、丘陵区的样地质量;三是从土壤条件看,位于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的标准样地质量要高于位于白浆土、风沙土、盐碱土等劣质土壤的标准样地的质量;四是从地下水位和排水条件看,地下水位适中、排水条件较好的标准样地质量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凡是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的标准样地质量较高,反之则较低。

2. 优质农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

从黑龙江省标准样地分布情况看,农用地等别在 8 等以上的标准样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的五常、双城、呼兰、阿城、肇东、绥化、庆安等县(市),这些县(市)的标准样地的质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要严格加强这些县(市)优质农田的保护,加大投入力度,建成高产、稳产农田,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 标准样地质量地域间差异较大

黑龙江省标准样地质量的地域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北地域的差异,黑龙江省南北跨 10 个纬度和寒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从有效积温看,从南到北共分 4 个积温带,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标准样地南、北区域质量有较大差异;二是城市郊区和边远地区的差异,城市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集约经营水平较高,标准样地质量较高,而山区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土地经营水平较低,样地的质量不高。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从而造成了城市郊区和边远地区标准样地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3. 原始地形地貌测绘需要提交哪些测量成果

原始地形地貌测绘需要提交

1、施工控制网原始观测手簿及平差计算资料。

2、施工控制网布置图、控制点坐标及高程成果表。

3、竣工建基面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

4、建筑物的实测坐标、高程及设计坐标、高程。

5、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地形测量工作主要步骤为:

1、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实施方案;

2、收集测区已有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3、组织人员,成立项目部,设立技术组及质量检查组;

4、准备各类测绘仪器及器材,制作测量标志等;

5、进行控制测量;

6、进行地形图野外数据采集,包括各地物点、地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数据;

7、内业计算机数据处理,成图及各种资料整理;

8、质量检查及验收工作。

(3)地形成果扩展阅读

地形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测定一定数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地形测图的依据。平板仪测图的控制测量通常分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

首级控制以大地控制点为基础,用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在整个测区内测定一些精度较高、分布均匀的控制点。

图根控制测量是在首级控制下,用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方法等加密满足测图需要的控制点。

图根控制点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是测绘地物地形的作业。地物特征点、地形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

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的高程通常用视距测量法测定。按所用仪器不同,有平板仪测图法、经纬仪和小平板仪联合测图法、经纬仪(配合轻便展点工具)测图法等。

它们的作业过程基本相同。测图前将绘图纸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测图板上,在图纸上绘出坐标格网,展绘出图廓点和所有控制点,经检核确认点位正确后进行测图。

测图时,用测图板上已展绘的控制点或临时测定的点作为测站,在测站上安置整平平板仪并定向,通过测站点的直尺边即为指向碎部点的方向线,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定测站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按测图比例尺沿直尺边沿自测站截取相应长,即碎部点在图上的平面位置,并在点旁注记高程。这样逐站边测边绘,即可测绘出地形图。

4. 关于中国地势的浅说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有重大影响,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
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同时许多大河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
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三级阶梯是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

(4)地形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降水。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入海,沟通了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的交通。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地形

5. 成果分析

4.4.3.1 应力与变形特征

图4-6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单位:Pa)

按实际静荷载(1×105N/m2)施加在洞顶上,得到的垂向应力分布如图4-6所示。从图中可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间。而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6.0)×104Pa范围内,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土层的抗张强度,说明有拉张破坏发生,这与实际破坏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于斜坡后缘的地表也表现出拉应力较大的特征,这是地形效应的结果。1×105N/m2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如图4-7所示,图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从等值线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层中的位移较大,约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级的范围内。

图4-7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单位:m)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大洞、小洞均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小洞塌陷现象;张裂的分布范围也很窄。这说明小洞的塌陷并非正常情况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稳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机理讨论

通过改变荷载的大小、地形条件、材料性质,可以观察影响土洞稳定的敏感因素,并通过这些模拟试验验证其塌陷机制及影响土洞稳定的因素。

4.4.3.2.1 静荷载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试验了静荷载的大小。试验荷载最大加到了5×105N/m2(实际荷载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载,大小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间(图4-8)。与1×105N/m2载荷下的应力集中相比,较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围的应力集中破坏并不严重。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4.0)×105Pa范围内,说明有拉裂破坏发生。与1×105N/m2荷载时相比,5×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分布更宽,且比1×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大得多。5×105N/m2荷载下的位移见图4-9,图中反映出,此时的位移极值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图4-8 5×105N/m2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图(单位:Pa)

图4-9 5×105N/m2静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图(单位:m)

对于两种条件下的破坏分布可通过图4-10、图4-11比较得出结论。图中shear-n、tension-n分别表示剪切破坏(现在)及拉张破坏(现在),p表示计算过程中的状态。两者相比的结果表现出:①两种情况下大小土洞都没有因为“破穿”而发生塌陷;②5×105N/m2荷载下表现出了较大面积的张裂破坏,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③1×105N/m2荷载下张裂破坏分布很有限。

图4-10 5×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

图4-11 1×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图

应力及破坏分布图分析的结果表明:静荷载对于土洞的力学稳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种情况下尽管荷载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于静荷载的加压而形成的;但静力荷载因素对土层中拉裂的产生较为敏感。

其次,我们对地形也作了类似分析(图略)。塌陷点位于一斜坡的后缘,对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们对图中左侧的斜坡进行了试验,通过改变斜坡的倾角,试验土内应力变化及土洞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斜坡的倾角效应与静荷载类似,只与张裂的产生有关,但不会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渗的土洞稳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机理讨论

如前所述,塌陷区土层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层土的灌入无疑对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模拟地表水入渗的影响,研究中主要考虑水对土层材料性质的改变,从而在相应的位置对土层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进行逐级的降低,以达到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的模拟。考虑到土层厚度不大,所以没有考虑水下渗过程中的渗透力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模拟分两步进行。首先,针对硬塑粘土层(0~3.5m)进行模拟试验,其结果如图4-12、图4-13所示。试验仅限于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当于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围),建筑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试验范围。上层的试验材料中土层的力学参数见表4-3。

表4-3 数值模拟试验参数表

图4-12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位移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

图4-13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破坏分布图

模拟结果表明:在上层材料模拟中,土洞上的位移较大,达到了4.5cm,比静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坏仅分布在上部土层(图4-13),没有“破穿”现象,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地表水通过裂隙继续下渗到下层。对上、下层进行材料模拟时,通过上、下层材料的同时降低来实现对地表水继续下渗的模拟,下渗深度加到6m。试验结果如图4-14、图4-15所示。从图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显加大,达数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顶部。由于已经发生破坏,较大的位移已没有实际意义。图4-15所示为破坏分布图,图中反映出明显的剪切破坏及拉伸破坏,破坏区分布在土洞上的整个土层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坏力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靠近建筑物的地表处有拉伸破坏区,这与实际情况接近。

图4-14 上、下层材料试验时土层中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5 上、下层材料试验破坏分布图

从以上的模拟可以看出,静荷载加大了4倍也没有出现小洞上的失稳,地形因素对土层稳定的影响并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则对失稳有很大影响。因此,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是影响失稳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区的失稳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为:由于土洞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斜坡的边缘)形成地表浅处的拉应力区,使得硬塑粘土层中发育了张性裂隙。地表水沿着裂隙的下渗造成土层中材料强度降低(软化),当地表水下渗到小洞上的土层下部时,导致岩溶塌陷现象。这个实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渗在特定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致塌因素。

4.4.3.3 临界破坏条件的数值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土洞破坏时土层力学性质的临界值,对以上的上、下层(0~6m)材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简称临界试验。试验的条件如表4-4所示。

表4-4 临界试验参数取值表

临界试验结果反映出,第一次试验结果(图4-16、图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坏部分面积较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说明第一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偏小,破坏面过大;第二次试验结果(图4-18、图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较小,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说明第二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试验结果(图4-20、图4-21)中土洞上未破坏的部分与实际情况接近,说明第三次土层力学性质为土洞破坏时的临界条件。因此,第三次试验的材料力学性质即为实例中土洞发生破坏时临界材料的力学性质。比较图4-20 与图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坏与实际很接近。将第三次临界试验材料的土层力学性质(表4-4)与表4-2 相比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渗只要使材料力学参数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试验证明此类塌陷对地表水的下渗具敏感性。

图4-16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7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8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9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20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21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6. 地形图成果资料包括哪些

地形图成果资料包括地形图白图、膜图、蓝图、GPS点记图、技术总结报告、GPS平差报告、导线平差报告以及光盘等。

7. 地形图测绘成果一定要验收吗

从工程项目的角度讲,所有的测绘项目都要验收,这是划定完成与否的一个标专志。政府委托项属目也建议这么做,如果是城建之类的需要负严格责任的项目更需要先到质量鉴定机构进行质检。
从商务运作的角度,验收后再进行修改,补测等是需要另计算成本的。即使不再给钱了,至少还能博个人情。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验收吧。

8.  地形地貌

一、地貌基本特征

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所环抱。本区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地形标高,西南部佳木斯一带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万左右。平原中有零星残山、残丘矗立其中。

总观三江平原一般可见3级阶梯状地面,Ⅰ、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台地海拔100m左右。黑龙江、乌苏里江切过平原北部与东部,松花江斜穿平原中部,均形成河谷平原。此外,见有多处残丘、残山突立于平原之中,打破了单调的平原地貌景观。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地貌格局主要受大地构造控制,尤其是晚侏罗世以来的地质演化,是形成三江平原地貌的主要因素。外营力在塑造各级成因和各级形态单元起了主导作用。内外营力是地质作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质条件下,地貌成因的主导作用也是互相转化的。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1.大地构造

本区由两个传统的大地构造单元,即吉黑褶皱系的佳木斯隆起带和那丹哈达岭优地槽褶皱带组成。在晚侏罗世以前,它们的时空规律是各不相同的。距今大约1.9×108a,太平洋板块生成,并逐渐向西北迁移,到晚侏罗世其作用明显加强,并成为亚洲大陆东缘地质地貌发展的主宰。晚白垩世以后大陆裂谷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东北大陆裂谷系,它是以松辽-结雅地堑为主体,包括伊通-依兰裂谷、敦化-密山裂谷、三江-阿穆尔地堑及其附近的断陷盆地共同组成了山地和平原相间、隆起与凹陷相对应的复杂地质构造格局,由此奠定了本区地貌基本轮廓。

2.新构造运动

如果说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完成了该区地貌基本轮廓,则新的构造运动与外动力因素的联合作用,塑造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很显然,新构造运动对本区地貌发育和地貌基本结构的形成具有显著作用。其特点如下。

(1)形成多级阶梯状地形

山区多级阶梯状地形与河谷阶地,平原内多级阶梯状地面及不同韵律的沉积物,是新构造运动与外动力联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山区相当于兴安期夷平面,塑成于古近纪,新近纪开始分解。相当于布西期地面塑成于古近-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距今约在(300~120)×104a前,早更新世末期分解。

平原内阶梯状地面一般可分为3级,台地形成于距今(40~20)×104a,Ⅱ级阶地形成于距今(20~7)×104a,Ⅰ级阶地形成于距今(7~1.1)×104a。

(2)继承老构造带而强烈活动

区内山体抬升,平原下沉,大体上沿裂谷系构造边界而发生。平原周边及内部的山体沿断裂带而隆起,平原则以周边断裂带为界间歇性下沉。

(3)使地貌形态具有明显差异

由于裂谷作用强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致使地貌形态具有明显差异性。

本区山体隆升,多为拱状抬升,中部山脊线抬升幅度最大,两侧幅度较小。

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与沉积厚度各地差异较大,台地标高100m,Ⅱ级阶地60~80m,Ⅰ级阶地40~80m。最低处34m,第四系沉积厚度100~300m。

(二)外营力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形成本区地貌的外营力主要为流水作用和湖成作用。

1.流水作用

本区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00余条,这些河流的发育对本区地貌形成具有普遍意义。

低山丘陵区由于晚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差异性抬升时期,故流水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广大平原区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沉积时期,因此流水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扇形平原和低平原。

2.湖成作用

第四纪以来三江平原有过几次湖泊兴衰时期。早更新世晚期,三江平原有较大湖泊出现;中更新世湖泊发育极盛时期,三江平原南部及西部形成较大湖泊,大约距今(40~20)×104a前湖泊达到极盛时期,山麓边缘被湖水淹没,加积了湖相粘土层;晚更新世为湖泊消亡时期,距今(20~15)×104a左右,由于古气候恶化,三江平原湖泊趋于消亡。距今(15~7)×104a前后,古气候转暖,湖泊复又扩大,同江—集贤—富锦以东的广大低平原,经常被河水覆没,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湖,沉积了厚3~17m粉质粘土层。距今(7~1.1)×104a前,古气候再度恶化,三江平原湖泊消亡。因此,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形成了湖积低平原。

三、地貌分类及形态描述

(一)地貌分类

根据《中国地貌制图规范》的地貌类型分类原则,结合本区特点,划分为3大成因类型、6个形态亚类和7个岩性-形态单元(表2-1,图2-1)。

表2-1 地貌分类表

(二)形态描述

Ⅰ构造-流水地貌

1花岗岩变质岩岗阜状丘陵

零星分布在三江平原之中,地形标高200~400m,比高60~100m,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形呈岗阜状起伏,坡面长而缓,一般在10°~15°,上覆残坡积层与黑土层,丘顶300~350m高度处残留布西期夷平面。

图2-1 三江平原地貌图

其地貌形成时代N—Qh。

2砂砾石扇形平原

位于小兴安岭东坡山前地带,东临松花江及黑龙江故道。由鸭蛋河、嘟噜河、梧桐河、冲-洪积扇组成。自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冰水扇和冲洪积扇直至全新世继续加积冲洪积物。显然这个扇形平原是一个多层叠扇。由含泥质砾石层组成,在扇前缘颗粒变细,扇顶一般覆盖1~3m厚粉质砂土夹碎石层,沉积厚度15~25m,标高50~70m,比高小于5m,扇顶面微倾向下游。

其地貌形成时代Qp3—Qh。

3-1砂砾石河谷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其主要支谷中,包括Ⅰ级阶地,高低漫滩。地形标高40~80m,比高5~10m。河谷平原宽度视河流大小而异,一般大河谷宽5~15km,较小河谷2~5km,由粉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层构成。较大河流中下游见有边滩、心滩、叉流、河曲、天然堤、牛轭湖、岸后沼泽、大小湖泊十分普遍。

其地貌形成时代Qp3—Qh。

3-2泥砂砾质低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河谷平原中,地形标高60~80m。由黄土状粉质砂土、粉质黏土细砂、砂砾石构成。地形极平坦,地面坡降一般小于1‰,可见沼泽湿地,地貌形成时代距今(7~1)×104a。

Ⅱ火山-流水地貌

玄武岩丘陵:位于八五三农场一带,分布面积不大,地形标高300~400m,比高50~100m,由新近纪玄武岩构成,丘陵顶面平坦。由于后期流水作用,多形成陡壁、深谷。

其地貌形成时代为N—Q。

Ⅲ湖成地貌

1砂粘土质台地

分布在平原周边山麓前缘的台地中,地形标高80~100m,比高10~20m,一般高出当地基面20m左右,以明显的陡坎与低平原或扇形平原相接。表层岩性为浓江组粉质粘土层,其下为砂砾石层。由于后期的侵蚀、剥蚀作用,地形略有起伏。

其地貌形成时代为Qp2

2粘土质低平原

位于同江、富锦、集贤连线以东广大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地形标高50~60m。由黄土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构成。其上古河道、沼泽湿地、湖泡广布,河网较密,水生植物繁茂。但由于近几十年的大规模拓荒,许多地区被垦为农田,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地貌形成时代距今(20~7)×104a。

四、微地貌

区内微地貌见有残丘、沼泽湿地、冰丘湖、古河道、自然堤等。

(一)残丘

在富锦、勤得利、萝北、宝清、饶河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高出平原地面80~200m,单个残丘面积在1~3km2,丘顶略平,斜坡急陡,与平原地面多以陡坎相接。残丘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区内残丘最大个体属富锦的乌尔虎力山,在泥砂质低平原中崛然拔起,相对高度超400m,由花岗岩组成。据资料,花马山延伸到平原地面之下,仍低陡,西坡为断崖,第四系厚超200m,东坡稍缓,但第四系也超100m。地表残丘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二)沼泽湿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植被分布区,广泛分布在各类低洼地和低河漫滩上。但因近年来气候逐年干旱和随着三江平原的全面开发,沼泽湿地面积日趋缩小,已有相当大的部分已垦为农田。根据2000年解译成果及野外对遥感解译成果验证,目前沼泽湿地面积为4 489km2,主要分布在洪河、三江、七星河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各个省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

(三)冰丘湖

主要分布在测区东北部及黑龙江古河道中,常成对称出现,当地称“对湖”。最大者称水城子冰丘湖,面积达2.5km2,测区东北部同江-抚远一带古河道中大小不等的冰丘湖有300多个,小的也有1 000m2。在挠力河一带的沼泽地中亦有冰丘湖分布,不过面积不大,湖水较深,接近地下水补给。

这些冰丘,大都形成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约距今(2.2~1.5)×104a前。至全新世随着气候转暖冰丘消融成湖,由于冰丘大都呈圆状,故冰丘湖也呈圆形或鱼眼状。

(四)古河道

这里所说的古河道,系指那些负地形明显,而又具有典型古水文网特征的遗弃河道。区内较大古河道见黑龙江萝北古河道,松花江富锦以北古河道以及测区东北部、鸭绿河、浓江一带也都有古河道分布。

萝北古河道沿名山、萝北、团结、莲花呈北西南东向,在普阳农场以西入松花江,全长50km,宽6~12km。古河道低于两岸Ⅰ级阶地约3~5m,均有明显陡坎,河道中布满沼泽,并发育冰丘湖,在草炭、泥炭层之下发育多年冻土层。

松花江古河道,位于富锦以北,同江以东的莲花河和青龙河一带,宽5~15km,长约65km。古河道呈负地形,布满沼泽湿地,低于两侧Ⅰ级阶地约2~3m。

上述古河道的遗弃时间大体都在末次冰期盛冰期开始时,距今约2.2×104a前。

(五)自然堤

区内黑龙江、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Ⅰ级阶地中,大都有自然堤分布。松花江的同江-富锦江段东侧,沿江环列数道自然堤。大榆树砂岗自然堤长达10km以上。同-富公路筑于其上。黑龙江古自然堤沿萝北古河道两侧分布,长数十千米。此外沿嘟噜河古河道另见5条自然堤。

古自然堤高出周围地面5~10m不等,坐落在Ⅰ级阶地砂砾石层之上。顶平,横截面呈梯形,宽约100~300m。由中粗砂、粉细砂组成,表层在土壤层之下有0.5m左右的黄土状粉质砂土。

9. 地籍测绘成果内容

在地籍测量中使用过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以及测量完成的控制点、界址点、面积、地籍图等和相应的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验收书、协议书等都应归入地籍测绘成果,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

(一)控制点及界址点

用于布设和加密地籍控制网的起始控制点、完成的地籍控制网的各等级控制点(包括图根点)、各类界址点以及绘制的相应点的点之记均应归入地籍测绘成果。

(二)地籍图及宗地图

完成的各类图件,包括基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在测绘过程中使用和形成的中间成果(如地形图、宗地草图、地籍草图、界址点分布图、控制网布设图等)均属于测绘成果,归入地籍图册。

(三)地籍簿册

地籍簿册是按地块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综合反映汇总的表册,主要包含了用表册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各种相关文件等。地籍簿册要适时修编,以保证现势与正确性。

(四)地籍数据库的建立

地籍数据库包含了所有的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册、房地产评价数据等。

将地籍测量的各种数据,如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地面附着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相关的地形要素,通过输入设备输入计算机,成为在地籍管理中可以使用的数据源。这是地籍数据库建立的第一步:数据采集。第二步:将数字化了的地籍测绘成果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有序的排列、分类、赋予属性,成为便于查询和检索的数据库。

阅读全文

与地形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