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南京大学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04 20:26:15

A. 李广斌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⒈李广斌.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⒉李广斌,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城市规划,2005,⑽:40-44.
⒊李广斌,等.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⑵:79-82.
⒋李广斌,等.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⑹:80-84.
⒌李广斌,等.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9,⑵:149-152.
⒍李广斌,等.契约型区域规划的困境[J].城市问题,2009,⑹:98-102.
⒎李广斌,等.政府竞争:行政区经济运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城市问题,2005,⑹:72-77.
⒏李广斌,等.长江三角洲跨域治理的路径及其深化[J].经济问题探索,2009,⑸:16-22.
⒐李广斌,等.中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⑸:10-13.
⒑李广斌,等.中国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问题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⑹:48-53

B. 贺仲明的科研成果:

学术著作:
1、《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何其芳评传》(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真实的尺度》(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理想与激情之梦:1979-1992》,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论文:
1、《“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归去来”的困惑与彷徨——论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与文化困境》,《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3、《“农民文化小说”:乡村的自审与张望》,《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4、《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5、《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土改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6、《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7、《文学本土化的深层探索者——评周立波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8、《文化纠结中的深入与迷茫——论韩少功的创作精神及文学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9、《文学价值与本土精神》,《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0、《重评“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中的理想性问题》,《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11、《人类学与文学:亲缘与界限——评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12、《文本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之发展》,《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创作形态与文学史价值》,《求是学刊》201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4、《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调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3期全文转载。
15、《阿Q为什么是农民?》,《读书》2001年第1期。
16、《论民歌与新诗发展的复杂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
17、《本土化: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另一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18、《论20世纪40年代文学中的传统主题》,《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19、《论20世纪40年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20、《深层次的比较:可能与实践》,《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署笔名柯源)。
21、《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22、《玄览者的高远与细察》,《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6期。
23、《批评的美丽》,《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4期。
24、《生活在别处:论朱文颖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25、《新文学与农民:和谐与错位》,《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26、《我们还会不会爱?》,《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27、《否定中的溃退与背离:论80年代精神之一种嬗变》,《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
28、《启蒙与自我启蒙》,《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29、《五四:普洛克斯忒斯之床?》,《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
30、《再思启蒙》,《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
31、《自我的书写:论“五七作家”的创作心态》,《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
32、《弱者的批判与知识分子的道德要求》,《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33、《“〈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摘。收录《路遥研究资料》,延安大学出版社;收录李建军、邢小利编《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论广阔的现实主义》,《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35、《梦的权利阈限》,《读书》1999年第8期。
36、《反抗的局限与无奈》,《小说评论》2001年第4期。
37、《传统的出路与去向》,《小说评论》2007年第4期。
38、《当女性邂逅江南》,《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39、《文学与生活关系新考量》,《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
40、《毕飞宇创作论》,《小说评论》2012年第1期。
41、《“文化代言人”与“根”的意味》,《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
42、《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3、《转型的艰难与心灵的归化:“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4、《论抗日战争时期文学中的伦理变异》,《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45、《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5期
46、《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原则与方法》,《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7、《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8、《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宗教缺席现象》,《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49、《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困境》,《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0、《论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论争》,《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51、《论20世纪乡土小说的类型与新变》,《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
52、《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
53、《回到文学的鲁迅》,《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54、《智者的写作:论杨绛的文化心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5、《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创作的精神及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6、《从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语言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7、《从本土化与民族化角度反思新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8、《尖锐的撕裂与无力的唤醒——评陈希我的小说》,《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59、《文学批评——心灵的事业》,《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60、《当前中国文学到底缺什么?》,《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61、《论文学研究的内部生态》,《南方文坛》2009年第6期。
62、《爱的“隐身登录”者——论黄咏梅的小说》,《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
63、《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论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64、《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65、《启蒙的本土与超越》,《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66、《责任与偏向——论20世纪30年代农村灾难题材文学》,《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67、《从传统中间寻找异路——论废名的方法学意义》,《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68、《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暨南学报》2004年第1期。
69、《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学的成就——兼论新文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5期。
70、《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精神特征与历史意蕴》,《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71、《对新文学接受的本土化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
72、《论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及价值选择》,《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73、《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深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74、《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
75、《论加强电视剧的文学意蕴》,《中国电视》2002年第1期。
76、《绝望而困惑的乡村挽曲作者》,《文学评论丛刊》1999年2卷1期。
77、《意识形态的回归》,《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78、《回归故事:策略还是退却?》,《钟山》2000年第1期。
79、《红柯论》,《钟山》2002年第1期。
80、《论张承志近期创作及其精神世界》,《钟山》2006年第3期。
81、《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坚持》,《钟山》2007年第5期。
82、《重建文学的信仰》,2008年《钟山》2008年第3期。
83、《形式的演进与缺失——论90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技术化潮流》,《上海文学》2006年第12期。
84、《关于文学标准问题的思考》,《上海文学》2012年第7期。
85、《知识分子的命运及承担》,《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86、《坚持的迷茫与守望的尴尬——论小说家对“文革”后乡村改革的书写》,《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7年第1期。
87、《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反思》,《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2期。
88、《新时期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1期。
89、《战争政治与1940年代诗歌》,《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1、《语文与真实》,《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7、8期合刊。
92、《阿Q是不是农民?》,《书与人》2002年第1期。
93、《论鲁迅作品的文本意义》,《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4、《论老虎的小说》,《时代文学》2002年第3期。
95、《回归故事的魅力》,《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合作,第一作者)
96、《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合作,第二作者)
97、《去批评化:对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8、《个人之爱与民族之痛的交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99、《以淡写浓,别赋深情——读〈故乡的野菜〉》,《名作欣赏》2011年第12期。
100、《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时代文学》2011年第9期。
101、《重论文学接受的意义及中心——以金庸、巴金为例》,《山花》2011年第7期。
102、《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C. 翟学伟的学术成果

1.《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
*“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
*“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
*“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
*“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
*“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
*“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
*“‘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
*“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
*“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
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
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
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
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D.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自2001年来,模式动物研究所成员共承担研究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其中包括有国家“十五”攻关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课题、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经费合同金额近1.5亿元。自2005年至今,我所科学家共发表SCI源论文百余篇 。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建立了成熟完善的转基因、基因剔除和ENU化学诱变等基因组改造技术平台,运用国际上先进的BAC重组技术,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剔除技术服务中心,已经成功制备了300余种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品系。通过科研合作和培训等方式,向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科研单位、医院及制药企业提供各种小鼠模型,协助国内(包括香港)的百余个优秀实验室开展转基因与基因剔除小鼠的研究,合作单位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优秀科研院校。资源库拥有丰富的疾病模型资源,是国际上最大的小鼠品系资源中心之一(500余种),其中包括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发育缺陷等300多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其中拥有自主产权的疾病模型已经超过100种。同时,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06年通过国际AAALAC论证 。

E. 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有什么区别

1、评定机构不同

北大核心全称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而南大核心全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用来检索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2、影响力不同

南大核影响力大于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来源期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国内最权威的一种,入选难度高于北大核心。教育部已将南大核心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3、评定时间不同

北大核心的评定频率低于南大核心。北大核心2008年之后为两年一评,南大核心为每两年一评。

F. 张宗友的研究成果

《经义考》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 1、论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出版事业,《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8年
2、论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编辑学刊》,1999年第3期
3、试论晚清官书局的创立,《文献》,1999年第4期
4、论朱彝尊《尚书》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论中国古代经学目录的产生与发展,《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6、从思想史的发展看西方天地之学传入中国的意义,《江苏大学学报》(第6卷第4辑),2004.7
7、孙犁编辑思想论略,载《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九辑),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四库全书总目》与《经义考补正》误解《经义考》一则考辨,《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9、论《经义考》的条目著录体系,《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10、《四库全书总目》误引《经义考》订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11、徐善生卒年补订,《文献》,2007年第3期
12、《经义考》分类论略,《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彝尊《经义考》问世原因析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
14、《经义考》续补诸作考论,《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15、《经义考》目录学成就及影响简论,《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论学科目录的概念与分类,《图书馆》,2008年第2期
17、论《经义考补正》提要二种,《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5期
18、论王重民先生《老子考》的目录学成就,《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3期
19、《六艺略》命名探微,《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叁)其他文章
朱士嘉学案,载《民国学案》(第5卷),张岂之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G. 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

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学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发表论文数连续7年第一,被引用次数连续8年第一;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
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为13个,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动植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农业科学。不仅学科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各学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次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的排名分别为17名和32名。 其最活跃的几个学科为: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多学科材料学、多学科化学,以及无机化学和原子化学。按论文总数排名计算,南京大学化学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计算,同样是化学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学在全球前1%研究机构中,论文总数排名184位,总被引次数排名429。
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2015自然指数在亚太地区(Asia-Pacific)各大科研机构与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紧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此,南京大学的自然指数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学有37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南京大学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2010-2014年,南京大学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2013年度42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获5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位居全国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学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完成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后、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摘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馆藏资源
南京大学有鼓楼、仙林两座图书馆大楼以及各院系专业图书室和各种电子数码信息资源。其中,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藏书500万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30多万册,其中列入全国善本书目的有500多种,1万余册;地方志共藏4000余种,约4万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
学术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中心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
《南京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
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约,合作出版开放获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库理论与实践》(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办)
《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数值数学:中国的杂志》(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论和应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肠外与肠内营养》(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华肾脏病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设备,例如,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天文台、南京大学太阳塔、南京大学气象台等。
自然科学 南京大学国家级、部级科研机构一览国家实验室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 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计算机类唯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理工农医科类)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合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半导体节能器件及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质与多肽新药工程中心 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主要科研机构,如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等详见南大官网。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学国家级人文社会科研机构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文科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文科全国性学术社团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 中国元史研究会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江苏社会风险与管理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 戏剧影视研究所、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等其他机构介参见南大官网。

H. 范可的科研成果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学分),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
族群性与民族主义(2学分-硕士课程),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论文的写作与准备(2学分-硕士课程),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课程),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3学分人类学硕士学位核心课程),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
ANTH 370,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 华盛顿大学,2005年暑期.(5学分) 。
社会学原理,南京大学首席教授课程。
文化多样性,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暑期课程(2学分) 。
政治人类学,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课程,2学分,04-05学年下学期。
ANTH 202 Cultural Diversity ,Pierce College, Lakewood, WA 98498-1999, USA),2002年夏季学期(5学分) 。
人类学概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7,1988,1990。
人类学学说史,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6,1988,1990。
中国少数民族,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6,1988,1990。
宗教人类学,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5,1987, 1989。
中国民俗学,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9,1991。
参与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ArthurWolf、台湾中研院民族学所庄英章、厦门大学历史系杨国桢主持的“闽台社区文化比较”项目,在福建省同安县阳翟村做社区社会、历史、习俗调查。调查获美国Ruth 基金会资助。1990年夏天。
参与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陈国强主持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人类学研究”,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做该村之历史和社会变迁调查。1987年夏天。
参与福建省民委资助的省内民族调查,分别在福建省晋江陈埭镇丁姓回族聚居区、宁德县金涵村,以及漳浦、漳平等地的 族社区做历史、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调查。1984年春季。
所承担研究课题(2004年以来)
2007 “走向和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南京大学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子课题主持人——4万元。
2006南京大学中国教育部“985工程”项目:“宗教与文化”之子课题主持人-9万元。
2004 “华南穆斯林的社会历史变迁”,南京大学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3万元。

I. 南大近代史教授陈蕴茜在生前有哪些研究成果

南大历史学院的陈蕴茜教授,生前是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南京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助理和兼职研究员,建筑与规划学院兼职教授。

J.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科研情况

依托该系师资,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中心(江苏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主要科研方向有: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分布与并行计算及新型网络、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多媒体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系统软件及信息安全等。建系30年来,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7项。发表论文30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3项。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阅读全文

与南京大学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