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医者成果

医者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04 19:56:05

⑴ 孙思邈主要成就和贾思勰的成就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⑵ 扁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发明四诊法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蔡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蔡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思想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治疗原则
先秦时期,在《史记》中有扁鹊的 “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⑶ 名人扁鹊的成就

发明四诊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思想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治疗原则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⑷ 张仲景的朝代和主要成就

张仲景的朝代:东汉末年。

主要成就:张仲景公元205年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4)医者成果扩展阅读:

1、《伤寒杂病论》简介:

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操者,又属大青龙汤证。

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

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

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

脉、证取舍的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2、人物评价: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3、作者介绍: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⑸ 孙思邈有哪些突出成就啊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⑹ 李树芬的成就:

在波士顿城,李树芬日间专习英文,夜间随父补习中文,星期日则跟波特夫人习读圣经。波特夫人是一个善良的中年美国妇女,对该地华侨帮助甚多,曾资助一个华籍学生就读哈佛大学至毕业。因此,华侨对她深具好感。李树芬除星期日跟波特夫人学圣经外,每逢周四,他还到波特夫人家裹补习英语会话及学习车缝家政。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了4年,到他16岁那年,父亲因退休回国,李树芬也随行返乡,并承双亲之命,和宝珍女士结婚。
婚后,李树芬随父亲再度赴港,人拔萃男书院学习,专修英文两年,取得大学预科资格,然后转而考进了香港西医学堂。在学数年间,每逢寒暑假期,李树芬都回乡度假,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乡亲服务。那时乡间医生缺乏,不少乡亲得知树芬回乡,纷纷上门求医,他都很乐意为病人解除痛苦。有一年夏季,外祖母家乡痢疾流行,他便携带大量药物,与另一同学一起策马前往救治。该村颇大,居民众多,患痢疾者竟达70余人。李树芬带去的所有针药很快用尽,随即到离该村几里远的小药房配购,再携药跑回来为病人施药。那次出诊,虽然辛苦劳累,李树芬却觉得是学医者应尽的一分职责,同时也是临床实习的一次好机会,十分认真地为病者诊治,毫无倦意,深得乡亲的敬佩。
李树芬在香港西医学堂勤奋攻读了5年。190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一出校门,希加牧师便介绍他到公理学校担任英文教员,但挚友陈元英却极力主张他继续研究医学,并资助其留学费用。于是,李树芬就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系继续深造。
爱丁堡大学医学系,向来名气较高,当时我国留英学医的学生,大都愿到该校就读。该大学教授,都是享誉国际的名医学者,治学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李树芬在注册入学时,学校当局认为香港医科毕业的学生普遍水准不高,对李树芬能否完成学业表示怀疑。李树芬就加倍用功,经过两年的苦心研读,终于通过考试合格,于1910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获内外科医学学士衔。在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词时提到,在爱丁堡大学的历史上,李树芬是第一个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此衔的学生。毕业后,李树芬又得到清政府赠予的免费学位,所以又继续在爱丁堡大学修读一年,兼获热带病学和卫生学学士衔。1911年,李树芬学成归国。 在读书期间,李树芬既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同时他还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活跃分子。早在1905年,他由李白重介绍,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人会仪式是在香港荷里活道《中国日报》社阁楼由陈少白主持的。李树芬人会后,积极活动,曾在香港等地筹得港币60多万元,用于支持民主革命运动。
李树芬从英伦回国后,因为身为“官学生”,奉清政府的命令,到东三省南部向总督赵尔丰报到。当时东北疫症流行,赵总督见过李树芬之后,立即委派他为南满防疫总医官,并嘱其回家省亲后上任。李树芬辞别尔丰后,随即南下回乡。当时,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已成功;,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燃遍了华南各省。李树芬乘回乡之际,脱离清政府投身革命运动。因他早已是同盟会员,当途经上海时,被当时是同盟会南方支部部长的胡汉民派任为总军医。于是,李树芬便日夜忙于组织医卫人员救护伤兵及受伤同志,把回乡一事丢在脑后。广州光复后,胡汉民又委任李树芬为购械专员,专程赴日本洽商购买军械事宜,并请日本政府宣布承认革命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李树芬赴日本后,多次找日本军政部部长洽商,因日方迟迟未表态支持,李只好先回国。就在回国途中,接到日本政府电报,邀他回东京继续磋商。经李氏的努力,日本政府不但表示正式承认革命军政府,且允许无限制供给军械。1911年12月,革命军用李氏从日本购回的军械,装备好军队北上光复了南京。
民国初年,李树芬在广州被委任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卫生司长(当时只设卫生司长不设卫生部长)兼临时总统府医事顾问,并曾对孙中山先生所患肝癌的诊治,发表过中肯的意见。但当时由于政局仍未统一,国内军合割据,内乱频仍,李树芬在卫生司任上虽努力尽职,动员和组织群众同各种疫情作战,并制定各种防病治病措施,却无法贯彻执行,只好辞职回港,专心悬壶行医了。此时,李树芬因与前妻彼此个性及兴趣各不相同而离婚。待数年后,他邂逅了陈珍女士,才重结百年之好。
1920年,李树芬不幸染上了肺病,后转为肺炎,迫得暂停业务,易地休养。他曾赴浙江杭州西湖及欧美等地作长期旅行,经18个月后始告痊愈。自此,李树芬对肺病的治疗,尤其是对外科手术的治疗,更加悉心研究,又再赴爱丁堡母校深造。研习了一年后,获得爱丁堡皇家外科手术学院会员资格,专于妇科学及外科手术学。他在爱丁堡大学完成这一段学程后,即回香港。在香港,李树芬第一个成功地采用了外科手术来治疗肺病。他所施用的疗肺手术方式,包括脑神经切除术、肺尖腔局部萎陷术、人工气胸术、胸膜内外肺松解术、胸膜腔射油术、胸廓成形术等;后来,他更发明了用于切除扁桃体的仪器一—“李氏自动绑结器”。此仪器后被一美籍外科手术医师称为“中国谜”。在李树芬的医案中,曾成功地做了不少罕见的病症手术。例如,一宗施割膀胱石症,该石之大,几乎占膀胱全部,至为骇人;另一宗令人难以置信的病例为卵巢瘤,患者为一中年妇女,该瘤之大,致使该妇女无法行动,而站立时,腹部有如怀鼓。由于瘤体过于庞大,手术须分作两阶段施行:先将腹部的积水抽出,使腹部血脉恢复流动,然后进行第二段手术,剖腹割除卵巢内的毒瘤。手术宣告成功,该妇女也随后复原出院。李树芬高明的医术引起港英当局的重视,1922年授予李氏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职衔。
1923年,李树芬被广东省当局邀任为广东公医学院(即现中山医科大学的前身)院长,任期为两年。他接任医学院院长后,公医学院百事待兴,琐屑繁杂,诸事躬亲,加以楼宇不足,无从扩展。同时,需欵额大,财政支出困难,他就自愿赴美国筹欵,环行美国各地,费时近一年,筹得欵项50多万美元。学院对此笔欵项,大半用在建设解剖学与生理学两系,及购置必需仪器。因之,学院的设备及各项课程,均已与大学水准相同,南京教育部遂批准将广东公医学院正名为广东公臀大学医学院。同时,李树芬也被推为该大学监督。任广东公臀大学校长两年期满后,他便返回香港,再度悬壶济世。不久,他应赵学、尹文楷及关心焉三位医学前辈之邀,出任香港养和医院院长。1926年,李树芬又被推选为该院董事局主席兼该院院长。接任后,他将该院的英文名称改为。HONGKONGSA-NATORIUMANDHOSPITAL。,中文名称仍为。养和医院。,他同时还改组了医院的机构,扩充了手术室,增建了新的院舍。1932年,新院终告落成。新院计有产科部及28问私家病房,每间均有9尺宽的骑楼,面向花园;后有走廊,面向后山园林,设计美妙,被前香港医务总监誉为“全远东之冠”。
由于医院扩大,护士不足,而香港又经常缺乏护士,故大部份护士要由广州聘来。1927年,养和医院经香港当局准许,设立护士学校,培养人才。至1934年,养和医院又获准设立产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使养和医院的医疗及护理功能日臻完善。
养和医院在不断扩展中,而业务也不断地庞大起来,一切已具规模,业务亦渐上轨道。故李树芬的事务,亦随之不断增加。那时,其弟李树培适在欧洲深造完毕回港,两兄弟乃共同携手,另设立李树芬医务院。在院务与私人业务极繁忙中,他仍利用工作余暇,献身于社会。1932年,他经竞选获任为香港卫生局委员。此外,还曾任香港政府行政局及立法局议员,圣约翰救伤队区主任及外科医生、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医务委员等职。自1934年开始,他被香港政府任命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之后,李树芬的住家被日军洗劫,养和医院也经常遭受日兵骚扰,但他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日本军官周旋,尽力保护朋友及医院护士,济助被关进集中营中的友人,因而受到日军的三次审问。但日军也想利用李树芬的声望,迫他出任香港中日医学会会长之职。李树芬不愿出卖良心,经过周密的策划,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于1943年8月1日避过了日军的监视,逃出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开始了他的长途旅行。他先后到过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和印度、英国、美国。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u月,他立即赶回香港,以董事长兼院长的名义,接收回香港养和医院。当他重返时,这所离别了不及两年半的医院,已面目全非,楼房破败不堪,内部各种设备,如手术仪器及其他设备等,几乎全部损坏;所有供病床使用的毛毯及床单等物,几乎全部腐烂发霉。李树芬为此苦心策划,戮力营谋,乃得规模复具,业务重振,使医院病床增至350张,后来更增至500多张。这样,养和医院便成为当时亚洲甚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
李树芬对医疗事业的贡献及其精湛的医术,不单获得港澳同胞的公认,而且在国际臀疗界中亦享有声誉。1956年李被推为美国胸科学会监察委员,1961年又被日内瓦国际外科学院授予名誉院士的荣衔。1963年3月3日,美国的胸科学会举行国际胸科大会,推举李树芬为该胸科学会主席,他的医学基金会,亦在此时举行成立典礼。
李树芬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而且是一位慈善的社会福利者,他为造福社会和培植下一代,于1963年以他的资产在香港成立了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对促进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慈善赠臀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4年,李树芬荣获美国国际外科学院“国际百周年杰出外科医师”奖。1966年李树芬病逝,终年79岁。李树芬之弟李树培先生,现任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李树芬医学基金会主席,他秉承其先兄李树芬先生的遗志,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从基金会中拨款港币150万元在家乡兴建李树芬纪念中学,该校已于1986年全部竣工,为本邑培育英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⑺ 扁鹊的三大成就

⑻ 华佗在医术上的主要成就有什么

学术成就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另外,他创用了夹脊穴,“……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华佗在诊断上,善于望诊和切脉,并依此能正确判断出疾病的预后。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

华佗的医术据说被全部焚毁。他的学术思想却并未完全消亡,尤其是华佗在中药研究方面。除麻沸散这样的著名方剂外,在后世医书中记载的华佗方剂不能都视为伪托华佗之名(聂文涛)。其弟子吴普则是著名药学家。《吴普本草》得很多内容可以在后世医书中看到。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作均头痛难忍。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曹操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为曹操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 曹操一听,勃然大怒,认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这位在中国医学上有杰出贡献的医生杀害了。

⑼ 白求恩的主要成就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医者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