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经误入歧途,但最终改过,成功的例子有吗
有啊,宋朝时的周处。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 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② 监狱的劳改犯劳动有报酬吗
劳动报酬是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最主要的一项收入,目的是为了鼓励罪犯在服刑期间能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养活自己,使得罪犯能积极参加劳动改造,以此改变自己原先好吃懒做的行为。劳动报酬的发放是根据监狱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和罪犯劳动情况直接挂钩,原则上多劳多得。劳动报酬其实和外面的工厂有很大雷同之处,比如出工一天多少钱,满勤奖励多少,从事工种补贴多少,劳动成果奖励多少等等。一般表现极为突出的罪犯一个月可以拿500元左右,好的在300元左右,一般的在100多元,差的可能就30元,如果违规抗改的可能一分钱都没有。
③ 农村被劳改过后他的土地子女能继承吗
法律中规定子女不可以继承土地,土地所有权产权属于国家或集体,不属于公民个人所拥有。我国遗产当中所规定的非常显著
一、法律中规定子女可以继承土地吗?
法律中规定子女不可以继承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人是村集体,个人只有使用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不是遗产。使用权人可以继续享有死者土地利益,地被征占,利益由继续享有土地承包权人独占。如何分割利益由土地承包权人决定。 《承包法》第2章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是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承包的,对此本法第15条做了明确的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家庭中部分成员死亡的,由于作为承包方的户还存在,因此不发生继承的问题,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继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指的是通过转账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所获得的土地使用的一种权利。
二、继承土地的方法是什么?
1、父母在世前,向村集体申请户口迁回,这样就可以拥有父母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了,不过这样申请程序会很难。
2、向原有的土地的户口迁入地申请获得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因为户口已经迁入当地了,属于当地一员,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地的土地主管部门也应根据这类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办理。确保这类土地的实际合法权益。由第一继承人员进行继承办理,如没有第一继承人的,可以有第二继承人进行相应的办理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进行办理。
在发生继承之前,首先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需要明确哪些财产范围可以进行继承。比如说土地就是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财产。平时我们所说的使用土地主要指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因此土地不归属于个人拥有,不能继承
④ 韩玉胜的主要成就
曾经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普法教育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从事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监狱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写、主编、合著、参加编写的著作、教材50余部,在各类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中国刑法解释》(与他人合著),获“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财产罪比较研究》(独著),获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2)
《错误论》(独著),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1年)
《经济犯罪新论》(与他人合著),分别获中国图书奖(2001年)和 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1年)
《刑罚通论》(与他人合著),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年)
《刑法中错误论》(独著),获武汉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年) 论文类
《谈谈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载《政治与法律》1983年第7期
《袁某多发奖金能定贪污罪吗》,载《中国法制报》1986年5月5日
《关于重婚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
《关于我国劳改法基本内容的初步设想》,载《劳改劳教工作通讯》 1987年第2期
《劳改立法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载《特殊园丁》1987年第2期
《对劳改立法的两点建议》,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2期
《我国劳动改造立法的依据及其内容初探》,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7年第3期
《一部不可多得的专史著作——评“中国监狱史”》 ,载1987年7月《劳改专业教材出版发行座谈会专辑》
《王某的行为应当定为玩忽职守罪》,载《中国法制报》1987年9月18日
《从袁某贪污一案看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载《法律学习与研究》 1988年第2期
《我国劳动改造法学的回顾与展望》,载《政法论坛》1988年第2期
《偷铁路枕木做家具可否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载《法制日报》 1988年6月2日
《抢劫非法财物的行为如何处理》,载《法制日报》1988年7月1日
《司法实践中怎样处理“跨年龄”问题》,载《法制日报》1988年7月12日
《犯罪分子非法所得物品怎样折价》,载《法制日报》1988年7月20日
《如何理解对脱逃的犯罪分子“加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中 “加处”二字》,载《法制日报》1988年7月27日
《论劳动改造法学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劳改研究》 1988年第3期
《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议论》,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4期
《犯罪团伙剖析》,载《函授通讯》1988年第8期
《论死缓的执行》,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2期
《枪案发生后的社会思考 ——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两劳回归人员的安置问题》,载《长安》1994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纪念〈劳动改造条例〉颁行40周年暨犯罪与监狱学研究所成立大会综述》,载《法学家》1994年第6期
《1994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
《论监狱法对罪犯人权的保障与限制》,载《劳改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
《1995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
《论监狱法中的行刑目的》,载《监狱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关于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养法的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1997年第2期
《刑事执行立法理论研讨会综述》 ,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刑事执行立法理论研讨会综述》,载《法学研究动态》1998年9月18日
《论刑事执行司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载《中国监狱》1998年创刊号
《刑事执行法学的创立与发展》,载《中国监狱学刊》1998年第6期
《以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监狱》,载《监狱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1998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9年1、2期合刊
《关于骗人的和被骗的思考》,载《首都公安报》1999年7月16日
《严厉惩处非常必要》,载《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16日
《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依法治国”方略的一大举措》,载《领导广角》1999年第12期
《谈谈刑法修正案怎样保护市场经济》,载《北京日报》2000年1月24日
《1999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0年第1期
《中国监狱法学五十年—从劳动改造法学、监狱法学到刑事执行法学》,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1期
《岁月铭记——新中国监狱工作50年》2000年7月法律出版社
《中国古代监狱管理人员的素质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3期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思考——兼论监狱的行刑改革》,载《法学家》2000年第3期
《论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素质》,载《中国监狱学刊》2000年第3期
《彩票案留给我们的思考》,载《民主与法制》2000年第13期
《刑事执行一体化初探——刑罚实现的制度性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10期
《十年探索结硕果——评刘白驹新作“精神障碍与犯罪”》 ,载《检察日报》2000年9月28日
《2000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解决监狱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刑事立法一体化》,载《监狱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以“性”为“贿”,理当定罪》,载《中国新闻社?华声视点》2001年第4期
《绝不仅仅是法盲的悲剧》,载《中国社会导刊》2001年11月号
《刑法学研究综述》,载《2001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11月
《2001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
《劳动教养的完善及其制度设计构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8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刑事法学》2003年第1期转载)
《有特点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载《学林颉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国内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刑事司法协助若干实务问题探讨》,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 澳门检察律政学会 2002年9月
《难道仅仅是“管理不当”吗?》,载《中国社会科学导刊》2002年10月号
《关于劳动教养性质的定位》,载《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
《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指导,深化监狱立法和行刑实务问题研究》,载《监狱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刑法学研究综述》,载《2002年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2年11月
《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
《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罪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载《监狱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法律问题研究》,载《审判丛刊》2003年第3期
《“非典”与“重典” 》 《法学家茶座》第3辑 2003年7月
《中国特色人权观与监狱人权保障》《监狱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刑法学研究综述》《2003年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3年刑事执行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
《监狱现代分类制度是实现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结合点》,载《监所研究信息》2004年1月30日
《阳光下的判决——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一案的判决书》,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2期
著作类
《劳动改造法学研究综述》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刑法学原理》第一卷 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刑法学原理》第三卷 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 撰稿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司法制度》 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犯罪释析》 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版;
《监狱学总论》撰稿人并承担统稿、修改工作,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刑事执行法学原理》与力康泰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 撰稿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监狱学问题研究》 专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政治》撰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02年版;
《现代中国法概论》与韩大元等人合著,(韩国)博英社出版2002年版;
《刑法总则学习辅导》撰稿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刑法分则学习辅导》撰稿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犯罪学》 撰稿人, 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刑法教程》 撰稿人,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1988年版;
《法学考试指南》 撰稿人 ,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刑法总论》 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劳动改造法学》撰稿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监狱学》 撰稿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刑法学自学指导》 编写人,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 1991年版;
《刑事法学》 撰稿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狱政管理学》 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学》 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各论案例分析》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刑法学》 撰稿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二卷 刑法部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新编刑法教程》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基础》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监狱服刑人员普法教育读本》主编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
《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 翻译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简明法学词典》 撰稿人,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律师实务的理论与实践》 撰稿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法庭辩论精选》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律师资格考试指南》 撰稿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刑事法学大辞书》 撰稿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劳改学大辞典》 分科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法学大辞典》 撰稿人,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撰稿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法律卷》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判案例要览(1993年卷)》 撰稿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办理经济犯罪案件法律经济知识手册》 副主编,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刑事执行法学原理》
《刑事执行制度研究》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项目 批号01SFB2026 起止日期2002年1月1日——2003年7月31日经费4万元
《保险犯罪问题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号03BFX042 起止日期2003年9月2日——2005年12月31日经费7万元
⑤ 胡学相的代表性成果
在公开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1)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4期
(2)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质疑《现代法学》1988年第5期
(3)试论收容教养 《劳改劳教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
(4)犯罪的动机与目的新探《江西法学》1989年第4期
(5)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质疑《法制月刊》1989年第10期
(6)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再认识《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7)经济法规中的刑事责任初探 《武汉学刊》1990年第5期
(8)论法官的职业道德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
(9)武汉市涉外经济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习与实践》1991年第12期
(10)论收容教养制度《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1)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中权利观比较《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2)职务犯罪辨析 《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6期
(13)论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本质《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4)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山东法学》1993年第3期
(15)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新探《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6)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7)论主观恶性《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4期
(18)论量刑的根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1993年第5期
(19)我国科技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深圳法制报》1993年10月26日
(20)量刑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1)罪刑相适应原则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法学评论》1994年第2期
(22)论量刑的刑罚经济原则 《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
(23)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人民司法》1995年第4期
(24)论一案中多种情节并存时量刑的综合平衡《法律适用》1995年第5期
(25)论多种量刑情节的适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
(26)完善刑法中量刑规定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27)论受贿罪的主体 《法律适用》1996年第2期
(28)刑事诉讼法系列讲座(共三十篇)《海南日报》1996年6月-11月
(29)王英汉流氓集团案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30)论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 《人民司法》1996年第11期
(31)量刑失衡与矫正对策 《开放时代》1997年1期
(32)鼓励自首立功,明确从轻处罚 《广东法制报》1997年5月12日
(33)为何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广东法制报》1997年6月2日
(34)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广州法制报》,1997年4月15日
(35)论刑法中从重、从轻、减轻、免刑的适用,《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6)对刑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开放时代》1997年第5期
(37)穗港两地刑事司法协助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8)粤港两地司法协助探讨, 《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39)论刑事责任的根据内部的关系及特征,《中国刑事法》1998年第6期
(40)珠江三角洲:反商业间谍在行动,《当代地方科技》1998年第6期
(41)澳门法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展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2)关于澳门法制建设问题的思考, 《特区与港澳经济》1999年第12期
近十年(2004年至今)发表的论文:
(43)犯罪概念的哲学思考 《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CSSCI)
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
(44)犯罪客体新论 《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CSSCI)
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
(45)论我国缓刑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 《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CSSCI)
(46)论量刑的平衡 《人民司法》2004年第4期
(47)论量刑中的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
(48)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探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9)论计算机犯罪的几个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50)论合同诈骗罪 《经济师》 2004年第12期
(51) 论缓刑保证金制度的设立 《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2)论量刑原则的重构 《法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CSSCI)
(53)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实务问题探究 《人民司法》2005年第4期
(54)农村法庭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5)重刑主义不利于长治久安《检察日报》2005年6月14日理论版
(56)对重刑主义的反思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
(57)重刑主义的理性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5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58)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与重构《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59)一宗离奇“奸尸”案引发的刑法学思考《当代检察官》2006年第10期
(60)恶意逃避债务的刑法规制 《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CSSCI)
(61)和谐社会建设与刑罚轻缓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2)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CSSCI)
(63)人格刑法视角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4)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及出路 《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
(65)让刑法闪耀人性的光芒 《同舟共济》2007年第6期
(66)刑事政策视野下的人格刑法理论解读《中国刑事政策报告》2008年第三辑
(67)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畸高薪酬的司法介入 《法治论坛》2008年第10辑
( 68)人格理论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69)论人格刑法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中国监狱学刊》2009年第6期
(70)管制刑保留的必要性及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71)转型时期人格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引入与推进,《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
(72)激情犯罪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CSSCI)
(73)中国证券犯罪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
(74)我国司法实务中赃款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处置原则,《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CSSCI)
(75)激情犯从宽处罚的应然与实然论证,《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CSSCI)
(76)论社区服务刑制度在我国的设立,莫洪宪等主编《社会转型与法学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13年出版。
(77)轻微刑事案件不捕标准探讨,《法治论坛》2013年第3辑
(78)对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
(79)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CSSCI)
(80)人格刑法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CSSCI) (1)《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2)《中国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3)《警用法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4)《经济法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5)《农村普法读本》(二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6)《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7)《人大制度与人大代表》 红旗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8)《广州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州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9)《经济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刑法学(副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11)量刑与行刑改革探索(专著)群众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目前有6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有一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转载。有两篇论文论文同时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录入。
⑥ 监狱生活什么样
基本归纳几点吧:
1、准军事化管理
和军队差不多,先军训三个月。每天早6:00起床,定点吃饭,作息很规律。
2、劳动改造
根据劳改队不同,参加不同的劳动分配。一般无期徒刑工作比较稳定,监狱也会根据犯人的专长给予不同的安排。
3、减刑激励制度
监狱看你在改造期间的表现,还有你劳动的成果每个月给你5.5分至0分,然后你靠你的累计分数120分起可以申请减刑。
4、娱乐与教育措施日渐完善
休息时间可以看电视,基本上是新闻联播等政治教育性较强的节目。有集体娱乐活动。也有技术培训,可以带书本等学习用品。
5、天堂与地狱咫尺之遥
如果想学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犯人可以悔过自新,在这里脱胎换骨,这不是假话。虽然监狱很乱,什么人都有,最怕交叉传染,但是关键还是要看看自己。
6、社会复杂面的集中体现
做人要有原则,但是更要讲究做事的技巧,会来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打点一下,社会都这样,何况监狱,找一份清闲的工种,好好改造,少吃些苦。
搞得最好的还是广东经济特区的监狱,如东莞监狱和深圳监狱。
如果不是周围的高墙电网在不时提示我这是什么地方,如果不是有穿着制式囚服的犯人不时在眼前走过,那么肯定会把这里当成是某个大学的校园,或是某个花园式住宅小区。监狱的教学楼很是气派,那个能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要是片面宣传我们监狱的环境和设施,弄不好会产生负面效应,使一些人误把监狱当成世外桃园、享清福的地方了,因此要特别强调监狱是对犯人进行惩罚的场所,犯人在这里是没有自由的,要老老实实接受改造,而自由对每个人来说,才是最最宝贵的东西。
⑦ 为什么禁止出口劳改产品
1、严禁劳改产品出口是与人权问题有关的,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必须引起外贸从业人员的充分注意。
2、劳改产品系中国司法部门所属监狱组织犯人劳动生产的产品。
3、经国务院同意,对外经济贸易部、司法部于1991年10年10日联合发布《关于重申禁止劳改产品出口的规定》,规定禁止劳改产品出口。据此,各海关对任何部门或企业申报出口的劳改产品,一律不接受申报,依法予以扣留,并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对以藏匿、伪装、瞒报、伪报或者其他手法逃避海关监管,出口劳改产品,由海关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三条和第五条的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⑧ 为什么大多数在监狱呆过的人出来后都不会有太大成就
已经和社会脱节了。15年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社会已经不是15年前的样子了。家中的亲人也是老的老,成家的成家,能否有自己的家也是个问题。他出来后面临非常严重的心里适应问题和成家立业问题。最主要的是就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劳动收入,再犯罪是早晚的事。一般在监狱里学的有一门技术,或从事的劳动,找个和其相关的工作,自食其力才是帮助他的关键。
现在监狱好的技术人员,有的还没出狱就有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了,工资还不低呢。
往往很难在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停止悲伤,如何正确理性的看待这些事情。不可放纵,不可轻易地受自己情绪的控制做一些损人不利已的事。
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1.吃的什么,2.说的什么。让自己只说开心的话,只说好话,只说积极的话。
⑨ 杨振宁,李政道 有什么成就,后来他们是怎么公开决裂的
杨振宁:一生最大的两个成就就是提出杨-米尔斯场和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注意,他的成就都是跟别人合作的。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因为名字排序之争。
在第一篇论文投稿时,杨振宁以自己年岁大为由,要求署名在前。由于事出突然,李政道当时虽感到很窘,但勉强答应了。稍后,李政道看了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对的。在写第二篇论文时,李政道把一些文献给他看,以说明年岁大并不是排名的考虑因素。
而且,李政道又解释,第一篇文章里的两个定理,主要是他证明的,可是他的名字却排在了后面这样不合理。杨振宁被李政道说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第二篇论文名字的排列次序便倒过来了,在第二篇论文中只有一个定理,只有最后的一步是杨振宁想出来的。由于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李政道后来中止了与杨振宁的合作。
善良的李政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宁竟亲自找来了记者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1962年6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彻底决裂,断绝一切往来。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