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倪志安的获得奖项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9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具有创新性学术著作8部,其他专著教材10部。获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有近20篇论文为《哲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或摘要推介。其生平业绩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词典(英文版)》《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词典》《中华百年人物篇·现代卷》《世界名人录(第六卷)》等大型权威辞书。
㈡ 重庆市沙坪坝区儿童艺术学校的教学成果
秉承“文化是基础,艺术是特色”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改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质量,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改科研课题两个,市级教改课题两个,区教改课题两个,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力量雄厚,英语教学富有特色,居全市前列。历年来我校参加区中心片毕业考试,学生成绩列全区前茅。学校拥有艺术专业教师16名,(其中外聘重庆市艺术骨干教师6名),曾多次承办市、区各级高规格文艺演出,舞蹈《小花的梦》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荷塘欢歌》获全国银奖,学生的美术作品获全国蒲公英金奖
㈢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统筹兼顾、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服务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重大跨越。学前教育幼儿在园总数增长32%,每10万人口幼儿在园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一。突破高中阶段瓶颈,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居西部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居西部第二;重庆大学城“五个一体化”建设成效凸显,成为重庆高等教育的亮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全市90%的基础研究由在渝高校领衔承担,70%的创新成果由在渝高校完成。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高校获奖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市民素质、推进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重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教育改革发展开创了“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的新局面。
表1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一五”主要成就表 分 类 主 要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十一五”
变化情况 全 市 在校生数(万人) 580.80 609.03 28.23 其中:外国留学生(人) 489 4127 3638 学校数(万所) 1.65 1.21 -0.44 教职工数(万人) 32.67 36.26 3.59 其中:专任教师 26.06 29.70 3.64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8.13 9.0 0.87 学前教育 在园人数(万人) 53.63 70.87 17.24 幼儿园数(所) 3287 4105 818 专任教师数(万人) 1.32 2.00 0.68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64.0 70.9 6.9 义务教育 “两基”覆盖率(%) 97.64 100 2.36 在校生数(万人) 386.35 328.11 -58.24 义务教育 学校数(所) 10695 6549 -4146 其中:普通小学 9558 5544 -4014 普通初中 1137 1005 -132 专任教师数(万人) 18.25 19.32 1.07 其中:普通小学 11.43 11.61 0.18 普通初中 6.82 7.71 0.89 小学入学率(%) 99.9 99.94 0.04 初中入学率(%) 97.12 99.06 1.94 义务教育巩固率(%) 81.4 88.1 6.7 高中教育阶段 学校数(所) 655 516 -139 其中:普通高中 277 268 -9 中等职业学校 378 248 -130 专任教师数(万人) 4.08 5.03 0.95 其中:普通高中 2.58 3.22 0.64 中等职业学校 1.50 1.81 0.31 在校生数(万人) 85 116 31 其中:普通高中 48 63 15 中等职业学校 37 53 16 毛入学率(%) 60.1 80.0 19.9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比例(%) 81.32 90.3 8.98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数(所) 45 56 11 其中:本科院校 22 22 0 专科院校 20 31 11 在渝军队院校 3 3 0 专任教师数(万人) 2.22 3.21 0.99 在校生总规模(万人) 50.2 76 25.8 其中:研究生 2.44 4.31 1.87 普通本专科 33.36 52.27 18.91 成人本专科 10.22 12.41 2.19 毛入学率(%) 20 30 1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204 260 56 特殊教育 适龄残疾青少年入学率(%) 80 90 10 在校生数(万人) 1.25 1.45 0.2 民办教育
(在全市各级
教育中) 学校数(所) 2356 3392 1036 其中:幼儿园 1794 3111 1317 普通小学 302 125 -177 普通初中 128 60 -68 普通高中 16 19 3 中等职业学校 103 60 -43 高等学校 13 17 4 专任教师数(万人) 1.61 3.1 1.49 其中:幼儿园 0.59 1.47 0.88 普通小学 0.23 0.21 -0.02 普通初中 0.26 0.43 0.17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0.23 0.38 0.15 高等学校 0.30 0.61 0.31 在校生数(万人) 42.40 68.04 25.64 其中:幼儿园 16.58 35.06 18.48 普通小学 8.40 4.71 -3.69 普通初中 4.58 6.64 2.06 普通高中 1.02 2.37 1.35 中等职业学校 6.87 8.81 1.94 高等学校 4.95 10.45 5.5 占全市在校生总数比例(%) 7.5 11.2 3.7 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建成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形成按规律举办学校、管理学校、评价学校、服务学校的良好风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巴渝风格的学校。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标准和评价体系。基本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前列。
――形成比较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
――形成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家、名师和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领军人才。
――形成全社会关注、推进、实施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教育体制机制更富活力。
――形成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网络。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留学输出地、来华留学目的城市和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形成服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教育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表2 重庆市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表 分类 指 标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十二五”
变化情况 学前
教育 在园人数(万人) 71 89 99 28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70.9 75.0 80.0 9.1 义务
教育 在校生数(万人) 328 338 352 24 其中:普通小学 200 224 246 46 普通初中 128 114 106 -2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8.1 90.0 95.0 6.9 高中
阶段
教育 在校生数(万人) 116 119 120 4 其中:普通高中教育 63 63 63 0 中等职业教育 53 56 57 4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 90 94 98 8 毛入学率(%) 80.0 85.0 87.0 7 高等
教育 在校生数(万人) 80 90 105 25 毛入学率(%) 30.0 35.0 40.0 10 继续
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260 300 350 9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0 10.8 12.0 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 11.8 14.5 21.0 9.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8 13.2 13.8 1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教育比例(%) 79 87 92 13
㈣ 段其昌的简介
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重庆市计算机应用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优秀软件二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大学优秀教材奖1项、罗克韦尔自动化最佳教学实验室奖(Award forOutstanding Teaching Performance in appreciation of the lab’s excellentcontribution to Rockwell Automation)、罗克韦尔自动化最佳实验室主任奖(Award for BestLab Director In Appreciation of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RockwellAutomation)、Rockwell Automation Teacher Award等。
㈤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的领导
院长:龚春燕,男,研究员,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常委。主要社会兼职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创新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美国北美华人教育协会理事等。其著作入选教育部《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和《教育家成长丛书》,创新学习案例入选人社部编撰的全国培训教材。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创新学习论纲》等专著8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著作17部,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综合实践活动》等教材32册,在《人民教育》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篇。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等研究课题16项。有15项成果获国家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及重庆市教委奖励。获国家级、省部级多项荣誉称号。
书记: 李丽,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中等师范学校书记、校长,高校人事处长、二级学院院长。先后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四川省、重庆市政府哲社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5部、参编教材多部。
副院长:沈军,男,中共党员,硕士,在读博士,兼任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担任原万县地区教委师范科副科长、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重庆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和党院(外)办副主任。3次被评为省部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文章10多篇(核心刊物5篇),担任《派往明天的教师》副主编,荣获重庆市优秀教育著述成果一等奖。
㈥ 什么叫教学成果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每4年评审一次,获奖项目需在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
(6)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扩展阅读:
相关事件
1993年国家教委第二次奖励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由国家法规所确定的,与科技“三项奖”所并行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每四年进行一次高等学校国家级教材奖励。原定于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级教材奖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1997年国家教委成果奖中有438项教材参加了评审,117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3项教材获得了一等奖。
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奖励额度,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学校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将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套奖励。
㈦ 请问一下重庆交大哪个专业最好哟
下面几个专业是重庆交大的名牌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以公路、桥梁工程为主的土木类本科专业之一。建校初期,学校设立了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本科专业。该专业现设有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隧道与轨道交通工程、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建筑结构工程5个专业方向,培养以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为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的学科基础有“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4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2个博士点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交通部“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及“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室(中心)。该专业依托的重点学科在大跨径拱桥设计与施工控制、长大隧道施工控制、桥梁新结构与新工艺、旧危桥加固改造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与优势,许多成果编入国家行业规范。该专业现有师资96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3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奖”获得者1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1人,“重庆直辖10周年建设功臣”1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该专业始终重视发挥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举办的“桥模、建模及承重大赛”都成为校园科技活动的亮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批毕业生已成为西部地区交通行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高层管理人员。“桥梁工程”、“工程测量学”、“钢结构”和“隧道工程”课程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是重庆市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出版省部级优秀教材2部,《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控制》、《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等5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为该专业1965届毕业生,是原交通部10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唯一一名院士。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港口航道专业,从建校初期的水道与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发展而来。该专业依托的学科基础有重庆市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重点实验室“水利水运工程实验室”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拥有“重庆市高校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原直属交通部的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有目前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港口航道实验基地,实验厅(室)面积1.8万平方米,试验场4.0万平方米。该专业依托的重点学科成果丰硕,完成的航道整治、港口、水电站、枢纽工程研究,涉及西南地区几乎所有通航河流或相关工程。该专业现有师资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名师奖”获得者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韩其为和梁应辰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该专业特聘教授。该专业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年来,该专业教师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编写国家统编专业教材10部,“港口工程学”和“航道工程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港口工程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82年,紧密结合交通运输的发展特点与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基础理论,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急需的汽车运用与服务、交通运输管理与物流方向的技术及管理人才。该专业依托的学科基础有重庆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工程”,拥有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及公路运输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人。近5年,该专业在校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0余项奖励。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运输行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汽车检测与营销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主要领导。该专业现有师资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近年来完成各类教改和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0项,编写国家统编专业教材7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2009年评估中取得排名全国第十二的好成绩,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该学科在全国的声誉和影响力。
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84年,以重庆市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重庆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为特色,构建了注重理工基础和管理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现有师资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及资助人员3人。该专业很多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拥有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或咨询师职业资格。专业实验室“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主要应用软件与市场同步,与企业应用对接。近年来,“工程项目管理”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6门;完成各类教学改革项目8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项;担任了工程管理交通土建管理普通本科教材主任委员单位,出版教材14部,包括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
㈧ 安世全的获奖情况
安世全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成果《立足行业 服务地方 突出特色,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红岩网校”素质教育大平台建设与创新》,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重庆市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教学管理:困境与超越》,2010年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成果《“质量工程”实施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获得重庆市2008年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重庆市2004年教学成果三等奖;成果《深化工科数学教学改革 培养信息科学创造型人才》获得重庆市2000年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五年,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
㈨ 黄希庭的获奖情况
2006年12月14日,《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6年12月30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黄希庭、郑涌)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12月12日,黄希庭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荣获2005年“重庆移动通信杯”优秀学位论文奖;
2005年10月31日,黄希庭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5年,指导的博士后郭秀艳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后;
2004年12月20日,黄希庭、郑涌等主编:《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专著)获重庆市首届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
2004年4月12日,黄希庭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差异及其成因探析》荣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学位委员会颁发的“重庆移动通信杯”优秀学位论文奖;
2003年7月3日,《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心理学二等奖,教社政证字(2003)第168号;
2003年4月21日,《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重社科编号032;
2002年10月8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教材)(黄希庭、郑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02]22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 200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人格心理学》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1年12月1日获西南师范大学第七届“挑战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01年12月,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郭亨杰、张承芬、卢家楣、陈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证书号:2001454;
2001年3月,《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专著)(黄希庭,郑涌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1年12月1日,《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陈红、陈传锋、郑涌),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20001002(4-2);
1998年12月10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黄希庭 ,张进辅,李红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教社政证字(1998)第31号;
1997年,《加强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黄希庭、张庆林、张进辅、邱玉辉、程昌伦)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5年12月30日,《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3年,《中国大网络全书心理学卷》(“心理学研究方法分册”,黄希庭副主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网络全书》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表彰;
1992年,《人生心理咨询手册》(黄希庭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1年获河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1988年1月27日,《心理学》(黄希庭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8年1月27日,《普通心理学》(黄希庭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