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前人类真的有3只眼睛吗
也许你不知道人类有第三只眼这回事儿,但它的确存在,这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其实人类有“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印度教的祖师一直认为,人体具有“未卜先知”的器官。 俄罗斯古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别洛夫认为,人类确实拥有“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器官逐渐退化了。所谓“退化的眼睛”就是松果体。老年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该器官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藏起来的“眼睛”
俄罗斯古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别洛夫认为,人类确实拥有“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器官逐渐退化了。所谓“退化的眼睛”就是松果体。老年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该器官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只眼”出现在人类胚胎发育两个月的时候。奇怪的是,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著名的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一定律,胚胎发育的最初时期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而人类在胚胎时期会出现先祖具备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在出现后便会发生退化,然后不复存在。
学者们认为,“第三只眼”使爬行动物可以对身体进行微观调整。太阳光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松果体,松果体对全天的激素分泌发号施令。这一器官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一些科学家认为,它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器官,爬行动物才能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如果说,动物的“第三只眼”能物尽其用,还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那么人类要它来做什么呢?
别洛夫认为,“先知者”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根据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创立的宇宙理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像力,并将其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
这些画面通常是在人闭着眼睛时出现的。19世纪末,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曾描述过这一机理。“未卜先知”的能力是在我们的祖先失去了头顶上的眼睛后,作为对这一消失器官的补偿而出现的。
别洛夫认为,宗教中的祭司充分利用了这一退化器官。为发挥“第三只眼”的功能,他们用钻石做头饰,在宗教仪式时佩戴。或许,宇宙的神秘能量正是通过宝石剔透的结构,以光束的形式汇聚到头顶。据说,印度祭司曾考验过雄心勃勃、企图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他们让这位统帅进行感谢众神的祭拜。在特定的日子和时辰,他们将镶嵌着巨大水晶的王冠戴在他的头上,让他在王位上正襟危坐。阳光透过大厅顶部的缝隙,经水晶折射汇聚在他的头顶。结果,亚历山大没能在王位上坐几秒钟,便感到一阵钻心的巨痛,于是仓皇离位。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一些宗教的祭司候选人通常会被施以脑颅环锯术——他们的头顶被挖出不同形状的洞,据说是为了降低宇宙能量进入松果体的难度。
松果体与“返老还童术”
松果体是否就是“第三只眼”,它是否具有特殊的功能,目前尚无定论。但科学家已经发现:将一生献给宗教或喜好沉思的人,他们体内会发生难以置信的生物化学变化,头顶的骨骼会变细。俄罗斯著名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卡拉瓦耶夫认为,某些思维活动使人体的整个分子结构发生强烈振荡。而别洛夫也相信,“未卜先知”的过程需要消耗颅盖骨中大量的钙。
学术界一直认为松果体跟阑尾一样毫无用处。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生物学家对松果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组成细胞类似视网膜的色素细胞,能分泌血清素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夜晚分泌,具有镇静作用;血清素通常在白天分泌,能激发肌体的活性。两者的分泌量是恒定的,如果血清素分泌过多,多余的部分将自动转化为褪黑激素。松果体还能防止衰老,它分泌的褪黑激素能遏制年轻人的性功能,延长生育期,从而延长寿命。这些发现使科学家对松果体的看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一次国际老年学大会上,俄罗斯专家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对松果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抗衰老的新药,并在猴子身上试验了这一药物。他们给几只老母猴注射了这种药物后,猴子的身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逐渐年轻,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连续注射药物数天后,猴子体内其他激素的分泌也都调整过来,生命力更旺盛。
研究显示,松果体产生的褪黑激素是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信号分子。古代曾有“能量中枢”之说,该中枢负责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很早以前,这一中枢就被称为“第三只眼”,因为它能接收和反映出具体的图像。看来,古人对“第三只眼”的结论并非毫无道理。
胎儿存在第三只眼
俄罗斯专家还称,根据现代胚胎学,科学家也可以发现第三只眼睛。在2个月的人类胎儿上,科学家发现了这个器官和它的感光细胞、神经细胞和晶体细胞。但是,随着胎儿的继续成长,这只眼睛逐渐消失,演变成骺———小脑前面的豌豆大小松果腺。专家发现,骺有着超乎寻常的灵活性,它的能力也与眼睛相似。同时,专家还指出了腺与眼球的直接相似处,腺与眼球一样,拥有晶体细胞和色彩受体。生物学家也称,由于成千上万年的无行动,骺的尺寸已经减小。
而骺可能就是直接与人类的特殊能力相联系的。对于一些完全将自己融入精神世界的人来说,他们体内的荷尔蒙已经改变,导致顶骨变薄。而第三只眼睛通常出现在顶骨和枕骨部位,这就使得他们拥有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能力。第三只眼睛的晶体可以全方位地将尽量多的信息传入眼内,使得这些人可以预知到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第三只眼睛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完全融入大脑内部,根本无法找到它。
⑵ 我要开启松果体,求高人帮忙
明心见性与性光修炼
> >同学们好!
> >“明心见性与性光修炼”这个专题,准备分为八个问题来讲。
> >(一)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光?
> >(二)性光在修炼中起什么作用?
> >(三)性光到底什么样?它有什么特性?性光有层次之分吗?
> >(四)你为什么没有修出性光(无明的原因)?
> >(五)怎样才能修炼出性光?
> >(六)如何巩固和提高性光?
> >(七)下一步该修炼什么?
> >(八)哪些人不适合修性光?
> >下面,我分别讲解。
> >一、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光?
> >明心见性与性光修炼都是修炼到高级阶段的现象,是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也是人体修
炼的阶段果位。
> >在静修入定时,修炼进入虚空状态,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但又似乎身体在气中包裹
着,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现出光体,这,就是明心见性,也叫见到了本来明目,见到
了真我,见到了本性。
> >宇宙中万世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人体亦分为显性系统和隐性系统,难道人体这部显隐双
运的系统中除了我以外,体内还有一个比我能力大的,未显现的主人?那这个“我”是真的
我,还是我看到的躯体是真的我?到底谁是我?我到底是谁?“真我”到底是可见状?还是
不可见状?是身体形?还是气体形?是实态的,还是虚态的?人体内既然还有一个“真
我”,那为什么不出来主事?
> >修炼奥秘之一就是使人类能看到本来的我!这个“我”,既不是可见状,又不是不可见
状,既不是身体形,又不是气体形,它究竟什么样?
> >它,就是那一团灵光,在常态下看不见,在修炼到一定层次时,自然显现,它变幻无
穷,既可以以生物体的形状出现,又可以以星光,雾状出现,但常态是一团灵光,它是由虚
态的灵光构成,它既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的本性,所谓的见性,就是见到这团灵光,所谓
明心,就是在真我显现时,身心光明洞达的状态。
> >人类通过修炼达到生命自主,我命在我不在天,就非得请出这个“真我”不可,只有它
才能驾驭人体的显隐双运系统,超越天年,合道永恒。
> >二、性光在上乘修炼中起什么作用?
> >性光是人体内光的一种,又称天光、本性灵光,先天灵光,亦称“法身”,他是人的真
性,是人的本来面目,是元神示现的光像,简称神光。
> >性光不在阴阳的范畴,它是阴阳之祖,是阴阳的根源,常态下,它深藏在人体内,要靠
修炼才能显现。只要把握了这点灵光,就能超越时空。
> >在古代修炼术中性光居首要地位。佛家和道家认为见到“本性灵光”就是得道。道家把
见到内光(金丹)的行者称之为仙,佛家把见到内光(佛光)的行者称之为佛。性光是儒、
释、道三家成圣、成仙、成道的绝秘天机。三教都认为性光具有无上的功能。智商低下的愚
人,得此秘诀也可以立跻圣位,超凡入圣。
> >从现代人体科学的实践看,特异功能显现的关键是性光的显现。性光显现后,便可具有
内视、透视、遥视等超视觉功能,他心通、神境通等功能也随之而出,可以说性光是开启人
体超能力的金钥匙。
> >性光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性光显发是迈向高级功夫、进入上乘修炼的入门证。是由无明到有明登达彼岸的船票。
> >再造乾坤,重立性命的生命工程就是从这儿开始。
> >见到性光是功夫,不见性光便会终生枯坐旁门。
> >三、性光到底什么样?它有什么特性?有层次之分吗?
> >你如果问释、道两家性光什么样,他们会划给你一个圆圈,告诉你就是这个样,对不对
呢?做为象形符号,我看是可以的。因为性光到一定层次,确实是个圆陀陀的光圈。但说它
就是这个圈,也未免过于抽象,过于含糊,历代丹经、道书、对性光的形象多说的隐隐约
约,不肯明言,因为这是道家、佛家的奥秘。
> >额前(脑门)是人体隐性系统的内示脑屏,而性光则是修炼层次、修炼阶段、功能量级
的光标和图解。根据光的圆明程度和颜色,可窥知练功的进度、层次,可知道修炼者精气神
是否充足,还可据此判知修炼者金丹的充足与否,掌握这些奥秘,便知己知彼,进度在握
了。
> >按修炼层次、进程中性光的不同显现,性光可大致分为慧光、蟾光、生物状性光三种,
又可按阴阳属性分为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
> >性光显现初期之光叫慧光,它是阴神之光的层次,属中、下乘功夫,在下乘阶段时,伴
随的都是幻觉、幻视、幻明。在中乘阶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超视觉,如内视、透视、遥视
等。性光修炼至高级阶段所见的光叫蟾光,它是阳神之光的层次,属上乘功夫,其功能类型
不仅有更稳定的超视觉,还有慧眼和法眼、神境通等。最高层次的性光为生物状性光。
> >因透视、遥视等特异功能大部分是通过慧光来进行和实现的,慧光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蟾光则是借金蟾乃稀有的三足动物之意,比喻精气神三宝合一,练成金丹。
> >精不足,不能生慧光;金丹不足,不能生蟾光,精足之慧光可以成为蟾光。
> >性光初现,也就是性光的初级层次时,闭目所见只是淡淡的小点,恍惚游移不定,有点
像电视机屏幕上的雪花点,一用意识,即散开,不知所踪,进一步,则出现银河般的光辉扩
散感觉,忽明忽暗,朦朦胧胧,似是而非。有时出现白雾状的图像,似雾非雾,似烟非烟,
这些都是修炼者精气不足的体现。
> >当修炼者精气较足之后,则会在内视中看到流星似的亮点,突然在脑屏中划过,有时还
可见到银白色的网状图型,但均不稳定,它反映出修炼者定力还不够。
> >性光修炼进入中级层次时,性光开始呈现不规则型状,有方形、梯形、条形、屏幕形,
并逐渐向圆型过渡,颜色也开始出现多色。最初:静极光现,性光状如弯月,由小渐大,又
由大化小,或像空中的烟圈,不断地蠕动者,扩大着消失在远方天际,或光圈带虚,圈边
亮,圈内黑,或光圈不明也不圆,或有银河的感觉,但没有扩散的散漫感,而是呈圆型,进
而出现较充实、密度较大的近似圆的光团。
> >经过看太阳光或灯光而激发出的人体性光,可呈现艳丽无比的各色宝珠型性光,有红
色、绿色、蓝色、紫色、以及像澳洲宝石切面状的套色性光,玲珑透明,令人见之心醉。
> >未经太阳光激发的性光,最常见的是鲜明的桔黄色光,所谓“大似弹丸,黄似橘”即指
此而言,亦有鲜红色的光,叫“血玄关”,入静很深时则往往看到银白色的光,如露如电,
叫“正玄关”,在寂静中则可看到蓝色光,练功有进展时,还会偶尔发生眉间掣电般一闪而
过的紫金光,古人称之为“金机飞电”,而以光如月华,像个圆月般的明镜悬挂在眼前不动
者,则是纯正的慧光,这是精气充足之验。
> >性光修炼进入高级层次,开始显现蟾光,蟾光是金黄之光,圆圆陀陀,辉煌闪烁。此间
还会出现内日,一半的,有完整的;有慢动者,有稳定的;有不闪耀的,有旭日型的。半日
和慢动者以及不闪耀的,为功夫不够;旭日型的、完整的和稳定者为定力强,能量足。蟾光
金光而圆明,是金丹练成之相。眉间日夜长明,由肚脐到眉心一路皆是电光,则达到蟾光变
化的最高境界。
> >性光修炼进入最高层次,则会出现各种生物状的内视光,如无根树,光明体、婴儿等;
它反映出本性元神的修炼已近成熟,性之整体将现。并很快就要出现“出壳”现象,在临冲
出自己躯体前,还会出现“雪花乱飞”,“天花乱坠”的光圈。生物状性光出壳后,将直接
在宇宙空间采撷能量,并反复出入人体,经过长期的哺乳,最后达到性体老成,显隐自如。
至此,才完成了生命的自主修炼全程。
> >需要指出的是:
> >1 、性光是内视中的光圈,它犹如卫星发身台中的电脑屏幕显示,但要判断整体的状
况,还须参考其它内景和特征。比如阴神之光显现阶段出现的气感、虚空感以及幻像、活子
时;阳神之光显现阶段出现的六根震动,沐浴等等。性光呈现还与各阶段的功能现象配套,
如阴神之光成熟时的超视觉功能,慧眼功能,阳神之光成熟时的法眼功能、神境通等。
> >2、性光是可以通过内光外放显像法在特定光线条件下,让常人在睁眼时看到的,功能强
者,可用“虚空显像”示法,上乘功夫者还可显现彩虹身。
> >3、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是在性光修炼的全程中同时存在的,尤其在中级阶段很难辨别,
鉴别的方法是:阴神之光密度稀,伴随的幻像较多,光团的边缘薄;而阳神之光密度大,又
亮又圆,尤其是光团的边缘呈厚壁状,在功能上则以法眼为界来区分。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
的关系是此生彼消,又相互依存,直到修到阳神冲出阴阳的界限,便归于道,这个阴阴体才
解体。
> >4、慧光与蟾光的区别:慧光如月光,蟾光如蓝光。
> >5、人人皆有性光,即佛门所言“人人皆有法缘光球”,只是是否有缘得法,使其显
现。
> >6、每一层次的各类光图是随修炼者当时的状态不同而交错出现的,并非一成不变或严格
按照阶梯式前进。
> >对于性光的性质,古人已概括的非常准确精练,即“活泼泼”。
> >
> >
> >四、你为什么修炼不出性光(从无明到有明)?
> >进入高级功夫的根本标志是闭眼时看到的一团漆黑变为一片光明,即由无明世界的此
岸,进入光明世界的彼岸。
> >未修炼的人闭目内视看到的是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光明,这主要是常人体内阴气、浊气
较多,阳气、清气较少,所以呈现无明现象,而有些学员修炼很长时间仍不见内光,这是什
么原因?怎样解决呢?
>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 >(一)不得法。解决的方法,练两眼归中守一,回光返照,此即天机。
> >(二)阴气、浊气仍重。解决的办法,加强修炼,采阳化阴,交融储能,量变引起质
变,人体内光自然出现,无明自然消失。
> >(三)虽获得了正法天机,但仍未入光明彼岸,原因是:
> >1、把修炼提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师父的加持上,自己不下功夫,梦想一步登天。解决的
办法是:去掉侥幸心理,在求道的路上要舍得一切,下大功夫。师父的带功加持是成功的重
要因素,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2、追求名利,一遇风波就情绪激荡。心不定则神必去,神去光灭,因为神就是光。解决
的方法:淡泊名利,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处理一切。
> >3、性生活过度,跑精漏气,解决的办法:一是自我约束,二是掌握固精之法及练精化气
之法。
> >除上述原因外,有些人则属于先天条件差一些,即:
> >(四)属下根器。解决方法,用增根法激发跃升自己的根器,尽快进入中根甚至上根,
具体技术,一会儿我将详细介绍。
> >五、怎样才能修炼出性光?
> >性光显现技术是传统修炼中的绝密天机,得此正法就是拿到了登达彼岸的船票。从各门
各派修炼的实践来看,以下两类密法来得最快。
> >(一)性光显现法
> >要点:
> >1、子时修炼,性光显现的最佳时间是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阳气发生之时。
> >2、在恍恍惚惚的虚无状态中微闭两眼,轻轻地注想眉心,静静地耐心等待。性光显现的
最佳状态是恍恍惚惚的虚极弥笃的虚空状态。性光显现的最重要部位是明堂宫(眉心向内一
寸处)。
> >3、内视出现淡光后,微意旋转,着意加“亮”。
> >具体操作如下:
> >在没有光亮的静室中面东端坐,两目微闭,全身放松入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段一
段地放松。在进入恍惚杳冥的虚无状态后,性光便会在眼前自然显现。刚开始修炼时,等待
的时间较长,眼前并无什么光明,而一片黑暗。不用着意,定能生慧,只要静心观照眉心这
个虚空部位,两目神光注于明堂宫中,似守非守,若存若忘,渐渐地额前便会出现光明。初
显时,有人看到的似淡淡的白雾,有的看到星星点点,也有人看到的是红黄相杂之光,也有
绿色、紫色等颜色的光明,日久之后,只要闭上眼睛,性光就会立即出现。
> >性光显现后,要采用磨镜法增加亮度。具体方法是:以两目神光和眉心神光内注明堂
宫,微以意念运三光。顺时针(时针对着面部定位)慢慢悠悠地旋转,犹如磨镜。心中加一
“亮”的意念。性光会随之变亮,且越来越亮,光耀如日现前。接下来,很快就会看到各种
幻像,如山河湖泊、花草树木、师父、仙佛、以及已故亲友等等,这是显像功能出现,是开
天眼的先兆,不要惊慌,亦不可大喜过望,更不可认为大功告成而忘乎所以。
> >按上法修炼,上根之人和中根之人在一个月之内都可开天眼,下根器者,若掌握了增根
法,在两个月之内也都可以打开天目。
> >最后再强调一下:
> >修炼性光显现时,要注意顺序。先是在虚无态中见性光,然后以两目三光注明堂,接下来
是以微意引性光旋转,最后,加一“亮”字。
> >口诀:虚无见性光,三点注明堂,微悠旋磨镜,加意增明亮。
> >(二)增根密法
> >人的先天根基如何,对修炼的进度、效果影响很大。
> >上根之人,闭目内视眉心时,可见圆陀陀光灼灼的一团性光;下潜丹田,经循路线皆有
反应;观想丹田内起火,可立即炽热,观照体内,可通体光明;闭目观想时,脑屏明亮,观
想什么就能出现相应的彩色图像;练功时很容易进入虚空恍惚状态,对气、光、音等极为敏
感;有自觉出神的经历;易生勇猛精进之志,成就快捷。
> >中根之人,闭目静修内视眉心时,可见米粒大小的一点白光,对气、光、音比较敏感,
但练功不易达到虚空状态,丹田生热慢,元气不足,气、光难以下潜。
> >下根之人,闭目内视眉心时,无光可得,黑暗一片,间或有之,稍纵即逝,不知真有或
是真无,对气反应迟钝。丹田极难生热,无气感,无光感。
> >根虽先天所得,但后天可以增补。并非一成不变,中下之根,好生培补,可以增为上
根;上根之人,若身劳神伤,也可坠入中下之根。
> >增进慧根的密法要点有三个:一是引聚外部光能,激发人体内光;二是用人体气能引发
性光;三是辟谷,扶主抑宾,在内虚中请出性光。有师承的修炼者,还可恭请师尊加持,借
场修炼。
> >1、中根上增法
> >(1)前额处30-50公分处设有一个40或60瓦的白炽灯,没有条件的,可看室内共用的灯
泡,先睁眼看电灯5-10分钟,然后闭目,观眉心白光,然后守此白光,待守不住时,又睁
眼看电灯。再守白光,以此延长每一次的“残留视觉”,以至不用灯光时,闭目亦能看到白
光,功夫至深后,光色可变为多色。
> >(2)互激法:两人互相用剑指在对方眉心顺时针悠悠旋转,各自闭目内视眉心。
> >(3)练功时,观想人在光中,光在人中,人光合一。
> >2、下根上增法
> >(1)头顶悬一白炽灯泡,瓦数宜大,离头顶较近,可感火热,用呼吸意想此灯亮灼灼一
团从头顶入脑,在前额定住,然后闭目观眉心白光。
> >(2)自我轻轻扣击百会,拍头顶及玉枕,以拍至头脑清爽为宜。
> >(3)闭目轻擦双眼,点按眼角。
> >3、中下根共同激增法
> >(1)每天于日出时或日落时睁眼观日半小时,然后闭目,观眉心日光。直至把太阳看成
明晃晃的明镜样,并在闭目时能观想出。开始时流泪是正常现象。
> >(2)每天上午七点-八点之间选半小时,迎着太阳闭目内视眉心,时而睁眼看一下刺眼
的太阳,随即闭目观眉心。此时内视一片光明,各色光都可能出现,此光即是太阳光能激发
的人体内光。为防止皮肤被晒坏,可在有色玻璃的房间内向外观看。
> >(3)后脑晒太阳。时间、地点、站坐不限。体会太阳光从后脑照进头部,观想整个头部
都被太阳光照亮。
> >(4)随时随地存想太阳或月光,想此光出出入入,高悬头顶。尽可能利用一切时机,多
采光聚能。
> >(5)搓掌捂眼。先闭眼观看眉心,记住此时内光的亮度,然后把两手掌搓热捂两眼,先
内视额前的亮度,约三十秒后,手掌猛然离开,微闭的双眼要迅速捕捉观想额前的亮光,这
猛然一亮的团光,即是人的体能引发的性光。
> >(6)心不静者,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合于道,要放下,再放下。
> >六、怎样巩固和提高性光?
> >修炼者在内光初现第一次看到自家面目时,往往异常兴奋,只顾观赏,却不知回光收能
和返照炼能,结果内光得而复失,有些已出现性光很久的修炼者,由于不得法,功境不能上
进,甚至倒退,有的连显像功能都消失,十分可惜。
> >(一)用“翕聚性光”,“凝神气穴”法
> >具体操作如下:
> >当性光闪忽不定时,不要随光欣赏,要立即用翕聚的方法,在眉心微微用意带动光团悠
悠地旋转,使虚空中灵能为之招摄,向旋涡的中心明堂汇聚,心里加一“亮”字,如此用
法,则性光的亮度会自然增加,额前虚空光耀如日,能量级也会自然增大,久久运之,天目
这个玄关之窍便会自然开启,旋转的方法是顺时针,要在闭目态中两眼珠向内收,合并凝
聚,并将旋转的性光通过眉心,随口内津液吞下,送归下丹田储存。亦可黑眼珠靠下部,神
光直射返照下丹田。久视下丹田,可使失去的性光复归。
> >此法第一步的旋聚为回光收能,古人称之为“翕聚祖气法”,第二步的凝神久视下丹
田,为返照练能,又叫凝神入气穴,古人称为“蛰藏气穴法”。
> >历代修炼大家都十分重视回光的返照,关尹子用自己的体验告诉后来者“回光则天地阴
阳之气无不凝”,吕洞宾则更进一步提示“只守(回光)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
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矣。”又说“回光者,消阴制魄”,成为练就阳神必不可少的环节,
至于“返照”的重要,则有“圣圣相传,不离返照”一说。
> >上述修炼是有为之法,是为初学者和中下根修炼者所设。
> >(二)用“虚空大定”的无为法提高层次
> >此法为渐入上乘功境的修炼者或上根修炼者所设。
> >道本至虚,道本至无,修炼之道只是效仿“虚己”而巳。
> >性光自虚无中来,性光的显现和性光的层次的提高,虽有小路可寻,但金光大道是静定
虚无。心不静则性难定,性不定则性光时明时暗,若隐若现,漂浮不定。只有将心静下来,
全身放松,心静则性定,性定则光圆。
> >当光耀如日进时,心更宜静,无思无虑,万念俱泯,眉间放松,面带微笑,似守非守,
若存若忘。进而自觉己身已化成一团光气,轻飘飘,一片虚无。其妙全在存其虚意;如此便
会自然入定,身心寂然不动,寂照明体,进入虚空大定。如能按此操作,并保持松静虚空的
状态,则性光便如十五的明月,悬照光灿,湛然圆身。
> >上述修炼包含了使性光不断壮旺的火侯,即由有为入无为时,每一段控制的度,只有掌
握起、停、静、动、加、减、定、空的操作规程,才是合度运作,以免火候太过出偏,不及
则影响功夫长进。
> >(三)“慧”而不用
> >所谓慧而不用,就是指慧光出现以后将陆续出现各种功能,对这些功能包括慧光不要轻易使用,更不要空耗。不是使命的要求或特殊事件,一般应深藏不露,蓄能精进。今后引度他人可采用开发其功能或传其教材及宣传资料的方法,而不再靠示法中的“天眼”、“慧眼”、“法眼”。
> >慧而不用,方能精进。
> >七、下一步该修炼什么?
> >性光是性功修炼的阶段性成果。性光显现后,在修炼的路上将遇到一个岔道口。一条路是朝着专练功能的方向走,目标是五眼六神通;另一条路是朝着性命双修的方向走,目标是长生久视,练虚合道。前者在精进超视觉功能时,进展迅速,但到了法眼初级和神境通的小搬运层次后,就再也难有长进,且终生修不成漏尽通,驻世时间较短,少有过八十岁之人,
后者,虽不专修功能,但做为伴生现象的五眼六神通却相继出现,而且集中出现在出阳神的前后,尽管出的功能类型齐全,远远超过专练功能的修炼者,但性命双修者却视此为小术,孜孜以求的是大道,得到是正果是长生久视。
> >世人好小术,许多修炼者都是在性光显现后误入歧途,虽得道却难以成道。
> >只有修出蟾光这个阳神之光的层次,才能神足六通,自主生命,超越时空。
> >而修蟾光必得先修命功,气满神足后,蟾光自现,此时即可用特殊的方法使神气相交,奔向更高的果位结胎、出神。性光显现后又掉过头来修命功,看起来好象是向下退了一步,但这一步却是为了攒足后劲,冲举成功。
> >至于有些学员想体验一下天眼的滋味,我们在修命结丹时,可顺便兼顾一下,但只做为小小的乐趣而已,不可贪羡。
> >八、什么人不适合修炼性光?
> >修炼性光是在头部用功,开始都是有为之法,有为之法要用意念,而意即能量、即火。此能火若把握不好,轻则无效果,重则伤身。故有脑溢血、高血压等头部疾病的患者不宜修炼性光,年老体弱有病的人应先修命筑基,添油接命,或用性命并修的功法修炼,待病愈体健后,再在教师的当面指导下修炼性光。
⑶ 鸟类迁徙靠什么定位,有什么学说
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观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人们根据观测和试验结果将鸟类定向机制归纳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
1、视觉定向(visual orientation)
(1) 太阳定向(sun orientation)
(2) 星辰定向 (stellar orientation)
(3) 地标定向 (landmark orientation)
2、非视觉定向(non-visual orientation)
(1) 地磁场定向 (geomagnetic orientation)
(2) 听觉定向 (acoustic orientation)
鸟类的迁徙是指鸟类种群在其夏天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大规模的、有规律的、广泛的和季节性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基本特点是定期和定向并且常常集成大群进行。对此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是:①鸟类是如何迁徙的和迁徙的原因是什么?②鸟类迁徙是怎样起源的?③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定向的?近几年来,由于许多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对鸟类迁徙行为以及定向导航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⑷ 动物大迁徙的各种原因
动物大迁徙指的是大批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有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主要原因:
1、繁殖。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因而进行迁徙。例如北美和俄罗斯的大规模鲑鱼洄游。
2、觅食。为了解决生存需要,不得不迁徙。例如东非的角马大迁徙。
3、季节变化引起的迁徙,例如温度和植被变化,所以雁南飞去寻求良好的生存环境。
4、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等气象灾害。
(4)松果体成果扩展阅读:
鱼类由于季节、繁殖和寻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迁移,可分为:
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区的鳗鱼在生殖期游向深海产卵,称为远陆洄游。
②稚鱼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生殖期游往淡水中产卵,孵化的稚鱼翌年春季随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
③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
④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
部分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线的周期性迁移,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以北美洲为例,鸟类的迁徙主要有四条迁徙的路径:
(1)太平洋迁徙航路,美洲大陆西岸沿太平洋的路线。
(2)密西西比航线,沿密西西比河迁徙。
(3)中央迁徙航线,顺落基山脉而行。
(4)大西洋飞行航路,美洲大陆东岸滨临大西洋的沿线。
迁徙给鸟类带来许多好处,主要表现在:
1 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的气候里,并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
2 迁徙还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
3 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
4 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乌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
5 迁徙能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
6 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
7迁徙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⑸ 什么动物有三只眼睛
松果体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只眼
如果说是额头的话,我猜想一方面是手指的热度,一方面是松果体差不多在那附近的位置。
人的脑部有个叫松果体的东西,长在印堂和太阳穴的交界处,也就是二郎神第三只眼睛的地方。在人没有分泌性激素的时候,松果体处于半激活状态,使小孩子能看见一些古怪的东西,而人开始性发育的时候,性激素抑制了松果体,而有些方法,比如气功、雷击、电击可以人为的激活松果体,也就是开天目、阴阳眼。
以下来自网络
松果体是由原始脊椎动物的松果眼发展而来的一种内分泌腺体,在高等脊椎动物中,为一卵形小体,位于间脑背面。人的松果体位于四叠体上丘之间的凹陷内,有一个柄与第三脑室的后顶相连,其大小只有0.19cm3,重约0.2g,是颜色灰白、形如松子的扁锥形的小体。幼年动物的松果体较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人从7岁左右开始退化。
松果体外有结缔组织被膜,并伸入腺实质内形成隔,把腺实质分为不规则的小叶,松果体的实质由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松果体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有大而圆的核,核仁明显,核周边部的异染色质很多;细胞有细而分支的突起,突起末端常成小球终止于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神经胶质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松果体细胞少。胶质细胞有长的突起,围绕着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也围绕着交感神经及神经末梢。许多胶质细胞突起终止于腺实质小叶外周。人的松果体内结缔组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结缔组织中,矿物质沉淀形成呈同心层状排列的小体,称为脑砂,于17岁开始出现,其大小和数量随年龄逐渐增加。结缔组织中有血管和神经等。
松果体含有高浓度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褪黑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交感神经及其末梢,为神经递质,当兴奋时,以胞吐形式放出;5-羟色胺存在于神经末梢,也存在于松果体细胞突起的末端,为褪黑激素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褪黑激素为松果体分泌的主要激素,为吲哚类物质,由色胺经N-乙酰化,再氧-甲基化形成,其主要生理功能有:1.能使哺乳类、鱼类、两栖类蝌蚪皮肤的细胞黑色素颗粒集中,因此使皮肤颜色变浅,其作用与脑下垂体中叶分泌的促黑激素(MSH)相反。2.具有抑制性腺活动的机能,特别是在幼年期,有阻抑性成熟的作用。幼龄大鼠经手术摘除松果体后青春期将提前到来,雄鼠的睾丸、前列腺和精囊的重量增加;雌鼠的卵巢重量也增加;而注射褪黑激素后,可以抑制性腺的生长,如雄鼠的前列腺和精囊萎缩,成年雌鼠的卵巢缩小,正常3~4天一次的发情期显著推迟。褪黑激素对性腺活动的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或直接抑制垂体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从而抑制性腺的活动。3.近年来发现,褪黑激素能加强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从而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因此,已有人试用它来治疗癫痫。松果体分泌的另一类激素是多肽类激素,目前已从动物松果体内分离出多种多肽物质(分子量为1.000~3.000),具有很强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另外,在松果体内还发现有高浓度的下丘脑肽类激素。
松果体细胞接受颈上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促进松果体合成和分泌褪黑激素。松果体的分泌机能与光照有密切的关系,持续光照可导致松果体变小,抑制松果体细胞的分泌,而黑暗对松果体的分泌起促进作用。由于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合成受光照与黑暗的调节,因此,它的分泌量出现昼夜节律变化。在人的血浆中,当中午十二点钟时,其分泌量最低,而在午夜零点时,分泌量最高。另外,它的周期性分泌与动物和人的性周期及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可能通过褪黑激素的分泌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放“时间信号”,从而影响机体时间生物效应,如睡眠与觉醒,特别是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周期性活动。
光照抑制哺乳动物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途径大致如下:由于松果体受颈交感节后纤维的支配,当光线投射到视网膜并将其部分信息传递到视交叉上核后,视交叉上核又通过某种尚不清楚的神经联系,经内侧前脑束把光照信息传到交感低级中枢,再经脊髓传至颈上神经节,抑制松果体的活动。因此,破坏视交叉上核,切断联系颈上交感神经节的神经,或摘除颈上交感神经节,都会使松果体随明暗变化的节律性活动消失。光照和刺激视神经,或直接刺激视交叉上核,使颈交感神经节的活动受到抑制,则松果体的活动也随之降低。由于松果体的活动受光照的明显影响,所以生活在两极的动物的松果体季节性变动特别显著,在太阳不落的夏季,松果体的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在漫长而黑暗的冬季,松果体活动极度增强,产生大量的褪黑激素,从而抑制生殖活动。可能正是这种原因,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由于冬天处在黑暗之中缺乏光照,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因而妇女在冬天便停经了,而且,爱斯基摩女子的初潮可晚至23岁出现。近年来发现,灯光和自然光一样,同样对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弱对性腺发育的抑制,导致性早熟。
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对鸟类松果体的研究证明,鸟类活动的昼夜节律生物钟位于松果体细胞内,他们发现,鸟类的活动量是受到褪黑激素的抑制的。日本科学家在试验时,分别取下在12小时明暗交替的条件喂养的鸡的松果体加以培养,把它分散成一个个细胞,然后在明和暗的环境中观察其中合成褪黑激素所需酶的活性,结果证明,每个松果体及其分散了的细胞都有生物钟作用,它们能记忆明暗的规律,并逐步适应新的规律。美国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首例鸟类生物钟的人工移植,他们在试验中发现,如将麻雀的松果体摘除,它们活动的昼夜节律就丧失,变得整天活动不停。如把一只麻雀的松果体移植到另一只切除了松果体的麻雀上时,活动节律就又恢复了并且和给予松果体的麻雀原先
⑹ 迁徙的定向(导航)
概述
候鸟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线上迁飞,每年均准确地回到各自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这表
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机能。鸟类的导航机制始终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鸟类迁徙的机制从理论上仍然没有一种完善的解释。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观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人们根据观测和试验结果将鸟类定向机制归纳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分类
1.视觉定向(visual orientation)
(1) 太阳定向(sun orientation)
(2) 星辰定向 (stellar orientation)
(3) 地标定向 (landmark orientation)
2.非视觉定向(non-visual orientation)
3.地磁场定向
(geomagnetic orientation)
4.听觉定向
(acoustic orientation)
鸟类的迁徙是指鸟类种群在其夏天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大规模的、有规律的、广泛的和季节性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基本特点是定期和定向并且常常集成大群进行。对此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是:①鸟类是如何迁徙的和迁徙的原因是什么?②鸟类迁徙是怎样起源的?③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定向的?近几年来,由于许多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对鸟类迁徙行为以及定向导航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⑺ 孙儒泳的科研成果
60年代,孙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家鼠属能量代谢和水代谢,阐明与栖息生境相适应的种间差异,并在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情况下引入协方差分析,促进了中国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数学的应用。
随着70年代末国内形势的变化,他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发展,由描述鼠类的生理生态牲,深入到生理生态特征和能量代谢的机理研究。在能量收支研究中,他通过探讨每日平均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的关系,提出Weiner的能量收支预测模型需要修正。这引起来华专家重视,推荐到西德Oecologia发表。在体温调节的个体发育研究中,他发现晚成鼠的胎后体温发育分三阶段,呈S型发育曲线,并将体温调节胎后发育过程数学模型化,据此能预测胎后不同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他又根据田鼠的体温发育特征,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优于Ricklef指数的恒温能力指数,可对不同物种动物的恒温能力进行定量比较这些工作引起国内外学者兴趣和关注,1989年美国《生理动物学》聘他为该刊编委。 近年来,孙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亚细胞水平上研究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产热和胎后产热发育,将中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由个体水平推向细胞水平。证明了晚成鼠体温发育的S型曲线,正是与其细胞的产热发育相关,并证明生活在不同栖息地的野生小哺乳动物,对寒冷的生存对策之一,是通过提高专性产热及非颤抖性产热,同时又表现出能量代谢上的地理变异。
在实验技术上,他应用同位素标记水技术,测定野外自由生活田鼠的水代谢,比实验室内饲养条件下的测定更为真实。
他进行了多方面行为生态学研究。对布氏田鼠婚配制度和繁殖行为,由直接观察深入到实验研究;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季节性研究追溯到神经内分泌机制,证明了松果体的褪黑激素的重要作用;在与英国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进行了野生小家鼠的行为发育、化学通讯、亲缘识别等行为生态学的前沿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为更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孙教授将生理生态学研究扩展到鱼类。1977年在北京市重点课题“机械化养鱼综合技术研究”中,进行了罗非鱼雄性化、最适生长温度和耗氧量研究,其结果于1982年在澳大利亚的国际太平洋生物地理学学术会议报告时反映热烈,索取论文者达20余单位。1986-1989年他带领博士生开展南方鲶能量收支的研究,其论文被评为国内鱼类能量学首次系统研究。1992年他又带领硕士生进行密度、规格、箱型对水库小网箱养鱼实验获得平均226kg/m3的高产。由于孙教授对渔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83年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渔业顾问组成员至今,1987年聘为北京市科委《网箱养鱼对密云水库水质影响》重点课题咨询组长。
在兽类种群生态研究中,孙教授也取得一系列成绩。他不畏艰难,长期野外观察、实验,在东北针阔混交林、内蒙草原、青藏高寒草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早在1959年他就参加了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调查,对鼠类宿主进行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态等基础研究,为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生态研究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其中雄性繁殖强度研究具有独创性,对预测数量变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孙教授克服困难连续四年参加鼠疫疫源和流行规律研究,当1988年全国鼠疫病防治基地成立时,他被聘为顾问。80年代他结合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进行鼠类标志流放、巢区、生命表、繁殖生态和次级生产力的系列研究。在参加农牧区鼠害综合防治的“七五”攻关中,开展鼠类种群生理年龄结构与繁殖生态关系、空间格局与数量的季节和年变动的研究。其中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独创性,尤其是把当年鼠参加繁殖行列旺盛度定量化,具有预测种群动态价值。他带领硕士生进行藏系绵羊最优种群结构和出栏方案研究,此成果已被应用到马鹿饲养种群,为生产带来了效益。
⑻ 急!好心人进!想知道大脑的思考过程 和回忆的过程
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也就是一个人数据分析处理并发出指令的地方。这种数据分析处理就是你所说的思考。大脑的思考是由相互连接在一起神经元之间协同读取记忆蛋白以及把记忆蛋白转换为兴奋脉冲传导完成的。
你去选择机器上网的时候感觉不倒大脑的思考过程不是因为这种脉冲的传导与读取过程太快了,而是因为你大脑的注意力摆在了思考选择哪台机器上,并没有摆在感知你的思维过程上。这就好象照相机拍照,把万人空巷的天安门拍下来,当你注意力不再照片上时把照片飞快地在你的眼前晃过,你可能不能一下子辨认出天安门,但是你通过回忆照片的内容你还是有可能得知照片的内容,
大脑一秒的运算速度有多少?从物理的角度,大脑的思考过程跟电脑的cpu一样是脉冲的传递,所以大脑的运算速度一定不比电脑慢,对于小位数的运算大脑不比电脑慢,只是对于大位数的运算,还有一个记忆位数的问题,速度由大脑的结构决定。
人的大脑是由许多部份组成的,每一部份都有他自己的特定功能:把声音转成语言、处理颜色、表达恐惧、辨识面孔、区辨鱼和水的不同等。但是各部份不是静态的组合,每一个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断在改变,并对环境非常敏感。脑的各个模组会户相协助、户相作用,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僵化、固定的,有的时候某部份会越厨代庖,接替另一部份的工作,有时则因环境或基因的因素而完全失去功能。大脑活动受到电流和化学物质所控制,甚至可能受到会扭曲时间的量子效应所影响。整个大脑是音动态的系统而组成一个整体,这个系统可以同时做一百万件的事。大脑很可能太复杂而使它永远不脑能了解自己,然而它从来没有停止做这样的尝试 。
大脑的结构:
假如你将大脑的某一个区放大来看,你会看到绵密的神经网路。大部份是结构比较简单的胶质细胞,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大脑的架构,将整个构造黏在一起成为整体。也有人认为,胶质细胞也参与放大或调整电流活动。不过,这个看法到目前为止,尚未被证实。
真正创造大脑活动的细胞是神经元,它们只占大脑细胞总数的十分之一。神经元可以传送电流,细长的神经元可以一直通达身体躯干,星形的神经元往四面八方传送讯息,更有的神经元有浓密的分枝丛生在一起,活像长的太茂盛的鹿角。每一个神经元可以跟大约一万个邻居相连接,彼此以分支相连。神经元的分支有2种:「轴突」将讯息从细胞核往外传送,而「树状突」则用来接受传入神经元的讯息。
假如你更进一部观察,你会注意到,每一个轴突及树状突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间隙,这个小间隙叫做「突触」。为了要让电流通过这个空隙,轴突必须分泌化学物质,叫做「神经传导物质」;当神经元准备发射讯息时,神经传导物质释放到突触中,这些化学物质再启动附近的神经细胞发射讯息,这样的连环效应就会引发几百万个彼此连接的细胞进行同步活动。
神经元和分子之间的这些活动,建构了我们心智的基楚,而如果能控制这些活动,对生理性的精神治疗会很有效。举例来说,抗忧郁症的药物作用在神经传导物质上,主要是强化血清张素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出很多新的药物,可以帮助老人失智症、巴金森症及中风的病人。有些科学家认为,意识的密秘就在於此,或甚至在更基本的量子历程上,即脑细胞内最微小的深层活动。
人类的大脑像个椰子那麼大,形状像核桃,颜色像生猪乾,摸的触感则像是冷藏的牛油。大脑有两个半球,外层是很薄的有皱纹的灰色组织,叫作大脑皮质。每一个凹下去的沟叫做脑沟,凸起来的部份则叫做脑回。每一个人的大脑表层都有一点不同,但是主要的皱褶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都有人中及眼角的鱼尾纹一样,但是略有差异,可以拿来当作辩识的标的物。在整个脑部的最后面是小脑,远古时后,小脑是我们哺乳类祖先脑部的主要部份,但现在它的地位已被更大的大脑所取代了!
每一半的大脑都可以分成四区,最后面是枕叶,在下面侧边是颞叶,上面是顶叶,前面是额叶。每一个脑叶都有它自己特殊的专才,枕叶几乎全属视觉处理区,顶叶掌管动作、方向、计算和物体辨认等功能的处理,颞叶跟声音、语言理解有关,也与记忆的某些层面有关。额叶是所有大脑功能的总汇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计划的执行,另外也在有意识的情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假如你把大脑从中间剖开,使两个脑半球分离,你会看到皮质下有复杂的模组聚集物,有的聚成一团,有的是管状,还有的形成腔室。有些大小和形状类似果仁、葡萄和昆虫,但是大多数是你从来没有看过的形状。每一个模组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它们彼此之间都有错纵复杂的神经网路联结。大部份的模组是灰色的,因为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灰色的。连接模组的神经束颜色比较淡,因为神经外面包有白色的物质,叫作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绝缘,使电流可以快速的沿著髓鞘流动。
在大脑里,除了中央底部的松果体外,每一种模组在两个脑半球都各有一个,将脑半球切开,看起来最显著的就是一弯白色的纤维束,叫做胼脂体,它做为一个桥梁,将两个脑半球连结起来,不断的将讯息往返运送,所以绝大部份的情形下,大脑是一个整体。在胼脂体底下的模组叫做边缘系统,这个区域在演化上比皮质古老,有叫做哺乳类的脑,因为它最早在哺乳类身上出现。这一部份的脑负责浅意识运作,但是它对我们的经验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它意识皮质间有密切的连结,不断把讯息往上方的皮质输送。
情绪是最基本的大脑反应,它是由边缘系统产生,而边缘系统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例如视丘是个中继站,将送进来的讯息转送到大脑各个区域去处理。视丘的下面是下视丘,它与脑下垂体一起,不断调整我们的身体以适应外面环境的变迁。海马回主要负责储存长期记忆。杏仁核位於海马回的前面,是用来产生恐惧的地方。
再往下走,会到达脑干。这是整个脑中最古老的部份,它大约在五亿年前演化出来,它跟现代爬虫类很类似,所以脑干又叫做爬虫类脑。身体各部份的神经,将讯息经由脊椎送往大脑,脑干正是这些讯息入脑的门户,它掌管我们的呼吸、心跳及血压。
透过解剖,人的大脑显示出它自己的演化历史。人从水里而来,鱼类发展出一根管子,把神经从身体远端带回中央控制点。刚开始只是脊椎终端突起一点,然后神经把它们自己分类成各有特殊性质的模组,有些对分子敏感,形成我们今天的嗅脑;有些对光敏感,形成眼睛。这些全都连接到控制运动的一团神经,也就是小脑。这些部份聚集在一起形成脑干,又称爬虫类的脑,纯粹是机械性的、无意识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部份仍然没有变,并形成后来发展出来三层系统的最下面一层。
在这层系统之上,更多的模组逐渐发展出来,视丘使得视觉、听觉和嗅觉可以意起使用;杏仁核和海马回创造出一个粗略的记忆系统,下视丘使得有机体能对更多的刺激产生反应。这就是哺乳类的脑,也称为边缘系统,情绪便在这里产生,但不是从这里感受到,因为它不是有意识的。
在哺乳类演化的时后,感觉模组触发了薄薄一层的细胞基质的发展,它的基层形式使得许多神经可以彼此连接起来,但是大小只增加一点点。这一薄层就形成了皮质,由此,意识就出现了。在哺乳类演化成人的时后,皮质变的越来越大,将小脑推挤到现在的位置上。三百万年前的南方猿人有个十分像人类的脑,但是只有现在人类的三分之一大,一百五十万年前,类人猿的脑突然长大,如此突然使壳被往前推而鼓了出来,造成高而平的前额及圆形的头顶,使我们与其他的灵长类不一样,这个扩张最大的区域,与思考、计划、组织和沟通的能力有关。
语言最可能是从人猿跳到人类时发展出来的,使我们的祖先有东西可以思考,因此便需要有新的脑组织,脑的额叶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产生一片很大面积的灰质,这就是新皮质。这个戏剧化的暴增发生在头的最前面,现在叫做前额叶,它的发展将前额更往外推,胪顶变成圆拱形,造就了我们今天头胪的形状。
参考资料:http://class.kids.yam.com/attach/2004/12/21/s8815040120__attach__e305rqmu.doc
⑼ 远古时候的人类真的有三只眼吗
也许你不知道人类有第三只眼这回事儿,但它的确存在,这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其实人类有“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印度教的祖师一直认为,人体具有“未卜先知”的器官。 俄罗斯古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别洛夫认为,人类确实拥有“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器官逐渐退化了。所谓“退化的眼睛”就是松果体。老年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该器官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藏起来的“眼睛”
俄罗斯古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别洛夫认为,人类确实拥有“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器官逐渐退化了。所谓“退化的眼睛”就是松果体。老年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该器官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只眼”出现在人类胚胎发育两个月的时候。奇怪的是,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著名的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一定律,胚胎发育的最初时期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而人类在胚胎时期会出现先祖具备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在出现后便会发生退化,然后不复存在。
学者们认为,“第三只眼”使爬行动物可以对身体进行微观调整。太阳光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松果体,松果体对全天的激素分泌发号施令。这一器官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一些科学家认为,它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器官,爬行动物才能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如果说,动物的“第三只眼”能物尽其用,还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那么人类要它来做什么呢?
别洛夫认为,“先知者”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根据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创立的宇宙理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像力,并将其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
这些画面通常是在人闭着眼睛时出现的。19世纪末,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曾描述过这一机理。“未卜先知”的能力是在我们的祖先失去了头顶上的眼睛后,作为对这一消失器官的补偿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