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环境生态学成果

环境生态学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28 11:57:27

① 环境生态学论文怎么写

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自古有
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
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断推进
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
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
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
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
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
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
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
义。本文试就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相关问题作一
探讨。


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
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
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
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
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
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
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
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
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是人与
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
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等等。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
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
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
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
合性氛围…。
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
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其应具备以下
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
变动。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
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
少使用(Re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
和循环使用(Recycle)。
3.乡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
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
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
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
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6.环境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
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7.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
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8.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
彩和趣味。
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
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
环境生态化”过程。
“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
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
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生态位”和
“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
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
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
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
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
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
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
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
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
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
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
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
威胁[2l。
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
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
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
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
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
“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坚持生态保护、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
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
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
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
少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
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
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
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
的轨道。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
初级层次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
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
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
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
替代形式[3l。
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
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
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
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
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
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
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
开发。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
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
机组合而成。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
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
律。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能量转换
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
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
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
化原则,等等。
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
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
发。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
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
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
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
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
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
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
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
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
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
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
化的主要对策如下:
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
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
超过7096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4】。可见社区(communivty)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
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
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
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
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
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
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
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
区。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
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
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包
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
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
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
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
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近年来,我国上海
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
信服的效应。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
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
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
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
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
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
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
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
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
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J
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
种。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
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
局。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
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
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
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
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
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
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
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
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
度和谐。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
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
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
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
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
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
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
与地下空间技术等。
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
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
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
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
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
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
保无毒无害。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
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
——
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
招生[6]。
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
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化进程促
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
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
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
舒适。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城市的人
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
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工程
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
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
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
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6.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
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7】水资源
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
使用。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
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我国城市污水
再生工作大多尚处起步阶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和工程建设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式很不
相称8l。
7.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带来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文明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
威胁和压力。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
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
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
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培育垃圾处理产业L9J。
8.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绿
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环
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它倡导在追求
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注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② 环境生态学相关知识

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从学科体系上看,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按现代生态学的学科划分,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环境生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以下书目可供参考:
环境生态学 张合平 / 2002年01月第1版
环境生态学基础 柳劲松 / 2003年07月第1版
环境生态学概论 刘义杰 / 2001年

③ 简述生态经济学产生发展各阶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1、生态经济学概念的酝酿和产生阶段(1950—1969)

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最早提出,并首次明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生态经济问题的大辩论阶段(1970—1987)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涌现出了大批关于全球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论著,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辩论。1968年,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罗马俱乐部”成立。

3、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的成立,以及次年EcologicalEconomics刊物的创办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环境生态学成果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证明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从地方性到全球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世界人口的突然增加、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科学家探究上述问题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从一开始,他们发现,仅仅从生态学或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很难找到答案,只有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进行分析,寻求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此时,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它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④ 环境生态学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什么作用

环境生态学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什么作用
从学科体系上看,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按现代生态学的学科划分,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环境生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⑤ 环境生态学与普通生态学的区别

不同之处如下:

1、侧重点不同,环境生态学是偏研究环境治理的应用生态学。而普通生态学是偏理论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生态学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综合治理、监测与评价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而普通生态学是对目前已有的生态学知识的一个整体的总结,其中包括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个大类,小类有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3、分属课程不同,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而普通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学位课和土壤学、森林培育学、环境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是报考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


(5)环境生态学成果扩展阅读

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

生态学专业培养技能

1、掌握普通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信息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熟悉国家生态信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4、了解生态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⑥ 生态学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样

阳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林学家,我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马世骏,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网络。
庞雄飞,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网络。
蒋有绪,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学家,参阅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孙儒泳,中科院院士,动物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刘建康,中科院院士,鱼类生态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张新时,中科院院士,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参阅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我国酸雨研究创始人之一。参阅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态学家,参阅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生态学家,参阅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孙铁珩,中国工程院院士,wuran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参照名人网-环保名人-生态环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为科研领域所指生态学范畴。不知你所指的生态学范围是否和我指的一样。

⑦ 请问 现在有什么环境改善的成果吗

http://news.sohu.com/20040814/n221530223.shtml

北京市城市水环境治理取得成果

2001-08-13 水信息网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北京市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取得很大进展,北京的城市水系基本实现了贯通,水质较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

为治理城市水环境,北京市共投资11亿元人民币,清淤178万立方米, 挖土方 148万立方米,新增岸边绿地62公顷,新增水面15公顷。

为治理城市水环境,北京市共投资11亿元人民币,清淤178万立方米, 挖土方 148万立方米,新增岸边绿地62公顷,新增水面15公顷。

各种神奇有趣的
绿色建筑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美国
美国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试点建造工作,近年来异常活跃,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建筑有:
1.美国生态房。美国诺次大学设计并建造了一种生态房。这个四居室的生态房,隔热性能特别优良,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家庭用电依靠安装在凉亭上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来提供。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蓄存在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过滤,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
2.美国生态村。在面积为488公顷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维寺的海岛上,建起了150栋生态房屋,叫做生态村。这里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面貌,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的痕迹。设计者在建筑这些生态村时,用合住的方法替代了以前的独住,如每6~8个住宅单元合用一个能源中心、一个煤气锅炉、一个家用热水器和一个通风系统等。但仍有的独住的成分,如每家每户还是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厨房等。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变得切实可行,据测算,这种生态村里的居民其能源用量仅为原居住地的五分之一。
3.美国的植物建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生态楼,楼内没有砖墙,也没有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该设置墙壁的地方种上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这种墙为“绿色墙”,称这种建筑为植物建筑。这种建筑的施工方法并不复杂,它无需成材木料,无需采用笨重的建筑设备,而是就地取材,以树林为主材,采用经过规整的活树林来做“顶梁”、“代住”和“替代墙体”。运用流行的“弯折法”和“连接法”,建造出许多构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横生的拱廊、曲桥、屏风、围场、商场、住宅和办公楼等。
4.美国绿色旅馆。美国为满足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别具风味的绿色旅馆。旅馆的建筑材料有一半取自经再生制造的铝、玻璃、铁、钢等。旅馆内的用品尽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纸,以植物油炼制的肥皂,不用化学合成的洗衣粉,床单、毛巾等均不用化学纤维,而是用不受杀虫剂、化肥污染的棉花或亚麻织成。
5.美国新型太阳能建筑。美国太阳能设计协会正在研制新型的太阳能住宅,称为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即不再采用在屋顶上安装一笨重的装置来收集太阳能,而是将那些能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直接嵌人到墙壁和屋顶内。这种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是该协会创始人史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导的,由于当时太阳能电池过于昂贵,无法实施。如今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只有20世纪80年代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电力供应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可供随时使用。根据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美国电力供应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研制推出一些新型建筑部件,如用于住宅屋顶太阳能“屋面板”,及用于商业性建筑正面的“窗帘式墙壁”。
6.美国资源保护屋。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节省地球资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开创解决未来住宅的新创举。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为“资源保护屋”,俗称“垃圾屋”。他们在36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造了4间居室,2间浴室和可停放2部汽车的车库,同时,室内陈设齐全配套。屋框架似乎很简单,主要是从破旧的汽车和桥梁中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制作而成,这不但减少木材的使用,也不像木材那样会招引白蚁,使房屋更坚固安全。废物建房的特点,在建房时,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属、纸板、木材废物等,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实用经济可行,这家公司获全美年度住宅风格奖。
7.美国绿色办公楼。美国Mobil公司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的绿色办公楼。这栋办公楼在美国环境局的支持下,由于在选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热和冷却负荷、通风和改善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节约资金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办公楼建成后不到一年可节约有关费用11.57万美元,照明和设备能耗可降低50%以上。
8.美国的绿色办公室。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是以节能、保护环境及健康为原则,以废旧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为主要材料建筑的绿色办公室。该栋办公楼从外表看,与普通写字楼并无区别。但它的墙壁其实是由麦秸杆压制并经过高科技加工而成。但其坚固性并不次于普通木结构房屋。其地板系由废玻璃制成,办公桌由废旧报纸与黄豆渣制成。最具特色的是其外墙外绕爬山虎等多种蔓生植物。这件绿衣不仅使办公室显得美丽清爽,并且能调节空气,使室内冬温夏凉,有益于身心健康。
德国
1.德国的生态楼。德国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生态办公楼。大楼的正面安装了一个面积64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来代替玻璃幕墙,其造价不比玻璃幕墙贵。屋顶的太阳能电池负责供应热水。大楼的屋顶设储水设备,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储存的雨水被用来浇灌屋顶上的草地,从草地渗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储存器,然后流到大楼的各个厕所冲洗马桶。楼顶的草地和储水器能局部改善大楼周围的气候,减少楼内温度的波动。
2.德国的太阳能房屋。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斯建造了一座能在基座上转动的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该房屋安装在一个圆盘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该房屋底座在环形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厘米的速度随太阳旋转。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起点位置。它跟踪太阳所消耗的电力仅为该房屋太阳能发电功率的1%,而该房太阳能量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2倍。
3.德国的植物生态建筑。德国在汉诺威城市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莱尔草场”的住宅区,这住宅区是按照“植物生态建筑”建造的。所谓“植物生态建筑”指的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大批量,使植物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互为依存,是古老的建筑学和年轻的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住宅区内,69套院落式上下两层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每栋楼房外表各有特色,内部设计也不尽相同,每栋楼房结构为砖木骨架,四壁用木材,显得朴实无华。居室里铺设的是麻织地毯或用玉米皮或麦秆纺织,沙发大都采用纯棉布料制成,符合环保要求,图案讲究雅洁,以简单的条纹、格子或碎花等图案为主,甚至是净色的。家具不采用坚硬的家具,而多采用不喷任何涂料的原色木器家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草场”修起了绿色的生态化公路。这种新型公路不仅两旁种植了高耸的林带和繁茂的花草用来防止空气污染和减少噪声,而且还在路面上实施了绿化。“莱尔草场”的路面上穿着小孔,并在小孔里种上绿草,路面在绿草的保护下不会受到汽车碾压的影响。由于70%的长有绿草,大大减少了太阳光在路面的反射。行走在“莱尔草场”里,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听不到汽车奔驰时所发出的噪音,也闻不到刺鼻的汽油味,感到格外赏心悦目。
4.德国能量可自给自足的太阳能住房———零能量住房。一种能量自给自足的太阳能住房———零能量住宅在德国1995年BHW展览会上展示,给参观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种住宅过去认为是空想的,不可能实现的,但今天成了现实。这种100%靠太阳能供给的住宅,可以不需要电、煤气、木材或煤,这样就不需要烟囱和取暖炉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人空气中,保持环境空气的清新。
这种房屋的设计,向南开放的平面是扇形平面,这样可以获得很高的太阳能射幅能。其墙面采用储热能力较好的灰沙砖、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组成。阳光透过保温材料,热量在灰沙砖墙中存储起来。白天房屋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荷兰环保屋
近几年来,荷兰在推行“环保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荷兰推行的“环保屋”屋顶铺草皮,使原来光秃秃的屋顶成为绿色屋顶;四壁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排水管用陶瓷代表塑胶管,并增加使用多种“循环再造材料”,避免混凝土及乙烯基等化学材料的过多使用;引雨水冲洗厕所,以节约用水;在室内设置了温度、灰尘、化学品、放射性毒素等测量计,监测室内的空气污染。目前,在荷兰建“环保屋”其成本约比建普通房子高10%。
英国绿色城市
20世纪50年代,伦敦曾被一场黑沉沉的烟雾笼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烟雾在数天内不散,结果有4000名市民被夺走生命。这就是被载入环保史册的伦敦烟雾事件。为净化空气,英国50年代后期出台了《洁净空气法》。根据该法案,伦敦划出煤烟控制区,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在这些区域内只许燃烧无烟煤,或必须使用可对煤烟进行完全净化的炉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进行罚款等严厉处罚。伦敦环境治理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科学管理。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后遗症,20世纪50年代,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坏到了极点,河中的鱼类都不见了踪影。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过严格的治污染法案,宣布对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等部门实施法律制裁之外,有关当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同时每隔5年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另外,伦敦市政当局还下大力气发展城市绿化,有意识地加强都市公园建设,在城市宝贵的留出空间,营造“绿洲”,以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类似“肺部”的调节功能。伦敦现有土地面积中,10%已被辟为空地或城市公园,伦敦市内公园总面积已超过了1.7万公顷。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伦敦的环保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结出了硕果。统计表明,目前伦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见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从2.5公里上升到6公里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强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间,伦敦上空空气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烟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钓者150年来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获一条鲑鱼,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近年来,徊游至泰晤士流域产卵的各种鱼类已成千上万,伦敦人已“见怪不怪”。
丹麦和瑞典的健康建筑
丹麦和瑞典等北欧国家,近年来也在积极实施健康住宅工程,如丹麦早在1984年底,在丹麦Arhus市已建成了“非过敏性住宅”建筑,这是有111个单元的两层建筑。建筑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健康建材,主要结构选用混凝土以及层压的木材制成。饰面涂料是以无机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建筑涂料。采用机械装置通风,换气1次/小时,是普通住宅的2倍,通风系统中的过滤器要定期更换。
日本
1.日本健康建筑。1997年夏天在日本兵库县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不选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墙体为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这种住宅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其建筑费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约2成。
2.日本首幢环境生态高层住宅。日本在九州市新建了一幢环境生态高层住宅,这幢住宅是按照日本国建设省提出的省能源、减垃圾的“日本环境生态住宅地方标准”要求建造的,是综合利用自然环境物的尝试。这种生态住宅,其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供给。即住在住宅内的居民所用温热水,不用煤加热,而是用装在大楼南侧的太阳能集热器提供。这种太阳能收集器,在晴天,可使储水箱中的水加热到沸腾,即使下雨天,也能使水加热到约55℃。每户家庭的阳台上,都装有垃圾处理机,将每户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变成植物的肥料。公寓外的停车场的地面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使雨水存留于地下,与停车场内的树林形成一种供水循环系统。分隔房间的墙壁上留有通风口,并配置有通风设备,使每个住房成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大楼前,装有风车,由风车发电为公共场所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测算,每个住户一年用于空调的电费和煤气费可节约57000日元。
3.日本无化学住宅。日本东京比埃克斯设计事务所,针对人们对化工产品的畏惧心理,推出了“无化学”住宅。过去,在住宅环境方面,一些化学合成物的使用,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比如,建筑材料常常含有致癌作用的挥发性有机物;地毯和窗帘,也通常经过防燃性处理,其防燃剂、防虫剂的成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比埃克斯设计事务所的做法是:不在楼板或地板下等处喷涂有机磷等防白蚁的化学药物,采用具有防虫效果的桧叶油、干馏木和密蜡加工楼板、地板材料,并在地板下铺炭层,利用其吸湿性防霉菌和防白蚁;不使用石化油漆,改用涩柿子

⑧ 10种关于环境生态学的期刊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⑨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
主要内容目前更多是研究环境问题的生态效应,包括生态系统在生态退化和回复过程中的内在机制的规律研究;人类干扰与生态系统演替的关系;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与生态系统管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等
主要任务是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二者协调发展。

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创刊于1989年,主要报道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学、环境健康、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内容,被SCI、IM等数据库收录。
生态学报 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数据显示本刊影响因子为1.421,被引频次14807。
生态学学科排名:总被引频次第1名,影响因子第2名,综合评价指标第1名。
全国科技期刊排名:总被引用频次列全国1989种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
获奖情况
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13届CSPTCD“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2008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
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
2012、2013年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另外,该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影响因子0.954,在中国国内资源与环境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1位)。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并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科学技术部的“中国期刊方阵”,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2-2014年连续13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2年和201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连续3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另外,该刊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医学索引IM;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剑桥科学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剑桥科学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国国内的检索系统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等。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2年创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化工文摘》、《中国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并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网上刊登。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
《环境工程学报》及其前身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并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引文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A)、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学科引文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是为顺应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国内环境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而创办的,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6年起正式创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 Previews);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检索机构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版)》统计,该刊影响因子1.518。

阅读全文

与环境生态学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