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物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间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3、遥感技术
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微电子技术
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5、微波通讯
微波通常指波长从0.3米到10-3米,频率从109赫兹到3x11-11赫兹的电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质可以制成体积小、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微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通讯质量远高于短波,为宇宙通信、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技
『贰』 中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给你一些关于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3、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1、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2、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1、雄伟的万里长城
2、中国古桥成就
3、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4、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5、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6、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2、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1、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2、藏族医学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4、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5、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这有新中国的: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赞同199| 评论
『叁』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九章算术,这本中国最重要数学著作,遗憾是中国科技没有以他为根基,完成向近代科学转变……
『肆』 请列举出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上取的成就
科学方面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图是我国用解析方
法对圆周率进行回研究的第一个人答。明安图不仅用解析方法证明了三个公式, 又提出证明了超出当时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证明这些公式的方法总称割圆十三术, 后来被学者誉为“ 明氏新法”。另外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是蒙古族人。
技术方面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卢沟桥,它设计科学, 采用“ 连续桥”的结构法, 是我国桥工因河制宜技术的创造
性应用, 桥长266.5 米, 共有11孔, 两边桥栏石柱上雕有485个神情活现的狮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态之动人, 堪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文化艺术上,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
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典型代表杨丽萍—白族为。在石窟艺术上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出自少数民族,人物壁画“身若出壁”。吴道子的绘画深受其影响。
『伍』 南北朝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带来哪些科技成果
前面的五个是历史书都找的找得着的,后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根据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80619 给你缩减出来的。
其一,整顿吏治。
北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颁布诏书,“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并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纠守宰之不法”,使得
“食禄者跼蹐(jújí,恐惧),赇(qiú,贿赂)谒之路殆绝”(《魏书》)。
其二,颁均田令。
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颁行均田令,“均给天下民
田”,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少数民族中有的民
户也成了均田农民,有利于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却它的作用。
其三,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
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继续进行改革,同时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避开了柔然的威胁。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迁
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5.文学自觉: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如《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进行论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的起源和演变。《文心雕龙》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6.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1)建筑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
成就。但由于佛教的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随之而来的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使我
国在石窟、佛像、壁画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骑兵战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末东汉初,骑兵开始装备高马鞍,增加了骑乘的舒适度。西晋,马镫开始应用于骑乘。十六国时期骑兵装备双马镫。高马鞍和双马镫的应用导致了骑兵战术的新变化,使得重装骑兵成为可能。正面攻击、中央突破和长途奔袭的骑兵战术
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另一把长46.5cm的铁刀出现云形护手,柄部有圆銎,可接长柄。又如此时的盾,从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画来看,此时的盾形以长方形大盾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饰以兽头饰,背面按有支架。另外,此时疾病最大的进步是马蹬的发明和马鞍的完备。
(2)鲜卑马具的制作走过了时代的前列。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的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马槊在这时盛行一时。从辽宁出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
(3)弩:魏晋以后重装骑兵出现,弩向着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重型弩弓发展,有神弩,万钧弩等名词,用绞车张开发射。所使用的箭也很长大,与长矛相似,每一射“辄洞穿三四人”。
(4)镞:这时的箭镞,大都是用钢制成,特别讲求穿甲力,《晋书》载:“刘曜武力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子。”又“赫连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锐又甚,射甲不入,即斩弓人”。从出土实物来看,这时的箭镞,除了原有的菱形镞,还出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平头镞等形制。
(5)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利事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动荡分裂,水利事业受到影响,总的来说,成就不如两汉。但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的水利事业则较两汉有所发展。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自两晋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于他们习于罗纨绮縠等丝织服物,桑蚕业也随之南移,并促进了南朝丝织业的发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设平准掌织染,大力生产各种丝织品。丹阳有斗场锦署,无疑是官设纺织手工业。此种机织技工是刘裕灭姚秦后由“平关右迁其百工”而来。其后,锦署成为南朝官府手工业常设纺织机构,制作王室服物。
南朝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宋时“丝绵布帛之饶,衣复天下”。当时使用三国时发展起来的一蹑鼓动数综的较先进的机织技术,织造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很快。南北朝时,棉布已广泛流行。高昌为产棉区,其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喇和卓。
魏晋时,南京以染黑著称,所染黑色丝绸质量相当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部为有钱人享用。晋代南京秦淮河南有乌衣巷,据称住在这里的贵族子弟及军士都穿黑色绸衣。南京出产的黑绸直到近代仍驰名中外。
冶炼
北方人口和技术南迁,使南方地区的矿冶业进一步发展。西晋在安徽贵池和湖北武昌设梅根、和塘两冶。东晋在江南诸郡县设冶令和丞。《晋书·庾亮传》记邓岳在广州“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所用技术是由浙江会稽郡传去的。南朝时,建康有左右冶,尚方有东西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上虞谢平和尚方匠师黄文庆号称中国绝手。
『陆』 玛雅人的科技成就
1、科技成就
玛雅人在天文、数学达到极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时代希腊、罗马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人的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800余,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当时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
2、简介
玛雅人(Maya peoples)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构成了多样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玛雅”是为了方便而起的一个集体称号,包括为该地区贡献某种程度的文化和语言遗产的人。但其中也包括许多不同的人口、社会和种族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玛雅人公元前约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约有20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玛雅语,属印第安语系玛雅—基切语族。分布在尤卡坦中部和北部,伯利兹、洪都拉斯南部及塔瓦斯科和恰帕斯的一部分,危地马拉低地和高地及恰帕斯和萨尔瓦多的最南端。
3、未解之谜
迄今为止,几乎整个玛雅文明都笼罩着一层难解之谜。有关九世纪时,玛雅灭亡的假设层出不穷,如洪水、地震、飓风等“天灾说”;瘟疫、集体中毒等“传染病说”;人口膨胀、反覆从事焚林耕作导致土壤贫瘠等“经济问题说”;外敌入侵、城邦战争、农民叛乱等“社会问题说”以及“集体自杀说”,不胜枚举。尽管众说纷纭,却没有一种假设有充足的证据令人信服。
在此又面临一新的谜题。因为玛雅人并未建造连接都市与密林的道路,而且至玛雅黄金时代崩颓为止,也全未使用金属。在热带丛林地带建造大金字塔,所需的巨石至少要从十里以外搬运,并切成块状。那么建造大金字塔的巨石来自何处又如何搬运?
以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观点推测,玛雅文明是一种奇异的文明。考古记录表明,最初的玛雅人在1500多年前“突然”出现,是在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部分遥远的地区。玛雅文明与同一时期其他文明的区别在于,玛雅一开始就已具备高级技术,并非经历漫长进化时期。尽管有很多理论,但没有一个能够明确解开“玛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