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发布时间:2021-06-28 11:06:47

『壹』 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

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主要组成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代表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贰』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

基本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其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康德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完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到了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费尔巴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前进了。这样,德国古典哲学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终结。

『叁』 谁能具体介绍下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更是在哲学史占据着枢纽的位置,将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峰的同时,黑格尔又是第一个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哲学家,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并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主要有: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的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学派。德国古典哲学家在总结前人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一些重要的新哲学问题,将哲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扩展阅读:

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继承者,已步入世界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就,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辩证法从神秘哲学体系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吸收了他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

他们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哲学史的新纪元。德国古典哲学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国古典哲学

『肆』 德国古典哲学多选题]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

BD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到费尔巴哈终结。黑格尔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A,斯密是英国的,研究的是经济学;C柏拉图就早得多了,是古希腊的。都不选。

『伍』 德国古典哲学以其对世界的哲学

德哲学之地位与影响解析
学术杂志网 | 2012-06-17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从德国古典哲学同它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联系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总结和发展,而且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建立在批判理性基础之上的清理,也是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的一种发挥或发展。从德国古典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来看,它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而且几乎是全部现代哲学批判讨论的对象和借以出发的起点。

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都带有非常明显的“体系化”特征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非常注重借助于“体系”来总括以往的哲学并展开自己的哲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把自己成熟时期的哲学叫做“批判的哲学”。这种哲学是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构成的。黑格尔把绝对理性或理念的运动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理念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阶段;理念“外化”为自然的阶段;理念由外在的自然“回复”到自身、逐步达到自我意识的阶段。他据此把自己的哲学分为三大部分;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精神哲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梢神”三个环节。黑格尔由此完成了庞大而宏伟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最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把自己哲学的对象规定为“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试图从人和自然出发来建立人本主义的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新体系。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即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的过渡,是有着内在的可循逻辑规律

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书中写道:“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丁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德国哲学从康榴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2]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之所以有着内在的逻辑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无法回避自近代以来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而且他们中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恩格斯之前就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当中最基本的问题。正是由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展开自己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是围绕思维与存在或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因此,他们各自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就很自然地表现出逻辑上层层推进的趋势。

四、德国古典哲学在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心线索逐步展开的过程中,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意义上实现着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的统一

在康德哲学中,认识沦被间时说成是“先验逻辑”.因此初步实现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由于康德把通常把反映外界事物的经验看作先天的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加于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性材料的结果,因此,他的先验逻辑或认识论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本体论或存在论的意义。因此他不可能真正把认识论、逻辑学和本体论统一起来。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和方法沦的统一,最终在黑格尔哲学中系统地完成了。

五、德国古典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以往备派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努力,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科学和一般的文化背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人的关注,看到对人的理性、自由和天赋权利的尊重,以及坚信社会进步等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哲学问德国当时的文学艺术,特别是“狂朗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存在着密团而深刻的互动关系“,文学和戏剧在我们所考察的那个时代的哲学传记中起了重要作用”。[5]总之,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德国古典哲学的每一位哲学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工作,对以往各派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总结,因而把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为哲学在现代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宏伟的基础

『陆』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BD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到费尔巴哈终结.黑格尔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A,斯密是英国的,研究的是经济学;C柏拉图就早得多了,是古希腊的.都不选.

『柒』 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是谁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初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官,母亲是一个有多方面教养的人。黑格尔5岁时,就进入拉丁文学校学习,7岁进入本城中学。他是一个模范学生,每次都因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奖学金。父母还请老师替他补习几何学、希腊文、拉丁文。黑格尔从小就表现出聪敏的学习才能,受到他的老师勒夫勒的重视,还在他8岁时,就曾因品学兼优被赠与莎士比亚剧作集。但从表面上看,黑格尔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少年老成,看不出有什么出众之处。少年时代,黑格尔喜欢记日记,记载日常所见的事物;中学时代,表现出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曾付出很大精力去研究文学、历史、数学、哲学、诗学等。他还花了很长时间去钻研古代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文学。

由于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在神学院的生活中,黑格尔仍和中学时一样,对其他方面的活动不感兴趣,只是致力于书本学习。他忽视马术和击剑术的训练。在和少女相处时,也呆若木鸡。他穿着粗俗、陈旧,行动呆滞、迟缓。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老头儿”,有的同学给他题词写道:“愿上帝保佑这位老头儿。”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并获得哲学学士的称号。他还接触了刚刚问世的康德著作,虽然还并不十分理解批判哲学的精神。在这里,黑格尔有两个过从甚密的朋友,一个是后来成为杰出诗人的荷尔德林,另一个便是谢林。1793年,黑格尔通过考试,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

离开神学院以后,黑格尔先后在瑞士、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地当家庭教师,以研究希腊文化和康德哲学作为业余爱好。1798年,他的第一部著作《伦理学》出版。次年,他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笔遗产。有了这笔数目不多的财产后,1801年黑格尔辞去家庭教师的工作,应谢林的邀请来到耶拿。

耶拿是当时普鲁士的大学城,是青年知识分子荟萃的地方,也是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经过谢林的介绍,黑格尔到耶拿大学任哲学讲师,并和谢林一起主编《批评的哲学》杂志。他向耶拿大学递交了一篇用拉丁文写的学术论文,论述行星的运行轨道,得到很高的评价。1805年,35岁的黑格尔升为教授。次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记述他的哲学观点。就在这一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耶拿,战争完全打断了学校的一切活动。36岁的黑格尔失了业,穷得一文不名。幸亏他的一位在巴伐利亚有势力的朋友弗里德里希·尼泰摩尔的帮忙,他当上了班贝格地方报纸的编辑。黑格尔在这种如他所说的“被迫的劳作”中度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尼泰摩尔又设法让他在纽伦堡当上了中学校长。已经41岁的黑格尔第一次觉得经济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考虑婚姻大事了。他的新娘是一个20岁的漂亮姑娘,出身于一个受人尊重的家庭。黑格尔在给尼泰摩尔的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中写道:“我在现世的目标达到了,有了正式的职位和可爱的妻子,这也就得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所能要求的一切。”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卡尔后来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的幸福结合持续了20年,直到后来黑格尔突然去世。

在纽伦堡期间,黑格尔完成了《逻辑学》(即《大逻辑》)一书。1816年,黑格尔受聘于海德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黑格尔一生的最后13年是在柏林大学度过的。在柏林大学讲授期间,他发表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1830年,他任柏林大学校长。

黑格尔是19世纪初公认的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趋于保守,极力为普鲁士国家君主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作辩护。

黑格尔哲学是直接从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哲学出发,并在对他们哲学思想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他把康德开创的、费希特和谢林发展了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推向顶峰;另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的形而上学,系统地发挥了他们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概念的辩证法。黑格尔指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万物的核心和命脉;而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体现。黑格尔坚持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路线,把观念或精神性的东西看作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东西,同时,又发挥了他们哲学中关于思维的能动性的思想。“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个部分,是对“绝对观念”表现于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的描述。“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从逻辑阶段到自然阶段、精神阶段,是“绝对观念”“产生其自身的、发展其自身并返回其自身的进程”。“精神哲学”是对“绝对观念”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并展开自身的全部具体内容和过程的描述。“精神哲学”的三部分是“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黑格尔哲学的最大成果是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系统地批评了几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结束了它的统治地位,恢复了辩证法的思维形式,并把它提升为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都为着一个主旨,即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黑格尔的巨大历史功绩就在于第一次把辩证法应用于不同的各个领域,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当然,黑格尔的哲学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与任何一种哲学一样,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的方法是有矛盾的,他的学说中进步的、革命的一面同保守的甚至错误的一面掺杂在一起。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反映了它所属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妥协双重性格的特点。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只是在神秘的、抽象的形式下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而没有直接引出行动的结论。

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因染上霍乱在柏林去世,享年61岁。黑格尔病逝后,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等著作。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和渊博的学者,他的影响遍及哲学、神学、历史、法学、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他的思想体系具有网络全书式的丰富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黑格尔哲学都受到广泛重视。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

『捌』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规律史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
dé ɡuó ɡǔ diǎn zhé xué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是德国古典哲学。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德国哲学从I.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G.W.F.黑格尔到L.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产生过程和基本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但也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 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是 ,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其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康德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完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到了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费尔巴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前进了。这样,德国古典哲学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终结。

主要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最详尽而全面的探究,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把世界看作固定不变、没有矛盾的东西,而把它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历史影响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继承者,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他们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后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但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完全不能正确地分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精华和糟粕。他们曲解或根本抛弃辩证法,着重发挥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以及一切神秘和保守的思想。

『玖』 德国古典哲学对反封建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它所处时代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条件下产生的,但是就其反映的社会内容来说,并不限于
德国。当时西欧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特别是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
命,强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取代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进
程。德国也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但是由
于德国的经济落后和政治上的不统一,新生的资产阶级
极为软弱。它虽然向往资本主义制度,有革命性的一面;
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用革命手段去推翻封建统治,倾向
于自上而下的改良,具有妥协性。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
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社
会变化,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而它的唯心主
义和抽象思辩的形式,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
妥协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首先提出并着重探讨
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他的观点具有二
元论的特点。他承认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
“自在之物”存在,但又认为“自在之物”本身在原则上是
无法认识的,因而陷入不可知论。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建
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学说。在他看来,带普遍性、
必然性的规律并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的主观
意识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因此,他认为应当抛
弃传统的那种“认识必须与对象一致”的假定,而代之以
“对象必须和认识一致”的假定。显然这是先验唯心主义
的观点。但康德关于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从来不是一个被
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过程,对反对认识论上的形
而上学和机械论具有重大意义。费希特继承和发展了康
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批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他反对康
德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主张思维创造存在,在唯心主
义基础上建立二者的统一。他还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认为主体(自我)与客体(非我)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产生客
体,最后又在“绝对自我”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费希特
的这种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论,是唯心主义的,
但其中也包含着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关于人的主观能力
性的思想。谢林用“同一哲学”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也反
对费希特“自我”产生“非我”的学说。他认为,“自我”不能
离开“非我”而存在,因而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
“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独立存在,因而也不能说“非
我”产生“自我”。在他看来,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
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超乎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原则,
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
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
“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任何
差别。谢林提出这种“同一哲学”,是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同一性”,只不过
是一个精神实体,即自我意识;他否定费希特的“自我”,
实际上是用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黑格
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代表,他创立了一个庞大
而又严密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清除了康德的二
元论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克服了谢林“同一哲学”
的非理性主义,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解决思维和存在

的同一性。他认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宇宙的永
恒的本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精神派生出来的。
“绝对理念”在自我发展中外化为自然界,又通过进一步
的发展而克服了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
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中认识了自身。
尽管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但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黑格尔看来,绝对
理念是按辩证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法(本体论)
是逻辑学又是认识论;他反对康德把现象同“自在之物”
绝对地割裂开来,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有着辩证的联系,
即现象是本质的显现,本质表现在现象中,认识了现象也
就可以进而认识本质。因此所谓“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
的。费尔巴哈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第一次用清醒的唯物主
义哲学代替了唯心主义思辩。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坚
定地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
在,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他批判了不可知主义,充分信
赖人的感官,强调自然界中没有人类不能用自己的五官
来感知的属性和性质。费尔巴哈是从批判宗教转向唯物
主义的。在他看来,在宗教中,人使自己对象化了,然后又
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休、人格的本质的
对象,那个对象化了的本质就是上帝,它是我们的最高本
质的外化,但是,人的这种对象化了的本质在基督教那里
却变成了人的异已的统治力量,在基督教中,上帝拥有一
切,而人则一无所有,人自己的本质却反过来成了压迫自
身的力量。费尔巴哈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他认为,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别的,只是一种从有限之中抽
取出来并与有限相脱离的有限精神。但是,这种抽去一切
规定的抽象,这种先于世界的虚无却被黑格尔当成了存
在的主体。因此,和现实的人的关系相反,在黑格尔那里,
事情竟成了这样: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在批判宗教
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同时,费尔巴哈提出了
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即建立在自然和人的基础之上的唯
物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把思维和存在、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从
康德到黑格尔,都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提出
了不同的回答;并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日益深化;费尔巴哈
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但
由于他把现实、事物、感性仅仅看作与人并列的、独立于
人的、在人之外的自然存在,而不同时也把它们看作是人
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实践的结果,所以,费尔巴哈仍然没
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是全面而深刻地探究了辩
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
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康德早在
《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中,就以其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
说”动摇了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点,在主张
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上打开一个缺口,从而为
辩证的自然观开辟了道路。他提出的“二律背反”的学说,
揭示了人的思想认识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矛盾的必然性,
对以后辩证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辩证法在费希特
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费希特把矛
盾对立看作是发展的必然环节。“自我”只有设置自己的
对立面“非我”,才能存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斗争而达到
新的、更高的统一。谢林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
想,认为对象本身包含有内在的矛盾,正是矛盾着的对立
面构成对象自身的同一。谢林还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事
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认为这是一切运动
的“最后根据”。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
大成者。在哲学史上,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
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并力
求给以普遍的应用。黑格尔关于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学
说,彻底打破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统治,其真实意义和革
命性质,就在于它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
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辩
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是哲学史上最先把质量互变作为一
条普遍规律提出来的哲学家。他着重阐述了对立统一即
矛盾学说,指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事物发展的内
在源泉。他还第一个明确提出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
理论,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绝对精神规定自身、超出自
身、又复归到自身的辩证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是对原来
概念的扬弃,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获得新的发展。每
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对原来概念的说明和返回,又是新
的发展的起点,即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这样,
黑格尔就在抽象的、思辨的表述中,猜测到了事物之间联
系和运动规律。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历
史贡献,是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
想。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
他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把社会历史看作一个发展
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砌,认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并力图去揭示这种
规律;他不满意于用人的思想、意见去说明历史的观点,
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
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应当而且必须加以探究
的动力。
费尔巴哈虽然生长在富有辩证思维传统的德国,出
生在黑格尔之后,但他的哲学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一样是形而上学的。他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但
不是扬弃它,而是把精华与糟粕一起丢弃了。只有马克思
和恩格斯才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
法,并把它转变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革命前的德国,是
德国哲学革命最激进和最彻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建立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
革命变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优秀成果的综合和发展。19
世纪初期先进思潮中的合理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它们所提出
而未解决的问题,又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
迪,它们的失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也就是
说,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最终
能够成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是经历了一个痛苦摸索
和艰难的理论创造过程的。他们早期思想演进的历程,在
一定程度上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历
史发展。
马克思在开始他的哲学活动时,比较倾向于康德和
费希特。1837年4月至5月,在柏林郊区施特拉劳休养期
间,他通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结识“博士俱乐部”的成
员,开始转向黑格尔,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4
月写的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
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基本观点属于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1842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写了一系列文
章,文章在国家、法和自由等问题上仍然保留黑格尔的观
点,但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1843年,马
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开始了对黑格尔唯
心主义国家观的批判,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了黑格
尔关于通过中介调和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矛盾类型
的学说,开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
造。在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有着
费尔巴哈的影响。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和思辨哲学时,把颠
倒了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了过来,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
唯心主义的国家观提供了借鉴,特别是费尔巴哈关于人
的本质异化的命题启发了马克思用“异化”来批判现实的
政治和国家。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马克思
虽然还明显保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因素,但马克思
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私有财产及异化
劳动的分析,阐发了某些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重要思想,包含着剩余价值学说的萌芽,并开始了
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恩格斯在思想转变过程中也大
致经历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历程,即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
哈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
在克服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思辨形式的过程中,
费尔巴哈的清醒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起了积极
的影响。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存在着把理论同实践割裂的
致命弱点。费尔巴哈把真正人的活动只局限于理论的范
围内,并用他极端轻蔑和厌恶的犹太人活动的狭隘形式
去规定实践概念。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
的”活动的意义。这样一来,就使得他对事物、现实、感性
等,只能从其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因而看不到在
它们身上体现了主体的作用,看不到在其中凝结了人类
的创造性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过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
物,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
实践本质,并在历史观上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即从
抽象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历史。马克思的
划时代的功绩在于跳出了抽象人性观点的界限。他从实
践出发来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指出人在改造环境的同
时还改造着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在革命实
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生活的
客观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受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
响,在彻底批判了黑格尔,清除了黑格尔哲学的消极影响
之后,对费尔巴哈思想影响进行清算是马克思恩格斯思
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1845年春,马克思写作了《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彻底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
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精辟地、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根本原理。马克思把实践作为
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唯物辩证地解决了主体与
客体、实践和认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还把实
践观引入历史观,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
意识形态,包括歪曲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
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
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
属性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
断。马克思还强调要辨证地理解人类社会,分析社会矛
盾,指出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
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马克思
还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属性,指出他的立脚点是市
民社会,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强调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费尔
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抛弃了它以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尺度
的观点,从研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着力揭示历史发
展自身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揭
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且对物质生
产资料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研究了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同生
产的联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从而阐
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研究了意识的起源,特
别是社会意识各种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明确指
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
斯还根据他们发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
律,研究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
的情况,揭示了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过渡
的动力和图景,从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
过程。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科学的论述,并
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
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在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加以唯物主
义的改造;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
心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
它推向前进,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
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
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
的逻辑联系,但马克思主义又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本质
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
中的,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论证资本主义乃至
一切私有制度必然灭亡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把哲学
从书斋中解放了出来,变为现实的革命的理论武器。

『拾』 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继承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想体系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他们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批哲学家否定了辩证法,着重发挥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新康德主义者O.李普曼、F.A.朗格、H.柯亨、P.纳托尔普、W.文德尔班、H.李凯尔特等人,出现于19世纪末的新黑格尔主义者F.H.布拉德雷、B.鲍桑葵、B.克罗齐、R.克罗纳等人,都是直接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从右面来继承和进一步发挥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的。一些现代哲学流派,例如法国哲学家科热夫、伊波利特用存在主义去解读黑格尔,力图把黑格尔哲学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放映,它在哲学史上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就是集大成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总结,黑格尔对以往的哲学体系的总结,都标志着西方哲学一次大飞跃。

阅读全文

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