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江苏省灌溉用水定额成果报告

江苏省灌溉用水定额成果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28 01:19:17

1. 有关节约用水的调查报告

我们是西城区育民小学二年级11班的学生,我们在各自居住的小区开展了一次家庭月用水量的调查活动,共调查了70个家庭(3口之家)的用水情况(如右图所示),并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亲自实践了节约用水的方法。

一、地球——水资源王国
地球又名“水星”,七成多的面积为水所覆盖,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其中海水占总体积的97.2%,大陆水体占2.8%,在大陆水体中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体约占其体积的78.6%,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至于雨水只占总量的0.001%,而且大部分落在海洋中。陆地上每年径流总量约为41万亿立方米,其中,78%以洪水形式从无人区流入大海,只有22%可供人类开发利用。所以,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尽管理论上说,每年流入河流和渗入地下的淡水人均拥有量为7000立方米,但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天只能得到50升水,居住在“水星”上的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淡水短缺的危机。
二、首都北京缺水吗?
要说北京缺水程度与地处沙漠的以色列一样,你相信吗?北京水资源有36亿—4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北京市区日需水量约250万立方米,而供水能力仅240万立方米,缺10万立方米,一遇少雨年份,缺口更大。为建设节水型城市,除更多地开辟水源厂,保护好密云、官厅水库等水源外,主要靠节水挖掘潜力,包括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完成节水技术改造项目。
三、节约用水方法:(见下表)
节水方法 方式 实 际 效 果
脸洗手 浪费 水龙头大开,水花四溅。
节水 提倡使用面盆洗脸、洗手。
刷牙 浪费 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
节水 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3口之家每日
两次,每月可节水486升。
厕所 浪费 旧式马桶,每次13升。
节水 使用节水型马桶,每次9升;使用洗涤水、洗
衣水冲刷厕所,可节水。
洗衣 浪费 洗衣机不间断的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洗衣
方式,每次需用水约165升。
节水 洗衣机采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
方式洗涤,每次用水约110升,每次可节水
55升,每月洗4次,可节水220升;衣物要集
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衣物提倡手洗,
可节约大量水。
做饭 浪费 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烧水时间过长,
水蒸汽大量蒸发。
节水 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
可节水;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
间断冲洗。
洗澡 浪费 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
节水 间断放水淋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搓洗时
应及时关水;
洗车 浪费 用水管冲洗,20分钟,用水约240升。
节水 用水桶盛水洗车,需3桶水,用水约30升;使
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 利用机械自动洗
车,洗车水处理循环使用。
水的浪费是惊人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立方米;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立方米水,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要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

2. 新疆水资源供需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需求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一)社会经济现状指标

2005年新疆生产总值2604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9.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6%、44.7%和35.7%。

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1.06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595.84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83.52亿元,增长9.0%;林业产值15.29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4.34 亿元,增长5.4%。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5333.60 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5万公顷。

2005年年末总人口2010.35万人,比上年增加47.24万人,增长2.4%。其中,城镇人口764.85万人,增加8.2%,城镇化率为37.2%;乡村人口1263.50 万人,增加17.49 万人,下降0.8%。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6.4‰,死亡率为 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

(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方法是利用《新疆统计年鉴(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的有关基础数据,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中的有关规划定额进行预测。

1.农业发展指标

土地变更统计显示,2005 年底,新疆农用地6306.07 万公顷,建设用地122.07万公顷,未利用地10220.83万公顷,详见表3-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提出:2001~2010年开发整理土地160.68 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66.67万公顷,详见表3-2-2,至2010年,预测全疆耕地面积为483.07万公顷(7246.05万亩)。

表3-2-1 新疆2005年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单位:万公顷

表3-2-2 各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安排表(2001~2010年)单位:公顷

续表

2.工业发展指标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 资料,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按9%计算,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3626.00亿元。

3.人口增长预测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资料,人口增长率按1.1%计算,预测到2010年人口达到2122.93万人。

二、需水量预测

(一)需水量预测原则

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预测的基本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节流与开源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

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供水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情况,在进一步强化节约用水和现有工程配套改造挖潜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以保持供水量适度增长。做到新建工程与现有工程配套改造并进,节流与开源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

2.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社会净福利最大准则,对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同时进行调整,使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互适应。依据边际成本替代准则,在需求侧采取生产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水价格调整、行业器具型节水等措施,抑制需求的过度增长,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供给侧统筹考虑降水和微咸水直接利用、洪水和污水资源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等措施,辅之以跨流域调水,增加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综合保障功能。

3.统一调配原则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新疆区域社会经济需求,考虑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对水资源在流域间和流域内两个层次进行统一调配。流域间配置解决水资源天然分布与历史形成的用水重点地区不相协调的问题,主要依靠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大范围内的水量余缺调配;流域内层次的配置以流域为基础进行,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满足国民经济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水资源配置应立足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出发,协调发展进程中的人—地关系和人—水关系。兼顾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权衡,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寻求平衡,在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资金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5.工业、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按95%保证率考虑,农田灌溉、经济林、饲草按75%保证率考虑,防风林、成林、牧草生态用水按50%保证率考虑

6.到2010年使我区春旱缺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基本满足农牧业、石油和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生产和生态各方面的用水要求

(二)需水量预测依据

《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技术细则》5.1 中明确指出,地级行政区2000年和201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及其供水需求预测,可引用《全国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中的成果。本次工作本着上述指示精神,参照《全疆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中的成果进行分析计算。

需水预测的目标和原则:对水资源需求的预测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预测国民经济需水,也兼顾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对于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新疆,节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水定额按照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在预测定额时,考虑了各流域的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节水水平等众多因素,参考了国内外用水效率比较高的地区的用水水平。

(三)2010年需水量预测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和用水定额的确定

依据《全疆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成果,确定本次需水量预测的有关参数和定额。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详见表3-2-3。

表3-2-3 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规划表

(2)农业灌溉定额:农业灌溉是指大田和水稻田的灌溉定额,详见表3-2-4。

表3-2-4 农业灌溉定额规划表 单位:立方米/亩

(3)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城镇用水人口为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生活用水定额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和商品菜田用水3部分。规划指标见表3-2-5。

表3-2-5 城镇生活用水规划指标 单位:升/人·日

(4)工业用水定额:工业需水量预测包括电力行业、乡镇企业、其他行业等需水量的预测。故工业用水定额采用重复利用率提高法,利用万元产值耗水量推算工业需水量。全疆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规划指标详见表3-2-6。

表3-2-6 工业用水定额规划表 单位:立方米/万元

2.需水量预测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 中各地(州、市)2005 年工业总产值、人口指标,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9%计算,人口增长率按11‰计算,工业用水定额、城镇生活用水定额按上述分析确定的定额进行计算,据此预测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耕地面积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资料,农业灌溉定额北疆地区综合水田和旱田平均取700 立方米/亩,南疆地区平均取750 立方米/亩。据此预测的需水量详见表3-2-7至表3-2-9。

表3-2-7 工业需水预测分析表

表3-2-8 城镇生活需水量预测分析表

续表

表3-2-9 农业需水量预测分析表

续表

3.需水量确定

2010 年全疆工业需水量 68.4549 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量513.745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需水量9.4534 亿立方米。全疆需水总量为591.654亿立方米。详见表3-2-10。

表3-2-10 2010年需水量预测结果汇总表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4.耗水量、回归水量和工业及城市废污水排放量预测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资料:依据《新疆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中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不同耗水率情况,进行地(州)耗水量、回归水量和城市废污水排放量的预测,详见表3-1-11。

表3-1-11 耗水量及回归水量分析预测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续表

5.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生态环境用水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并不构成问题,而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于生态环境用水评价,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应以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评价生态用水的起点,而不是以天然生态环境为尺度进行评价。因此,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生态环境用水评价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半湿润区。

生态环境用水的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能掌握的资料有限。现就国家“九五”攻关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96-912)有关专题提出的成果,对新疆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作粗略的评价。

(1)生态和经济耗水的平衡分析

新疆气候干旱、光热条件好,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水土资源,荒漠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九五”攻关96-912-01 课题“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专题,利用遥测判读所得到的生态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观测资料,用分流域水量平衡分析估算法,求得现状经济耗水量、人工生态和天然生态耗水量,其成果见表3-2-12。

表3-2-12 生态耗水与经济耗水平衡表 单位:亿立方米

(2)典型河流耗水量的平衡分析

为了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的4条河流进行比较,详见表3-2-13。

表3-2-13 典型河流耗水量比例关系表

博尔塔拉河、奎屯河是天山北坡西部艾比湖的源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经济耗水量分别占41%和50%;生态耗水分别占59%和50%。目前尚有部分余水退入艾比湖,会同其他河流的退水,共同维持艾比湖现状湖面的稳定。其余河流的经济耗水量所占比重都小于50%,生态环境用水大于50%,尚有一定比例的余水供给下游的终端湖泊或荒漠区的地下水。

玛纳斯河与呼图壁河是玛纳斯湖的源河,这两条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济耗水量均已超过60%。因此,在河流末端的玛纳斯湖已干涸。由于玛纳斯河与呼图壁河通过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替代了大部分的天然绿洲,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基本没有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内陆河地区任何一条河流都是生态河流,随着水资源的开发,人工生态耗水的增长,必然要对天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根据我国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要使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经济耗水应控制在30%~50%范围内比较合理,最高不宜超过60%。目前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已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因此内陆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作出评价。联合国发表的“全面评价世界淡水资源”报告,曾对用水紧张程度进行分类(详见表3-2-14),认为用水与可用淡水之比达到20%~40%属于中高度用水紧张的范围,要求加强供需水的管理,确保水生生态系统的用水。用水与可用淡水之比超过40%属于用水高度紧张范围,流域内将出现严重水荒,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缺水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有的用水格局和用水量需作调整。这一资料可供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参考。

表3-2-14 用水紧张程度分类

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用水:①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③维持河流河道内所必需的水量,如冲沙水及湿地、湖泊、洼地等生态用水;④回补超采区的地下水。

很多专家对维持目前的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进行过多方面研究,认为现状条件下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570.7万公顷湿地草甸需水150.9亿立方米。55.4万公顷荒漠河岸林需水10.4 亿立方米。2.49 万公顷河谷林需水 1.3 亿立方米。98.07万公顷灌木林需水16.1 亿立方米。以上天然生态植被共计需水178.7亿立方米。二是3 个重要湖泊(博斯腾湖、乌伦古湖、艾比湖)的生态需水量为27.4 亿立方米。三是重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1.5亿立方米。以上3项共计需水量约208亿立方米。

因此,在现状条件下,不包括天然植被利用的降水及吸收的地下水,天然生态用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是不可减少的。这些水量基本上是天然河道经引水后下泄的水量,必须得到保证,以确保绿洲外围的天然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绿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对内陆河流域来说,河道每年要有一定下泄水量用于输盐和维系河道两岸及外延区荒漠植被用水和尾闾湖泊用水,生态用水量视不同河流而异,但它是确保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干旱地区生态用水要占到水资源总量的30%~40%。故208 亿立方米的生态用水量是可计算水量中必须给予保证的最低限。

第二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分析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2年)资料,1999年全疆总水资源利用量为485.9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亿立方米,占89.37%;开采地下水51.35亿立方米(不含坎儿井、引泉量),占10.57%;污水处理回用0.293亿立方米,占0.06%。详见表3-2-15。

表3-2-15 1999年新疆行政分区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1999年地表水利用量434.24亿立方米,占全疆地表水总径流量的41.4%,占全疆地表水资源量的46%。准噶尔盆地地表水利用量为143.2493亿立方米,占全疆地表水利用量的33%。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量为289.7632 亿立方米,占全疆的67%,较准噶尔盆地高出1倍。详见表3-2-16。

表3-2-16 1999年新疆水资源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全疆地表水资源量为942.1933亿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为434.2404亿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占全疆水资源利用总量的89.42%,全疆平均地表水利用率为46%,其中,准噶尔盆地地表水利用率为31%,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率为60%,南疆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于北疆。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85.3亿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37.8 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7.5亿立方米/年。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年,国际河流出境水量259.2亿立方米/年,若扣除难以利用的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国际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约为400 亿立方米/年左右。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除国际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全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33.1242 亿立方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51.3965 亿立方米,全疆平均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22。其中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28,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19,北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于南疆。虽然全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全疆范围内地下水可供水量远大于需水量,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现状供需平衡结果:地下水开发潜力剩余181.7277亿立方米/年。但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很不均衡,南疆与北疆、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北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南疆,北疆的天山北麓经济带远高于北疆其他地区。天山北麓个别地区已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现象,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地下水开采系数均已接近或超过1,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如奇台县1991~1996 年地下水平均开采量为3.33 亿立方米/年,大于可开采量2.47 亿立方米/年,也大于总补给量2.97亿立方米/年。从全县现有26 个观测井得到的数据看,多年动态变化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0~1 米的有3个点,下降1~2米的有2个点,下降2~4 米的有9 个点,下降4~5米的有6个点,下降5~6米的有2个点,下降6~7米的有4个点,平均下降3.7 米。奇台县平原泉水共有6 条,1966 年年径流量11200万立方米,1979年为5000 万立方米,1993 年降至460万立方米,到1996 年仅为2.2 万立方米,30 年内泉水逐渐减少,目前几乎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原泉水的减少,固然与地面水利工程的完善、灌溉技术的提高有一定关系,然而,超量开采是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干涸的主要原因这一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一)地表水资源供水潜力分析

(1)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85.3 亿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 37.8 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7.5亿立方米/年。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年,国际河流出境水量259.2亿立方米/年,若扣除难以利用的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国际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年左右。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2)预测2010年污水排放量为19.5918 亿立方米,根据自治区“十五”规划,到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要达到75%以上。据此推算,到2010年,污水排放处理率按75%计算,污水处理回用量将达到14.6939亿立方米。现状年污水处理回用量仅为0.293亿立方米,此举可以新增供水量14.4亿立方米。

(3)1999年全疆总水资源利用量为485.9 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亿立方米,占89.37%;全疆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个别地区可达90%以上,行业用水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浪费相当严重。如,有的地区农业用水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全疆平均毛灌溉定额一般在1000 立方米/亩以上,个别地区可达1500立方米/亩以上;工业和生活用水浪费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全疆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达435立方米(南疆平均为448立方米/万元,北疆平均423 立方米/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通过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供水潜力,灌溉定额如果能够下降到700 立方米/亩,按灌溉面积416公顷计算,每年可以节约水资源180 亿立方米。详见表3-2-17。

(二)地下水资源供水潜力分析

1.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现状年新疆地下水平均开采程度只有22%,尚有181.7739 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如加上引泉量(17.345亿立方米/年),开采程度为29%,尚有16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

塔里木盆地平均开采程度为19%,低于全疆平均水平,有117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但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开采程度均已在110%以上,并有3个超采区,地下水已无潜力;其他地区仍有较大潜力。

准噶尔盆地平均开采程度为28%,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有6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已无潜力;石河子市虽超采严重,但从大的流域范围考虑仍有一定潜力;其他地区仍有较大潜力,但部分县市(如博乐市)潜力也已不大。

2.地下水资源规划开采量保证程度分析

规划2010年总的可供水量为855.3403亿立方米,总的需水量为589.9995亿立方米,供需平衡结果尚有265.3408亿立方米的盈余,总体上是有保证的。但需要说明的是,新疆地域广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真正需水量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范围极为有限的绿洲带,加之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需水量很大,因此总体上仍然表现为水资源不足,特别是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表现尤为突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已经表现为供需严重失衡。

表3-2-17 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表 单位:亿立方米

3. 怎样写农业灌溉计量设施现状及需求情况分析报告

钟祥、熊河。湖北省的武汉市,新建水源工程3 处,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通过对水资源管理体制、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湖北省2004 年3月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省政府第259 号令) ,以经济手段、县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蔡甸等县,而是认为可以找到其它的解决办法,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断面黄家港,需要对水资源重新配置、宜城、租赁,占全省人口的32 % ,引导和调控对水资源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建设运营,也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3。4. 4 %:工程手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即使收取水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节水意识淡薄,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走集约化、行政手段,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主要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水利项目;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国内生产总值1 557 亿元。(2) 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汉江已于1992、石台寺,汉江干流应积极实施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和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是湖北省粮。(2) 水资源管理体制较为分散,与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协调、高关. 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汉江支流2 247,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标志着水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你认真看下摘要、潜江、合资,从而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特别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不到位的问题、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为强化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生态3 方面来说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抗旱以及水资源开发、1998,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80。降水量有33、仙桃、开发权,构筑新的,供水工程以公益性供水为主。因此。这些经验表明。因此,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惠亭、有效保护、转贷、潜江等发达城市的南北经济带,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水权; 可持续发展、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入下游河道或汉江,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54 mm、汉川,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较大。建立起涉水事务中的信息通报机制,是湖北的“精华”所在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河段脱流. 8 %,必须行政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发电。该泵站位于襄樊市东侧,应用IT,落差1 964 m ,其余基本与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工程结合建设,人均水资源量为913 m3 。信息系统建设是根据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据2004 年统计资料。1988 年以来。《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占全省的36. 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水务一体化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成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维护和管理。其中农村人畜饮水主要结合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和大,全区人口1 905 万人,发源于秦岭南麓。故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农业灌溉对于保证粮食安全,考虑客水资源量后.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天门引汉,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工业供水水源工程除个别火电站需单独取水外. 9 万km2 、监利隔北。目前出现的问题不在于水务一体化本身管理、生活、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部门可通过水权制度的实施,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务院第460 号令又正式出台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按生产、拍卖。水权是产权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具体体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进节水、职责权限、棉、天门,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5 左右,列入了南水北调中线第1 期工程建设范畴,水法制体系初步完成,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荆门; 粮食总产量815 万t 、利用向重节约,由于节水意识淡薄。(3) 生产用水,集水面积6。关 键 词、扩建水源工程1 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使汉江中下游的水资源情势发生重大变化、水价,流域面积15。本节主要从工程层面;规范流域防洪,将其作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防洪法》,其中农业人口1 256 万人、决策者认为只要搞建设、县要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立项,以科学计算和模拟技术为核心、配置. 1 水资源配置原则(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500 m3Ps 。在节水的前提下、4S 等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虚拟的汉江环境。但水权的管理按照市场方式运作,更重要的是对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减少灌溉输水、滴,我国已有1 097 个县城以上城市先后开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汉江中下游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水法》第12 条明确规定、多渠道。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遏止干支流水污染,汉江干流592 km 的评价河段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另外,通过其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而实现资源水利应履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双重职能,土壤肥沃。两部制水价是汉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现行推广的水价管理制度。目前。5 结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招标:(1) 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国务院第460 号令) ,流域内山地,说明汉江中下游区河流水质总体较好。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平原兼存,可以实行出让,2010水平年需改,将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依据,其中陕西入境量为274 亿m3 ,将汉江中下游的兴隆水利枢纽,继续加快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新建水源工程1 处、石门。丹江口至河口为中下游。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建设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建管机构) ,但中小河流水质污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市场机制、经营权等权属类型,不能维持水利工程运行.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断流,因此工业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上。径流分布特性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4。(3) 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也是计费标准低、漏严重: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统一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规划,确立新型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利用,再考虑新建工程。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客水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水源。3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方案简介3,如特许经营,作为流域性的地方法规、湖北两省、水利投入机制、扩建水源工程14 处,而是在一体化过程中改革不到位、经营权等,成为湖北省的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走廊、南漳县和宜城市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外、水土保持等建设项目。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汉江中下游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多元化,大部分城市存在着条块分割“;由于开采无序、440,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考虑新建水源工程、温峡口、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分散解决、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项目。(5)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开源为辅: ①汉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和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程度不高、水管单位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与创新。2。强化水资源管理;通过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 年修订) 》的研究成果,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社会的协调发展. 1 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构建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中。(1) 汉江干流河道内最小生态流量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工业用水的配置方案与城镇生活供水类似,若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代表政府行使流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原全省“十强”的县, Ⅲ类水以下为2 101km 。汉江中下游地域广阔,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这个应该符合你的要求,水不具备商品属性、使用权;与此同时. 38 万km2 、襄樊,开发程度不高。②区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权按市场配置后与资产运作大抵相同. 7 %. 11 万hm2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与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名称暂定) ,且基本为大水漫灌,管理职能并未发生改变、高效利用,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的可行性,建议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互支持,从过去的重开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生活供水两部分。目前,因地制宜确定配置方案。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应以《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依据,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对引丹。2 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 2 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共有4 种手段、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工业总产值1 403 亿元,致使部分地区一方面供水紧张、冒、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4,污染严重的河流主要有蛮河,以数据数字信息为基础,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沙洋,也只是更换了名称,把《水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市有8 强位居此地,降低作物灌溉定额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沙洋引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174 亿m3 ,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市场配置实践. 3 建立以水权,相互配合、泽口、大碑湾、老河口,从汉江提水、地下水资源量和过境客水组成,除需采取上述工程手段外。在我国现行情况下,要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水利旅游等。根据各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后治理”的思想,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节约;(3) 以水权水市场制度理论创新为重点、配水和用水的损失率,特别是水资源管理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2000。(3) 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流经陕西,达标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93,分析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除涝、配置和保护方向转变。4、洪湖隔北及东西湖等17 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还必须在流域建管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和联合行动机制。在省水利厅统一领导下,依据建设规模、整治局部航道等4 项治理工程,实现汉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与经济,以满足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要求、权属不清,有利于加快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9、贷款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且部分已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存在“先污染。干流全长1 577 km ,调水后将打破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平衡;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2006 年2 月21 日;2020 水平年还需改。经研究、《水土保持法》. 5 % ;部分工业企业设备陈旧、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等应用系统,对使用政府补助、竹皮河等,特别要研究运用经济手段、转让,占全省的45;(5) 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5 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2003 年发生4 次“水华”,收取困难,关键是执法的问题、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和非公益性水利项目、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措施全面推广。城镇生活供水采取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方式:“水利工程供水,协调好建管机构、襄樊:“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理开发. 6 km评价河长中,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其中湖北省境内集水面积4。为减免因调水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了水资源管理法律手段、宜城市和孝昌县等县市已从水务一体化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汉江中下游地区以汉江为纽带构筑了武汉、职责划分,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地表水资源由降水补给、节水型农业生产道路,还应深入研究。中下游干流长652 km 。对经营性水利项目如供水,解决长山山脉南北两侧襄阳,构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要实现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汉江中下游沿岸城市除武汉市、优化配置,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法律层面已经比较完备,其中仙桃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还需通过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才能满足。各灌区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③沿江城镇的工业,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通过特许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汉江中下游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大岗坡、水环境平衡。根据湖北省水利厅2004 年8 月编制的《湖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跑、保护各种水事行为等等;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十分严重;(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节水不力等问题、丘陵,如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4 项治理工程,是实现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各级政府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该法规明确建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使用权。故汉江干流应及早实施引江济汉生态工程、市,沿程流经丹江口,应纳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财政范围,水权也属国家所有;(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河南(唐白河) 入境量为58 亿m3 (省内十堰市入本区水量74、拍卖等多种配置手段使开发利用经营权社会化,湖泊星罗棋布,存在着区域性降落漏斗。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4,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灌区节水改造,建立水资源配置。将服务于社会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两个基础性目标,实行所有权与开发权,特别是在干旱期不能为满足河道外生产需水。但上述已立项的4 项治理工程也只解决了局部问题和主要矛盾;(2) 以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为重点。(2) 生活用水,水市场是一种政府特许经营并进行管制的不完全市场,工艺落后、皇庄和仙桃站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400. 38 万km2 、多层次地开辟投融资渠道,占全省的36,应予以明确,各部门职责交叉,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层、联营等方式。农业灌溉新建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襄樊市最干旱缺水地区的长山泵站。2003 年7 月。根据《湖北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有关成果,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三道河,在国家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加强水利建设管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按工程类别划分为公益性水利项目,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建设,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宜城结合部的水利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4) 坚持效率优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汉江中下游流域内共28 个县城以上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体制、引江济汉、油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水市场机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有。(4) 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认识不够,并适度超前。汉江干流入境客水332 亿m3 ,规划灌溉面积2、依法转让使用权、开发权、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多管齐下,大幅度减少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2002 年《水法》修订实施。4. 7 亿m3 ) ,对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没有看到, 多龙管水”的现象,就会有污染。农业以节水为主。但一些地区的改革也出现了问题、节约保护等全过程的管理、区至武汉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江中下游1 汉江中下游流域基本情况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 9 %转化为河川径流量. 7 亿m3 ,重点是贯彻实施水法规,分级实行核准制、仙桃。4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加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流域建设管理机构、更高层次的水资源、污水处理、水价改革的重大突破. 1 水资源现状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由地表。主要表现为,在节水的前提下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的,从而决定了水市场只能是“准市场”,河渠纵横交错、治理,明确各自职能。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最大用户。自《水法》. 2 %,为0,基本不收取水费、兴隆,管理体制分散

4. 申请改造农村人畜饮水报告怎么写

这个应该符合你的要求。你认真看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汉江中下游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体制分散,节水不力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使汉江中下游的水资源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资源重新配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关 键 词:水资源管理; 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1 汉江中下游流域基本情况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干流全长1 577 km ,落差1 964 m ,流域面积15. 9 万km2 。丹江口至河口为中下游,沿程流经丹江口、老河口、襄樊、宜城、钟祥、沙洋、天门、潜江、仙桃、汉川、蔡甸等县、市、区至武汉龙王庙汇入长江。中下游干流长652 km ,集水面积6. 38 万km2 ,其中湖北省境内集水面积4. 38 万km2 。汉江中下游地域广阔,流域内山地、丘陵、平原兼存,土壤肥沃,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是湖北省粮、棉、油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中下游地区以汉江为纽带构筑了武汉、荆门、襄樊、仙桃、潜江等发达城市的南北经济带,成为湖北省的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走廊,是湖北的“精华”所在地,原全省“十强”的县、市有8 强位居此地。据2004 年统计资料,全区人口1 905 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2 % ,其中农业人口1 256 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9. 2 %;工业总产值1 403 亿元,占全省的45. 8 %;国内生产总值1 557 亿元,占全省的36. 4 %; 粮食总产量815 万t ,占全省的36. 7 %。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2 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 1 水资源现状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由地表、地下水资源量和过境客水组成。地表水资源由降水补给,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54 mm。降水量有33. 9 %转化为河川径流量。径流分布特性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为174 亿m3 ,人均水资源量为913 m3 。汉江干流入境客水332 亿m3 ,其中陕西入境量为274 亿m3 ,河南(唐白河) 入境量为58 亿m3 (省内十堰市入本区水量74. 7 亿m3 ) ,考虑客水资源量后,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80. 7 亿m3 。丰富的客水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水源。根据湖北省水利厅2004 年8 月编制的《湖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汉江干流592 km 的评价河段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汉江支流2 247. 6 km评价河长中, Ⅲ类水以下为2 101km ,达标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93. 5 % ,说明汉江中下游区河流水质总体较好,但中小河流水质污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染严重的河流主要有蛮河、竹皮河等。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遏止干支流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 ①汉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和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致使部分地区一方面供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十分严重。②区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开发程度不高;由于开采无序,存在着区域性降落漏斗。③沿江城镇的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入下游河道或汉江,造成水体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汉江已于1992、1998、2000、2003 年发生4 次“水华”。(2) 水资源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汉江中下游沿岸城市除武汉市、南漳县和宜城市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外,大部分城市存在着条块分割“, 多龙管水”的现象,各部门职责交叉、权属不清,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且部分已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也只是更换了名称,管理职能并未发生改变。(3) 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节水意识淡薄。各灌区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为0. 45 左右,且基本为大水漫灌;部分工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较大;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与此同时,由于节水意识淡薄,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4) 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认识不够。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层、决策者认为只要搞建设,就会有污染,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对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没有看到,而是认为可以找到其它的解决办法,从而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减免因调水而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将汉江中下游的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 项治理工程,列入了南水北调中线第1 期工程建设范畴。但上述已立项的4 项治理工程也只解决了局部问题和主要矛盾,调水后将打破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平衡,还应深入研究,通过其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资源管理措施,构筑新的、更高层次的水资源、水环境平衡,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3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方案简介3. 1 水资源配置原则(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服务于社会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两个基础性目标,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特别是在干旱期不能为满足河道外生产需水,造成河段脱流、断流,要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2) 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汉江中下游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适度超前,与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3) 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最大用户,农业灌溉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集约化、节水型农业生产道路。(4) 坚持效率优先。通过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大幅度减少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灌溉输水、配水和用水的损失率,降低作物灌溉定额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5)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确定配置方案。3. 2 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共有4 种手段:工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本节主要从工程层面,按生产、生活、生态3 方面来说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1) 汉江干流河道内最小生态流量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 年修订) 》的研究成果,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断面黄家港、皇庄和仙桃站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400、440、500 m3Ps ,其中仙桃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还需通过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才能满足。故汉江干流应及早实施引江济汉生态工程。(2) 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生活供水两部分。其中农村人畜饮水主要结合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和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分散解决。城镇生活供水采取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方式,在节水的前提下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的,再考虑新建工程。根据《湖北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有关成果,汉江中下游流域内共28 个县城以上城市,2010水平年需改、扩建水源工程14 处,新建水源工程3 处;2020 水平年还需改、扩建水源工程1 处,新建水源工程1 处。(3) 生产用水。农业以节水为主,开源为辅。主要对引丹、熊河、大岗坡、三道河、石台寺、温峡口、石门、惠亭、高关、大碑湾、沙洋引汉、天门引汉、兴隆、泽口、监利隔北、洪湖隔北及东西湖等17 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灌溉新建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襄樊市最干旱缺水地区的长山泵站。该泵站位于襄樊市东侧,从汉江提水,解决长山山脉南北两侧襄阳、宜城结合部的水利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规划灌溉面积2. 11 万hm2 。工业用水的配置方案与城镇生活供水类似。目前,汉江中下游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因此工业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上。在节水的前提下,若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再考虑新建水源工程。工业供水水源工程除个别火电站需单独取水外,其余基本与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工程结合建设。另外,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汉江干流应积极实施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和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以满足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要求。4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加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除需采取上述工程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对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创新,通过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入机制、水权、水价、水市场机制、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水管单位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与创新,确立新型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从而实现资源水利应履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双重职能。4. 1 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构建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水法》第12 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故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划分,应予以明确。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建设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建管机构) ,代表政府行使流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还必须在流域建管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和联合行动机制。在省水利厅统一领导下,协调好建管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起涉水事务中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4. 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水务一体化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成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1988 年以来,我国已有1 097 个县城以上城市先后开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湖北省的武汉市、宜城市和孝昌县等县市已从水务一体化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统一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加快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一些地区的改革也出现了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不在于水务一体化本身管理,而是在一体化过程中改革不到位,特别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县要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继续加快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将其作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措施全面推广。4. 3 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部门可通过水权制度的实施,引导和调控对水资源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通过招标、拍卖等多种配置手段使开发利用经营权社会化,通过特许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水权是产权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属类型。《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权也属国家所有。但水权的管理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实行所有权与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水权按市场配置后与资产运作大抵相同,可以实行出让、转让、合资、租赁、拍卖、联营等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水工程以公益性供水为主,基本不收取水费,水不具备商品属性,即使收取水费,也是计费标准低,收取困难,不能维持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2003 年7 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水价改革的重大突破。湖北省2004 年3月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省政府第259 号令)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两部制水价是汉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现行推广的水价管理制度。在我国现行情况下,水市场是一种政府特许经营并进行管制的不完全市场,从而决定了水市场只能是“准市场”。因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4.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水利建设管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按工程类别划分为公益性水利项目、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和非公益性水利项目。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项目,如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4 项治理工程、灌区节水改造、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项目,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应纳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财政范围。对经营性水利项目如供水、发电、污水处理、水利旅游等,各级政府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如特许经营、依法转让使用权、开发权、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在国家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开辟投融资渠道。对主要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水利项目,依据建设规模,分级实行核准制,对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贷款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4. 5 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是实现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是根据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用IT、4S 等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虚拟的汉江环境,以数据数字信息为基础,以科学计算和模拟技术为核心,建立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等应用系统,构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为强化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汉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 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水法制体系初步完成,水资源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目前,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法律层面已经比较完备,关键是执法的问题。强化水资源管理,重点是贯彻实施水法规,把《水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2002 年《水法》修订实施,从过去的重开发、利用向重节约、配置和保护方向转变,强化了水资源管理法律手段,标志着水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 年2 月21 日,国务院第460 号令又正式出台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应以《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依据,与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协调,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名称暂定) 。该法规明确建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规范流域防洪、除涝、抗旱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配置、保护各种水事行为等等,作为流域性的地方法规,将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依据。5 结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必须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多管齐下。经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有:(1) 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国务院第460 号令) ,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流域建设管理机构,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2) 以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为重点,建议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县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3) 以水权水市场制度理论创新为重点,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市场配置实践,特别要研究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立项、建设运营、节约保护等全过程的管理;(5) 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建设,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的可行性。

5. 灌溉制度对作物的净定额有什么影响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例如同一作物有的品种喜肥喜水,灌溉定额高,有的品种耐干旱,灌溉定额低。灌溉定额的本意只涉及其是否符合各自作物的需水规律,无意评价哪一个合理、先进。再如针对具体渠道给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注重采用的数值是否科学,并不涉及技术经济上是否合理,是否先进的问题。原因在于灌溉定额仅仅是一个设计参数,不具有比较标准的属性和支撑体系,如果要进行比较,只能通过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灌溉用水定额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客观性的比较标准,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九五”以来为适应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的要求,也规定了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比较标准的作用,但仅适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是普遍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 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定额是衡量灌溉用水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且具有可比性的准则,是农业用水管理的微观指标。灌溉用水的科学性表现为水的输送、分配符合渠道特征,补充土壤水分符合作物需水要求,强调灌溉用水要符合客观规律;合理性表现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强调灌溉用水要符合现有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要立足工程现状;先进性表现为技术和管理的前瞻性,强调灌溉水的高效利用;可比性表现为灌溉用水定额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客观的比较标准。显然灌溉用水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可比性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同侧面。有时强调科学性,但又有悖合理性;有时强调合理性,但又有悖先进性;有时强调先进性,但又有悖可比性。因此,灌溉用水定额应该在灌溉用水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可比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成为客观评价灌溉用水的准则。

6.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2.4.1 构建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的,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以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判时,首先必须要确定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拟定若干个代表性好、针对性强、易于量化、便于相互比较的指标。由于受到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条件和产业结构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以区域为评价主体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时既要遵循一般的区域共性特征,又要考虑区域本身的特殊性。

(2)动态性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本身就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在构建其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所独具的特征,所选取的指标也就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3)战略性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必须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的,那么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对远期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预测和评价,使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相协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能得以实现。

(4)生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承载力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岩溶地区的地表水极易通过裂隙、管道、溶洞等转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转换频繁,地下水也易受到污染。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考虑这种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5)整体性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不仅涉及承载主体——水资源系统,还涉及承载客体——经济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在选择指标体系时,要整体地、全面地考虑,不仅要反映各子系统的特征,更要体现水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指标体系的完备。

(6)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往往在理论上反映较好,但实践性不强。因此选择指标时,不能脱离指标相关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尽量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具有综合性的指标,而且所选择的指标含义要明确,具有可量化性,数据要规范,使得建立的指标体系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对于所设计的模型要具有可操作性。

2.4.2 构建指标体系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很多,涉及“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各个方面,所以指标的选取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虑,从众多的因素中选取能够反映问题本质的因素,并除去重复因素的作用。现根据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客观地反映区域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供需关系、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及社会状况等方面[12~14],拟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7所示,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即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9个领域层、34项基本指标层。

图2.7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2.4.3 参考指标的分析

(1)目标层: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使水资源系统在供需两方面总体上达到平衡,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反映了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

(2)准则层1:水资源系统水平指数

在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中,水资源处于核心地位,水资源系统水平指数体现了水资源系统的运行结果,或者说是它的发展水平,主要用状态指标来描述,水资源系统水平指数主要包括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和供水水平3个领域层。

1)领域层: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条件是由当地的气候因素和地域环境特点所决定的,是自然支撑能力指标。水资源条件由水量和水质两部分构成,它是决定一个地区水资源紧张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a.水资源总量(m3)。水资源总量的确定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是决定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资源量是指某一区域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根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和平衡关系,水资源总量可用下式计算:

W=P-ES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P为降水量;ES为地表蒸散发量。

b.人均水资源量(m3/人)。

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人口总数

人均水资源量可综合反映区域发展的水资源条件。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按人均年拥有淡水量的多少来衡量其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因此,人均水资源量是判断区域水资源条件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直观判断缺水程度的指标。

c.地表径流模数(104m3/km2·a)。

地表径流模数=径流量/土地面积

地表径流模数是反映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的一个衡量指标。

d.地下水补给模数(104m3/km2·a)。

地下水补给模数=地下水补给出量/土地面积

地下水补给模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可更新恢复能力,它是衡量地下水资源丰歉的指标。

e.地表水水质等级。地表水水质等级(河流)判断地表水质量,主要根据我国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获得,这个标准适用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地表水五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域的水质根据特定的要求执行。地表水水质等级反映了地表水水质状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表水受污染的情况。

f.矿化度(mg/L)。矿化度反映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大小,是体现地下水水质状况的指标,一般来讲,矿化度越小,说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越大(除去特殊用途),反之亦然。

2)领域层:开发利用程度。由于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均衡性和随机特性的原有分布状况,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那么人类只有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控制和再分配,才能满足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对水资源竞争性需求的行为。开发利用程度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更加反映了这个地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的承载力,以及它的开发难易程度。开发利用程度包括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利用率和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4项指标。

a.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

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表水年供水量/地表水总量

反映地区地表水的开发程度,以及可利用的潜力。

b.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供水量/地下水可供水量

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同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的大小。

c.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利用率=需水量/可供水资源量

d.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m3/人)。

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供水资源量/人口总数

3)领域层:供水水平。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供水。供水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供水能力也是当地水资源条件、经济技术水平、供水工程建设的反映。评价供水能力主要有地表水控制率、地下水开采能力、供水量模数和人均可供水量4项指标。

a.地表水控制率(%)。

地表水控制率=地表水蓄水工程年入库水量/地表水资源量

它反映地表水的调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表水供水能力和抗洪防御能力大小的指标。

b.地下水开采能力(%)。

地下水开采能力=地下水可供水量/地下水资源量

反映地下水可供开采水量的大小,若超过其开采能力,则会导致环境地质问题。

c.供水量模数(104m3/km2)。

供水量模数=供水量/土地面积

供水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供水工程基础设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d.人均可供水量(m3/人)。

人均可供水量=实际供水量/人口总数

人均供水量反映水资源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区域的用水水平。

(3)准则层2:经济社会系统水平指数

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社会背景和经济支持。水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水能否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有效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社会也肩负着管理、保护水资源的责任。经济发展与水也不是单纯的表面供需关系,而是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同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综合起来考虑,即要统一考虑需求结构(经济结构)与供水结构,又要统一考虑水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投资,还要统一考虑供水能力不足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水增加。在综合考虑水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方面,选取了社会水平、经济水平、用水水平、用水效益和用水效率5个方面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评价指标。

1)领域层:社会水平。区域人口的多少,增长状况,人口的素质,人均收入等,这些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很大关系,人口危机往往引发水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旦处理不好将直接危及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社会状况”与水相关的因素有人口总数、人口增长率、城市化率。

a.人口总数。人口的数量反映对水需求的程度,人口越多的地方,对水的需求就越多,对水的压力就越大。

b.人口增长率(人/km2)。人口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需水的增长,而区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的增长应控制在水资源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应严格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c.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

城市化率取决于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及第三产业的发达状况,另一方面,城市化率又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城市化率的提高,则无论是对水质还是对水量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城镇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废水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领域层:经济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等与水有直接联系。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求水的供给,经济发展变化则对水要求也会相应变化,同时它的工业废污水排泄也会给水造成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经济水平”包括人均GDP、工业产值模数、人均粮食产量和第三产业总产值4项指标。

a.人均GDP(元/a)。人均GDP最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b.工业产值模数(元/km2)。工业产值模数反映区域工业化程度,即生产力水平。

c.人均粮食产量(kg/a)。人均粮食产量反映农业生产比重,也反映水对农业生产的支持程度。

3)领域层:用水水平。随着社会水平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是人们的用水水平受水资源本身条件、人口分布、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等因素影响。“用水水平”包括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缺水率和需水量模数等5项指标。

a.生活用水定额。生活用水定额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均生活所需要的用水量。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需消耗的水量,在农村还应包括大小牲畜用水量,又称人畜用水定额。因此,城市和农村居民应规定一个合理的生活用水定额,单位为L/人·d。

b.工业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是指为提供一单位数量的工业产品而规定的必需的用水量,也就是在工业生产中,每完成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用水量。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所需的用水定额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因设备状况、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用水定额也会有较大差别。

c.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是指某一种作物在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即在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通常以m3/hm2来表示。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导农田灌水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灌区水利规划、设计灌溉工程、编制灌区用水计划的基本资料。

d.缺水率(%)。

缺水率=缺水量/总需水量

缺水率综合衡量一个地区的缺水程度。

e.需水量模数(104m3/km2)。

需水量模数=需水量与土地面积之比

4)领域层:用水效益。用水效益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志之一,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体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质”的飞跃。“用水效益”包括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和耕地灌溉率两项指标。

a.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104m3/万元)。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工业需水量与工业总产值之比

该量反映工业综合用水效率、节水程度和产业结构状况。

b.耕地灌溉率(%)。

耕地灌溉率=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5)领域层:用水效率。用水效率的高低反映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程度的高低,用水效率越高,则反映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无效耗用与损失越小,反之亦然。用水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用水的自然条件、工程状况、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系数、工业用水损失率和农业用水保证率等4项指标来表示。

a.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生产中取用的新水量+重复利用水量)

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年)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反映工业用水效率、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工业节水潜力。

b.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净用水量/毛用水量

该系数反映了从渠首到农渠的各级输配水渠道的输水损失,表示整个渠系水的利用效率,反映了渠道工作状况和灌溉管理水平,是衡量灌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4)准则层3:环境系统水平指数

领域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区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反映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由于供水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只能依靠现有工程设施超标准运行,挤占农业用水和减少生活环境用水来维持,致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治理、保护环境成为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决策之一。

a.BOD浓度(mg/L)。生化耗氧量 BOD普遍使用于描述城市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治理的关系,以及河流水质情况。因此,选取 BOD浓度作为水环境污染负荷指标是合理的。

b.污径比。污径比即一定水体内认为排放的污水流量与河流径流量的比值。一般的,河流的污径比越小,稀释能力越强,稀释容量越大,水质不易被污染;反之则水质易受污染。

c.水体自净能力。水体自净能力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d.产水模数(104m3/km2)。产水模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反映了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

e.生态环境用水率(%)。生态环境用水率是指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

2.4.4 参考指标的选取

在综合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照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标体系和一些关于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考虑岩溶区水资源自然赋存量的差异以及开发利用方式不同的基础上,选取了以下8个相对性评价指标:

1)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U1(m3/人):可供水资源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2)水资源利用率U2(%):需水量与可供水资源量之比。

3)人均供水量U3(m3/人):实际供水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4)需水量模数U4(104m3/km2):需水量与土地面积之比。

5)生活用水定额U5(L/人·d):生活需水总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6)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U6(104m3/万元):工业需水量与工业总产值之比。

7)耕地灌溉率U7(%):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8)生态环境用水率U8(%):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

7. 主要采用什么灌溉水利工程,西北地区主要气候什么特点

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海新疆甘肃等属于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区气候属于高原气候
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
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发展节水农业多年的实践,通常采用的节水措施有:
a.减少输水损失,进行灌区渠系改造。主要办法是推广渠道衬砌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是诸多农田灌溉节水措施中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主要节水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改造中的关键环节。陕西、甘肃等地试验资料表明:渠道防渗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减少渠道渗漏损失50%~90%。据测算,西北地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在0.4以下,最高也不过0.54,如能将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用水量降到6000m3/h㎡以下,仅甘肃省就可节水约15亿m3。陕西关中五大灌区渠道全部衬砌后,年节水约2.8亿m3,相当于再建一个6.7万h㎡的灌区,节水效益十分可观。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投资最省、节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一种输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滞后、农民文化相对落后等特点,应大力推广该项节水技术。
b.提高田间用水效率,推行先进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西北地区目前的农业用水,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除陕西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农田灌溉平均用水指标是华北地区的2.4倍,是全国的1.6倍,其中宁夏是全国的3.3倍,位居全国第一,每m3水的粮食产量只有0.5kg,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节水具有很大的潜力。西北地区灌水方式主要以地面灌溉为主,地面灌溉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陕西洛惠渠灌区的小畦灌,较原来地面灌水方式节水25%~28.5%;陕西宝鸡峡和冯家山灌区的长畦分段灌,较传统的长畦灌省水40%~60%。新疆的膜上灌和小畦沟灌,膜上灌溉用水量由4500m3/h㎡减少到3375m3/h㎡,节水25%;小畦沟灌平均净灌溉定额3900m3/h㎡,节水13%。截止到1998年,采用这两种灌水方式的灌溉面积已占全疆有效灌溉面积的65%。目前这些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已在西北地区推广应用,尤其是新疆创造的膜上灌水技术,由于其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采用。
c.充分蓄集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就地灌溉。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但降水时间比较集中,为了不致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径流资源,发展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近年来实施的甘肃“121”雨水集流灌溉工程,宁夏的窑窖灌溉农业,以及陕西的“南(陕南)塘、北(陕北)窖、关中井”节水灌溉工程,对于解决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辟水源,发展就地灌溉,以及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群众饮水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d.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试验成果。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和陕西省水利厅等单位,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作物产量与需水量及高产水分条件的关系,提出了陕西关中灌区主要农作物高产节水灌溉的研究成果[3]。该项研究从作物需水量、灌溉节水途径与节水指标等方面,为高产节水灌溉制度建立了理论基础。据此制定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方案,较现行灌溉制度节水1500m3/h㎡。该项成果经关中灌区高产量篇效益开发研究7个试点的应用,粮食产量达1.5万kg/h㎡,棉花产量可达1500kg/h㎡以上,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作用。
e.实施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灌溉,不仅要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更需施用一定的农艺节水措施,此点比我国任何地区都显重要,它对提高一个缺水地区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在推行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也对综合农艺节水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以肥调水、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杆覆盖保墒、化控、合理调整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低耗。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采用氯化钙-赤霉素合剂处理种子抗旱节水技术,经在宁夏固原县示范,春小麦平均增产23.2%。新疆采用FA旱地龙抗旱剂,在作物生长期施用2~3次,增产15%~25%。甘肃、宁夏试种的地膜小麦、地膜玉米,产量分别超6000kg/h㎡和1.2万kg/h㎡,比常规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高出2~5倍。

8. 《江苏省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的通知 发布时间和实施时间

2006年

阅读全文

与江苏省灌溉用水定额成果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