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关村简介
中关村,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中关村有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其中包含了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33.06平方公里,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昌平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成立于1991年11月,地处北京西北的昌平区,是北京较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是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域,是承载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通州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州园于2006年1月正式成立,是北京通州新城规划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聚集区。
(1)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扩展阅读:
名称由来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
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中关村的巨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
② 中关村大批前沿科技备受关注,为什么如此多的成果出自北京
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相继成立。这些机构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聘用制和灵活薪酬模式,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能以全职或双聘方式参与研究院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
“中关村示范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关村管委会翟立新说。
③ 听说格灵深瞳公司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殊荣,那么格灵深瞳具体都获得了哪些荣誉呢
格灵深瞳公司自成立时期就以惊人速度和傲人的成绩被熟知,2014年获创新公司50强,中关村2014年度新锐企业10强,财经天下2014年度创新产品,经济观察报2015年度最具创新企业,新京报2015年度中国创客特别奖,创业邦2015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雷锋网2015最具创新价值的技术新势力,中关村2015年高聚工程创业领军人才,中关村2015十大创新成果,2016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优秀新产品”等。
④ 中关村软件园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具体取得了哪些成绩
2019年,中关村软件园区内企业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科技成果转化481项。
⑤ 中关村有哪些比较大的公司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截止2014年,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4家,其中境内156家,境外98家,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0804亿元。2012年8月,国务院发改委等九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关村将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航天、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创制了TD-SCDMA、McWill、闪联等86项重要国际标准,798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⑥ 听说格灵深瞳公司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殊荣,具体都获得了哪些荣誉呢
格灵深瞳公司自成立时期就以惊人速度和傲人的成绩被熟知,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年格灵深瞳公司所获得的荣耀,2014年获创新公司50强,中关村2014年度新锐企业10强,财经天下2014年度创新产品,经济观察报2015年度最具创新企业,新京报2015年度中国创客特别奖,创业邦2015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雷锋网2015最具创新价值的技术新势力,中关村2015年高聚工程创业领军人才,中关村2015十大创新成果,2016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优秀新产品”等,相信这些奖项能够激励格灵深瞳更好地走下去。
⑦ 大唐移动的获得荣誉
2016年1月,大唐移动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授予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2016年1月,大唐移动的发明专利“一种进行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5年12月,大唐移动获得通信行业权威媒体《人民邮电报》颁发的2015年度“5G技术引领奖”。
2015年12月,大唐移动再次入选“中关村知识产权领军企业培育名单”。
2014年12月大唐移动荣获由中国电子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优秀信息系统集成商”称号。
2014年12月大唐移动“一种短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4年12月大唐移动“高频率双模宽频RR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2014年12月大唐移动荣膺“设计师及用户优选十大电气创新品牌”。
2014年10月大唐移动荣获“中关村知识产权重点示范企业”称号。
2014年10月大唐移动“NEOsite解决方案”荣获“中国4G创新解决方案奖”。
2014年03月大唐移动关于LTE的一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4年01月大唐联仪“TD-SCDMA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项目获得2013年度中国电子学会颁发的科学进步类二等奖。
2013年09月大唐移动荣获第七届中国通信产业榜“2012-2013年度中国通信4G产业贡献企业”的荣誉。
2013年07月大唐移动多制式路测产品SPANOutum荣获“2013中国通信网络规划优化最佳产品”。
2013年07月大唐移动与浙江移动合作的TD组网策略深度优化专题荣获“2013中国通信网络规划优化典范项目”殊荣。
2013年01月由大唐电信集团参与申报的“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12月大唐移动荣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奖牌。
2012年07月大唐移动EXPTCDG产品荣膺“2012中国通信网络规划优化最佳产品及解决方案奖”。
2012年01月TD-LTE移动通信系统荣获“2011年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
2011年11月大唐移动“TD-HSUPA基站系统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2年01月 大唐移动TD-LTE移动通信系统荣获2011年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奖。
2011年12月 大唐移动TD-SCDMA终端相关专有技术获得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2011年08月 大唐移动获得“2011年度信息报送优秀单位”称号。
2011年02月 大唐移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
2011年01月 大唐移动获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网络工程建设组织奖。
2010年12月 大唐移动荣获2010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军企业奖。
2010年11月 大唐移动基站基带芯片项目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
2010年09月 大唐移动TD-SCDMA产品线获国资委“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科室)标杆”荣誉称号。
2010年05月 大唐移动王映民博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0年01月 大唐移动被列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009年12月 大唐移动YD/T 1365-2006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等35项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2009年12月 大唐移动TD-SCDMA基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9年05月 大唐移动TD-SCDMA基带拉远型宏基站(TDB36A)被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2009年04月 大唐移动获得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 大唐移动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2008年02月 大唐移动荣膺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8年02月 大唐移动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2007年12月 大唐移动被评为“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2007年12月 大唐移动荣膺2007年度通信产业先锋技术应用称号。
2007年09月 大唐移动被推选为“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
2006年12月 大唐移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著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6年08月 大唐移动荣获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12月 大唐移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获评“2005年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
2005年08月 大唐移动第三代移动终端入选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优秀项目”。
2004年09月 大唐移动荣获人事部、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4年07月 大唐移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4年01月 大唐移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2年12月 大唐移动入选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
2001年08月 大唐电信集团IMT2000 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荣膺“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
⑧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当下“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十六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企业实缴税费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230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近四成;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在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⑨ 中关村是干什么的
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中关村是中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
中关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航天、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9)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扩展阅读: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
1、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2、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1992年5月被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正式确定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改革试点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
3、1995年12月,中关村海关正式开关,海关设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在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设立的第一个海关。
4、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⑩ 中关村的资料
中关村的由来
中关村在几十年前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 “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座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七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几年来,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和创业团队,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和成果出自留学人员企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分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到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21世纪是知识资本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以其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以及规范的市场运作和有效的政府调节,在经济技术全球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创业、投资与合作,共同创造美好明天。中关村拥抱未来!
中关村报价
http://www.zg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