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地位于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云南省首家民营生物产业专业孵化器。孵化器总面积36000平方米,其中可供孵化场地22000平方米,配套服务设施场地12000平方米,建设有900平方米的公共检测平台、实验室以及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技术中心拥有2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孵化器下设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综合服务部、财务部、项目部、行政人力资源部、物业管理部、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平台、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可为入孵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物业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及产学研合作等全方位服务。孵化范围:1、生物医药2、新能源开发3、生态农业4、农产品精深加工5、医疗器械6、环境生态工程7、生物材料产品研发孵化器先后被认定为昆明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二级招商平台、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昆明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示范单位、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南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目前孵化器已被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政府共同确定为中国-东盟创新中心承建单位。目前,孵化器正为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国内一流生物产业专业孵化器的目标而努力。
法定代表人:韩伟
成立时间:2011-04-01
注册资本:18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010010024189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经开区出口加工区A4-1地块
㈡ 科技成果转化
我部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年来加大了资源利用技术、工程勘查施工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部门特色的先进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带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化。新型中空玻璃专用分子筛生产新工艺
国内目前的中空分子筛沿用传统的3A分子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中空玻璃行业的要求。通过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粒径中空分子筛新工艺和新产品(IG-3A)。该产品的粉尘仅有25微克/克,粒度小(0.6~0.85毫米),粉尘和强度指标均优于普通3A和进口产品。IG-3A分子筛采用多种粘结剂混配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小粒径分子筛成型的技术难题。利用独创的表面活化处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表面硬度,降低了产品粉尘。
IG-3A中空玻璃分子筛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通过工业试验产品的初步销售,目前已占领国内40%的市场,为降低中空玻璃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新型中空玻璃行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产品成本7000元/吨,售价按13000元/吨计算,吨产品利润达5000~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IG-3A分子筛
矿物纤维替代部分木浆造纸试验及产业化研究
以云南省的硅灰石为原料,通过超细粉碎、改性复合,然后将矿物纤维与植物纤维以不同比例混合,抄造出书写纸、胶版印刷纸、铜版原纸和灰底白板纸。印刷试验表明,纸张适应性良好,且纸品中灰分达28%~33%,留着率61%~75%。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矿物复合纤维材料与植物纤维一起,构成了新型的植物纤维-矿物复合纤维网状结构,矿物纤维在纸品中不只是简单的填料,而是以功能材料形式存在的。该项技术大大节约了森林资源,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已实现了5000吨/年的产业化规模,产品先后成功地在全国5~6家造纸厂推广应用。2000年被国家计委列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添加矿物纤维抄纸图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㈢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怎么样
简介: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于2014年8月批准组建,在整合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所属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云南省科学技术交流服务中心、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云南省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全国新技术新产品西南展销中心,以上5个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云南省科技厅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目前,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云南省委、省政府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智库,全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器,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新兴产业的推动者与引领者。
㈣ 云南省科技厅的直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2009-5-21 17:26:36]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2009-5-21 17:27:43]
云南省科学技术交流服务中心[2009-5-21 17:28:38]
云南省科技厅宣传教育中心[2009-5-21 17:29:22]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2009-5-21 17:30:51]
云南省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中心[2009-5-21 17:31:36]
云南省科技厅机关服务中心[2009-5-21 17:32:36]
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2009-5-21 17:33:19]
㈤ 云南昆明市事业单位如何改革
昆明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试 行)
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关于印发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6〕195号)和《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昆人通〔2008〕54号),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范围
(一)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工资总额控制为手段,以严格绩效考核为依据,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搞活事业单位分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范围,限于经昆明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设立的市级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不列入实施范围。
二、核定工资总额
(一)工资总额核定的原则。
1.保障社会效益,构建和谐社会。
2.工资总量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
3.动态核定。
4.工资总额向效益增长突出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单位适当倾斜。
(二)工资总额核定的内容及程序。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省、市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等相关政策核定所属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无主管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省、市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等相关政策自行核定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核定后,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或无主管事业单位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确认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然后,按管理权限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核准,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三)核定的方法。核定的年度工资总额由上年12月31日在编在册人员的职工年度工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一个月的基本工资额度、政策性增资和其它增资等项目构成,事业单位在此额度范围内自主进行分配。年度工资总额一经核定,原则上不予改动。在执行过程中如遇政策性增资的,随次年核定工资总额一并进行核定。年度工资总额结余部分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四)核定“两倾斜”。积极探索核定年度工资总额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增长或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适当倾斜的办法。
(五)核定的其他事项。
1.事业单位核定工资总额时,需提供上年人员增减、职务变化、上年工资总额结余情况、职工工资发放名册、津贴、补贴、特岗津贴和奖金等项目的发放依据和政策性增资等相关材料。
2.本意见实施后,请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抓紧组织实施,已核定工资总额的事业单位不再到市人事局进行财政工资统一支付审核;从2008年12月起,市级所属事业单位均不再到市人事局进行财政工资统一支付审核。财政部门按核定的工资总额和经费渠道统一支付各单位,由各单位组织分配和发放。
三、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一)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
1.事业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应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工作性质、职能职责,重点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等具体条件下,由单位选择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分配形式,自主制定内部分配实施方案。
2.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式,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要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形式。
3.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劳动报酬,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必须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执行统一的基本工资政策和标准。
4.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单位应根据其制定的内部分配方案搞活分配。
5.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和管理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及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
(二)建立完善多元化分配形式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有益补充
结合事业单位性质、行业特点、经费来源,针对特殊岗位、特殊任务可以选用以下分配形式。
1.按技术要素分配。
(1)事业单位有偿转让科技成果,可从科技成果转让的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励该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
(2)事业单位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后,单位应连续数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励给该项科技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其中高新技术提取比例应更高一些。
(3)事业单位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应将所获得收益的30%分配给参与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的科技人员。
2.专业技术人才工资。单位公认的技术精湛、专业水平很高并取得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数专业技术人员,其报酬一般不超过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倍。
3.管理人才工资。根据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责任轻重、风险大小和工作业绩,确定事业单位管理者(法人代表)的报酬,其报酬原则上不超过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
4.项目(课题)工资。以技术成果、工作项目作为核算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对该项目完成的质量、完成时间、经费进行总体承包。项目组内人员的收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贡献进行分配。
5.协议工资。单位可与被聘员工按月或年工资报酬签订协议,也可就某一项工作任务签订报酬协议,单位按协议支付工资报酬。
6.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要素所有者可以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
7.合理化建议给单位带来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从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奖励给建议人,报酬的数额由单位自定。
(三)完善内部分配管理机制
1.内部分配实施方案,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全体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大会要有职工总数50%以上人员同意;职工代表大会要有2/3以上代表同意),且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无主管的事业单位按管理权限分别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2.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确保工资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
3.实行职工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相分离。打破目前以工龄、职称、学历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定工资分配方式,职工实际收入根据岗位和业绩考核兑现,逐步与档案工资脱钩。
4.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的档案工资仍按原规定进行管理,并以档案工资作为职工缴纳各项费用、工作调动的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际逐步推进。通过改革,切实转变观念,使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他们的岗位、业绩和效益紧密挂钩,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规范程序,稳步推进,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审慎稳妥。在制定内部分配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要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要与岗位设置、聘用、职称、考核等制度改革紧密结合,配套进行;要在明确职责,量化标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兑现分配。核定的工资总额只能用于单位工资性支出。
(三)主管部门要注意协调和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出现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和税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及时帮助处理和解决改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五)各县(市)区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期间,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六)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㈥ 昆明理工曲靖科创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昆明理工曲靖科创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公司位于曲靖市经济开发区,昆明理工大学及上海煜沁企业管理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产业孵化管理公司,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房地产开发;国内贸易;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科技项目投资等。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房地产开发;国内贸易;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科技项目投资等。
法定代表人:龚波
成立时间:2016-08-02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0300000059982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云南省曲靖开发区西城工业园龙街标准厂房1-3栋
㈦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第四批名单
1.中国矿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新材料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
3.苏州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4.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5.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6.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7.中国科学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
8.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9.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10.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
11.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12.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
13.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14.北京化大科技园科技发展中心(化工与环保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
15.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产业办公室
17.北京海外学人科技发展中心
18.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19.中科廊坊科技谷有限公司
20.河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1.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2.河北省科技开发中心
23.忻州市科学技术市场
2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5.长春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26.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27.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28.黑龙江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29.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0.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31.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32.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3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3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35.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6.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7.浙江天科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38.绍兴中纺院江南分院有限公司
39.浙江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40.安徽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41.芜湖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42.合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43.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福建省技术转移中心)
44.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45.江西师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46.东营市春江化工技术转移中心
47.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交易服务中心
48.山东省科学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济南技术转移中心)
49.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50.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院
51.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
52.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53.湖南湘潭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
54.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55.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
56.海南灵狮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57.重庆科学技术咨询中心
58.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
59.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绵阳农科院)
60.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61.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62.西安科技大市场有限公司
63.咸阳市技术市场
6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65.长安大学科技产业发展中心
66.兰州交大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
67.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
68.新疆中亚科技信息生产力促进中心
69.新疆农业科学院
70.中昊(大连)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71.宁波表面工程研究中心
72.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
73.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
74.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
㈧ 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昆明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试 行) 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关于印发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6〕195号)和《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昆人通〔2008〕54号),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范围 (一)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工资总额控制为手段,以严格绩效考核为依据,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搞活事业单位分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范围,限于经昆明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设立的市级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不列入实施范围。 二、核定工资总额 (一)工资总额核定的原则。 1.保障社会效益,构建和谐社会。 2.工资总量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 3.动态核定。 4.工资总额向效益增长突出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单位适当倾斜。 (二)工资总额核定的内容及程序。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省、市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等相关政策核定所属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无主管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省、市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等相关政策自行核定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核定后,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或无主管事业单位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确认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然后,按管理权限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核准,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三)核定的方法。核定的年度工资总额由上年12月31日在编在册人员的职工年度工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一个月的基本工资额度、政策性增资和其它增资等项目构成,事业单位在此额度范围内自主进行分配。年度工资总额一经核定,原则上不予改动。在执行过程中如遇政策性增资的,随次年核定工资总额一并进行核定。年度工资总额结余部分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四)核定“两倾斜”。积极探索核定年度工资总额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增长或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适当倾斜的办法。 (五)核定的其他事项。 1.事业单位核定工资总额时,需提供上年人员增减、职务变化、上年工资总额结余情况、职工工资发放名册、津贴、补贴、特岗津贴和奖金等项目的发放依据和政策性增资等相关材料。 2.本意见实施后,请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抓紧组织实施,已核定工资总额的事业单位不再到市人事局进行财政工资统一支付审核;从2008年12月起,市级所属事业单位均不再到市人事局进行财政工资统一支付审核。财政部门按核定的工资总额和经费渠道统一支付各单位,由各单位组织分配和发放。 三、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一)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 1.事业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应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工作性质、职能职责,重点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等具体条件下,由单位选择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分配形式,自主制定内部分配实施方案。 2.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式,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要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形式。 3.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劳动报酬,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必须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执行统一的基本工资政策和标准。 4.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单位应根据其制定的内部分配方案搞活分配。 5.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和管理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及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 (二)建立完善多元化分配形式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有益补充 结合事业单位性质、行业特点、经费来源,针对特殊岗位、特殊任务可以选用以下分配形式。 1.按技术要素分配。 (1)事业单位有偿转让科技成果,可从科技成果转让的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励该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 (2)事业单位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后,单位应连续数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励给该项科技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其中高新技术提取比例应更高一些。 (3)事业单位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应将所获得收益的30%分配给参与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的科技人员。 2.专业技术人才工资。单位公认的技术精湛、专业水平很高并取得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数专业技术人员,其报酬一般不超过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倍。 3.管理人才工资。根据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责任轻重、风险大小和工作业绩,确定事业单位管理者(法人代表)的报酬,其报酬原则上不超过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 4.项目(课题)工资。以技术成果、工作项目作为核算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对该项目完成的质量、完成时间、经费进行总体承包。项目组内人员的收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贡献进行分配。 5.协议工资。单位可与被聘员工按月或年工资报酬签订协议,也可就某一项工作任务签订报酬协议,单位按协议支付工资报酬。 6.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要素所有者可以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 7.合理化建议给单位带来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从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奖励给建议人,报酬的数额由单位自定。 (三)完善内部分配管理机制 1.内部分配实施方案,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全体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大会要有职工总数50%以上人员同意;职工代表大会要有2/3以上代表同意),且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无主管的事业单位按管理权限分别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2.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确保工资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 3.实行职工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相分离。打破目前以工龄、职称、学历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定工资分配方式,职工实际收入根据岗位和业绩考核兑现,逐步与档案工资脱钩。 4.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的档案工资仍按原规定进行管理,并以档案工资作为职工缴纳各项费用、工作调动的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际逐步推进。通过改革,切实转变观念,使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他们的岗位、业绩和效益紧密挂钩,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规范程序,稳步推进,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审慎稳妥。在制定内部分配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要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要与岗位设置、聘用、职称、考核等制度改革紧密结合,配套进行;要在明确职责,量化标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兑现分配。核定的工资总额只能用于单位工资性支出。 (三)主管部门要注意协调和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出现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和税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及时帮助处理和解决改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五)各县(市)区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期间,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六)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