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6项: 跳频通信地址编码的新方法 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个人) CIN02智能网系统网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网络管理设计、测试成套技术及系统 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ORBA系统实现一致性声明的需求和指南 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200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移动智能网技术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②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研究院-成果
建立40多年来,本院先后为国家承担了“法国贝利埃、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日本五十铃轻型汽车”等重大汽车产品的技术引进工作,先后完成了845项汽车研究开发及科研课题,为国内汽车工业企业设计开发了305种各类汽车、39种发动机、136种汽车主要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为改变我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的状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行业科研院所我院还完成了汽车产品的开发、试验研究、汽车材料及工艺试验研究、零部件试验设备开发、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法规标准制定等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其中承担各类整车及总成的试验研究课题250余项,承担汽车材料和工艺试验研究课题60余项,研制了各类汽车总成、零部件试验检测装置291台(套),完成汽车法规、标准制定和经济技术信息研究项目263项。 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共荣获市级以上研究开发成果奖149项,其中国家、省部二等奖以上奖5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共56项。转为科技型企业后,本院继续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和试验检测能力的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继续保持独立、公正的地位、积极地为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已初见成效的项目主要有专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试验设备、燃气汽车关键零部件,并获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授予的自营进出口权。 40多年来,本院在经过创业、积累、突破、发展等阶段后已成为拥有较强汽车技术研发能力、一流试验设备和较高的行业知名度的科研院所,并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工业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并将在此领域继续做优做强,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强劲的科技动力。
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成果荟萃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研究开发的技术关键是,结合中国铁路运输的要求和无线列调的特点,研制新型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制式,研究开发相应的系统设备,以及数话同传的话音压缩技术,有线、无线信道传输协议、无线数传协议、规程、纠检错和系统控制结构等,最终为建立中国铁路新型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提供全套技术和设备样机以及工程试验段的实际运营资料、经验。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
其研究内容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为:研制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制式和设备技术条件;结合个别选叫、单双工兼容无线列调车站台、机车台、系统管理器、调度控制中心设备的研制,研究无线数话同传兼容技术和数传技术,开发数据采集接口、数据通信系统控制器、数据终端及相应的软件、解决好数话兼容;研究适合于在瞬时衰落信道上进行移动无线数据传输的纠检错编码方法及其实现技术(调制解调、数传速率、允许误码率和差错控制技术);研制现有无线列调设备增加简单数传功能的方案和样机;研制分析列车车次号实时识别、调度命令和机车工况、运况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建立由全套系统设备组成的试验工程段,解决工程开通中的技术问题,总结实际运用数据。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是一套既有无线列调话音通信功能、个别选叫、单双工兼容,又具有可靠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中国新型无线列调系统设备。它的研制成果改变了截至2013年中国无线列调单一话音通信的现状,满足了铁路运输生产特别是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系统的新要求,解决了无线列调增加非话数据业务通信的课题,使中国无线列调进入新的技术发展阶段。在数话兼容、车次号、位置、速度实时传送、机车工况、运况和调度指令与文本的数据传输,集中监测、状态管理、参数设置、场强测试自动配合和数据分组传送与交换等先进新技术应用方面均具有创新性。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而且在无线数传上迈出成功的一步,使我国无线列调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总体技术水平提高,在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组织行车调度方面更加有效,在系统技术上登上一个新台阶。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符合欧洲铁路联盟UIC-751-3无线列调增加数据传输功能的新标准,在系统技术和功能上均达到截至2013年前国外铁路无线列调的先进水平,在组网、系统集中管理、软件结构、用户界面方面还具有独创性和特色。
通过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的研制、沈丹试验工程段的建设和列车车次号(位置、速度、时间)实时传送、调度命令直接下达的具体应用,从无线数据传输的信道特性、网结构、设备软硬件、采集接口与终端、编码、协议规程和无线数传质量、可靠性评估以及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中国列车移动无线数据通信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特别是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调度集中和信号控制的发展,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今后在中国繁忙干线、提速干线的建设和更新改造中作为主型设备推广应用,在保障行车安全特别是提高运输效率方面日益显现重要作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长钢轨喷风冷却淬火新工艺及设备
对现有铁道部门钢轨喷雾冷却淬火生产质量存在的问题,开展长钢轨喷风冷却淬火技术的研究。采用先风后雾冷却工艺方案,于组织转变的关键阶段采用喷射压缩空气冷却,随后采用冷却速度可调的喷雾冷却,以保证钢轨淬火后得到合适的硬度和金相组织,又便于钢轨淬火后变形的控制,比全喷风冷却节约能源,工艺方案科学、合理。所研制的喷风冷却器和随动装置,设计独特,结构合理,能满足钢轨先风后雾冷却淬火的需要。根据热模拟试验及对钢轨实物淬火加热冷却曲线的测定,证明选用的先风后雾冷却淬火工艺参数合理。U74钢轨,U71Mn钢轨在一定成份范围内,淬火后抗拉强度可达到1176Mpa(120kg/mm2)。BnNbRE钢轨、PD3钢轨在一定成份范围内,淬火后抗拉强度可达到1225Mpa(125kg/mm2),常温冲击韧性比未热处理钢轨提高近1倍。四种喷风淬火钢轨的抗压性能、断裂韧性、疲劳性能、抗磨耗性能及残余应力分布均比未处理钢轨有明显提高和改善,钢轨硬度分布均匀,避免了有害组织的出现,钢轨全长淬火质量稳定可靠。现场铺设使用表明,喷风淬火钢轨比未处理钢轨的使用寿命提高一倍以上,抗剥离掉块和不均匀磨耗明显优于喷雾淬火钢轨。
AG型透镜式铁路色灯信号机光系统信号机是铁路信号系统的重要基础设备,而光系统是信号机的关键部件,其灯光信号显示质量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多年来我国铁路主要采用的透镜式色灯信号机除在材质和机械结构上有所改进外,其光系统,特别是透镜组没有根本性改进。AG型透镜式铁路色灯信号机光系统即是为了增加信号显示距离、改善信号显示效果,以适应列车提速需要而研制的。
透镜式色灯信号
确定了菲涅尔透镜组和扁丝信号灯泡方案。并首次成功应用移轴新技术以及AUTOCAD高效方法研制出AG型透镜式色灯信号机光系统。该系统由AT型信号透镜和TX12-25/12-25G型信号灯泡组成。其中,AT212内梯信号透镜与AT139外梯信号透镜构成高柱信号透镜组,AT163内梯信号透镜与AT139外梯信号透镜构成矮型信号透镜组。
AG型透镜式色灯信号机光系统通过上海、沈阳铁路局的现场使用,信号显示正常,显示距离明显提高,受到现场和乘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本光系统于2000年12月6日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
④ 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区别
我认为科学是理论,而技术是实践。科学成果是结论,而技术成果是经验。
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项目
截至2013年底,先进院在低成本健康与高端医学影像、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电动汽车、数字城市与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成果不断涌现。
纵向项目
方面,累计争取项目1358项(含横向),经费14.87亿元。其中,
国家级项目288项,经费2.82亿元
中科院项目91项,经费1.48亿元
广东省项目65项,经费1.89亿元
深圳市项目718项,经费6.90亿元
此外,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获批:取得深圳市首个973项目和首个国家重大专项,参与3个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级科技资源平台方面,组建1个国家发改委公共技术平台,1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1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先进院累计在研项目941项(含横向,纵向8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7项(不含国自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1项,中科院项目56项,广东省项目47项,深圳市项目440项。
横向项目方面
共签订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超过500个,争取400余个地方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带动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向地方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109名,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20个。
获科技部授予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十一五”支撑计划优秀团队奖。
三次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称号和“2010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论文与专利
近五年来发表各类专业论文3700余篇,其中SCI索引1300余篇,EI/ISTP索引1600余篇。
近五年来申请专利2858件,发明专利占86%;转移转化28.5%,被认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⑥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的工作成果
河南省科技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研究
河南省科技文献服务现代化建设专的研究
我省R&D投入及相关政策属研究
跨世纪河南农业发展思路研究
河南省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战略研究
郑州市大中学在校生科学素养调查
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教投入及发展研究
科技咨询服务业经营方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苹果金纹细蛾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研究
河南省政策法规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
因特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我省科技人才资源士度及比较研究
河南省贫困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科技专家库系统的建立与研究
发展民营科技推动河南科技产业化
新型三维防火装饰板的研制
企业技术创新对利枝咨询服务需求的调研
河南省科技文献电子阅览室
SCI综合指标统计研究
深基坑支护技术研究
科技查新科学化规范化研究与应用
河南省科技文献集约化布局与开发利用研究
⑦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7)技术研究院成果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⑧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⑨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成果贡献
1964年,清华大学有关专业师生在此建成了自行设计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完成了动力堆屏蔽实验,此后又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新技术研究,为中国核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11月,核研院设计建设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建成并运行成功,它是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至今已完成了核能热电联供、低温制冷和海水淡化等一系列试验。根据“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网站资料 ,中国第一座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工业示范堆的设计工作,已被国家批准立项由核研院承担。
核研院负责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于1995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2000年12月建成达到临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被国际核电界公认为21世纪新型核电站的首选堆型之一。这座先进反应堆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核研院已研究成功了国际领先的分离高放废液的中国“TRPO流程”和国际首创的“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根据“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网站资料 ,核研院完成了几十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有160项成果获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8项成果获国家级奖,139项专利获权。1990年12月,核研院荣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命名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4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7月,核研院党委荣获中组部命名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与此同时,核研院党委还被中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核研院在科研的基础上,利用本院优势,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功率电子器件和整机、核同位素工业仪表、精细陶瓷及新型材料、稀土分离与深度加工等方面先后开发了一批先进的高技术产品,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⑩ 科技成果是什么意思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
简介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机关(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门)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经实践证明先进、成熟、适用,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基本相一致,是无形资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科技成果”一词频繁地被人们所使用,并且也出现在有关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上,然而对该词却没有明晰统一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很多问题。“科技成果”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它是从“科学”一词演化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市场经济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后,它的内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