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2年我国有哪些海洋技术成就
2012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如下: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
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进步,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成就,对于促进海洋科技发展,提升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歼—15战斗机成功着陆、起飞“辽宁舰”。
这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3.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正式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部分划界案”。
这是一次科学和法律交汇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
4.我国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通过总验收。
908专项的圆满收官,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家底,有力支撑了我权益维护、海洋开发、海洋管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科技创新等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
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6.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首次穿过北极东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达大西洋。
此举不仅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打通了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通道,更为我国船舶利用北极通道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7.“科学”号调查船正式交付使用。
“科学”号调查船的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海洋科研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撑条件。
8.“海洋二号”卫星实现在轨交付。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工程研制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载荷、精密测定轨等关键技术,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应用无人机实现首航。
无人机成功首航,标志着无人机正式应用到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实现了海域三维可视化监管。
10.中国大洋第26航次第5航段科考中,在南大西洋获取1.2吨多金属热硫化物样品。
我科考船在南大西洋水深近3000米处获取了1.2吨多金属热硫化物样品,是迄今为止单次获得多金属硫化物样品量最多的一次,成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为我国海底硫化物资源探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B. 我国有什么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我国十大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此研究工作进展在当年《Nature》杂志上给予连续追踪报道,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实用的WSSV快速检测PCR试剂盒,并在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推广应用,为该病毒的早期预报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该项目2006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2、建立了我国首个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拥有深海高压培养设备,具备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条件;开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发表近百篇论文,大部分被SCI收录,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主持勘定福建—广东、广东—广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海上边界,并获国务院批准执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极海区碳通的对比研究被WMO联合委员会评价为是IPY的核心项目,大大提高我国在极地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5、主持编写和修订了《海洋监测规范》、《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
6、出版有《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中国海湾志》福建、广东、海南分册,《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成》、《北极海洋环境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对策》、《文昌鱼生殖神经内分泌生理学论文集》、《中华白海豚保护》等几十部专著。
7、主持《南海中部调查图集》、《南海海洋水文气象图集》《南海环境图集整编——生物分册》 、《南海环境图集整编——化学分册》等大型海洋基础资料图集的整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实测资料。
8、开发建设了基于ArcGIS系统、Oracle数据库组件的台湾海峡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统,是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等敏感地区首部汇集全面资料的信息系统。
9、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数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成功组织召开了“海洋极端生物国际研讨会”、 “中法海洋科学双边研讨会”、“南中国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C. 我国有什么海洋的科研成果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海上作业。
D.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海水增养殖、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E.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属于什么级别奖项
是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共同设立海洋科学技术奖,是为了奖励在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F. 21世纪我国新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神舟五号升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神舟六号升空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3、“嫦娥三号”,成功登陆月球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
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4、神舟七号升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5、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四次获得冠军。
2015年5月,“天河二号”上成功进行了3万亿粒子数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宇宙学N体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
同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粒子数最多的N体数值模拟;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达拉斯发布,中国超算“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一世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舟七号
G.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中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7)我国海洋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意义
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习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坚定走向海洋,坚持走的是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H.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较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①超级计算机。在大数据广为应用之下,超级计算机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这使得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家科技体现的标配”,毕竟国家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而实现这个标准的物质基础,就是超级计算机。近些年,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目前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形成了中美争霸的局面,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科技的崛起。
事实上,核电技术是我国未来要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出海”的主力产品之一,我个人认为他要比超级计算机更具变现力和战略性。
I. 2014到2015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5条简单
一、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该平台为创建“海上大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国内海洋工程、船舶、机电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二、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创新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层发育与成藏富集机理认识,形成超深层地震勘探、钻井及测试三项核心技术,在6500~7000米的深度发现了我国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研发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系列,开创了化学工程技术在超深井超稠油开发领域成功应用的先例,为塔里木盆地数十亿吨储量乃至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借鉴。
四、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2个医疗领域的重大专项共有11项成果获奖。这两个专项围绕人口健康和产业发展,几年来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研制出一大批新药品种,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
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集成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依托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针对防控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全国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幅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J. 我国海洋领域有多少成就
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