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平型关大捷是怎样取得的
1936年8月7日,日本召开“五相会议”,制定《国策基准》,正式确定了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根本国策。1937年6月,德国最终制定了代号为“绿色方案”的突然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同年,法国人罗歇·马丁·杜·伽尔获得该年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其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又从北平出发,沿平绥路向晋察冀地区进犯。9月13日,一部攻占大同,并继续向绥远方向进攻。同时,日军另一部第五师团则向晋东北进犯,9月中旬占领了蔚县、广灵,并向灵丘、平型关进发,企图突破平型关,协助主力夺取太原。
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攻势,为了有效地抗击日本侵略军,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就绪,便陆续由陕西北上。第115师9月中旬到达晋东北地区,第120师于9月下旬到达晋西北地区,处于大同与太原外围,第129师则向正太路以南的晋东南地区开赴。
9月20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2个大队占领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国民党负责晋察冀防务的第二战区已经将兵力部署于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试图凭借险要地势阻止日军前进,保卫太原。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第115师被派往平型关西面的大营镇,准备随时迎击侵犯平型关的日军。24日,第115师指挥员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将部队埋伏于平型关东北关沟到东河南镇谷道两侧的高地,对日军进行伏击。当晚,第115师各部队冒雨秘密进入伏击地点,于拂晓前做好了战前的各种准备。
9月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携带大批辎重,沿着灵丘至平型关谷道西进。而埋伏在两侧高地上的八路军战士则秘密疑视着日军的举动,时刻准备着给日军以猛烈打击。
清晨7时,日军全部进入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由于道路狭窄,再加上刚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日军人马拥挤,行动缓慢。115师343旅伏击部队抓住有利战机,居高临下向公路上的日军全线开火。毫无防备的日军遭到突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115师趁机发起了冲击。第685团迎头截击,堵住了日军的南窜道路,并歼灭大量日军。第687团将日军后尾部队分割包围,并占领日军后方高地,切断了日军的退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日军虽然伤亡惨重,但依然凭借优势火力顽固抵抗。经过半个多小时激烈的搏斗,日军伤亡过半,但其中的一部仍然企图夺取公路西侧的高地,从而掩护残部突围。这时,第686团第2营已经占领了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对日军造成了夹击之势。日军组织起来疯狂向老爷庙发起反扑,企图夺取高地突围,但都被八路军击退。无奈,日军又从附近调集部队前来援救,并利用飞机作掩护再次向老爷庙发动攻击。但是,日军援军均被115师其他部队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西地区。八路军第686团第2营在八路军两翼军队的帮助下,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连续击退日军的多次反扑,到下午1点多钟,将被围日军全部歼灭。
当日黄昏,八路军第343旅围歼日军后,除留下第686团第3营守卫老爷庙以北高地外,主力向东跑池的日军发动进攻。由于国民党军队没有按照原计划截击逃往东跑池的日军,致使该部日军逃脱。9月26日早晨,八路军主力撤出战斗。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大获全胜,115师共歼灭日军精锐师团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并绵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也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首次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声望。
⑵ 平型关大捷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首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增强了斗志。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合游行,抵制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骄横狂妄的日军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从而延缓了军事进攻的速度。上述种种,无不缘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⑶ 红军长征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回和锻炼答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⑷ 平型关大捷
http://ke..com/view/9121.htm
⑸ 抗战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⑹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⑺ 台儿庄战役获得了哪些成就
(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⑻ 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APEC会议概括复起来有八大成制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
第二大成果是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画了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撑亚太经济发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开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合作新领域。
第六大成果是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伙伴对话会。
第七大成果是促进了中国与亚太主要国家双边关系的新发展。
第八大成果是广泛宣示中国内外政策,赢得更多国际理解和支持。
⑼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都是些什么
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2万余人。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9)平型关大捷都取得了哪些成果扩展阅读: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二、四渡赤水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四、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
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五、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