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找矿主要成果与新认识
曾载淋1,2 李雪琴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341000)
摘要:江西诸广山—万洋山地区是赣南新一轮钨矿找矿启动的第一个远景区,其找矿进展与成果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在系统展示自2002年“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实施以来所取得的资源量成果、资源潜力成果、钨矿化新类型成果以及由此带动的其他勘查资金入驻与矿权流转成果后,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第一、本区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钨矿勘查与开发,但仍具巨大的钨锡矿找矿潜力,建议继续加大投入;第二,“破碎蚀变岩型”作为本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钨多金属矿,其矿物组合独特、元素多、矿体连续、规模大,具有总结规律、逐步得以推广的重要价值;第三,区内的铜矿资源也值得关注;第四,在钨锡找矿工作中,建议推广运用: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
关键词:主要成果;新认识;钨多金属找矿;江西诸广山—万洋山
1概况
江西诸广山—万洋山地区位于赣南西部,与湖南相邻,包括崇余犹地区和遂川—井冈山地区,近年在其南部的崇余犹区开展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区东以大余—南城深断裂与赣南的于山构造带相隔,西以诸广山—万洋山岩浆岩带与湖南的桂东-郴州地区相接,隶属于南岭构造带东段。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
区内地层明显分为基底(Z-O)、盖层(D-P)、断陷盆地沉积(K-E)3个构造层。其中基底地层出露面积占80%以上,盖层仅局限出露于崇义县城至铅厂、丰洲至信地一带,总体表现为高硅、高铝、低钙的特点。构造主要为深大断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块构成“二纵三横”格局。“二纵”指西华山—扬眉寺、九龙脑—营前;“三横”指内良—大余、古亭—赤土、遂川—沙地。岩浆活动包括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3个岩浆旋回。其中燕山旋回活动强烈,岩体主要表现为多期次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大岩基分布于工作区周边,工作区内为多期演化形成的岩株、岩瘤等中小岩体分散出露;岩体为富含钨、锡、铅、锌、铜等成矿元素的高硅、过铝、富碱重熔“S”型花岗岩,与区内钨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1]。
该区是赣南钨矿床(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一直是我国黑钨矿的最重要产地。区内已发现钨矿床(点)近180处,以往探明西华山、漂塘、茅坪、淘锡坑等大型钨矿床4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超过60万吨;以W、Sn为主的综合异常大面积分布,除对应已知矿床(点)外,仍有较多异常具检查验证的意义,并主要分布在燕山期成矿岩体周围,如:西华山—漂塘、天门山—红桃岭、蓝田—遂川、九龙脑—宝山、淘锡坑—高坌、营前等(图1)。
图1 崇余犹远景区地质矿产图
2 主要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于2002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连续工作4年,累计下达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3000m,硐探200m,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400km2,下达经费:490万元,在找矿勘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1 发现并初步评价了老庵里、牛角窝、金银庵等3个中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初步估算了(333+3341)资源量。预测其远景资源量:Sn23万吨、WO317万吨、Cu60万吨
2.1.1 老庵里矿区
发现了产于东西向古亭—赤土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中的破碎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带5条,矿带长1.5~5.0km,宽1.5~46.34m,内具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地表多为构造角砾岩、挤压片理带,局部有表露矿体;浅深部为厚度较稳定、矿化连续的多金属矿体,其中V1矿带通过地表、浅部、深部工程控制,圈定半隐伏的V1-1、V1-2、V1-3共3条锡多金属矿体(图2)。
图6 淘锡坑矿区矿化标志带深部见矿示意图
2.2 发现了淘锡坑矿区及外围、仙鹅塘—柯树岭外围、九龙脑岩体外围、张天堂岩体外围等潜力矿区(点)10余处,预测其远景资源量:WO328万吨、Sn8万吨、Cu30万吨
2.2.1 淘锡坑矿区及外围
淘锡坑矿区以往的多次地质工作,在中西部的宝山—烂埂子区段探明WO3资源/储量1.2万吨,在东部的枫岭坑区段地表发现一系列北西向矿化标志带。近年来的地质找矿,根据脉钨矿床“五层楼”+“地下室”模式,以探索至成矿岩体为目标,在正在开采的中西部区段新增WO3资源量3.6万吨;针对地表有大量标志带的东部区段,通过深孔探索,在200m标高以下出现薄脉带钨矿体,0m标高附近还发现厚度大于1m的两条工业钨矿体(图6),预计可新增WO3资源量3万吨;矿区外围分别在南西侧牛角湾、西坑口、东坑坳3处发现较好矿化线索,预计整个矿区及外围可新增WO3资源量10万吨以上。
2.2.2 仙鹅塘-柯树岭外围
20世纪50年代对区内的仙鹅塘、柯树岭两处进行过矿区评价,提交储量WO30.33万吨、Sn0.57万吨,后长期有民采。近年在仙鹅塘东侧的塔背坑发现与仙鹅塘北西向脉组平行的Ⅰ、Ⅱ号两条脉组。Ⅰ号脉组地表已发现10余条石英脉,厚3~18cm,延长150~300m,少数矿脉中可见黄铜矿、锡石;Ⅱ号脉组地表见矿脉20余条,厚3~25cm,控制延长约400m,偶见锡石,而深部探索工程(钻孔)揭露脉幅大于5cm的矿脉27条,最大29cm,其中有10条可见钨、锡矿物分布,品位:WO30.112%~2.1%、Sn0.144%~2.72%,初步显示了由地表向深部石英脉条数增多、脉幅变大、矿化趋强的规律。预测远景资源量:WO33万吨、Sn3万吨。
2.2.3 九龙脑岩体外围
分别在岩体北侧的羊古脑、高坌、银岭,在岩体南侧的梅树坪、天井窝等地发现有利矿化线索。
(1)羊古脑:发现两组东西向含钨矿石英脉,北组长大于1200m,石英脉脉幅由东侧的围岩向西侧的近岩体部位,由4cm变为10cm、20cm,石英脉条数由5条变为7条,脉中可见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分布;南组宽30m内石英脉密集分布,脉幅0.2~1cm,密度34条/米,在向西延伸至岩体中发现宽15cm、品位WO30.628%~4.66%、Mo0.216%的矿体。
(2)高坌:发现北西西向钨锡细脉带两条,北带长1km,最大宽度400m,地表密集产出宽0.05~0.2m的石英脉,肉眼可见黑钨矿、黄铜矿少量分布,浅部为较稀疏的宽0.15~0.6m的石英脉,黑钨矿呈板状晶体产出;南带长1.5km,最大宽度300m,单条脉细小,走向延长一般30~50m,可见黑钨矿、锡石矿物成脉线分布。
(3)梅树坪:在花岗岩体内接触带发现钨矿(化)体,呈北东向、北西西向两组出现,单条可见延长300~500m,宽0.3~0.6m,脉侧具较强的云英化蚀变,品位:WO30.497%~0.612%。
上述潜力矿区(点)经预测估算,远景资源量WO3大于10万吨、Sn大于3万吨。
2.2.4 张天堂岩体外围
在张天堂岩体南端内外接触带上,已发现内带含钨石英脉100余条,外带含钨锡石英脉数十条计7组,岩体型矿体2处,预测远景资源量WO35万吨、Sn2万吨。
内带石英脉为大脉型含钨锡矿脉,单条走向长50~800m、宽0.05~0.4m,延深100余米,品位WO30.48%~8.25%、Sn0.032%~1.92%;外带石英脉呈东西向群组产于岩体南西侧2km范围内寒武纪地层中,地表大部分脉宽0.3~3cm,为矿化标志带,往浅部归并为具工业意义的石英脉型矿体,宽0.16~0.35m,品位WO30.888%~11.36%、Sn0.032%~1.92%;岩体型矿体产于张天堂岩体的中南部,载体为钾化、钠化、云英岩化细粒花岗岩,黑钨矿呈细粒浸染状分布其中,构成长600m、宽400m的饼状矿体,已知矿体厚度最大10m,品位WO30.06%~0.524%。
2.3 发现了钨(锡)多金属矿化新类型
赣南以脉状黑钨矿床享誉世界,随后有了层控浸染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浸染岩体型、变花岗岩型等。近年引入多期次脉动成矿观点,通过矿体容矿空间的分析,认为与裂隙同属破裂系统的破碎带同是应力释放区,它既然可充当导矿构造,在适宜的部位就可成为容矿空间;同时,根据钨的成矿机理,含钨成矿热液充填于岩体上侵扩张的原有裂隙系统后进入第一次间歇期,后期以中低温为主的含矿热液再次对其进行扩张与充填,当有构造配合时,先期的含钨石英脉被破碎,中低温热液对其进行胶结,形成复式钨多金属矿床。因此,加强了针对破碎带的钨矿找矿,并先后在天门山岩体北西侧的老庵里、岩体南侧的牛角窝等地发现了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该类矿体走向、倾向延伸稳定,较之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单矿体规模较大,并共(伴)生锡、铅、锌、铜、银等组分,具有易获取资源/储量的优势,是今后钨多金属找矿不容忽视的一种类型。
2.4 有效促进了多种勘查资金的投入,活跃了地质找矿市场,促成了矿权流转
本区的钨多金属找矿自20世纪80年代中断后,时隔10余年的2002年启动本项目以来,受勘查成果的刺激,每年的勘查资金成倍增长,2005年的找矿投入已超过了1000万元。资金来源包括地质大调查、国家资源补偿费、局商业性勘查资金、社会市场资金等,其中市场勘查投入资金已远远超过国家投入资金,大大活跃了地质勘查市场。
同时,凭借找矿成果的取得,还成功地实施了“大余县牛岭矿区”、“崇义县八仙脑矿区”两宗超千万元的矿业权流转,拉动了数千万元的资金用于各自矿区的补充地质勘查,形成了“国家资金启动→国家与市场资金勘查→矿业权流转→更大的市场资金勘查→更大找矿成果”的良性互动局面。
3 几点认识
3.1 找矿远景巨大
工作区是赣南钨矿的重要矿集区,其南部的崇余犹区历经数十年来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幸勤劳动,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钨矿床,探明储量居赣南五大钨矿矿集区之首,钨矿找矿工作程度与研究程度较高。就在这样一个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以来的4年,仅中部两个矿田的工作,发现了中大型远景矿区3处、潜力矿区(点)10余处,估算(333+3341)资源量WO39.99万吨、Sn11.84万吨、Cu16.36万吨,提供远景资源量WO345万吨、Sn31万吨、Cu90万吨,并伴丰富的铅、锌、银资源,充分显示出其钨锡多金属矿的独特找矿优势。就其钨矿找矿远景,以矿田为单位,利用近年来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和以往探明储量,类比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信息得出潜力矿区数与各潜力矿区的资源量,得知该区6大矿田WO3资源远景超过200万吨,足以说明其巨大的远景。
3.2 破碎蚀变岩型钨多金属矿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与找矿思路
赣南素以石英脉型黑钨矿驰名中外,建立有外带型“五层楼”模式、内带型“三层楼”模式[2],随着茅坪、黄沙钨矿床深部岩体中蚀变浸染岩体型钨矿的发现,又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的观点,总体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引导了近一个世纪的钨矿找矿,成果颇丰。而近年的牛角窝、老庵里矿区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巨大的规模,可能又开启了本区钨多金属找矿的新起点,该类型矿床具有矿化组合独特、矿种多、规模大的特点。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提出找矿远景,对扩大赣南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赣南除钨矿产资源丰富外,铜资源潜力也比较大
江西素有“南钨北铜”之说,这既表明了矿产资源的分区富集特点,也提纲挈领地道出了不同区域的大宗矿产,但并不是绝对的。赣南的铜资源除目前勘查成型的独立型铜矿床较少外,与钨锡、铜锌、金银等共(伴)生的铜资源却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分布于含矿石英脉中,与黑钨矿组合成钨-铜矿体,如淘锡坑、漂塘矿区;二是赋存于破碎蚀变岩型矿体中与钨、锡、铅、锌、银或与铅、锌、银、金组合成铜多金属矿体,如会安寻远景区的铜坑嶂、湖岽,银坑地区的桥孜坑,本区的牛角窝、老庵里等矿区。关于其资源远景,目前正在评价的牛角窝、老庵里两矿区,仅估算两条主要矿体获得铜资源量16.36万吨,而预测的天门山—红桃岭、淘锡坑—高坌两矿田铜资源量为90万吨。笔者以为在重视钨矿勘查的同时,加强本区铜矿的资源潜力评价,定有意外的收获。
3.4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钨锡矿靶区优选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
众所周知,钨、锡的氧化物是难溶的抗风化矿种、又是比重相对较大的矿物,易于在水动力的近距离搬运下选择适宜的环境沉积下来,据此原理,过去运用重砂找矿法发现了一批钨矿床(点),但费时与不好操作为其最大缺点。取而代之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靶区优选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根据W异常值大于320×10-6对应表露矿化体,W异常浓集中心不明显、但分布面积大、有Cu-Pb-Zn、Sb-Ag、F配套的异常组合指示有隐伏矿体的经验,发现了一批矿点,并经随后矿点检查优选出的老庵里、牛角窝、金银庵、高坌等的找矿成果证实,因此建议推广使用。
4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一,本区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钨矿勘查与开发,但现有资料及目前找矿成果显示,其仍具巨大的找矿潜力,宜保证一段时期内国家公益性找矿资金的持续投入,引导已初具规模的商业性、市场性找矿资金继续活跃。
第二,“破碎蚀变岩型”是本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钨矿床,应作为为以后钨矿找矿获取新突破的重要方向,宜结合“五层楼”+“地下室”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指导区域找矿。
第三,本区一直以来主要重视钨矿的找矿问题,而近年找矿成果显示,本区除钨外的铜多金属资源潜力也较大,铜作为热液矿床从高温到低温成矿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重视它的找矿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钨锡矿靶区优选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本文为地质大调查(2002~2005年)“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项目资料综合而成,属集体劳动成果。成文过程中得到教授级高工许建祥同志的热情指导,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不足在所难免,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朱焱龄,李崇佑,林运淮.赣南钨矿地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06~420
[2]杨明桂,卢德揆.西华山—漂塘地区脉状钨矿的构造特征与排列组合形式.见: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编.江西省地质局钨矿地质论文集.江西省地质局科技处,1981,52~60
The Primary Achievements and New Cognitions of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in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Jiangxi Province
Zeng Zailin1,2, Li Xueqing2
(1. The Geoscientific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2. South Jiangxi Geological Survey Party of JBEDGMR, Ganzhou 341000)
Abstract: The area is the first perspective area of the new W ore-prospecting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whose evolutions and outputs are always payed attent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bewrites the outputs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resources potentiality, new type mineralization of metal W, other perambulation inputs and mine exploitation rights which are on the move since the project is implemented in 2002. By means of analyses, some cognitions are concluded: ①Although the area has com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W perambul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it has enormous potentiality of W or Sn and needs increasing the inputs. ② “Crashed-eroded rock” as a new-type W multi-metallic ore at this district, its particular mineral combination, multi-element, contimuous bodies and large scales makes it valuable on the aspects of rules summarization and stepwise extension. ③The Cu resources also deserve attentions. ④Durng the course of W and Sn ore-prospecting, it suggests applying the outputs of 1:50000-scale water systematical sediment survey.
Key words: Primary achievements; New cognitions;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 Jiangxi Province
2. 根据《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圈定的成矿带和成矿区进行预测意见的检验
1988年国家科委提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各省、市、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参加,编制《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经500多名地质学家及制图人员的共同努力,1992年完成编稿,经多次审查修改,1995年最后定稿,1996年出版。该图集充分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及部分90年代初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和有关科学研究的成果,为调查研究、找矿部署与矿产开发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该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个成矿域、若干成矿带和成矿区以及69个成矿亚带(图4-6)。该图客观反映了1995年我国已经发现的内生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成矿带的划分也反映了作者对区域成矿前景的意见,这些对我们1985~1987年预测的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无疑起了检验作用。以该图为据与我们提出的预测的成矿带与成矿远景区进行对比(请参阅图4-4与《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6~7图),不难发现两者轮廓基本一致。
1.预测成矿带的检验
1)阴山-天山成矿带:从东到西有32、33,26,31,9,4,7,8,5,6等。
2)秦岭-昆仑成矿带:从东到西有35,39,38,41,20,21,18,19,11。
3)南岭成矿带:从东到西有54,53,52,51,44,48,42,61,62,63,64,69。
4)海南成矿带:有55。
图4-6中国内生黑色、有色金属成矿图(据Ⅸ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1996)
5)台湾成矿带:有56。
6)张广才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南沿海成矿带:从北到南有29,30,32,36,35,45,46,47,50,54,52,49,53,51,55。
7)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成矿带:从北到南有22,23,24,25,26,31,33,38,39,43,44,48,61。
8)狼山成矿带。
9)婆罗科努山-祁连山成矿带:从东到西有20,14,15,16,17,7,5。
10)北山成矿带:有13。
11)中蒙弧形成矿带:自东向西有22,23,24,9,3。
12)淮阳弧成矿带:有45,40。
13)祁吕弧成矿带:从西向东有16,14,20,38,37。
14)三江成矿带:从北到南有58,42,61,62,63,64,69。
15)札依尔山成矿带:有2,5,6,10。
16)阿尔金山成矿带:有9,12,18,19。
17)小兴安岭成矿带:有27,28,29。
19)歹字型成矿带:从东北向西南有18,57,59,58,60,61,65,66,62,63,64,67,68,69。
2.预测成矿远景区的检验
1)南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隆起带复合处,主要包括粤北、赣南、福建地区及湘西、桂北、贵州地区。即52,53,51,49,50,54,44,48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2)南岭纬向构造带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及青藏歹字型构造复合处,主要是三江地区。即42,61,63,64,69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3)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东段(及淮阳山字型东翼)与新华夏构造隆起带复合处,主要是皖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即45,40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4)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构造隆起带、北西向构造带及祁吕山字型前弧复合处,主要包括豫西、陕中南、晋东南、陇东南和川东北地区(即秦巴地区)。即39,38,20,37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5)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中段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武都山字型、陇西系构造复合处,即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南部地区。也即41,57,20,21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6)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西段与河西系复合处,主要范围是青海东部地区。该图显示预测区为矿产聚集处。
7)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与阿尔金山北东向构造带望处,主要范围是青海西南部地区。
8)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与欧亚山字型构造复合处,主要范围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5、6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9)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隆起带复合处,主要范围是辽吉南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东南部。即32,33,26,31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0)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狼山系复合处,主要范围是河套西北地区。该图显示预测区为矿产聚集处。
11)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复合处,包括甘肃西北与新疆东北一带。即9,19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2)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婆-祁北西向构造带复合处,即天山中部地区。也即7,8,5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3)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欧亚山字型东翼复合处,主要是天山西段。即5,6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4)欧亚山字型东翼与中蒙弧形构造西翼复合处,即阿尔泰地区。即41,57,20、21等成矿亚带编号所在地区。也即1,3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5)中蒙弧形构造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处,即黑龙江西部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及吉林西北部地区。即22,23,24,25,26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6)祁连山北西向构造带与阿拉善弧及陇西系复合处,即甘肃中部。也即14,15,16,13,17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7)淮阳山字型西翼与新华夏系复合处,即鄂西地区与鄂东南地区。即40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8)青藏歹字型与北东向构造复合处,包括拉萨—那曲一带。即65,66,67,68,69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19)新华夏系、郯卢系及鲁西系、山东山字型复合处,即山东中东部地区。即35,36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20)海南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复合处,即海南岛地区。也即55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
需要说明,作者的预测只是少数人在1984~1986年,经过数年的综合研究后提出的。由于当年资料和研究程度所限,所提出的预测区范围主要是根据成矿条件和构造体系确定的,在地理位置上还比较笼统,没有确切的地理名称。尽管如此,通过比对,当年预测的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与以后大量详细工作所获得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已经说明我们采用的隐伏矿产预测方法是可以应用的。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是可以对隐伏矿田、矿床进行具体预测的。
3. 加强深部找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白凤军 赵金洲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一、深部找矿含义
2008年初,国土资源部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主要成矿区带地下500m至2000m的深部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固体矿产工业矿体的勘查深度要推进到1500m。《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深部找矿工作的通知》指出:煤炭勘查深度为1500m以浅、铝土矿700m以浅、铁矿1000~1500m以浅、钼矿、铅锌矿1000~1200m以浅及金矿1500~2000m以浅。
深部找矿类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在已知矿床或生产矿山深部找矿:①寻找已知矿体的延伸部分;②寻找已知矿体深部(或周边)的未知矿体,它包括寻找与已知矿体相同类型的未知矿体和寻找与已知矿体不同类型的矿体。
另一方面在已知矿床的新区开展深部找矿、在掩盖区未出露地表矿体的找矿问题。不同类型的找矿目标,找矿的准则、方法、技术手段、找矿难度及效益各不相同。
二、我国深部找矿实践现状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浅表矿越来越少,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向深部找矿是必然趋势;随着对资源需求剧增,矿产品价格上扬和勘查-开采的技术水平提高,深部找矿具有广阔的前景。
国内外找矿实践一再证明,现有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我国多数金属矿山的探采深度不到500m,目前我国在10618个主要金属矿山中,只有个别矿山开采深度大于1000m(如红透山、冬瓜山等),而国外开采深度超过千米的深井矿山有80余座。
我国过去的勘探深度一般小于500m,而现采矿深度可达1000m。从深500~1000m可采深度内存在第二找矿空间,矿产勘查亟待向深部进行战略转移。
我国虽然勘查深度总体不大,但对隐伏矿床的找矿问题也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当今开展大规模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计划,使深部找矿进入了多矿种、多类型、多目标、多技术的全面推进新阶段。
我国自2004年开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以来,取得重大成就。在632座被调查危机矿山中,有466座具有资源潜力;其中,预测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的有104座,中、小型规模的351座。
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的产出深度就在900m左右,近年在-880m中段又发现斑岩型铜矿床,铜品位在0.6%~1.5%;凡口铅锌矿在600m以下找到160万t的可采金属储量;胶东新城、台上、阜山等金矿,新增储量大于300t,大部分是在500m以下的“第二富集带”获得的;大冶铁矿深部新增(333+334)铁矿石资源量2304万t,伴生铜资源量10.3万t。
找矿实践证明我省深部还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如河南新蔡隐伏铁矿发现。在对1∶20万航磁异常解译的基础上,开展1∶5万地面高磁圈定靶区,对重点靶区开展1∶1万高精度磁测和CSAMT测深,预测太华群磁铁石英岩埋藏深度,钻探验证见累计厚度104.14m的铁矿体。
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高,但是以往的地质找矿勘查深度一般在300~500m,绝大多数为地表矿。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的实施,在煤炭、铝土矿深部找矿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深部矿产勘查工作揭示了我省深部矿、隐伏矿还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开展深部找矿,将成为加快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有效途径,是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资源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如何开展深部找矿
1.深部找矿要做到“一协调、四结合”
即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协调;产学研相结合、深部找矿与外围拓展相结合、重点成矿区带新区发现与面上找矿相结合、理论引导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2.深部找矿部署
要根据不同成矿区带、不同勘查阶段和不同矿种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展深部成矿规律研究;选择重点成矿区带,开展深部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为科学部署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加强厚覆盖区隐伏矿床预测与深部勘查;加强定位预测,缩短找矿周期,提高找矿效率。
3.深部找矿方法
长期的找矿实践表明,就矿找矿,综合预测,大胆验证,是深部找矿的有效方法;建立成矿模型及对已有成矿模式的深刻理解,对后期构造作用的仔细解释等地质理论的应用,是深部矿勘查的基础;先进的物探仪器、化探方法和测试工具是有效的勘查手段。
深部找矿需要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及多学科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施俊法认为:“必须充分重视各类方法的应用条件与前提,重视各种直接信息的挖掘与印证,加强各类方法的集成与综合。方法技术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比先进性更为重要。”王世称则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矿床的勘查方法组合建议:变质铁矿床,以重磁找矿方法为主;基性—超基性岩体Ni、Cr、V、Ti矿产,以磁法、重力、电法和化探找矿效果好;中酸性岩体的斑岩型矿床Cu、Mo为主,以电法和化探找矿效果好;矽卡岩型矿床,以综合方法找矿;热液硫化物、石英脉矿床,电法、磁法、化探是有效的找矿方法;伟晶岩矿床,放射性、磁法、化探、重砂是有效找矿方法;煤矿以地震为主要方法;盐类矿床,电法是有效的找矿方法;放射性矿床,重、磁、放射性是有效的找矿方法。
四、面对挑战,强抓机遇,积极应对,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1.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危机面前,我们要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束缚,突破固有找矿思维和模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五队的物化探专业技术和设备优势,在深部找矿上有所建树。以技术求资源,以资源求资本,迅速壮大经济实力。优化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找矿的新突破。
2.加大成矿区带研究工作,要切实加大地质勘查力度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09年度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中明确了2009年度要加大成矿区带研究工作,重点强调加大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矿产的地质勘查项目投入力度。主要开展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银多金属成矿区、卢氏-栾川-方城钼钨多金属成矿区、伏牛山金锑多金属成矿区、桐柏山-大别山银金钼多金属成矿区、三门峡-郑州-平顶山地区隐伏铝土矿成矿区、豫中、豫东平原隐伏变质火山-沉积型铁矿区,许昌、周口、濮阳和驻马店等豫东、豫中平原掩埋区煤矿地质勘查工作,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各项目工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3.改变人才观念,提高地质研究程度
无论是行业或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为人才竞争,人才是一个单位、企业兴衰的关键所在。第一,要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过硬的地学新人;第二,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勘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第三,调动一批熟悉河南省现有矿床,具有丰厚的专业基础,又乐于开展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等研究的人才,给予类似于政府津贴的补贴,激发他们多出大的地质矿果;第四,打破专家越老越好的观念,大胆启用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专家,突破知识和观念的瓶颈制约。
地质找矿方面的知识更新和观念创新,在实现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方面显得非常重要。
4.加强成矿模式研究,建立河南省重要矿种的矿床模型,指导深部找矿
组织专家或成立队伍对河南省内的主要矿床进行研究,建立主要矿种的成矿模型,划分成矿系列,指导找矿。解决如钼-铜-金-铅锌-重晶石等成矿系列问题,解决脉型矿床和斑岩矿床的关系问题,解决非金属(如萤石)和金属矿床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前提。
嵩县南部脉型钼矿于2005年发现的新类型矿床,分布面积广,潜在资源量大,附近有多个火山口分布。该类矿床究竟是脉状矿床,还是火山喷发型层控矿床,对实现找矿突破有重大意义。
5.技术和仪器设备更新为深部找矿突破提供支撑
先进的钻探设备为深部找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HXY系列全液压绳索取芯钻探深度可达3000m,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钻探技术保障。
瞬变电磁法简称TEM,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的电法勘探方法,已在地质勘查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的主要特点为:压制人为干扰能力强,分辨电性不均匀体的能力高,特别是对低阻体的反映更灵敏,同时能够成功地进行二维和三维定量解释,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解译精度,极大地提高了目标物的探测深度和灵敏度,从而有效地指导深部找矿工作,为找矿新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手执式矿石元素分析仪,可以在数秒钟内同时检测出矿石中近40种元素的含量,还可通过电脑无线控制即刻存储下载。无线蓝牙技术可实现与GPS及卫星电话的一体化实测,并快速生成化探综合图。
近几年河南省利用两权价款为各地勘单位配备了先进的物、化探、测绘和钻探、测试等设备,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硬件准备。
6.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对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有力支持
国土资源部去年4月颁布了《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出台矿产勘查新机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筹部署、分工合作”的总体思路,加强了对16个重要成矿区带(包括东秦岭-大别山区带)的勘查工作部署,推出和地方、企业合作的5种模式。
河南省政府在去年10月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49号文)。这一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大地质勘查力度,重点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钼、铅、锌、银矿等多金属矿勘查。这对我省地矿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必将对我省地矿产业跃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深部矿勘查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和研究的前沿领域。我国在目前的采矿技术及经济范围内,还存在第二、第三找矿空间。勘查的重点深度,首先是矿山目前可采深度范围内(-1000m),其次是钻探可控制的深度范围内(-1500m)。深部矿找矿潜力巨大,挑战也巨大。深部找矿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发展深部勘查学,促进深部找矿突破,涉及中国资源保障的基本问题。
“勘查创造财富,创新成就未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地质人任重道远,实现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我们义不容辞。
4. 推进河南有色地矿局“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的思考
张录星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2008年起,新一届党组提出了“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的工作思路,主业进一步明确为地质勘查业。突出主业不仅是我局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突出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成果,是解决河南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制约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立局之本。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找矿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面向社会需求,搞好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和开展地质勘查。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国土资源部自2009年4月起,在全系统部署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既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矿业衰退的有力举措,又是统一思想、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推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长久之策。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的工作部署,从我局地质找矿勘查历史地域与技术优势考虑,提出推进河南有色地矿局“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的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一、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的由来
受勘查规范的限制,历史上金、银、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多局限于200~300m范围,没有进行深部地质找矿勘查工作。因此,新一轮地质勘查工作要突出重点,在以往勘查矿区的深部展开。
受前一时期矿业热的影响,矿业权设置没有按矿区、矿体的自然规律,人为切割,分布零乱。因此,新一轮地质勘查工作要整合矿权,整装勘查。唯此,才能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应运而生,这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那么,整装勘查的范围应该有多大?深部找矿的深度应该有多深?没有明确的答案。应当从矿床与地质勘查的本来定义来规范。
关于整装勘查的范围,还有很多的争论。我个人认为,从争取投入、提高找矿成功率方面考虑,面积应大一些,但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明确的意识:
一是要有勘查开发基地建设的意识,勘查开发基地是地勘单位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地质找矿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成功率低。无论是矿业热导致的市场膨胀,还是政府的投资推动,都没有改变这种“二高一长一低”的状况。如果找矿成功率只有3%~5%,就意味着若仅以找矿勘查为生,地勘单位可能80%要垮掉。
找矿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国务院〔1999〕37号文落实不到位,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行业内部竞争亦相当激烈。不可能形成类似电信、石油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因此,地勘单位必须有自己的长期的勘查开发基地,提前为进入2020年做好准备。
二是要有在实践中“提高勘查境界”的意识。就单位而言,提高勘查境界是在有限部位获取足够大的资源量,是提高找矿成功率,降低勘查成本的成功策略。
就个人而言,有3种境界:①初级境界,从书本出发,只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②中级境界,按规范行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③高级境界,正确地发现和认识地质异常,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的地质找矿勘查专家应该坚持野外工作,积累经历,感悟地质,创造经验,提高境界。一定要努力通过勘查工作,形成我局在某些地域、某些矿种、某种手段、某种机制等方面在省内,甚至国内的最强音。
矿床是地表或地壳里由同一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可以是单一矿体,也可以是多个矿体的组合。故勘查手段应是在当前可以开采的范围或适度超前。地质找矿勘查是于相对狭小的独立地质单元内开展的找矿活动。无数的勘查研究实践表明,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时间域及三维空间范围是有限的,有着显著的局限性。找矿勘查的最高境界是在找矿勘查区内,判别有限的工作范围并找到存在着的、足够大的工业矿体。
据此,整装勘查的范围应该是相对狭小的独立地质单元,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范围,可以理解为我局以往强调的勘查开发基地。深部找矿的深度应该是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开采的深度。省国土资源厅规定煤矿勘查深度1500m;铝土矿勘查深度700m;其他金属矿床勘查深度2000m。我们认为: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还是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找到相对大的、多的资源量。矿床勘查深度还应以矿体的规模、质量确定,规模大、质量好的矿体勘查深度可以大一些。以铝土矿为例,10km2范围内获取1亿t铝土矿资源储量和100km2范围内获取1亿t铝土矿资源储量相比,显然前者即是铝土矿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因此,必须强调在有限勘查面积内的重大突破,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勘查成本,提高找矿效率,才是成功的勘查活动,才会真正的重大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不仅有利于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也有利于争取勘查投入、提高找矿成功率。从我局的实际出发,必须进一步强化“勘查开发基地建设”的观念,进一步强化“立足于、立意于找大矿”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实施重大找矿勘查专项”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在实践中提高勘查境界”的观念。
二、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的指导原则、技术路线和区域选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充分发挥我局历史形成的地域与专业技术优势,部署开展新一轮的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工作。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适度集中:根据发展对资源的需要,形成大、中型矿床地质条件的可能,根据我局地域与技术优势,统筹规划一批重要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新选择登记工作区要向重要成矿区带、矿集区集中,并突出主要矿种。新勘查区域登记,绝不仅仅是拿到几个勘查证,有多少面积,更重要的是区域的选择。选区工作做得好,勘查成本低,周期短,易于出重大找矿成果。省内争取勘查工作区要向我局历史上找矿成果显著的地域集中,突出特色技术。这些地区理论研究多,思考时间长,新一轮勘查起点高,实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最大。强调统筹规划,适度集中,其前提是对以往成果的再研究,对前人思考的再思考,对勘查手段的再优化。其组织形式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区域选择和项目争取。
———注重结合、强化支撑:地质勘查是一项高投入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勘查生产与地质科研的结合。地质理论靠勘查实践去验证,勘查实践靠理论研究去深化、总结并指导下一步勘查工作。注重勘查过程中的科研工作,更能发挥勘查项目的资金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质理论技术,强化地质科技支撑作用。地质找矿是一项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要注重勘查专家与勘查项目的结合。勘查专家靠勘查项目去体现价值,勘查项目靠勘查专家去优化流程。注重专家与项目的结合,要善选专家,充分发挥勘查专家对特定地域、特定矿种的经验和创新性思维,强化地质专家支撑作用。注重两个结合,能够真正发挥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组合优势。需要做到的是,变勘查科研的软任务为硬指标、变勘查项目的专家务虚为专实结合。
———突出重点、建设基地: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项目的选择要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地区。重点矿种是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矿种,是国内、省内成矿地质环境中短缺的矿种或省内的优势矿种;重点地区是可以长期进行地质勘查及后续开发的地区,是一个不会因某一点的找矿失败而影响全局的地区,即是勘查开发基地。勘查开发基地建设强调勘查的持续,强调后续的开发,强调当前的经济意义,强调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境外勘查开发基地选择要突出成矿背景、开发条件、政治环境三要素,充分考虑未来自己的开发。省内勘查开发基地选择主要是我局以往勘查矿区的深部与周边,充分考虑如何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成果,为已建矿山企业服务,为国家资源战略储备服务。
(二)技术路线
“走出去”开展境外找矿、省内深部找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矿种、不同的矿床类型,等等,应有不同的技术思路,尤其是熟悉的地区与不熟悉的地区,其找矿的技术路线应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
1.“走出去”开展境外找矿技术路线
原则上分5步开展:
第一步,多种资料的系统收集了解。地质类: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矿床类型、各类比例尺地质图、成果报告、航片、卫片等;经济政治类:税务、环保、矿业权等政策法规;可行性研究类:人文环境、交通、电力、开发条件等。
第二步,选定区域。以地质学家、经济学家、法律学家的独到眼光,开展分析与研究,筛选出可供进一步进行找矿勘查的区带(国家)和可能的工作区域。
第三步,找出问题。对选取区域的勘查开发前景,用相关基本成矿理论、邻近典型矿床、以往勘查开发经验进行多方位、反复的类比粗估。为真正“走出去”实地考察列出分门别类的各种问题及各种问题相互之间可能的关联。
第四步,选定矿带内相邻典型矿床类比因子并类比于工作区。了解业已探明并正开发着的典型矿床,研究前人在该区形成的理论与勘查成果,以形成两个方面的明晰认识:一方面,从勘查的角度,寻找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因素、成矿地质异常、物化探异常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类比因子。另一方面,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批判性地寻找总结发现勘查该类矿床的有效手段与手段组合。类比只能从勘查的角度切入,在类比条件的寻找中,切忌被形形色色高深的、现代的成矿理论所束缚,从而忘掉所思、所见,忘掉自我。
第五步,以地质异常(矿)为中心,简化找矿勘查工作程序。首先要识别各类地质异常,明确引起异常的原因。分析判别异常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成矿时期的表现形式,推测矿体与地质异常生成与赋存关系。选取适宜的勘查手段和手段组合开展工作。
2.省内深部找矿技术路线
首先是系统收集研究以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地区的勘查与科研资料,预测开展深部找矿的可能与希望。争取与上部矿业权人达成一致,共同向主管部门申请设立重大找矿专项。
召集专家,尤其是在区内工作过的专家,分析以往勘查工作思路、以往勘查的经验与教训,研讨并提出区内深部找矿的思路和区段,选取勘查手段和手段组合。强调反复与比较,要明确成矿地质异常的特征与组合形式。
第三是选取有效的勘查手段进行验证。一经与预测取得一致,即合理部署,扩大成果。反之,再总结、再研究、再验证。
合理推断,大胆验证,敢于冒险,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思想基础。
(三)区域选择
我局目前宜重点布局的地区和矿种如下:
1.省内
(1)铝土矿:我省铝土矿含矿岩系面积约15000km2,我们已圈出26块、约200km2的重点找矿范围,争取完成4亿~6亿t铝土矿资源储量。铝土矿勘查的问题,主要是煤炭企业的意见,我们应争取与煤矿企业达成共识,提前进入。事实上,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在代嵋寨隆起和嵩山隆起的周边、背孜隆起的两翼约50~100km2范围内设立一批勘查项目,争取完成2亿~3亿t铝土矿资源储量。具体是:①新安石寺—北冶地区煤矿区下部;②宜阳一带煤矿区下部;③禹县文殊—磨街一带掩埋区;④陕县支建—菜凹中深部找矿区、渑池县坻坞—段村—雷沟—洪阳中深部找矿区、渑池县曹窑—贾家凹—礼庄寨中深部找矿区、偃师县偏桥—焦村中深部找矿区、偃师县孙坡—夹沟—参店中深部找矿区、禹州市神后—鸿畅中深部找矿区、宝丰张扒桥—大营一带煤矿区下部,宜应努力争取成为我局铝土矿整装勘查与深部找矿地区。
(2)铁矿:舞阳地区深部沉积变质岩型铁矿、安林地区深部矽卡岩型铁矿、商丘—永城地区航磁异常区。
(3)金、银、多金属矿:熊耳山区金银多金属矿,包括祁雨沟—公峪地区、小池沟—青岗坪—陆园沟地区、范庄—沙沟地区(范庄、铁炉坪、龙门店、蒿坪沟、小南沟—龙王庙等)、粟子沟—潭玉沟地区;崤山区金银多金属矿,包括葫芦峪、大方山;伏牛山区,包括贯沟、苇湖—韭菜沟、水硐岭等。
(4)钼矿:秋树湾深部、蒿县脉型钼矿区等。
(5)能源矿产勘查项目。
省内已列或争取列入的勘查项目,都要尽可能地扩大范围,实现整装勘查。
2.省外
(1)云南永德地区锡矿。
(2)内蒙古阿巴嘎地区。
(3)其他地质勘查登记区要向《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公布的重点地区集中。已在重点区域的勘查登记项目,要加大力度,争取早出成果。
3.境外
(1)智利安第斯铜成矿带。
(2)非洲赞比亚、刚果(金)中非铜钴成矿带。
(3)境外其他找矿工作都要向重要成矿区带集中。
三、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局地质找矿勘查工作将面对我们不熟悉的新区域,面对找矿难度更大的深部区域,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必须在找矿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创新等方面首先取得进展。
(一)成矿地质异常识别技术
矿是有用元素的异常堆积。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成矿地质背景场、地球物理背景场、地球化学背景场基础上的成矿异常。从找矿勘查的角度看,有异常不一定有矿,但有矿一定有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异常,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组合异常。找矿,首先要找出成矿地质背景场上的成矿地质异常———沉积地层及沉积相的变化,岩体及岩相的变化,变质及变质相的变化,构造与构造组合的变化,火山及火山机构的变化,上述两种或多种变化的组合。地质体的变化,尤其是巨大的变化即是异常。地质异常是矿体的最直接、最可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异常才有深入开展地质工作的基础,才有布置其他各种找矿手段的前提。
要确定地质异常是否成矿,就要会用类比方法。界定类比边界———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明确类比条件———同一地质事件、同一矿床类型;细化类比内容———沉积矿床、热液矿床、矽卡岩矿床、变质矿床,脉型矿床、层控矿床,等等。另外,不同的矿床有不同的详细类比内容。
类比的难点在于,在肉眼可视的宏观尺度范围内,新生代地层、植被的覆盖等,限制了可视异常(矿)的发现,并且这种发现的难度随时间的推移、随深度增加会越来越大。可能正是这种限制,为类比法找矿,为地质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遥感技术扩展了人类的视野范围,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感知地质异常。现代计算机技术强化了人类的判别能力,可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明扼要的条理。现代遥感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使地质学家的眼光更为独到,创造性思维更为理性,并符合找矿勘查的客观实际。
地质找矿勘查是一项不断探索、循序渐进,不断总结、逐步完善的过程。必须坚持“注重结合,强化支撑”的地质勘查原则。
(二)大测深、高分辨、抗干扰的物探技术
物探方法可获得地表及深部地质信息,是地质找矿勘查的重要方法和不可缺少的手段,物探方法的科技含量高,勘查成本低,但其探测的物探异常具多解性。当前,除用磁法找磁铁矿和用放射性方法找铀矿外,一般以间接找矿主。
必须注意的是:物探勘查有其基本的应用条件:直接或间接勘查的目标与周围地质体要存在密度、磁性、电性等物理性质方面的明显差异,勘查目标体要有一定规模并在深度上能够探测得到,使用的物探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干扰因素引起的异常,区分出哪些是勘查目标体的异常。
我局五队、七队曾是行业著名的物探专业队伍,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应结合找矿勘查实际,研究新仪器的性能、施用条件,创造出我局独具特色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物探技术。
我们强调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的结合,强调物探为地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强调物探根据地质再推断的再反复。
(三)复杂地层、特殊条件的多功能钻探技术
钻探是找矿的重要手段,无论地质科学发展到何种程度,深埋地下的矿体都要靠钻探揭露出来。随着地质找矿难度的不断增加,对钻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大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切实解决复杂地层、特殊条件下的多功能钻探技术。煤下铝土矿找矿,要解决煤采空区的钻进技术;深部找矿,要解决深孔钻进、矿山采空区和扰动区钻进和坑道内钻进技术;地形复杂地区找矿,要解决一位多孔钻进技术,等等。另外,钻机、钻具、钻进工艺、钻孔技术设计、泥浆要求、人员培训都应在统筹考虑之列。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现代遥感技术、地球化学探矿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都大有用武之地。由于各种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约束,必须充分强调手段的适宜性和手段的有效组合。
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
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环节,可分为宏观战略组织层面和基础技术支撑层面。两者互为依存,共为一体。
(一)宏观战略组织形式
无论“走出去”开展境外找矿,还是老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都是新时期地质勘查工作的重大转折,面临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不是一个地勘单位、少数技术人员可以承担、能够有资金支持的。因此,需要统筹进行区域规划,突出重点开展勘查工作;需要联合各种技术力量,进行集团化作战;需要选择大型企业跟进,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区域规划、集团作战、大企业跟进”是新时期“整装勘查、深部找矿”的有效宏观战略组织形式。
历史上,我们曾经组织过多次的大规模勘查会战,短期内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部署、集中勘查。由于没有企业的跟进,勘查地质成果远离市场,成为呆矿。强调大企业跟进,是使勘查成果直面矿业市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集团作战不仅是地勘部门自身单位之间、技术专业之间的联合作战,更是地勘单位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联盟,是各自优势的互补。
(二)基础技术支撑组织形式
从技术角度看,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是建立符合局情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技术支撑体系的有效运转,实现找矿勘查的持续、平稳发展与重大突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宜着力于以下3个方面。
(1)调整组织结构,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物。以批准组建的“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中心”和将要组建的“有色金属深部找矿重点实验室”为载体,集结一批中青年地质人才,勾通地质勘查单位与地质科研院校、机构的联系,强化勘查生产与地质科研的结合,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并为领军人物提供创业的舞台。
(2)建立实现地质专家与地质找矿勘查项目结合的平台。在全局层面上,要有加强地质找矿的宏观布局、野外指导与综合研究职能平台。要建立地质专家档案信息库,有明确的结合要素条件,有明确目标要求,真正实施地质专家与地质找矿勘查项目的结合。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宏观布局,对局属重大地勘项目实施专家结合,有助于梳理思路、减少失误、快出成果、持续发展。关键是这个平台应当是实际的,而非形式的;是与找矿勘查工作紧密结合的,而非夸夸其谈的。
(3)优化物探队伍、打造核心技术。高精度、大延伸、有特色的物理探矿技术是深化地质认识,开展深部找矿、快速找矿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我局五队、七队曾是综合物化探队伍,有着辉煌的历史。由于人员、设备、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曾经辉煌的队伍落伍了,目前少有与人竞争的真正的核心技术。优化物探队伍、整合人员、装备,打造出适宜的、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是构建我局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一环。优化的物探队伍应当是一机构精干、设备先进、有地质思路的地物化人员合理搭配、有领军人物。一定要有自己的领军人物、找矿勘查专家,一定要珍惜、利用、保护好自己的领军人物和找矿勘查专家。
新时期找矿地质勘查有新的难点问题,有新的关键技术问题,需要有效的勘查组织。“整装勘查、深部找矿”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途径之一,需要广大地质勘查工作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习理论、实践勘查、感悟地质、提高境界;需要领导者深谋远虑、统筹规划、有效组织、正确指挥。河南有色地矿局地质找矿勘查事业一定会推向新高度,一定能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成果。
5.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属于省部级奖项吗
中国地质学会是于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其挂靠单位才是省部级,所以比省部级要低,非常遗憾。
6. 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的思考
柳玉虎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一、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
解放思想是领引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近年来地矿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但客观地讲,主要原因还在于外部政策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气候。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地勘单位内部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稳妥有余、创新不足等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必将阻碍有色地勘事业进一步大发展,不可能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因此,当前我们要大力倡导和树立以下4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有色地勘单位原来是中央部门直管的条条单位,与地方联系较少,相对比较封闭。属地化管理以来,虽然逐步有所改进,但封闭意识仍然较强,不愿或不会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打交道。所以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主动走出去,融入社会中去,重视与省政府主管部门、兄弟单位、市(县)部门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不能万事不求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应与各方面建立起一种双向互动、信任支持、互利共赢的正常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市场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像原来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等、靠、要,等政府拨事业费,靠政府给项目,向上级要政策、要优惠。我们必须主动去闯市场,开展工作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博击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效率意识。效率就是生命。任何部门、岗位、所有工作都必须任务明确,责任权利清楚,讲究投入和产出,讲究成本和效益,克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思想、不算经济账的马大哈现象。四是机遇意识。目前,我们吃皇粮、找矿自销、资金自用,是任何行业都没有的有利环境,可以说我们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的好政策时间不会太长,走向市场是迟早的事。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地勘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有近千家地勘单位,仅河南省就有40余家,同时国有矿山企业、民营矿业公司、国外矿业公司也都加入竞争行列。我们在队伍规模、技术力量上与地勘局系统有差距,在人缘、地缘等软环境上我们也比不上。如果我们抓住这几年的好机会,多找矿,找到好矿、大矿,就能够积累资金,储备矿权,获得声誉,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会在更有利的位置、更高的层次去参与竞争、去走向市场。否则,错过了好时机,我们就会失去主动权,就会被边缘化,可能会出现困难局面。
二、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是基础
我局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比例大,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目前全系统人员老化,技术人才出现断档现象,特别是专业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奇缺。这种状况很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和大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大规模的学习培训,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素质,从而为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一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和完善局党组中心组和队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全体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一致,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全省的工作大局,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失误和掉队。二要研究行业法律法规。这几年地勘行业改革力度比较大,出台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我们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积极学习,认真研究,主动应对,哪些是上级鼓励的、支持的,哪些是反对的、禁止的,工作的条件、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必须熟练掌握,否则就会走弯路,就会吃亏、碰壁。三要大力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每年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集中业务技术培训,请局内的拔尖人才讲课,请外单位的专家教授来授课,推广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传授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脱产或不脱产的形式继续学习深造,攻读高层次学位。另外,重视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内外各专业团体组织的培训班、交流会、研讨会等,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取长补缺。
三、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
一是调整队伍结构,整合技术力量,打造河南有色地勘“航母”。借鉴其他省局“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队伍结构调整模式,提升局宏观调控能力,克服我局技术力量分散,专业分布不平衡,形不成规模优势的现象。对局属单位管不了,管不好,不好管的事情,由局统一管理和协调,单位之间需要协调的由局协调,需要由局牵头统一组织的由局统一组织调控。在对外宣传、争取国家、省大的投资、大的项目时,应以局为整体出面。在队伍整合上,可以先从化验、测量、制图、物化探等各单位力量差别悬殊的部门开始,采取大并小、强吃弱的办法进行,待探索经验后铺开。二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劳动用工新机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路,对原在册职工,实行岗位聘任制,双向选择,能上能下。对新进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明确责权,能进能出。制定招聘和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各单位的增人计划指标应主要用于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招聘专业对口的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特殊情况可以采取先招聘进人,逐步解决编制的办法。同时,应考虑招聘生产一线急需的钻探工、采样工、化验工等技术工人,提高一线工作质量。三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人尽其才、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考核评价指标内容不在多,但方法要实用。对单位或单位负责人的考核,重点考核货币工作量、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职工工资收入、安全稳定等方面。对个人的评价,要从以学历资历为主转向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为主,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谁能干提拔谁,谁干得好就重用谁。四是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同情落后就是保护落后,就会打击先进,就会阻止进步。要在保障职工最低生活水平、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拉开职工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贡献多少拿多少。严格劳动纪律,该处罚的要处罚。设立找矿成果奖,对找矿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制定政策,对在专业杂志、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同志给予奖励,对于获得各级各层次奖励的科研成果、优秀论文、优秀报告的同志给予奖励。五是推进事企分体运行工作。局和各队﹙院﹚办的公司要逐步达到真正独立,按现代企业制度去运作,确实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真正按市场规律去办事,不能企事不分,挂企业的牌子,按事业单位性质运行。进入公司的人员也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否则没有压力,没有风险,就没有动力。
四、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突出地质找矿主业、干好政府财政项目是重点
地质找矿是我们的老本行,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由于我局实业相对处于起步阶段,辅业贡献率又较小,目前情况下,必须突出地质找矿主业,否则就是主次不分,捡芝麻丢西瓜。更何况,由于几十年的工作和努力,我局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也树立了我们的威信,奠定了我们今后工作的基础。在地质找矿工作中,集中精力干好中央地勘基金项目、国外风险勘查项目和省两权价款项目等政府财政投资项目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方面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市场上地勘项目减少,效益降低;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内需求和消费的政策,使财政支持地勘工作的力度加大,这一增一减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多争取政府财政项目。另一方面,干好政府财政项目对我们地勘单位长远发展有利。根据国家和省优惠政策,如果我们找矿效果好,可以申请工作延续,提高勘探程度,获得国家更多的财政投入;同时,如果具备开采条件,我们可以优先办理采矿权,为我们发展实业提供条件;另外,矿权转让的后期收益我们地勘单位也有一定比例的分成,能使我们获得长期收益,得到长远发展。所以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集中人才、物力和财力,多争取并干好政府财政支持的地勘项目。
五、开创地质找矿工作新局面,提高职工收入、构建和谐队伍是根本
一要转变机关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各级领导和机关的同志要多考虑基层及野外同志的艰辛和困难,多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搞好服务。二要搞好文化建设,多组织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要千方百计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收入水平。除了及时兑现国家政策允许的工资福利津补贴补外,通过局、队两级公司实体的运营,使入股的职工获得股金收益。同时,要加快东区有色地矿科技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进度,使职工得到实惠。支持各队挖掘老基地潜力,增加土地开发和物业方面的收入。四要关注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少数职工的实际困难。对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两地分居职工、病残职工,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单位的温暖,享受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成果。
7. 逐步改革和完善地质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取得地质找矿成果的新突破
张瑜麟 曹迪明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正在全国展开。这次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和继续;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地质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动地质工作根本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处在关键节点,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大讨论活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地质工作服务能力,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是本次活动的根本要求。“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要按照徐绍史部长“统一思想,聚焦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固有模式,使地质找矿工作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又服务于自身的改革发展”的要求。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找准各单位存在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体制与机制,以一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地矿行业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地勘行业的改革一直是有关各方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且地勘行业的改革也从未停止过,从地勘单位的建立开始,地勘单位就经历了多次分与合和不同归属的变化,尤其是工业部门的地勘单位更是如此,但是,地勘单位的事业体制并未进行根本的变革。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的改革才开始逐步进行,并于近几年开始实质性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但是,为何要对地勘单位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对地勘单位进行改革?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想法和说法,但是各方都应明白: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只是一种手段,稳定和谐地进行改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长期过程,而改革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地勘单位的活力、快出找矿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而地勘单位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本人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地勘单位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地勘单位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组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同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近50年来,为国家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人民的小康作出了国人公认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和向发达国家的迈进,以及全球对资源需求强度的大幅攀升,提高全国的资源保障程度,确保国民经济科学、稳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的重大问题。但是,地勘单位几十年的事业体制和工作机制及存在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地对地勘单位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并逐步给予完善和创新。
二、进一步明确地勘单位改革的目的
“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地勘单位的改革方向和有关措施,地勘单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确表述。特别是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进一步融入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资源型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观念进一步深入到地勘单位的日常各项工作中去,地勘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几年两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在取得良好地质找矿成果的同时,使得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强。但是,地勘单位的现有体制仍是制约地勘单位科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了各个部门关心的大事。但是,进一步明确对地勘单位改革的目的,是制定科学、适用的改革方案的基础,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
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有利于地勘单位找大矿、快出成果,从而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其次,地勘行业历史长,在过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欠账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正视地勘单位存在的基础薄弱、欠账过多、经营性资产少、离退休老人多、工作岗位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人才青黄不接等历史遗留问题,尽快出台各项有关政策,帮助地勘单位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地勘单位尽快得以和谐与稳定,为地勘单位体制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通过改革,使地勘单位尽快变成一支技术装备精量、人员精干高效、能打硬仗、充满活力与工作激情的队伍,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从而为快出地质找矿成果奠定基础;第四,要明确对地勘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五,要认识到地勘单位的特殊性,地勘单位是一个从事特殊工作的事业单位,它是一个以事业单位性质获取政府资金支持,而为政府进行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极具探索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这种工作具有较大的超前性、不确定性和长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规划和计划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单位虽然是一个事业单位,但它确有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特点,它是一个事业型的生产和科研探索单位,它不像其他企业一样可以按设计和生产周期生产出预期的产品,获得预期的利润,更不像纯事业单位一样,只进行事业费用的消耗,而没有具体的产品。地勘单位在消耗国家事业费用的同时,也在为国家生产着产品———地质报告,这种产品有的有地质资源储量,有的没有地质资源储量,但是,都是一种有形的地质成果。因而,地质勘查单位具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三、稳步和谐、循序渐进地推进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与完善
进行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与完善,必须全面认识和熟悉地勘单位的成长历史和地勘行业的特殊性及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差别。这些特殊性和特殊问题决定了地勘行业的体制改革不可操之过急,而要稳步和谐、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汪明部长“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座谈会暨地勘行业先进集体和优秀找矿项目表彰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遵照“对地勘单位主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也就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因此,地勘单位改革主要就应围绕这个核心而开展”的指示,可以按照以下模式对地勘行业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单位与事业性地质工作单位分开运行
(1)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公益性地质队伍完全从事政府下达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其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分别列为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之中;项目经费则按实际工作量核定,分别由两级财政列支,确保公益性地质队伍的高效运行。对公益性地质队伍提交的各项成果,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地形测绘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成果,要在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尽快向全社会公开,提高其成果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公益性地质成果公开化、公众化、服务社会化。
(2)对从事事业性地质工作的单位,要做到以事业费用来保证队伍的稳定和运行,以企业化管理的机制来搞活地勘单位,增强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事业性地勘单位在现阶段可首先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运行,在保持“人员事业身份不变、事业编制不变、财政拨款政策不变、管理和归属不变”的“四不变”基础上,以事业单位的性质承担政府非公益性的各类有关项目,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等方面主力军的作用,确保各类政府项目成果的高质量提交,为缓解资源瓶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借助有限的事业费用和政府项目费用,来保持事业性地勘单位的正常运行,达到长期稳定队伍、用事业身份来吸引和留住人才、逐步打好经济基础、进而为推动企业化改革做好准备的目的。
在做好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企业经营和企业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探索,首先,鼓励事业性地勘单位积极以企业化的机制去承担各类商业性工作项目,在为社会、为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各项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弥补事业费用不足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单位经济实力增强、机制的激活、人才的良性流动和企业经营及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的目的;其次,鼓励事业单位发挥自身的高新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进一步拉长地勘行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向矿业开发的采、选、冶和地基施工、建筑、地下无损探测、高精度测绘等产业延深,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而且,同行业的经验、许多矿业公司的成功运作都表明,走探采一体化和大企业集团联合勘查开发的路子,才是地勘单位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储备各类人才、锻炼市场队伍、探索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为地勘单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单位的各项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够平稳推进。因此,对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要给予优先解决和考虑,对改革中所需的各项优惠政策要给予大力支持。
(1)允许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成立的企业性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和地质勘查资质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单位的人才在保留事业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在两个单位间互为所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热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从而对事业型地勘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管理进行探索和尝试。
(2)将探矿权优先配置给地勘单位,是快出地质成果的基础。考虑到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和事业单位性质,在探矿权招、拍、挂出让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矿权出让计划内,首先,按照地勘单位优先的原则,由各地勘单位优先获取探矿权,对地勘单位申请的探矿权优先给予批准;然后,再面向社会进行招、拍、挂。
(3)对国有地勘单位及其公司拥有的矿业权,按照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尽可能创造宽松条件,支持其拥有的矿业权保值和增值。
(4)对地勘单位提交的地质成果报告,优先由地勘单位在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进行采矿和开发工作;对国有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优先开发,各地市、县政府给予支持;凡由政府转让开发的,勘查单位按照不同矿种和矿床规模享有20%~30%的利润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费用可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协商回收。
(5)对国有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取得的找矿成果,由省政府按照不同矿种和矿床规模给予地勘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一定数额的奖励。
(6)尽快出台具体办法或允许各地勘单位建立和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允许地勘单位和职工投资政府和国家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和风险找矿及矿业开发,进一步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服务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稳定地质人才队伍。
(7)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地勘单位解决基地水、电、气、暖、路等管网老化改造和亟待增容的历史遗留问题,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8)针对地勘行业存在的地质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矿产勘查逐年萎缩;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科技研究工作薄弱,地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削弱,基层和第一线地质专业人员缺乏,地质工作出现人才断层等问题。政府一要在原有事业费用拨款方法的基础上,逐年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投资带动地质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质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强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规划管理,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结构调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建立健全矿业权信息公开、评估、交易等制度和规则,尽量降低地勘单位作为矿业权人一级市场的资金成本和风险;三要加大矿业权市场秩序整顿,优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四要加强地质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制度,从而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吃苦耐劳、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技术骨干队伍。
(9)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及其对地勘工作的影响,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地勘单位和企业、金融部门联合,积极走出国门,进行矿权收购和资源性企业的收购及联合勘查工作,为今后经济形势的好转及保障国内资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8. 矿区及外围找矿成效显著
本次对抱伦金矿区及外围48km2范围内金矿进行了初步预测评价工作,开展了1:1万地质填图、1:2000地质填图、1:1万土壤测量、自然a卡测量、壤中汞气测量、槽探、坑探、钻探等地质工作,并对海南岛西南部3600km2范围内开展地质遥感解译和找矿前景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找矿成果:
1)通过钻探工程揭露,进一步控制了已知的V4-1、V4-2和V2-1矿体外,新发现V4-3、V4-4、V4-5、V4-6矿体,基本查明区内31条金矿(化)体的分布、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及矿石品位特征。研究表明,金矿脉赋存于NNW向含矿构造破碎带中。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多呈脉状、似透镜状、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含矿破碎带基本一致,走向一般为325°~355°,倾向SWW,局部NEE,倾角一般65°~85°,个别矿体(V13-1)走向为23°~25°,倾向NWW,倾角65°~83°。矿体长度一般为70~1240m,厚度为0.20~7.84m,厚度变化系数10%~102%,属于稳定—不稳定类型。矿体平均品位1.07~29.30g/t,个别为98.05g/t(V1-7),单样最高品位为282.70g/t(V1-3),品位变化系数为9%~193%,属于均匀—很不均匀类型。矿体向S侧伏,可能与花岗岩与地层的接触界面一致,侧伏角45°~50°。
2)通过工程揭露新发现隐伏矿体4条,新增资源量6276kg;结合前期资源量估算结果,对圈定的31条矿(化)体中的21条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求得(333+3341)金资源量80186kg,其中333资源量22259kg,3341资源量57927kg。单矿体规模较大的V1-3,其(333+3341)金资源量为25659kg,占研究区(333+3341)金总资源量的32%,其中333和3341金资源量分别为8041kg和17618kg,分别占研究区(333+3341)金总资源量的10%和22%。抱伦金矿床(333+3341)资源量达到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远景规模,且随着找矿验证工作的深入,可望达到超大型金矿床远景规模。
3)研究区Ⅰ号脉带自开发以来,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2002年6年中,黄金生产产值达2.5亿元,企业税后利润达3000万元,向当地政府和税务部门上缴各种税费约5000万元。该矿山已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抱伦金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创海南省在勘查中进行开发的集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的先河,也为海南省矿业开发企业闯出了一条新路,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9. 找矿奖的级别
地质矿产部1983年2月18日 地劳〔1983〕69号公布了地质找矿奖励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激励广大地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地质找矿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交更多、多好的矿产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质找矿奖即工业矿床的发现奖,包括荣誉奖和物质奖,属一次性奖励。奖励直接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矿床的各类地质科学技术人员及其他有功人员。凡部所属单位的集体或个人,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均可给予奖励。
工业矿床,包括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含燃料矿床)、石油、天燃气、地下水、地下热能等资源。
第三条 凡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作出下述成绩之一者,均可申请奖励。
1.首先发现和评价有开采价值的金属或非金属矿床(以下简称矿床)、油气田、地热田、地下水源地(以下筒称水源地);
2.在已作过评价的矿床、油气田、地热田、水源地,发现了新的工业矿体或扩大了已知矿床规模,增加的储量相当于小型、中型或大型者。
3.在矿床、油气田、地热田、水源地综合评价后,发现了新矿种(有益组分)或新用途,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储量。
第四条 奖励等级和条件。根据矿床规模、国民经济意义、工作难度,分别确定奖励等级和条件。
一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一等奖。
1.经工作证实完全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急缺、贵重、重点矿种的大型工业矿床;
2.在含油、气远景区找到大型油、气田,或获得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工业油、气流井;
3.在地热活动区,找到可供开发的大型地热田,经过工业试生产,地热生产井的流量、温度、压力稳定;
4.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为国家重点项目或严重缺水城市查明大型水源地。
二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二等奖。
1.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性急缺、贵重、重点矿种的大型工业矿床;完全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急缺、贵重、重点矿种的中型工业矿床;
2.在新区找到中型油、气田,或有重大意义的高产的工业油、气流井;
3.在地热异常区,找到可供开发的中型地热田,经过利用,地热井的流量、温度、压力稳定;
4.在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区,为国家重点项目或缺水城市查明大型水源地; 三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三等奖。
1.经工作证实符合国家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地区性短缺、重点矿种的中型工业矿床和一般矿种的大型工业矿床;
2.在远景区找到小型油、气田,或获得中高产的工业油、气流井;
3.在地热异常区,找到可供开采的小型地热田,经过利用,地热井的流量、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4.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为国家和地方一般建设项目或严重缺水城市查明中型水源地;
四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四等奖。
1.经工作证实,完全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性短缺、重点矿种的小型工业矿床和一般矿种的中型工业矿床;
2.在油、气普查工作中发现具有指导意义的油、气显示井;
3.在有价值的天然温泉附近,经过勘探可以扩大流量一倍以上,利用后,温度、水头比较稳定;
4.在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区为国家和地方一般建设项目源地、严重缺水地区的小型水源地,或新发现有医疗和饮用价值的矿泉。
第五条 奖励标准:
一等奖 授予奖章 奖金20,00030,000元
二等奖 授予奖章 奖金10,00020,000元
三等奖 授予奖章 奖金5,00010,000元
四等奖 授予奖章 奖金2,0005,000元
凡获得地质矿产部一至四等找矿奖项目的有重大贡献的个人,根据贡献大小分别记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发给立功证书。对两次获得一等找矿奖记一等功者,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三次以上者,授予功勋地质找矿者的称号。有关记载立功证书和称号的副本装入本人档案。
第六条 地质找矿奖励工作应在矿床、油气田、地热田、水源地规模及工业价值已经肯定,工作程度做到详查或地热田、水源地详勘阶段并在提交地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其报告由有关专业司局、省地质局(处)、指挥部审查批准。
第七条 凡申报地质找矿奖者应填报如下附表:
1.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奖申报表,并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附图)。
2.工业矿床调查历史登记表。该表从发现矿点、油气、地热构造和水源开始,物化探异常从验证见矿开始即应登记,前后有几个单位协同工作的,由地质找矿最终工作单位负责登记。
3.记功人员申报表。
第八条 地质找矿奖实行由部和省地质局(处)、指挥部两级分别进行奖励,即一等奖励及其记功人员由部进行;二、三、四等奖励及其记功人员由省地质局(处)、指挥部进行;直属单位的二、三、四等奖及其记功人员由有关专业司、局进行。后两类报部备案。奖金分配:一等奖由部主管司、局与有关省地质局(处)、指挥部协商提出分配方案,二、三、四等奖由省地质局(处)、指挥部和有关专业司、局召集有关单位协商提出分配方案。
第九条 申报程序由申报地质找矿奖的单位(记功集体或个人)填写找矿奖申报表、记功人员申报表(一式三份),经本单位评审,确认无误,提出奖励和记功等级,签名盖章后上报省地质局(处)、指挥部、专业司、局。申报一等奖的项目应由省地质局(处)、指挥部、专业司、局评审同意后报部审批。
第十条 地质找矿奖的评审奖励,每年进行一次,对各单位申报请奖项目,由各级主管业务单位提出初审意见。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由部(主管司、局)、省地质局(处),指挥部两级组织找矿奖评审小组负责评审,由部、地质局(处)或指挥部两级批准。各省地质局(处)、指挥部、专业司、局向部请奖项目,应于上半年报部。
第十一条 对地质找矿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应予多奖,一般每人不低于本项找矿奖金总额的10%。其余奖金的大部分(6070%)应奖给直接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的各类有功的地质科学技术人员;奖金的另一部分(3040%)奖给对地质找矿直接有关的其他人员。找矿集体所得奖金,应按照个人贡献大小合理分配。未找到矿的分队、小组或提供劳务的单位,不应分享找矿奖金。
第十二条 地质找矿奖的奖金,由部、省地质局(处),指挥部生产发展基金中列支。
第十三条 对于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包括找到特别巨大的工业矿床,可以在上述规定的奖金标准以外,另定奖励或向国家申报奖励。
第十四条 对于有弄虚作假的集体和个人,经查明属实者,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对于一九八○年评功授奖大会以后所取得的地质成果,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可以申报奖励。各单位现行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改按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地质矿产部。
附: 1.地质找矿奖申报表
2.工业矿床调查历史登记表
3.记功人员申报表
4.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及国家急缺、贵重、重点矿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