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新东西、新事物,“创”就是造,即把这个新东西、新事物创造出来.然而,“新”这个字很有讲究,意义大不相同:一个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是一个“新”;另一个人在奥运会
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也是一个“新”,但这两个“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新”有大小、高低之分,本文讨论的创新,是指大的、高水平的创新.
科研选题的三个原则
第一,意义要重大.
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有些人没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点经费,能做点研究,发表一些文章,有个职称,也就满足了.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得能分清什么是大事,是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
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和难题.是否该选这样的问题来做呢?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科学院、在重点大学、在重点实验室,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但就多数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里钻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条件有限,这就应避开那些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选那些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太热的地方挤不进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视.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
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术条件,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有一点要提出来讨论:离开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条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要总想着自己条件差,成不了什么气候,应相信,智慧和勤奋能弥补条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个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科研创新的三个途径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注意到,科研创新不外乎三个途径: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
第一,材料新.
使用新材料必有新发现.在遗传学发展史上,Mendel用豌豆作材料研究遗传开创了遗传学,而Morgan则改用果蝇.从豌豆到果蝇,跨度非同寻常,这个新材料用的巧,让M
organ 开创了细胞遗传学,将遗传学推向一个高峰.而后, Beadle
改用红色面包霉研究遗传,开创了生化遗传学.后来的人进一步改用细菌和病毒研究遗传,一次又一次将遗传学刷新.所以,使用新材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创新方法.但因为是新材料,别人未曾研究过,自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研究者的智慧提出了考验.
第二,方法新.
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设计和创造.使用新材料时,原有的方法可能不适用,研究者就需要先有一次方法的创新,上面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材料都伴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移植和借用.在遗传学的早期,人们采用杂交的方法;后来,将细胞学引入,带来遗传学的第一次革命;进一步引入化学方法,将遗传学向分子水平提升……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与新方法相伴.然而,新方法并非无中生有和从天而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改制而成,因此,研究者要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第三,思路新.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主要是大学的任务,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人才,即创新能力较强的人.笔者认为,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大学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为重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大学重视基本概念和内容深度,这不错,但还应该充分突出“新”,即尽可能介绍新进展和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新就会让学生守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依赖教材,而是不断到文献中去寻找新材料.在突出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即从学科出发,力求结构的完整性,各个层面都不能缺.现在有一种偏向:重现代,轻传统,以高深为荣,将基础扔掉,这是很有害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改陈述为分析.笔者曾提出“分析式教学法”这一设想,以取代传统的“启发式”.启发是一种浅层的分析,适用于中小学;分析则是一种深层的启发,应为大学所用.采用分析式教学,重在交待来龙去脉,以形成一条思想路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
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革新,以达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养的目的.目前,各个大学竞争激烈,特别注重教师的研究创新,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总之,创新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还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⑵ 培育成果搭配对吗
收获,检验更好吧。成果是做过的某事的结果,不是果实。
⑶ 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能力如何培养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
⑷ 万能细胞的成果培育
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11月20日分别发表论文,宣布成功把普通的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了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新型“万能细胞”。这——被学界称为生物科学“里程碑”的重大突破,有望帮助科学家绕过克隆技术的伦理、道德纷争,为医学应用打开大门。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和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两个独立研究小组20日分别在美国《科学》杂志和《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同一研究成果的报告,并将分别获得专利。两个研究小组都是从人体中提取了一种名为“纤维原细胞”的皮肤细胞,然后向其中植入4种新基因,从而制造出一种名为IPS的细胞,它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功能,能够最终培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
所不同的是,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的“纤维原细胞”来自一名新生儿的阴茎包皮,而由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则是从一名36岁女性的脸部提取的细胞。
不过,美日两个研究小组都表示,目前人工培育出的“万能细胞”还不能用于人类,因为他们在植入“重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这种病毒可能导致基因变异,有引发肿瘤等副作用。
⑸ 人才培养成果的英文
教师要以身作则
用圣贤教诲教育下一代
做人先于做事
⑹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的成果简介
一、正确认识“倾听”,形成“倾听”氛围。 当今的孩子,每一位都是家庭的中心,家庭中常常是大人围着孩子转。因此,很多学生从出生到学龄期,没有人对他提出“倾听”这一要求。或者说父母会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而在生活中很少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这就造成孩子内心对“倾听”缺少足够的认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一)让倾听成为一种道德修养。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表现欲太强,只注重自己的表现,而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发言。我们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认真的倾听,首先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 首先,我从道德修养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我常常对学生说:“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会认真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还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引导孩子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的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才能关心欣赏别人,人际关系就会更融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老师想和善于倾听的同学交朋友。”很多孩子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由于长久形成的习惯难以一下子改掉,他们往往还会不由自主地打断别人的话,对此,我习惯采用眼神与这样的孩子沟通,制止插话的孩子,这样既不损伤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发言。 (二)把倾听看作一种学习能力。 倾听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常常对学生说:会倾听的人才会学习,只有听清了别人的观点,才能集众所长成为最棒的人。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认真倾听。所以,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细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 1、倾听时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 2、倾听时不打断对方的话,把对方的话听完; 3、集中注意力聆听,要能听懂对方的意思,并能与自己的观点比较,等对方说完后再提出问题,或纠正错误。 伴随着明确的要求,孩子们会在课堂上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他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因为老师讲课时,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老师。”“老师真高兴,我们大家都认真倾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 “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因为你刚才边听边进行了思考!”……不断地意识强化,使学生慢慢地在心中将“倾听”与“学习能力”画上了等号,一种关注“倾听”的群体氛围悄然在班级中形成。 二、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与表达和交流能力不同的是,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于文字,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形成于声音,而倾听能力却没有独立的物质外壳,似乎难以捕捉,这就为其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倾听”虽无形,却往往交融于口头表达和各种交流活动之中,借助“倾听“的这一特点,我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活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有时,我给学生设计互动练习,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比如:学完了表内乘法,我在班上组织“乘法口诀连连看”游戏,我先出题,任意挑选学生回答。然后这个同学再当小老师出题,他再挑选同学回答,如此连续提问下去,5分钟后,没有被卡住的小组给予加分鼓励。 有时候,课堂上有噪音的时候,有些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结果噪音反而更大。针对此情况,我与孩子们交流:“噪音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老师大声喊叫着讲课,那其实就是噪音。老师对为大家带来噪音这件事深感愧疚,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倾听,为老师提供安静的环境,让老师用优美的声音讲课。”孩子们是纯真善良的,我真心与其交谈,他们也真情回报,接下来的课堂就安静了很多。 我把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当成我的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来完成。倾听的前提是守纪,有时候,我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引导学生做守纪的孩子。比如,听着走廊里别的班嘈杂的站队声,我抓住时机开展5分钟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在议论别人的过程中认识到:吵吵闹闹很不文明,不是优秀的学生。认识到这个道理,一些不太守纪的孩子对自己的言行就有了些收敛。 (二)评价——促进倾听能力形成 任何一种情况下,评价做得好,都会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秘密武器!在小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中同样如此。 1、即时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行为倾向。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既“诱”又“哄”就是不奏效,学生还是各顾各,课堂犹如一盘散沙。就如前面提到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课堂评价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了不起!”“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是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设立“认真倾听小标兵”,形成长效培养机制。 全班有60名同学,我就制作了60张“认真倾听小标兵”卡片,对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同学,发放卡片予以表扬。每节课开始,我先统计已经成为“认真倾听小标兵”的同学人数,感谢他们的优秀表现,激励他们别辜负自己的称号。然后鼓励还没成为“认真倾听小标兵”的同学争取本节课荣获标兵卡。一个阶段过后,班级慢慢安静了下来,随意插话的人明显少了,对还没成为“认真倾听小标兵”的同学,我采取个别谈话激励的方式促进其转变。 (三)问题——展示学生倾听成果 我们要设计问题让学生交流倾听的成果。如“谁听懂了他的意思?请你来解释一下。”“刚才某某是这样想的,与他想法差不多的有吗?”“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对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地方需要问的吗?”“你能把他说的话复述一遍吗?”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在解读伙伴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意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完善,从而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学生的成长需要倾听伙伴的声音、解读伙伴的见解,需要相互交流、互相评价,需要经历从浑沌到清晰的过程,经历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因此,为学生创设倾听、解读、交流的机会和学习氛围,是学生所需要的帮助。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我们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种艺术,使孩子们爱听乐于参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每节课都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使学生有效地听讲,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⑺ 培养下属成果怎么写
培养下属成果,怎么写?培养下属应该上级对下属对他以身作则的教育帮她,这样才能把下属培养成一个有未来的好同志
⑻ 教学成果奖 如何培养人 怎样培养人
乍听起来这个问题有些滑稽,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每天都忙碌于培养人的工作,难道不知道?的确,虽然如此,我们确实不很明确。大话教育者比比皆是,头头是道,成果累累,但是即使在偌大的互联网上也很少找到我们究竟应该的经典之说,可见人们对它的探索与思考是多么欠缺。如此重大而严肃的问题足以是一个重点课题,为什么人们缺乏思考和研究呢?人们在有意回避还是有所不知?如果是有意回避那么在教育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我们的努力还算得上有目的性吗?如果有所不知那么我们每天的忙碌还有意义吗?
多年来,正因为我们始终不清楚也不愿意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所以导致了我们在培养人方面诸多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明确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清楚如何培养,那么我们所要培养的人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在培养人之前我们对的问题应该有认真的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肤浅的认为:
首先,我们要尊重教育科学。尊重教育科学首先体现在遵从教育规律上,即教育方略要符合教育法规和教育原则;教育行为要符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其次,我们要尊重生命科学。尊重生命科学首先要尊重生命个体、以人为本,遵从生命个体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不违背规律伤及生命个体实施教育行为。
第三,我们要尊重人文科学。注入人文关怀、体现教育公平、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减少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承意识,增加情感教育成分,提升师生情商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