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五年中国发展新成就有哪些
1、载人航天
2017年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近几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㈡ 我国最新科技发展成就是什么
生命科技领域: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空间科技领域:
1.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信息科技领域:
1.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科技领域: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分类可能不大准确,但内容应该没问题。
㈢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
1、在大型建筑方面,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我国长江第一桥;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2、在核工业和核技术方面,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3、在航天技术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成功发射了多种性能的人造地球卫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实验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4、在生命科学方面,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获得成功,21世纪又研究发现了SARS病原体。
5、在物理学研究方面,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在纳米技术材料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功。
6、在水利枢纽工程方面,1989年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21世纪初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也基本建成并开始并网发电。
7、在电脑研究方面,1997年每秒钟能运算100亿次的“银河—II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8、在农业科学方面,1937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国家,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贡献。
㈣ 新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发展历程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是
新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发展历程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旗帜、把握主题、谋篇布局、总结经验、攻坚克难、兴党强国、奠基伟业,进行了划时代的实践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探究中国面对的现实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中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了一大步。
(4)发展了最新成果扩展阅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理论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面貌,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引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积累了新经验。
㈤ 中国十九大召开前的五年里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吸引大批民众参观。成就展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摄影:韩基韬
国际在线专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俄罗斯媒体对此高度关注。俄媒称,中国在经济、反腐、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发展态势令许多国家羡慕。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将深化这些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阶段,为下一个五年指路。
《星火》周刊 报道,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成功消除了极端贫困,还稳固地确立了全球生产大国的地位。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在海外投资、发展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产业,这些都使中国在当前困难的国际形势下仍保持积极的发展态势,令许多国家羡慕。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报道还称,五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的重拳反腐行动。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一批“大老虎”被绳之以法,反腐效果显著。而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前,中国的反腐斗争丝毫未见削弱。另外,“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在规范党员的行为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报道称,中国重视“首脑外交”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进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中共十九大后这个特点不会变,中国将努力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报道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外交室副主任李勇慧的话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保持延续性的同时,进行了理念、制度和实践上的创新,核心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总特点是突出首脑外交的作用,同时抓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中共十九大后这个特点不会变,而且还将切实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努力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深化改革创造和维护良好、有利的国际地区环境。
报道指出,中俄两国关系将会更加巩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在国际事务上战略协作更加突出,尤其在亚太地区的相互战略配合会不断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减弱,只会更加巩固和深化。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 报道了五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自2012年起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占据领先阵地,在一些方向上跻身全球领导者行列。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中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另外,中国还在积极进行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建立数字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加工工业领域向全面自动化过渡等等。
报道指出,中国共产党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自己是中国社会的引导力量。中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稳步跻身世界领导者行列,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如此多的成就将令中国领导人充满信心,为中共十九大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㈥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你认为其增长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增长原因是:科学技术冲击、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金融冲击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
2、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
3、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5、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㈦ 中国迅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角度畅谈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中国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其次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示范和榜样作用。
㈧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㈨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成就
1、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同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称,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3、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56年,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负责导弹的研制工作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5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
1965年,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被统一纳入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范围之内。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难关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4、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
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进行了纪实报道。
5、中国首次登上了月球的背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6、全世界最高的五轴摩天轮—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轮,位于山东潍坊,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无轴摩天轮。有别于传统的有轴摩天轮,渤海之眼摩天轮中间没有任何支撑,运行时轮盘不转动,轿厢自带行走机构,通过轨道沿轮盘转动。
7、墨子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
㈩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是什么
1、坚定不复移贯彻新发展制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4、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
5、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6、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7、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8、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
9、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