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果展示与展示的成果一样吗
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 成果展示侧重于展示 展示的成果侧重于成果 重点不一致 所以是不相同的
B. 蔡方鹿的成果展示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完成108万字),经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09年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该国家项目经修改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册,135万字)。
二、个人著作:
《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台北:中华道统出版社,199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订版,2003)
《朱熹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宋明理学心性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
《儒学——传统与现代化》(韩国首尔:曙光出版社,1999)
《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及其哲学》(成都:巴蜀书社,1991)
《魏了翁评传》(成都:巴蜀书社,1993)
《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
《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等13部。
三、合著:
《廖平学术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实用周易详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等10余部。
四、主编:
《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两主编之第二主编)、《首届张栻学术讨论会专辑》(成都:《天府新论》1992年第2期,三主编之第二主编)、《儒家德治思想探讨》(北京:线装书局,2003,第一主编)《新视野 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主编)、《经学与中国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主编)、《书院与理学》(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主编)、《存古尊经 观澜明变》(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与郭齐勇共同主编,第二主编)、《蜀学与中国哲学》(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主编)等8部。
等7部。
五、学术论文:
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学术月刊》、《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孔孟月刊》(台湾)、《中华文化月刊》(台湾)、《鹅湖月刊》(台湾)、《宗教哲学》(台湾)、《经学研究论丛》(台湾)、《退溪学论丛》(韩国)、《南洋学报》(新加坡)、《人文中国》学报(香港)、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在海外发表3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专题全文转载40余篇。
六、获奖情况:
上述成果中,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七、学术会议活动:
策划、主办召开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六次:
“首届张栻学术讨论会”(四川·绵竹,1991);
“儒家德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都江堰,2002);
“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成都·川师大,2005);
“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都·川师大,2008)。
“纪念鹤山书院创建800周年国际论坛暨宋明理学与东方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蒲江,2010)。”
应邀二十多次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从事讲学和学术交流。
C. 毕业论文成果展示是什么意思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专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属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D. 成果展示最佳方法
要看是什么内容,像我的话,有的用录像(参观茶叶厂),或者是用板报(大纸板做出的研究结果)
或者是用幻灯片,让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成果。还有的是用自己做的宣传册,还有的就是现场展示(茶艺的整个过程)。
E. 成果展示形式有哪些
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和展板等等多种方式。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论文、报告、著作、专利、产品。大家在前期申报课题的时候,预期成果撰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尽可能填写比较有把握的课题成果,要不就不要写。另外数量上若是对课题研究有信息可以写明成果数量反之,可以不用写。
因为前期你所写出的预期研究成果,在后期结题时若是没有完成,可以会判断为结题失败。
除了上述小编提及到的课题成果呈现的形式之外,不常用的还有:
经验总结报告政策咨询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课例视频、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文献综述、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工具书、正式出版的教材或编著、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等。
F. 班级特色成果的展示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一、班主任汇报班级特色创建过程(约3分钟)
班级特色名称、创建理念、预设目标、创建措施、成果展示等。
(汇报材料见附录1。)
二、班级特色宣传展览(10分钟)
1、阐释班级精神文化
班主任以ppt方式阐释班级管理宗旨及理念、班级管理定位及班级目标等。出示班训、班徽、班级报纸、班级博客、主题班会、教师博客等。
班级管理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班级管理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之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定位:“以人治人的经验管理”和“以法治人的科学管理”均已不能适应班级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以文治人的文化管理”才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目标:文化育人,培养自主发展的学生。
班级价值观:教师价值观体现为:为学生服务,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学生。学生价值观体现为:我自信、我快乐、我成长,我是班级的主人。
总之,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管理的魂之所在,立足于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分别在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几方面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了践行和补充,选择并坚持了一条“魂本相依,文化育人”的道路,在初步形成班级特色的同时,为形成班级品牌和班级文化管理模式做了尝试和探索。
2、参观班级物质文化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班级环境的创设,讲解员同时进行班级文化讲解。
(解说词见附录2)
3、解读班级制度文化
学生分别介绍班级的规章制度、选举制度、评优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等。(打印,学生介绍)
4、展示班级行为文化
以展板的形式回顾班级开展过的各项活动,并附活动宗旨、活动介绍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活动感言等各种文字资料与活动照片。如主题班会、班级特色活动、班级报纸、班级博客等。
注:展牌的文字资料与插图均由学生书写,以展现学生的绘画、书法风采。
三、班级特色成果展示(约3分钟)
利用展牌的形式,从班级成长、学生成长、教师成长三个方面展示创建成果,同时,讲解员配以解说:
班级成长: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发表的作品,班级电子报纸《静听花开》期刊汇总。
学生成长:班级成员获得的个人荣誉,发表的作品、所获奖项,班级博客对学生成长在各方面的影响。
教师成长:教师个人成果集、教师博客、教师所获荣誉奖项等。
G. 实践活动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么
实践活动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和展板等等多种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7)出成果展示扩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
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H. 如何将QC成果展示出来
用展牌把每周(天)的成果用直方图表示出来,这样能跟之前的对比。让人一目了然……人家来看就知道你们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