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蚂蚁和什么得到启示作文450字
蚂蚁,大家都耳熟能详吧?从蚂蚁这小小的生物中,我却能学到许许多多。
小时候,我在婆婆家玩。婆婆家院子水泥地上总有几只蚂蚁。我拿来小水壶对地上的蚂蚁洒水。当时的我以为蚂蚁会被淹死。谁知,小小蚂蚁竟努力的划起水来,直到上岸为止。这下我可不高兴啦!拧开盖子把一壶水浇向蚂蚁。正当我为自己的“成果”高兴时,蚂蚁们聚在一起,送同伴出“洪水”,把自己留在“洪水”之中。这下我愣住了。蚂蚁的勇敢和团结、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我心中树立起了榜样。还记得我们四年级学的《生命的壮歌》吗?其中的蚂蚁们也有这团结、勇于奉献的精神呀!“蚂蚁搬家”想必许多人都见过。蚂蚁们之所以能搬起比它们重几十倍的东西,是应为蚂蚁们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即使是能力相当的同伴,它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帮忙。蚂蚁也是“立刻派”。每每入夏,蚂蚁们就忙了起来。它们不会“冬天的事儿深秋做”。有些人还不如蚂蚁,什么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到了最后来发愁:“呀!这个事我忘了做,那个忘了写……”看来,我们也要做“立刻派”的一员呢!有个谚语是这么说的:“蚂蚁撼大树——自不量力”。也许那一天,撼大树再也不是蚂蚁们的梦想了。
蚂蚁,小小生物就给了我很多启示。这些启示,也教了我许多做人的真谛。
㈡ 蚂蚁是如何进行群体行动的
人们对蚂蚁的印象大概往往都是这样的:终日忙忙碌碌地寻找食物。蚂蚁给人的这种印象恰好反映了动物、特别是低等动物的行为目的。它们把毕生的精力几乎都放到了与生存紧密相关的摄食活动上。
在昆虫世界里,与摄食相联系的行为多半是本能行为,蚂蚁也不例外。蚂蚁的摄食行为正表现了它天生所具有的本领。
蚂蚁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蚂蚁,摄食方式也不相同。有一种生活在北部非洲的蚂蚁,是典型的单独收集食物的蚂蚁,每天早晨,蚁巢中的蚂蚁纷纷出动,各奔东西。它们之间从不合作,总是自己干自己的。这种蚂蚁收集的对象多半是植物的种子和腐烂的动物尸体。总之,它们的注意力都放在细小的、不活动的、能够由一只蚂蚁搬运的食物上。
另一种蚂蚁在收集食物时则表现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当一只工蚁在巢外发现一个比较大的、不能活动的食物时,它就回到巢中,并从嘴里吐出一点儿食物给其他成员,然后它就在巢中转圈并抬起身体,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作为信号。这时,另一只工蚁会靠近它,并接触它的身体,于是后一只工蚁就跟着前一只工蚁,一路爬向需要搬运的食物处。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蚂蚁只组成两个个体的合作小组来搬运食物。
第三类蚂蚁是一种群体合作的蚂蚁。有一种生活在森林中的蚂蚁,总是成群结队地出动寻找食物。一般是走在“队伍”的边缘或前缘的兵蚁先发现猎物。猎物通常是活着的昆虫,它能够抵御少量几只蚂蚁的进攻,兵蚁发现它之后,立刻向浩浩荡荡的工蚁大军主体释放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吸引了许多工蚁向昆虫所在的地方爬去。不久,这些工蚁齐心协力肢解了这只昆虫,然后把它运回巢穴中。
与这种蚂蚁相似的另一种蚂蚁是美国南部以及中国部分地区的蚂蚁。它们采取向捕食动物不断增兵的方法,有时可捕获到相当大的昆虫。捕食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当一只蚂蚁发现了偶然接近它们的势力范围的昆虫后,立即跑回巢穴,并释放出化学物质信号。这种物质的气味在两分钟之内便消失。被化学物质信号所吸引的工蚁们迅速地爬出巢穴口,沿着信号指示的方向爬去。如果这种工蚁发现眼前这只昆虫在各方面对于它们都合适的话,便都迅速地回到巢穴中,释放更多的化学物质,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工蚁去参加它们的工作。就这样,不断的有蚂蚁返回巢穴内传递信息,从而使更多的蚂蚁来增援“前线”。
活着的昆虫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移动它原来的位置,那么增援的工蚁们怎样根据所获得的信号来寻找猎物所在地呢?科学家们是这样解释的:工蚁回到巢穴中释放的化学物质消退得很快,以至于不可能精确地指出猎物所在的位置,而增援的工蚁们也没有十分精确的行动方向,恰好使得它们只能在某一区域内分散搜寻目标。于是,它们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向猎物靠拢,使猎物无法逃脱。
蚂蚁的群体像人类社会一样,有不同的分工,个体之间又有协调的合作。实际上,蚂蚁这些行为,或单独收集食物,或群体合作捕食猎物,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演化出来的本能行为,这里面包含了不知多少世代的经验,这些经过若干世代的选择而固定下来的行为可以称为种族的智慧。在不同的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也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小小的蚂蚁要想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练就特殊的本领。试想,在某个区域内,生活着许多以收集植物细小的种子和动物尸体为食的小动物,那么前面提到的单独猎食的蚂蚁就不太容易生存下去。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蚂蚁必定要以较大的、活动的东西为食,这样就逐步演化为群体合作的蚂蚁,这类蚂蚁也就更加凶残。
大自然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蚂蚁,有杂食的和食肉的蚂蚁,也有“吃素”的蚂蚁。这种蚂蚁叫做“切叶蚁”。它们生活在南美洲,成天忙碌着寻找树叶和花朵,把收集的树叶和花朵割成碎片运回巢穴中。不过切叶蚁并不直接食用这些碎片:而是把树叶和花朵的碎片铺垫在它们建造的巢穴中的“园圃”里,然后把叶片上的蜡膜啃掉,撤上菌种,并在上面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作为肥料,经过精心的培育,不久在“苗圃”中就长出了“磨菇”——一种可供切叶蚁食用的真菌。切叶蚁家族中的所有成员的食物便是这种种植出来的“蘑菇”,所以也有人称它们为种植蚁。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看上去有些像人类中的农民。当然切叶蚁的种植行为绝不能与远古时人类开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意义相比,但是它们这种绝妙的觅食方式却真正体现了这一层次上动物的智能,我们不能不佩服它们利用精巧的技能把原来不能被它们吸收利用的纤维转换成为可消化吸收的一种糖类物质。
说到种植蚁就不能不提到收获蚁和养殖蚁,这两种蚂蚁与种植蚁一样,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独特的方式获取所需食品的。
收获蚁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当植物种子成熟时,它们便出动去采集,然后把收回巢穴中的植物种子外壳去掉,嚼啐籽仁,再把这些食物制成像饼干一样的食物储藏起来,以便在食物短缺时食用。
养殖蚁则更有意思,它们像人类饲养家畜和家禽一样,照料着供给它们食物的蚜虫。所以称它们为牧蚜蚁更为确切。这种蚂蚁把蚜虫搬到适合蚜虫生长的植物上,当条件不利的时候就把它们搬走。天冷时,它们甚至会把蚜虫搬回自己的巢穴。还有的牧蚜蚁自己不造窝,到处流浪,却在蚜虫所寄生的植物上为蚜虫修建挡风遮阳的“棚子”。牧蚜蚁对蚜虫细心照料,蚜虫回报牧蚜蚁的是香甜的蜜汁,就像人类饲养奶牛,奶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一样。牧蚜蚁在需要从蚜虫身体上获得营养物质的时候,只需用触角碰一下蚜虫的腹部,蚜虫就会从蜜管中分泌出一滴蜜汁来。
蚂蚁是依靠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辛勤劳动来获取食物的,而某些昆虫的摄食行为却刚刚相反,仅仅依靠个体的特殊技能便可获取它们所需要的食物。
有一种蚁蛉科的昆虫,以蚂蚁作为自己的食物,我们叫它蚁狮。它们的幼虫捕食蚂蚁的方法很有趣。蚁狮的幼虫先在蚂蚁经常出没的沙地上钻一个漏斗形的坑,自己则躲在坑底沙土下面等候。一只蚂蚁爬到坑的边缘时,一不小心滑入坑内,这时蚁狮的幼虫便蠕动身体,造成坑壁上的沙子不断下滑,使误入“陷阱”的蚂蚁无法向上爬出这个漏斗形的坑,于是便成了蚁狮幼虫的果腹之物。
食客甲虫一生都在享受蚂蚁的劳动成果。雌甲虫吧卵产在某种蚂蚁的窝中。食客甲虫的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在腹部的尖端有一个特殊的腺体,腺体分泌的外敷素可以引起寄生蚂蚁对它的抚育行为。勤劳的工蚁像对待自家的幼蚁一样喂养着甲虫。它们给这些幼虫“梳洗”,并放到卵房中去。幼甲虫对工蚁给它们的这些优厚的照顾却是恩将仇报。卵房中,蚂蚁的卵和幼蚁都成了幼甲虫取之不尽的食物。贪得无厌的幼甲虫并不满足于这一点,它们还模仿幼蚁的样子向工蚁讨食吃。它们用自己的口器拍打工蚁的上颚,触发工蚁给它们吐出液体食物来。
待幼虫逐渐变成成年甲虫之后,随着腹部的特殊腺体退化,它们也必须像成年蚂蚁一样离开卵房。因此,它们就失去了享用蚁卵和幼蚁当食物的机会,失去了像幼蚁一样向工蚁讨食的机会。不过,它们马上学到了另一种骗术,它们学着工蚁的样子用触角去拍打另一只工蚁,意思是让被拍打的工蚁停止爬行,接着甲虫会赶紧凑过去,用前腿接触工蚁的背,使工蚁吐出一滴食物。
秋天到了,这种蚂蚁准备冬眠了。可是食客甲虫却不冬眠,于是,它们纷纷转移到另一种不冬眠的蚂蚁窝里去。
要进入一个蚂蚁的巢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对于食客甲虫来说就不在话下了。它们只要略施小计,便可顺利进入蚂蚁的巢穴中。在秋天的一个较短时期内,食客甲虫对这种蚂蚁的气味异常敏感。凭着这种短暂的敏感性,它们很快就能找到蚁穴的位置。对于企图闯入的不速之客,蚂蚁总是要冲上前去检查一番。这时甲虫就将它的腹部尖端展示给蚂蚁看。原来,它的腹部尖端又发育出另一种特殊的新腺体,这种新腺体所分泌的新物质能够抑制对方的检查行为。在这种分泌物作用下,守卫在蚁穴口的蚂蚁就不再对食客虫进行严格的检查,而是爬到食客甲虫的侧面。这时,食客甲虫的另一个腺体又释放出另一些外激素,这种外激素的气味与这种蚂蚁的气味大致相似,所以,当蚂蚁嗅到这种气味后,就把这个“骗子”当作自己人请进蚁穴,让它在整个冬天里都享受着现成的粮食。
冬天过后,雌甲虫返回到第一个寄主蚂蚁的穴中去产卵。食客甲虫的这种种行骗的高超技能都是先天固有的,在它生活的每一个适当的阶段,这些行为自然会一一出现,以保障它的生存。
㈢ 蚂蚁有记忆吗
群体生活的蚂蚁经常独自外出寻找食物,有时走很远的路。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蚁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小小的蚂蚁却有一套杰出的认路本领,即使浓云密布,或者地面上被破坏,它们仍旧会找到蚁巢,只不过要多走些弯路而已。 为什么蚂蚁能够准确寻
蚂蚁,记忆
群体生活的蚂蚁经常独自外出寻找食物,有时走很远的路。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蚁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小小的蚂蚁却有一套杰出的认路本领,即使浓云密布,或者地面上被破坏,它们仍旧会找到蚁巢,只不过要多走些弯路而已。 为什么蚂蚁能够准确寻
㈣ 蚂蚁森林有多少个成就都是什么
一共17个。。。。
㈤ 僵尸蚂蚁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们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出版的《生物学快报》杂志之上。在研究报告中,科学家们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从大量的记载被昆虫、真菌和其他生物体破坏的树叶的图片数据库中发现这些证据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幅4800万年前生活于梅塞尔地区的树叶的化石图片。图片显示,这种特殊的“死亡之握”印迹来自被感染的“僵尸蚂蚁”。在4800万年前,梅塞尔地区正处于亚热带森林地区。
㈥ 2016年,马云花重金打造的蚂蚁森林,如今变成什么样了呢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能减排已经成了人们减缓环境恶化的当务之急了。公益也不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只有切实付诸行动,生态才能恢复。通过卫星人们能够最直观的看到,沙漠变绿洲已经不再是一种空想,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诞生,同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㈦ 我从蚂蚁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作文
蚂蚁,大家都耳熟能详吧?从蚂蚁这小小的生物中,我却能学到许许多多。
小时候,我在婆婆家玩。婆婆家院子水泥地上总有几只蚂蚁。我拿来小水壶对地上的蚂蚁洒水。当时的我以为蚂蚁会被淹死。谁知,小小蚂蚁竟努力的划起水来,直到上岸为止。这下我可不高兴啦!拧开盖子把一壶水浇向蚂蚁。正当我为自己的“成果”高兴时,蚂蚁们聚在一起,送同伴出“洪水”,把自己留在“洪水”之中。这下我愣住了。蚂蚁的勇敢和团结、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我心中树立起了榜样。还记得我们四年级学的《生命的壮歌》吗?其中的蚂蚁们也有这团结、勇于奉献的精神呀!“蚂蚁搬家”想必许多人都见过。蚂蚁们之所以能搬起比它们重几十倍的东西,是应为蚂蚁们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即使是能力相当的同伴,它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帮忙。蚂蚁也是“立刻派”。每每入夏,蚂蚁们就忙了起来。它们不会“冬天的事儿深秋做”。有些人还不如蚂蚁,什么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到了最后来发愁:“呀!这个事我忘了做,那个忘了写……”看来,我们也要做“立刻派”的一员呢!有个谚语是这么说的:“蚂蚁撼大树——自不量力”。也许那一天,撼大树再也不是蚂蚁们的梦想了。
蚂蚁,小小生物就给了我很多启示。这些启示,也教了我许多做人的真谛。
㈧ 谁有关于蚂蚁的科学论文,有的加分。。
题目: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因为蚂蚁它依靠一种气味,这种气味使它们不迷路
只需恪守“60度法则”,蚂蚁就绝对不会错过回家的路。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蚂蚁能够将“几何信息学”有效地“应用”在认路上。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群体生活的蚂蚁经常独自外出寻找食物,有时走很远的路。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蚁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小小的蚂蚁却有一套杰出的认路本领,即使浓云密布,或者地面上被破坏,它们仍旧会找到蚁巢,只不过要多走些弯路而已。
为什么蚂蚁能够准确寻找归途,这个问题像谜团一样,长久吸引着动物学家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找到了蚂蚁用来辨别方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方说,发挥超常的记忆力,利用气味信息等。
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令人意想不到———蚂蚁能够将“几何信息学”有效地“应用”在认路上。蚂蚁的这个特点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的,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研究结果显示,当蚂蚁外出觅食或在回家的途中,一般情况下它们都会释放特殊的信息素气味来标示行进的轨迹———当行进路线出现一定角度的转弯,它们便会释放这种微量的特殊气味作为路口路标,同时标示出来的路口角度还会暗示是否有食物源存在,或仅仅就是一条普通的岔路口。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介绍称,在对野外蚂蚁活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当专职负责侦察任务的侦察蚂蚁从蚁穴出发后,它们会运用一种有特殊气味的信息激素全面标示出其行进的轨迹,而后续出洞的工蚁们将依照这些信息素的指示向有食物的目的地不断进发。
法老蚁最初生长在南非,如今已成为常见的家庭害虫。一般情况下法老蚁会通过释放称为信息素的特殊化学物质来标示各自行进的轨迹。从理论上讲,迷路的法老蚁可以通过信息素轨迹,根据信息素气味寻找食物或者回家的路。
但据拉特尼克斯教授和其他两位研究人员、谢菲尔德大学计算机学系教授邓肯杰克逊和迈克·霍尔克姆表示,这种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浪费时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在观察一种名为法老蚁的小型蚂蚁搬运草料时发现,蚂蚁辨别方向时更好的办法是利用反向轨迹。
反向轨迹是指满载而归的蚂蚁在返回蚁巢时,只要按照与出来时相反的角度便能循路而归。
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小组称,过去一直研究蚂蚁信息素轨迹的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这种方向标志或者反向性。正如他们所预想的那样,蚂蚁不仅仅通过轨迹路线上信息素浓度的不同寻找食物或者巢穴,而且还通过几何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植物动物学教授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斯表示,通过几何学(想像一个大写的Y),迷路的蚂蚁能够重新找到回家的方向。在轨迹的交叉点,从洞中出来的蚂蚁会发现两条大约呈30度角(相对于目前前进轨迹)的轨迹(想像一只蚂蚁从巢穴———Y的下部———向外爬行)。这就意味着当蚂蚁们从蚁穴出发时,只要沿着这些事先标好角度的特殊路径行进,就一定能够找到食物资源,而当满载而归的劳动者要返回蚁巢时,只要根据这一蚂蚁家族自创的“60度法则”,按照相反的角度循路而归。由此一来,只要严格遵循这些路标的指示,外出的蚂蚁就绝对不会错过回家的路。
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的教授鲁道夫·杰德尔表示,蚂蚁利用轨迹几何学方法定向的发现让他们大感吃惊。
杰德尔教授表示,轨迹几何学只有在蚂蚁迷了路、缺少可选择的方向线索以及没有其它蚂蚁跟随的自然情况下才会对它们有帮助。他说:“目前研究人员还不了解轨迹几何学使用的频率……蚂蚁为了增加觅食的效率,便需要使用这种被科学家新发现的技能。”
“罗马人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而对蚂蚁来说,则是条条道路通往蚁巢。”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斯教授说。
画下记号 参照物可以作为一点依据
那万一记号被破坏了怎么办 主要还是分泌信息素
法布尔好像做过试验 就是把蚂蚁画下的记号抹去 但蚂蚁还是会找到
有的蚂蚁貌似好会依照日照来判别
这几种可能都有科学性,你看看吧
㈨ 科学家从小蚂蚁身上的到了什么启示发明了什么
你好!
日本的科学家从蚂蚁觅食中受到了启示.他们模拟觅食的蚂蚁齐心合力搬运食物开发出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