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限责任公司如何进行股权转让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㈡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怎么办理
按照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分为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两种类型。
内部转让是指现有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外部转让是指现有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两者的区别在于,外部转让需要征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
㈢ 公司内部股权转让的账务处理
1.借实收资本- A--60万 (前提是A的20%。如果是全部的20%,应为100万)
贷实收资本-B 60万
需要的资料专是双方的股权转让协属议和支付凭证
2、先做财务变更,再做工商变更。税务变更只需要在报表中披露就行了。
3、法人变更先到工商办理,这个与股权变更无关。后到税务办理变更。
4、可以不验资。但是为了办理变更时手续更简便以及其它涉及事项,重新出验资报告比较好。
5、A转让股权时有溢价行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C应代扣找缴。(如果是全部资本的20%,则属于折价转让,不必做帐务处理。)
㈣ 公司内部股权转让怎么办理
北京程序,供参考 。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登记应提交的文件、证件:
㈤ 公司内部股权转让如何
1、鉴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不能随意转让,应遵循法定程序进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有限责任公司由法定的一定人数股东组成,转让的一般程序是:股东向董事会提出转让申请,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经法定人数股东同意后方可转让。
2、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基于彼此的信赖而建立起来的,兼有资合与人合的特点,为了维持公司股东彼此信赖的需要,为了维护公司内部的稳定性,保持股东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股东在转让股权时,应首先考虑在公司现有的股东间进行。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资。
3、如果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出资,必须经过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受让权。因此,如果股东想将自己的出资(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自然人或法人,必须得到其他股东书面声明其放弃优先购买权,在此之后,转让方与受让方才能进行转让股权的谈判,签定《股权转让合同》。
4、签定股权转让合同是股权转让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明确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条款内容建议由律师或专业人员起草。
5、股权转让应向工商机关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公司应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应注意回避一人股东公司的存在,我国《公司法》除了允许国有独资公司、外商独资公司存在外,并没有赋予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合法地位。
另持有股份的董事、监事在公司中因居于特殊地位,他们的出资转让从保障全体股东利益,保障公司稳定的角度应要求更为严格一些。
股东由于夫妻共有财产分割、继承、遗赠而发生的出资转让问题。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原股东的财产而发生的出资转让问题也应在股权转让上得到重视。
㈥ 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股权转让,针对国有股东怎么处理
您好!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
股权转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将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他人的行为,受让人因此取得身份,出让人或是因此减少持有公司的出资额,或是丧失股东身份。股权转让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股权转让指公司股东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其股权转让给他人的法律行为。广义的股权转让是指因某种原因发生的股权变动,除了股东通过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发生的股权变动外,还包括非基于股东自愿而是基于法律事实引起的股权变动。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 ,国有股权的转让不仅包括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也包括股东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进行股权转让。根据《公司法》第72条第一款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不需要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审批程序。但是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可能导致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也需要经其他股东审批的程序《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 和第14条 的规定,只要属于国有股权转让,都必须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征集受让人;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和第13条的规定,转让人转让国有股权的,应当在转让前办理清产核资、审计与资产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转让事项经批准后,先进行清产核资,然后进行审计,最后进行资产评估;其中,资产评估是在清产核资和审计基础上的评估。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