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学术藏成果

学术藏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22 18:46:50

A. 尕藏加的学术成果

1、《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北京。
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拉萨。
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北京。
4、《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北京。
5、《雪域的宗教》上下册,570千字,插图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北京。
6、《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294千字,江苏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京。
其中《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003年获“世界宗教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6年获“西藏社会科学院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
《西藏宗教》(汉文版)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藏文等多种文字,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1、《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239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北京。
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北京。
3、《佛教与历史文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北京。
4、《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213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北京。
5、《雍和宫-藏传佛教著名古寺》468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北京。
6、《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西藏案例研究》28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北京。 1、《评述“勋努达美”一书》6千字,载《西藏文艺》1985年第2期,拉萨;
2、《聂赤赞普及其当时的宗教》7千字,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北京;
3、《浅谈藏族古代作品的特点》5千字,载《知识火花》第54期,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
4、《古代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之间的关系》10千字,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北京;
5、《论七赤赞普时期的宗教》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拉萨;
6、《论藏族人崇拜格萨尔王之现象》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
7、《宁玛派居士研究》7千字,第八届国际藏学会(1998年)发表会议论文,印第安纳;
8、《宁玛派八大仪轨研究》8千字,第九届国际藏学会(2000年)发表会议论文,莱顿;
9、《拉日色布寺居士传承研究》8千字,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2006年)发表会议论文,波恩。 1、《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8千字,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拉萨;
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12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北京;
3、《吐蕃佛教与西域》10千字,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萨;
4、《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6千字,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北京;
5、《藏族天葬起源窥测》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北京;
6、《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13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兰州;
7、《闪耀在世界屋脊的佛光--记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4千字,载《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北京;
8、《浅析西藏宗教艺术的奥妙》9千字,载《西藏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4期,拉萨;
9、《峨嵋山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西宁;
10、《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6千字,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西宁;
11、《浅谈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拉萨;
12、《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拉萨;
13、《万物有灵论与藏族人对森林树木的保护》5千字,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
14、《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背景》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拉萨;
15、《藏式佛塔考述》11千字,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北京;
16、《普渡众生论与藏族对野生动物的爱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拉萨;
17、《果洛石经的分布及其规模》12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拉萨;
18、《果洛石经的创建过程》7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拉萨;
19、《浅谈宗教观念与资源开发》4千字,载《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成都;
20、《天葬思想探微》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拉萨;
21、《藏传佛教名胜古迹》6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
22、《藏传密宗在当今世界》3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
23、《藏传密宗礼仪中的大礼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拉萨;
24、《浅谈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拉萨;
25、《青海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3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1999年(春节专版)2月14日,北京;
26、《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一(宗派称谓)3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4期,北京;
27、《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二(僧职称谓)5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5期,北京;
28、《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三(活佛称谓)4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6期,北京;
29、《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13千字,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台湾;
30、《新中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汉文,8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
31、《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及其特色》17千字,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北京。
32、《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西宁;
33、《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15千字,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北京;
34、《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2.6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8月14日(学术版),北京;
35、《吐蕃名僧毗茹札那考述》9千字,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北京;
36、《藏学:一门21世纪的显学》2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学术版),北京;
37、《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
38、《果洛石经文化》5千字,载《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北京;
39、《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9千字,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北京;
40、《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点思考》7千字,载《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4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对一个藏族村落民间信仰的考察》7千字,载《安多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1、《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汉译朝鲜文)4千字,载韩国《佛教新闻》1994年5月18日第7版,汉城(首尔);
2、《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汉译英文)15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4年第1期,北京;
3、《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汉译英文)9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6年第1期,北京;
4、《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汉译藏文)10千字,载《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西宁。 1、《关于西藏的若干问题》(3千字),调研报告,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
2、《十七世噶玛巴出走对海内外所影响及几点思考》(5千字),调研报告(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42期,2000年3月16日。
3、《对外宣传部门如何发挥藏学机构和藏学家的作用》(6千字),2000年6月中央外宣办召开的“藏学研究与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论文。
4、《藏传佛教与西部大开发》(20千字),载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内部参考资料集》,2000年8月。

B.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

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

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

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

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

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

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

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

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

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

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C. 黄飞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1. “内陆淡水湖盆晚新生代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研究”,1988,第二作者,科学院研究年报,科学出版社。
2.“二维盆地模拟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应用”,1995,《断块油气田》,第一作者。
3、“PNN及其在储层物性参数预测中的应用”,《物化探计算技术》2003. Vol.25,No.1,p78-82 第一作者
4、“辽河油田欢喜岭太古界潜山裂缝分形预测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 Vol.31,No.1,p73-76)第一作者
5、“中原油田未成熟原由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意义”,《宜宾学院学报》 2005. Vol.5,No.6,p80-84 第一作者
6、“东濮凹陷CO2气藏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天然气工业》 2006. Vol.26,No.11 第一作者
7、“宜宾市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No.11 第一作者
8、“变质岩储层测井孔渗评价模型”, 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报,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第一作者
7、“磷酸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绿色工艺研究”,《无机盐工业》2008年11期第一作者
8、“三江水系(宜宾段)水质主要污染负荷分析”, 《宜宾学院学报》 2008. Vol.8,No.12,p66-69 第一作者。
9、《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6年10月第1版 第一作者。
10、《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技术》,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 1999年3月第1版 副主编。

D. 如何评价一项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

学术评价实际上就是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即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形式的评价方法,即游离于学术研究之外,客观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征和学术成果之间的形式联系,从而描绘出学术研究的形式化图景,从而达到学术评估的目的。这来两种方法显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内容的评价显然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评价,形式化评价本质上是基于内容分析的评价方法的一种工具和补充方法。

E. 请教下简历里面的“学术科研成果”怎么填

自己发表的论文,或者和导师一起做课题、实验等都可以填上去

F. 桑原骘藏的主要学术成就

桑原骘藏生前与死后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中等东洋史(二卷本)》《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东洋史说苑》《东西交通史论丛》《东洋文明史论丛》《支那法制史论丛》《考史游记》等书。1968年,日本的岩波书店将这些著作集结,出版了六卷本的《桑原骘藏全集》。该全集的第六卷为别册,内容包括桑原骘藏本人所藏图书的目录和全集一至五卷的总索引两个部分,而桑原骘藏本人的著作为前五卷。钱婉约博士在其翻译的《东洋史说苑》的附录《〈东洋史说苑〉及桑原中国学》一文中提及《桑原骘藏全集》全五卷[3],这种说法可能专指前五卷专著,忽略了第六卷别卷。但严格地说,这种说法有误,《桑原骘藏全集》全六卷才为正确的提法。
在桑原骘藏著作之中,在中国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最广为人称道的应为《中等东洋史》和《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
《中等东洋史》作于桑原骘藏研究生期间,1898年首次出版。尽管成书时间比较早,但这并不影响《中等东洋史》在东洋史研究领域内的重大作用和地位。桑原骘藏的以西方世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东洋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治学特点在《中等东洋史》多有体现。在桑原骘藏的笔下,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是孤立于其他历史事件之外,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这些普遍联系的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种或民族、区域形势等等。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将一个地区看做整体,或者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并无特别之处,但是从当时的角度来说,桑原骘藏的这种大眼光的确是有超前与进步之处的。《中等东洋史》已一经出版,就在当时的东洋史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少学校纷纷以此书作为东洋史学科的教材,中国的上海东文学社也在1899年引进了此书,由樊炳清翻译,王国维作序,以《东洋史要》为题出版。这也是桑原骘藏第一部被中国学者接触并接受的著作。在这之后,中国国内出现了几种《中等东洋史》的译本,成为了清朝末年颇受欢迎的中国史读本。梁启超评价:“此书为最晚出之书,颇能包罗诸家之所长”,“繁简得宜,论断有识”。 王国维亦有同感,是书 简而赅,博而要,以视集合无系统之事实者,尚高下得失,识者自能辨之。”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黄现璠对《东洋史要》评道:“上古史,尚插以神话;文化材料,多付阙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遗漏,实非完善之作。不过在当时教科书中,称为善本,名贤同声推重,几至人手一简,可知国人历史知识,在日人之下,由来己久。呜呼!亡国非一道,救国亦多端,吾国史学家,其知猛醒焉末?” 傅斯年在留心观察中国史教科书的编写后指出:“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4] 由这些学界名贤对此书的议论,可知当时《东洋史要》在中国的影响。
《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则是桑原骘藏在中西交通史领域内的重要著作。该文最初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史学杂志》上连载(1915~1918),后由岩波书店以《蒲寿庚之事迹》为题出版。1929年,冯攸将该书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以《唐宋元时期中西通商史》为题出版。同年,陈菁亦将该书译为中文并补充考证,由中华书局以《蒲寿庚考》为题出版(下文通称《蒲寿庚考》)。《蒲寿庚考》书分五部分:第一章,蕃汉通商大势;第二章,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第三章,蒲寿庚之先世;第四章.蒲寿庚之仕宋与降元;第五章,蒲寿庚之仕元及其亲族。桑原骘藏在考证蒲寿庚的个人事迹的同时,也深入地研究了唐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海上交流。桑原骘藏不仅参考了大量的中国学者的研究与史料,也收集了可观的西方学者的成果,这种丰富翔实的考证正是《蒲寿庚考》的特色。陈菁在他的译者序中就直截了当地认为:“桑原骘藏《蒲寿庚之事迹》,征引详富,道人之所未道。于中西交通之往事,发明不少,非徒事襞绩旧说者可比,为史界所推重者久矣。”[5]

G. 主要学术成就、创新成果及其学术价值怎么写

写作思路: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理工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是采用了什么新方法、新工艺,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等。文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看挖掘到了什么新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的见解。

例文: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7)学术藏成果扩展阅读:

学术论文,也称科学论文、研究论文。是对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表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进行学术交流;三是为人才考核提供依据;四是可以训练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体上说撰写论文,可以提高作者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理论思维水平。研读论文,则可以从中获取较为密集的、系统的、深广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通过论文撰写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加强对于各学科前沿问题、尖端问题的探讨,并通过这种高深问题的研究及各种新知识的广泛传播,可大大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

H. 藏学的历史

藏学界一般认为,藏学诞生在19世纪30年代,匈牙利藏学家乔玛是其创始人。但对西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藏学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和繁荣期3个阶段。 繁荣期(20世纪中期以后)。20世纪中期,藏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藏学的资料整理基本完成,有了一大批精通藏语、训练有素的藏学专家。另一方面1959年达赖集团叛离祖国,带走了一批藏文典籍资料,并由此引出举世瞩目的“西藏问题”,客观上刺激藏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西藏的研究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内藏学研究也呈蓬勃之势。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藏学机构或团体,如日本西藏学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藏学会、英国西藏研究所、锡金藏学研究所等。一些学术机构发行专门的藏学研究刊物,如《日本西藏学会会报》、《藏学集刊》、《西藏学会会报》、《西藏学会通讯》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从1976年在匈牙利举行首届国际藏学学术讨论会至1992年已经召开6次。与会专家越来越多,讨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藏学研究繁荣最集中的体现是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佐藤长的西藏古代史研究,托马斯的古藏文研究,西门华德的藏汉语比较研究,巴考和石泰安的西藏历史、文化研究,拉露的西藏文学研究,霍夫曼的西藏本教研究,图齐的西藏宗教研究等是令国际藏学界瞩目的成果。
中国对于藏族历史的研究和记述可以远溯到隋唐,当时的汉文史籍对藏族地区作了详细记载。新、旧《唐书》的《吐蕃传》仍是研究藏学的重要文献。元代时西藏和整个藏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元政府曾对西藏人口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并敦聘藏族地区高僧到京城宣讲佛法。清代前期的《卫藏通志》、《西藏志》和后期的《西藏图考》、《四川通志》等史志,对藏族地区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地理、掌故等进行了全面的初步研究。20世纪30~40年代,一批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藏区实地考察,有人甚至投入寺院习经,对藏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张怡荪、李安宅、于式玉等都为国内藏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台湾西藏研究会等),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专门组成了中国藏学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藏文古籍200余种和一批藏学研究学术成果 。每年召开数次规模不等的藏学讨论会。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展开,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余名学者和旅居国外的藏胞学者到中国参观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和洽谈科研合作项目。中国藏学家也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I. 学术成就怎么填

填写:自己发表的论文,或者和导师一起做课题、实验等、获得的奖项等都可以专填上去。例如最近五年主要在属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成绩:第一,关于大学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二,关于散文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三,关于图象与文字关系的研究,出版《***》、《***》等。第一、第三两项研究,兼及文学与教育、文学与艺术,带有某种开拓性,在学界颇有影响;第二虽属传统课题,也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学术成就:指是在系统的专门的或者在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绩。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参与结题的科研项目均属于学术成果范畴。

阅读全文

与学术藏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