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形成了哪些制度成果
政治上面,其实都是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分权再监督,武将文官各司其职。
经济,不能再无为而治,但是需要做好一飞冲天或者翻火车准备。。。。。。。。。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对社会主义探索有哪些理论成果
1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56年10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从这时起步,并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从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第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在这个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做出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合格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了十大关系,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深入探索中国的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发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问题》是一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进行整缝合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C. 怎样贯彻我国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贯彻我国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长时间内,中共中央一直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过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建国后的头三年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注意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行将结束,在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指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行为)进行打击后,中共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改变。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公布并阐述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还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成功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但由于在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社会主义改造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过分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急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限制以至取消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在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也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这些不足,从总体上说,是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不高,没有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分不开的。
E. 我国第一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效有哪些
第一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F. 如何理解中国初步探索理论成果巩固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因为中国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成果很好的指导了中国的实践,它符合我们的国情,所以说他巩固和发展了我们的社会主义。
G.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当年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953-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7)我国制度成果扩展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H.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给你分享一个公务员考试(http://gz.offcn.com?wt.mc_id=bd11588)复习备考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1、重做真题,把握规律
吃透真题是复习备考的必备之选,真题是一切趋势变化的源泉,掌握了真题就掌握了公务员考试的命脉。因此,建议考生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可以通过重做真题,发现和总结自身不足,进一步把握省考出题规律和考试重点,为最后的冲刺复习做好准备。考生在重做真题时要注意:
(1)重新购买或打印真题,以免受到上次做题的干扰;
(2)作答完毕后要认真对照答案,与第一次做真题的情况比较,尤其是对一错再错的题目要重点分析,发现自己的不足所在;
(3)对所做真题的材料和试题特点进行研究,明确省考出题规律,尤其是对常考题型进行总结,记诵一些常用公式,实现在考场上快速解题。
2、专项复习,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复习,水平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是考生要真正成为“考试达人”,还必须在短板上下工夫,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专项突破,比如有的考生数学运算较差,一直难以提高,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放弃,考生可以通过专项复习,攻克短板,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
(1)考生要对专项中每一种题型做全面、细致的掌握,尤其对试题特点与答题规律和方法认真地学习,这是一个重要步骤。
(2)通过做练习来巩固自己掌握的题型和解题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来总结出自己的答题经验,保证自己的答题方法既省时间又有正确率。
(3)对易错题、难题进行标注,下次着重复习。
3、模拟练习,最后冲刺越是临近考试,考生越是不能放松模拟练习,以免考试时因生疏而造成的紧张、答题速度下降的情况发生。在考前一个月在按部就班实行日常复习计划的同时,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采用实战模考模式进行复习,即将自己的作答时间调整到与公务员行测考试的时间(上午9:00—11:00)一致,以培养思维的敏感度,快速适应真考环境。
严格按照考试的时间安排进行实战模考,可以提前适应考场气氛和考试节奏,有利于掌握答题时间,既消除了考生在考场中由于时间控制不好造成的紧张情绪,也可以让考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实战中可能会失利的地方,及早做好应对。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I. 从国家制度层面分析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我国取得巨大成就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角度看,有如下优势的原因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