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庆山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1 周庆山,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图书情报知识 20112 周庆山,张薇,网络视听节目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地区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113 周庆山,三十而立 硕果满园——为《情报资料工作》贺岁,情报资料工作 20104 周庆山,评价与保护网络信息生态,社会科学报 20105 周庆山,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优势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6 周庆山,骆杨,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现代传播,20107 翟金金,周庆山,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情报资料工作 20108 董燕影,周庆山,开放获取自存档的版权许可障碍与解决措施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9 董燕影,周庆山,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0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略,情报学报 200911 周庆山,黄国彬,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典型分析与启示,图书情报工作 200912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 ,图书馆 200813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上) ,图书馆 200814 周庆山,图书馆伦理与法律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15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我国情报学教育及学科发展新动向分析——基于2007年新增情报学硕士点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16 陈淑云,周庆山,高校自主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版权管理模式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17 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网络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情报资料工作 200718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19 周庆山,李瀚瀛,朱建荣,李腾东,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图书与情报 200620 周庆山,计算机网络信息专业伦理守则制定问题初论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期刊】图书与情报 200621 周庆山,《文献交流引论》出版20周年北大信息管理系座谈会纪念,图书与情报 200624 赵需要,周庆山,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取向分析——基于我国情报学硕士点研究方向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25 周庆山,图书馆立法势在必行 周庆山,图书与情报 200626 周庆山,数字时代图书馆权益的保障与著作权法的完善,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31 周庆山; 周城雄,我国B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南方经济 200334 周庆山; 施燕,香港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津图学刊 200236 周庆山; 王涛,Trips协议与我国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237 周庆山,孙洁,美国数据库保护立法的新进展——兼论我国数据库专门权利法律保护之定位 ,图书馆学研究 200238 周庆山,情报交流研究的文本阐释学取向引论,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40 周庆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权利义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 200242 专业杂志中的精品 学术创新上的园地——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5周年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4 大众传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则分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45 澳门文献信息跨文化交流发展战略探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146 香港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47 信息法结构模型分析(英文)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8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49 王锦贵,周庆山,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业,情报资料工作 199850 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51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 199752 周庆山,中西合壁的澳门市政厅图书馆,图书与情报 199753 周庆山,论图书情报工作的公共传播原理,图书情报工作 199754 周庆山,文本阐释原理与文献传播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755 周庆山,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图书情报工作 199756 周庆山,交流、合作与共享———澳门首届国际图书资讯学学术会议述略 ,图书馆 199657 吴慰慈,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658 周庆山,杨鼎家,情报科学共同体初探,情报杂志 199659 周庆山,试评《信息管理学》的学术特色,情报资料工作 19966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分析,图书与情报 199661 周庆山,文献传播立法问题研究述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662 周庆山,我国信息政策的调整与信息立法的完善,信息与研究 199663 周庆山,文献学与古籍整理,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664 周庆山,文献传播障碍的人文考察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565 周庆山,国际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研究,情报资料工作 199566 周庆山,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图书馆 199567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化发展策略,津图学刊 199568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图书与情报 199569 周庆山,文献社会传播渠道形式的对比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57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简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71 周庆山,文献传播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9572 周庆山,文献的人际传播形式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573 周庆山,跨国资料流通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574 周庆山,世纪之交的信息咨询产业的发展对策,现代情报 199475 周文骏,周庆山,以信息为基点的情报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476 J.柯克; 周庆山,增值信息服务:信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刊 199377 周庆山,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思想述略,图书与情报 199278 周庆山,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对改革我国专业教育的启示,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179 周庆山,传播学的启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980 周庆山,初景利,论图书馆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198881 周庆山,图书情报机构有偿服务理论综述,黑龙江图书馆 198882 周庆山,传播理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86
Ⅱ 成果数据查询
资源评价工作完成以后,便形成了资源评价成果数据,成果数据查询主要针对评价成果的资源量参数数据,以常规油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四个资源序列为查询资源类型主体,以评价单元为查询对象目标,进行成果数据的查询。成果数据查询同时还包括对查询结果的汇总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查询结果和汇总、统计结果并列显示。
在资源评价成果查询界面,选择查询主体和查询目标。
查询设置选择完成后,进行成果查询,生成查询结果,并且同时对查询结果进行汇总,显示汇总统计信息(图5-72)。
Ⅲ 成果概述
项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区内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地物化遥各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全面总结了区内各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构造、有利成矿因素,建立了研究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要素表、预测要素模型。确定研究区内松湖铁矿预测要素为:构造环境为阿吾拉勒石炭纪裂陷槽(岛弧环境);含矿岩系和围岩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钠长斑岩质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 、石英闪长玢岩等;含矿地层为火山活动中心地带;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区域地物化特征为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上;在局部剩余重力异常高或附近,剩余重力异常值在1~3mg/s·m之间;分布于北侧磁异常梯度带,异常值大于200nT的剩余磁异常分布区;磁异常平面特征以正值为主,正负极值超过±25000nT。异常可分为低缓异常及高磁异常两类。高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穹隆两侧的高山区及穹隆北东端的高山区。总体特征是高强度(大于5000nT);大哈拉军山组强磁异常区是寻找铁矿的主要标志。预测必要要素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矿时代(C)、火山沉积盆地、大哈拉军山组;重要因素为已知矿床(点)、近东西向断裂旁侧、大于200nT或600nT磁异常;次要要素为铁锰累加异常、1~3mGal重力异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体附近。
以火山岩型铁矿床为主攻目标,以ESRI的空间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依据,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探索研究区与主要成因类型铁矿密切相关地质体及地质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为主要内容,以ArcGIS为平台,建立研究区的多元信息空间数据库。针对研究区预测矿种的成因类型,在保证满足资源潜力评价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简练的定义了各数据库要素类,大量减轻了属性数据入库的工作量,这样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空间分析也保证了数据精度的一致性。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ArcGIS空间数据库和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确定成矿预测类型和找矿标志,建立区域成矿要素表,明确两大类型铁矿的控矿构造和找矿标志,通过地质、矿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综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铁矿床定性和资源量定量评价的预测模型,并确立各个预测要素与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对应关系,建立以 ArcGIS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预测区提取模型,为快速、准确、高效进行成矿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础。
对区内的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进一步剖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取样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程度,总结提炼松湖铁矿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并结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数据,共圈定该区域内9个找矿靶区进行预测资源量评价,并对找矿靶区进行优选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区以及相似区域成矿条件,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矿床(点)品位-吨位模型,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其统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从而评估、修正各个未见矿区的品位和吨位数值,为研究区资源潜力评价提供可靠的评价参数。圈出预测区确定预测类型:采用综合信息法,依据一定的地质规律,确定各预测类型模型区,圈出预测区,综合各典型矿床建立比例尺对等的概念模型,根据不同预测类型的概念模型,确定各预测区的预测类型。求体重: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体重D1和D,其中D1为各模型区的平均体重,D为各典型矿床的平均体重(预期探明资源量加权求得)。求含矿率: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含矿率K1和K。确定预测深度:模型区工程控制铁矿出露深度约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控制矿体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预测区预测总深度为1200m。置信度:应根据模型区的资源产状勘探情况来定:(1)勘探程度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较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较差(10%)。计算资源量:由于模型区和预测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二者将分开计算。将上面求出的数据分别带入绝对体积法和相对体积法计算公式,对模型区、预测区矿产资源进行定量预测。模型区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预测区采用相对体积法计算。
利用资源潜力评价公式,以ArcGIS数据库为平台,结合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对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各个典型矿床进行了铁矿资源量的估算。
Ⅳ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决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在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20口,钻探总进尺3453.4m,总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决了当地26 137人、5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的问题和13 04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表1-3)
表1-3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河南巩义应急抗旱钻探成果统计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河南巩义市由于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巩义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开采量(供水量)平均为12388万m3。
河南巩义市地下水分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种类型。依据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可大致划分出4个水化学类型区:邙山丘陵与黄河阶地区(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滩阶地与阶地后缘山前倾斜平原区(HCO3-Ca.Mg型)、东南碎屑岩分布区(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区(HCO3-Ca型)。
巩义市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如伊洛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区北部及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及米河、新中、小关、大峪沟、核桃园、涉村、夹津口、西村等乡丘陵山区。
巩义市地下水总体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和蓄水构造类型
河南巩义市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松散岩类孔隙、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松散岩类孔隙水按深度可进一步划分出浅层(60m以浅)和深层水(60~300m)两类孔隙水。浅层含水层组水量丰富区分布在黄河滩及阶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阶地、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浅层含水层组水量贫乏区分布在邙山、山前倾斜平原及山前黄土丘陵地区康店、沙鱼沟—北山口—芝田—鲁庄一带,黄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层孔隙水水量丰富区分布在巩义市区、北山口-沙鱼沟、回郭镇-芝田以南、念子庄-罗口以北地带,定井成功率较高;深层孔隙水水量中等区分布在富水区南侧,东部位于站街一英峪南一带,西部位于鲁庄—西村一带,定井成功率较高。丘陵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区分布在东部的新中—米河一带及核桃园、涉村—夹津口一带,含水层为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定井成功率较高;但由于矿山开采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层被疏干,加之矿坑排水,使部分地区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区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岭主峰的北侧、米河-小关-大峪沟以北及涉村-关帝庙以北,地下水较贫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调查表明,在寻找地下水过程中辨别地下水蓄水构造和赋存条件非常关键,本次工作发现河南巩义市地下水蓄水构造类型主要有5大类:岩溶或接触-岩溶蓄水构造、松散岩层蓄水构造、断裂蓄水构造、单斜蓄水构造和基岩风化壳片状蓄水构造。其中,松散岩层蓄水构造可进一步划分出河流阶地松散岩层和山前倾斜平原松散岩层两种蓄水构造,断裂蓄水构造可进一步划分出断裂旁侧影响带、断裂交汇影响带和断裂破碎带3种蓄水构造。
(四)编制了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根据区内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开采的分配格局,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实地钻探施工结果,对河南巩义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进行了区划,划分出可增强开采、控制开采、调减开采和尚难规划利用4个区,为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总结了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和找水经验
本次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过程中应用了高密度电法、激电测深法和测井等技术和方法,针对本地区特点,总结出了“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经验”、“两种定井方法”和“四种钻井方式”。
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经验:在巩义地区该方法找水经验是在“基岩山区高阻中寻找低阻”和“松散层低阻中寻找高阻”。
两种定井方法:一为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定井;二为通过高密度电法技术、电测深技术结合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定井。
四种钻井方式:冲击钻钻井;回旋钻钻井;挖掘机+回旋钻+气压潜孔锤组合钻井;回旋钻+气压潜孔锤组合钻井。
以上经验与方法应用在巩义地区应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钻孔成井率100%,无一眼干孔,钻探效率和效果十分显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数据库
二、经济和社会效益
河南巩义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是由国土资源部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支援河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找水的一个重大项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缺水地区群众的巨大关怀和帮助。项目“探采结合”水井工程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工作区内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农田灌溉的问题。项目成果可为河南巩义市严重缺水地区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为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项目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可以确保当地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项目成果的应用将在长时期内使这一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尤其对保障供水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本次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后,为尽快使抗旱应急示范工程发挥长远效益,河南巩义市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及时联合组织对成井工程实地及工程后期所需的配套设施(变压器、泵房、线路工程等)进行了调查,编制了所需要的资金预算并报请巩义市政府。巩义市政府很快划拨近200万元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建设。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将于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后,巩义市很多村民带着赶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调情”、“挖井支农,心系百姓”、“兴水钻井、惠民支农”、“为民打井、福泽百姓”、“不辞艰辛找水,泽惠山区人民”、“抗旱打井显真情,不远千里送甘霖”等锦旗纷纷前来慰问送行并表示感谢。
Ⅳ 主要成果
一、划分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空间、时间和成因为主要因素,参照著名的典型矿床进行划分,共划分出五种预测类型和14个矿床式。预测类型分别为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热液型、风化型(残坡积型)和火山-沉积型。主要是沉积型矿床,其次为火山-沉积型和层控型,热液型、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资源较少。沉积型、火山-沉积型和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容易识别,层控型重晶石呈充填交代脉状、浸染状、囊状等形式产出。14个矿床式分别为:秦巴式、大河边式、湘黔式、石榴村式、李坊式、宋官疃式、潘村式、谭子山式、大豁落井式、镜铁山式、铺沟式、大池山式、南庄坪式、象州式。
二、典型矿床研究
在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26个典型矿床,分别为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广西三江板必重晶石、来宾市洪江,湖北省随县柳林,四川省城口县巴山,陕西省安康市石梯,甘肃省肃北大豁落井、文县东风沟,福建永安李坊,安徽石榴村、石桥,浙江临安冷田边,湖北枝城南庄坪,四川彭水,河南汲县大池山,陕西勉县铺沟,浙江绍兴西裘,广西象州县潘村,山东宋官疃,湖南谭子山、秀山,甘肃镜铁山,广西象州县寺村,扶绥县思同、鹿寨黄冕,广东水岭,报告中抽取了15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并对其进行了所属的成矿区带、区域成矿条件、矿体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总结,绘制了成矿模式图。
三、成矿区带研究
根据成矿的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性质、产物及强度等矿化信息,划分了中国重晶石矿Ⅲ级成矿区带。讨论了各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给出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及矿产预测类型、规模和成矿时代,共划分出九个成矿省和23个Ⅲ级成矿区带。
四、矿集区及成矿远景区研究
在典型矿床及成矿区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成矿条件等因素,划分出九个重晶石矿矿集区,分别为甘南-陕西南-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黔东-湘西-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邢台-汲县-运城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安丘-临沭-含山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闽西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琼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集区。矿集区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矿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矿的集聚区,表现了我国重要重晶石聚集区的基本特征。对五个资源潜力在2000万吨以上重要找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预测重晶石矿远景资源量10.2亿吨。可作为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种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的基础。
Ⅵ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地学问题,本书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1.区域地质环境评价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实地调查、钻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样化验等手段,搞清了整个区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区内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天然地基承载力、饱和砂土液化、软土、盐碱土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区,为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的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海岸带的侵蚀研究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带变迁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对清水沟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线、刁口地区海岸线和黄河港地区海岸线的不同类型变化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海岸线预测分析;对整个三角洲海岸带的侵蚀淤积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侵蚀和淤积模式。
3.石油污染调查
对油气聚集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体和河流、水库、海洋、地下水等不同类型水体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围、危害程度、扩散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定有关采油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规划、供水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4.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生态农业土壤环境、生态农业地质类型,进行了生态农业地质工程区划。研究提出应对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等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地热资源的调查
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6.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对区内的旅游地学资源、地质遗迹的种类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和旅游路线进行了规划。
7.地下水环境调查
对区内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分布、动态、资源量、开发与污染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引黄蓄水、节水、人工调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资源、微咸水利用、污废水处理、引黄灌区尾水利用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黄河三角洲的供水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8.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了各种地质环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并实现了数字化图件与数据库的连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系统、动态提取黄河三角洲的空间地学信息,尤其是多因素叠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Ⅶ 成果的主要意义
本次研究立足于寻找煤炭接替资源,创新划分了鲁西北隐伏区构造单元,系统建立了各构造单元煤系地层序列,分析了其特征,研究了赋煤规律,科学预测了煤炭资源潜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1)对地层划分研究的意义。鲁西北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地层序列建立难。本项目对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序列的划分研究填补了本地区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层研究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坳陷区与隆起区的地层对比和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认识华北板块组成提供了资料基础。本项目在一些地区识别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则修正了部分传统认识误区。
2)对大地构造划分演化的意义。本项目将基底构造单元与上叠构造单元分别划分,充分考虑构造单元的叠加、复合关系,改变了以往仅考虑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构造单元划分思路。高级别构造单元与山东省和全国构造单元划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区域大地构造对比研究。低级别构造单元划分与油田构造单元划分相统一,有利于地质部门与油田部门的研究相协调。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既具有全国划分对比意义,又突出了本地区特点,大大提高了地质构造演化认识水平。
3)对煤炭资源勘查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逐年增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地质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新的煤炭发现难度越来越大,许多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寻找新的接替资源迫在眉睫。本项目开拓了鲁西北煤炭找矿新空间,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和目标,对于指导找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经济意义。本项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预测资源总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预测资源量潜在价值近50亿元人民币。今后应用本成果开展深部找矿,必将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Ⅷ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的资源收录:
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的国内的科技成果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总计62万余条(截至2011年10月),每月更新。
Ⅸ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1)水源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森林资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⑤矿山环境不断恶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区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图像分类体系,进行了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数据统计和变化趋势分析。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遥感数据源为依据,运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图像处理软件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图像分类体系。根据影像特征建立判读标志,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影像判读,采用屏幕数字化方式提取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进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变化动态分析,揭示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了水源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表明,水源区属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极敏感区及高度敏感区; 南部丹江口水库库体周围和丹江支流的水体周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北部山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丹江口库区及周围的浅山丘陵区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区。
(4)建立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系统分析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此次研究选取了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的气象、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与土地、灾害和环境污染 8项一级指标,23 项二级指标。
(5)多种方法综合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目前该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内生态环境仍然表现为继续恶化的趋势。
(6)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进行了预警研究。在现状评价基础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趋势外推获取预警时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预测数据。结果表明: 未来 15 年,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状态,生态环境呈现逆向演化趋势,恶化速度不容忽视。根据警度区间划分表可知,警情逐渐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态环境质量由一般状态向恶劣状态过渡。因此,需要对水源区进行报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进行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和体制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保障机制,加大水源区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加强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宣传与公众参与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