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我的答案是:
1:但凡人皆有一死,要正视
2:对于自己,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
同时,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身边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爱人。
另一方面要不怕死(比如某收银员与歹徒斗智斗勇)
3:对于他人,一方面要有心系他人,以人为本(比如突发事件要将救人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要普渡众生,教育他们真、善、美(比如要教育飙车族、富二代)
再一方面要鼓励人们,比如给那些重病的人以精神鼓励 :“活着就是希望”。
同时对于他人的离去,我们要做到 “愿逝者安息 ,让生者奋发 ! ”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贡献了什么;如果我有幸成为一名公务员,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2. 应怎样面对死亡古今名人是怎样面对死亡的
死亡,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道德的最高峰。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其意不言自明,表明将舍身殉道,九死不悔。儒家认为人应当为“忠孝仁义礼智悌信”这八德而死,但这却回避了死亡的话题。因为多数人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病与衰老,他们的死并发不伴随生与义的决择。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贵贱,就是死也要分轻重凡俗的。可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人死不过是三尺黄土埋枯骨,千里孤坟百世哀,难道封建等级意识要从生延续到死吗?死亡对死者而言是相同的结局:死亡将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抹掉。他生活的印迹将会被漫长的时间洗刷干净;他的喜怒哀乐将会消散在空中;也许他的作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后人享受着他的成果,阅读着他的传记并铭记着他。他的传记或是聊聊数语或是洋洋洒洒千万言,但是与一个人沧桑曲折的一生相比,这也太微不足道了。一个人的死亡对于生者而言,会给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带来影响,甚至成为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烙印。
相传孔子门人子路被人追杀,临死前喊道:“君子死,冠不免。”面对死亡,他应是潇洒的了。但反过一想,这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名言何其相似?一方面即使是死也不可以撼动人的尊严,当真可敬;另一方面临死前对“礼节”仍然念念不忘,渴望一个“君子”式的死法,好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
是啊,对待死亡,要顺其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甚至婴儿出生比死亡更加痛苦。而且人之一生与人类历史或是宇宙之历史相比,更是渺小至极。正所谓“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生。”
3. 一篇1000字文章“由对死亡的认识引发对生的思考”
生存与死亡
陈岩锋
有生存就有死亡,这个道理我不必多谈你们也知道。不过我们都不愿意这样想象,作为个人,我们可以把愿望寄托在书本、竞技等等和孩子的身体上,也希望从中发现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谛,或者延续生存以寻找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谛,这种观念几乎成为所有人的生存目的。也就是,我们无论消极也好还是积极也好,对待生活总有这样一个倾向,我们还是认为人类的生存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对于人类的未来还是非常乐观的,如果说得清楚点,我们人类的生存(就人类的作为有生命的每个个体来讲)是永远的,死亡是我们每个个体无法逃避的命运,但是作为人类这个系统来说,死亡是不相干的。不过,这样一种认识并不符合有生命就有死亡的规律,作为人类,我们无论怎么认为,逃避死亡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或者欲盖弥彰的话题。现在我们不愿意谈论人类的死亡,无非我们还认为这样做符合我们的心理要求,而究竟是否能符合事实,我们暂时也只是采取不争论的态度,虽说生存与死亡的关系和实质我们都非常清楚。不过我们还是很顾忌谈论这个很值得悲观的话题。
我现在谈论这个话题,首先就得打破心理的障碍,因为我也和你们一样不愿意谈论,我的心理也设防,我也不愿意被什么迷信的说法所左右,也不愿意将谶语与我的死亡联系,虽然我也是异常达观,但是与你们在心理机制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谈论这个话题,我并非就是对死亡那么垂青,他虽然对我十分友好,我对它却是拒绝的;我们现在拿死亡作为我们的话题,就是来探讨死亡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提出死亡的意义恐怕你们也开始怀疑我的动机,究竟死亡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死亡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他这样故弄玄虚是在履行欺骗的伎俩呢?你们这样想并没有什么不对,谁愿意生活得好好的去想这些问题呢?虽然普通人不愿意研究,但是作为学问来说,我们却不能避开这个问题不谈。何况死亡对于我们的意义十分重大,与生存一样是构成我们生命意义伟大重要组成。因此,我们不得不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我们忌讳谈论死亡,但是死亡在古人的视野却不像我们一样忌讳。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还是比较达观的,并不像我们那么拘谨,在许多问题上我们比前人个人拘谨,譬如在性与政治上,先秦的人就比我们开放得多,在死亡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敢于谈论,没有那么多忌讳的。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虽然认为社会进步了,但是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进步了;而在另一些方面甚至还倒退不少,法国学者蒙田和米歇尔·福柯等等都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想我不说,你们也明白在很多方面,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多少。即便对于死亡的话题他们也是早已洞察了其中的奥妙。他们对于死亡的观念还是相左的,孔丘就是采取了不谈论的原则--“不知生,焉知死”,他不谈论并不是忌讳,而是弄不清楚生与死的意义:我们连生存的意义都搞不明白,又怎么知道死亡呢?实际上,死亡与生存并没有高下之分,孔丘这样说,无非是告诉我们,他说提出的生存意义也是非常矛盾的,或者说值得质疑的。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孔丘在论语中的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你难道说孔丘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他在有些方面还是积极的态度。而我们时常引用了他的这句话,好象孔丘真的像我们想象的一样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这是不足取的。死亡的意义他也并非如我们对他的认识一样那么狭隘,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在演说中也是带出了自己的观念。不过这样的观念比较隐晦,我们一般不太注意而已。
与孔丘相比,作为先秦的显学--墨家,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就要达观一些,譬如,他们说“轻生死”。生死对于我们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他这里则成为一般性的问题,这不得不说他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更为达观的还是老庄和佛教的所宣传的观念,他们对于死亡可不是一般的认识。如果说得激进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们对于生死的观念代表了我们思维的最高水准。
4.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什么电影吗还是他的学术成果有什么用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质能方程 E=mc^2,是学术成果。这个方程式被称为死亡方程式的原因是它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氦4(He4)来说,它的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0.0302u(原子质量单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氘[dā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
拓展资料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一部关于爱因斯坦传奇一生的纪录片。该片再现了这个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变了历史以及爱因斯坦的一生。
参考资料
网络--爱因斯坦
5. 科学如何证明:人为何会死亡死亡之后会是什么世界
让实验动物和毒药放在精密秤上,称出它们的总重,然后让动物吃下毒药.
等待.......直至动物死去,
注意秤最后稳定下来的读数,如果有质量损失,那么这只动物死亡{灵魂出壳}
损失质量大概是0.1ug{毫克}
6. 如何看待叔本华的《论死亡》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在他看来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意思是说人的意志是真实存在的。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意思是说意志的对象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本身。
同样是唯意志论者,如果让尼采来说这句话,他会说:人虽然不能要他所想要的,但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所以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他断言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而尼采的哲学是积极的,强健有力的,他说:“这就是人生么?好吧,再来一次!”叔本华的哲学和佛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而佛学是人类已有的最高的智慧。唯意志论和佛学都认识到了虚无,也都还没能真正克服它。
7. 为什么一谈到死亡就有很多人表现的很消极
嗯,根据圣经,人确实是为永生创造的。
小的时候,在夏季的星空下,我也常想这个问题,人倒底有没有灵魂?有时想到我死后世界日新月异,却永远永永远远没有我这个人了,真是会很伤感的。后来看《圣经》,才明白上帝造人时,把良知和对永生的渴望放在每个人心里。
我觉得我们可以问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倒底有没有神?
有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提问的弟弟参考。
牛顿也是一个基督徒,有一次他制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是用很多钢丝·齿轮等材料制成的,有个手柄,只要用手一摇,行星就会围着太阳转,很精致。他有一个朋友是无神论者,有一次他到牛顿家做客,偶然发现这个模型,就玩的爱不释手,他就问牛顿:这么精致的太阳系模型是谁制造的, 他一定非常的聪明。结果牛顿回答说:没有人造。牛顿的朋友就嘲笑的说:怎么可能呢,怎么会没有人造呢?牛顿又接着说:如果一具模型都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为什么这实际运转着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创造者呢?这位朋友一时没有话说,后来也相信了上帝。
圣经上有句话说:“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我试着按圣经所说的方法寻求过这位神,发现这位牛顿、爱因斯坦、孙中山、历届美国总统所承认的上帝是真的有的。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我们灵魂的创造者。
也愿神祝福弟弟,使弟弟看到自己灵魂宝贵。也看到上帝为我们人类预备的伟大救恩和美好天家。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爱我们,上帝的儿子为我们来过地球,为我们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出死入生,就是要救我们脱离来因为人类罪性带来的永死。
圣经告诉我们:我们这些人类既有血肉之体,神子耶稣就照样亲身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也推荐你看一本书“游子吟-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也会有成熟的价值观。 也不会再怕死。
离世本身不是痛苦的,但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死亡是非常痛苦的。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离世不过是进入另一世界的一道门。
圣经说:“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圣经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人之所以为人,因有宝贝的灵魂;人有灵魂,就成为万物之灵。身体是外面的躯壳,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衰老死亡,惟有灵魂是永远不灭的。
有灵魂就有永生;有灵魂,人生始有意义。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
愿这位提问的弟弟有一颗探寻终极真理之心。 有一天,能找到日光之上的真正的生命意义 .
8. 死亡是什么感觉
外媒称,人死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问题最近成了多项开拓性科学研究的对象。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如今,在美国红迪网站上,有人特别针对那些曾经临床死亡、后来又复活的人提出了这一问题,迄今已有数百条回答。
尽管各种回答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怀疑,不过这些回答可以分成三类:
有些人什么感觉也没有;有些人感受到光,并与其他人或生物有互动;还有一些人感到,自己能够旁观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自己已“死”,什么也做不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似乎赞同萨姆·帕尔尼亚博士的研究成果。帕尔尼亚对一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近40%的受访者称,当他们临床死亡时,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某种“意识”。
以下是一些红迪网站用户的答复,不过,他们似乎并未就这一话题达成一致意见:
“当时,我刚拍完血管造影,非常清醒地看着屏幕,与医生交谈。突然,警铃大作,每个人都变得惊慌失措。我的世界变得柔软而模糊,周围的一切都逐渐消失,归于黑暗。接下来,我记得的就是,我睁开眼睛,听到一名医生说,‘我们把他救过来了’。是一种非常安宁的感觉,其他什么感觉都没有。”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突然瘫软倒下。呼吸和血液流动都停止了。我感到自己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洞内急速下跌,我的同伴在呼救。后来,我苏醒过来,但对死亡前后的一小段时间没有任何记忆。”
“我过量摄入海洛因,急诊医生说,我的心跳已经停止。我看不到任何东西,就像在睡觉,但没有做梦。”
“2014年2月,我在一场工作会议上突然倒下。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里,没有脉搏或心率。我只能记得自己倒下前大约一个小时以前的事情以及两天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以后的事情。”
“我的心电图成了一条平线,持续了大约40秒钟。就像睡着了而且没有做梦,没有自我意识。”
9. 大家谈谈生死观你对很迷个看法对死亡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活着是为了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能活着是一种幸福,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都会面临的一件事,只是每个人的来临时间不等,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要好好享受生活,对于死亡要平淡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