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对纳米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内我国进入国际纳米技容术前沿。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直径3~50纳米、长度达微米级的发蓝光氮化镓半导体的一维纳米棒。不久,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小组合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达3纳米)、直径最小(0.5纳米)的“超级纤维”纳米碳管。1999年,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制备了高质量的半壁纳米碳管,并测定了其储氢容量。2000年,中科院金属所卢柯在国际首次发现纳米晶体铜的室温延展超塑性,纳米晶体铜在室温下竟然可拉伸50倍而不断裂。
『贰』 我国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内我国容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1995年,科学家研究并证实了纳米碳管可以用来制做壁挂电视。1996年,我国实现纳米碳管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被誉为“稻草变黄金”的纳米金刚石粉在我国研制成功。
『叁』 纳米技术在药品方面的应用有什么成就
食品或药品采用纳米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人体对它们的吸收能力。如将维生素等做成纳米粉或纳米粉的悬浮液,就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平时你不愿意吃药,那么有了纳米药品,你就不用愁了,只要一点点就够了。如果把纳米药物做成膏药贴在患处,由于纳米尺寸非常小,药物可以通过皮肤上的细胞膜直接吸收,而无需注射。
『肆』 纳米医学会有哪些强大作用
纳米医学可以修复畸变的基因、扼杀刚刚萌芽的癌细胞、捕捉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并在它们致病前就消灭它们;探测机体内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适时地释放药物和人体所需的微量物质,及时改善人的健康状况。未来的纳米医学将是强大的,它又会是令人惊讶的小,因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药物和医疗装置都是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最终实现纳米医学,将使人类拥有持续的健康。
『伍』 近些年日本和韩国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成果有哪些
1991年,在日本首次发明和制作纳米碳管,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1/6,而强度却是钢的10倍,专于是,属纳米碳管立刻成为纳米的技术热点。1992年,日本着手研制能进处人人体血管进行手术的微型机器人,从而引发了一场医学革命。1999年,韩国制成纳米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
『陆』 请问目前在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万方数据库,一查便知道了。没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医学领域太广了,包括预防医学。所以实在太多,您还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为实际些。
『柒』 纳米药物对癌症治疗取得了哪些成果
2000年,来德国柏林医疗中心自将铁氧体微型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和磁性纳米粒子浓缩在一起,肿瘤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而周围的正常组织丝毫不受影响。有的科学家用磁性纳米颗粒成功地分离了动物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已在治疗人骨髓癌的临床实验中获得成功。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用纳米药物来阻断血管饿死癌细胞。
『捌』 科学家们最新的纳米技术研究成果是什么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用DNA制造出了一种纳米级的镊子。这种超微型镊子,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使制造纳米机械变得容易多了。将来这种镊子还可以成为纳米机械的一个组成部分。
『玖』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