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成就之一:民生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科教文卫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成就之二: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汽车、发电设备、飞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电解铝、精密仪表、无缝钢管、塑料、合金钢、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实力。
成就之三: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成就之四: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之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成就之五:工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等等。
成就之六: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五年计划,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总之,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❷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产值达到
答案:第一 第二 解析: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建设成果了解的情况,要明确位次是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❸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成就:1、二五结束后的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版位,世界第二位。权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超过同期闹经济危机的西方。4、利用西方大萧条,大量吸引西方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问题: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斯大林同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同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模式”。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他体现了很高的效率、稳定的政治和统一的思想。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但是从历史长河看,忽视民主法制、强调斗争、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来越有严重的弊端。
❹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背景
“二五计划”的实施跨越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与60年代前半期,这一时期的前后期表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20世纪50年中后期,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稳固,国际形势日趋缓和。毛泽东当时认为:“现在,新的侵华战争与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与各国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国际形势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基本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然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开始复杂化,其中美国侵越战争的升级和因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的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由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出现裂痕,社会主义阵营开始松动,这种国际现实使中国的领导人开始严肃思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与“一五计划”时期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与国际关系相比,“二五计划”时期的国际关系更为复杂,中国不仅与资本主义阵营维持着敌对关系,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者苏联关系也恶化,导致外交上面临着困难局面。
“二五计划”开始时期,国内经济状况较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得以建立,三大改造的相继完成使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一五计划”的辉煌成果在国内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使得一些领导人过高估计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忽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同时,由于1956年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面临来自苏联的经济竞争压力。
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如何
“一五”计划的成绩是巨大的,是1953年至1980年的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❻ 苏联一五计划 二五计划的成就有什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
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苏联在二五期间,高速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
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
(6)第二个五年计划成果扩展阅读: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由来
三十年代初,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斯大林曾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不断得到新技术的装备后,又出现了缺乏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和管理现代化企业的专门人才以及一部分领导人轻视人才的新情况。
斯大林1935年5月4日在红军高等院校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这个口号。
❼ ‘一五’计划的成就
1、春第一汽车制造厂。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
2、沈阳第一机床厂。1935年建厂,称三菱机器株式会社(满洲国)。1953年——1955年,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国家投资旧币6113万元),引进前苏联机床制造与管理技术,实施全面改建。
3、沈阳飞机制造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飞机制造企业。
4、鞍山钢铁公司。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宝成铁路。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在甘肃徽县黄沙河接轨通车,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2、鹰厦铁路。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3、青藏公路。这条公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路线计长782公里,其中属于平原和微丘区的里程为564公里,属于重丘区的里程为218公里。全段海拔为2200~3800米。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计长1161公里,其中属于平丘区的里程为1013公里,在重丘区为148公里。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
4、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开始,经过11万军民的艰苦修建,北线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2000多名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
5、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
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❽ 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成果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玛托尔斯克建成了规模巨大的重型机械厂。在斯大林格勒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1929年破土动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在二五期间,高速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❾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影响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