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谁知道中国科技的十大创新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同志宣布中国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新闻评选结果:
1、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行返回舱顺利着陆。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中国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对疾病产生治疗效用。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石立英女士宣布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2、“深度撞击”计划获得成功。
3、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可以将计算机的功能提高数千倍。
4、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5、科学家公布人类基金组“差异图”。国际人类基金组啊单体型图计划,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利亚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可以将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进行比较,可以更高效的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6、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这是原来最好成绩的1000倍。
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高效率燃料电池。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有望达到50%。
8、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1平方厘米新材料信息存储量达到4万亿比特。
9、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10、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恩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首次利用特殊显微镜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各种动作。
㈡ 2010中国取得的十项科技成就 并谈300字感想!!!
由山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有果网、山东新闻网、科技信息报、科技信息杂志评选的“2010山东十大科技创新新闻”揭晓。它们是:
1. 山东实施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山东省政府决定三年内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半导体照明、高端电子信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确立全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烟台、济宁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
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正式进入高新区序列的“国家队”,跨入了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3.山东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多分量重成就“科技大年”
在200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的科技成果出现井喷:获得仅有的2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奖总数达3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20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质量都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茅,从而成就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年”。
4.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济南开工
11月7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济南中心区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济南举行,这标志着我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将以集聚国内外优势名牌、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为重点,以完善服务体系、法律保障、融资机制、基础设施为支撑,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争取建成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的“中国药谷”。
5.山东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
山东省目前正在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用5至10年时间,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人才。山东计划建设100个左右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决定每位引进人才将享受一次性100万元的经费资助、授予其“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等待遇。
6.山东新建48个院士工作站
9月1日,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10年院士工作站名单。本年度山东省新建院士工作站48处,共有49位院士进站工作, 院士与企业合作项目82项,其中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4位,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位;吸引院士团队266人次在各合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合作项目已申报专利196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
7.《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审议通过 7月1日施行
5月30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山东在新的形势下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8.山东开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平台
从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获悉,随着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高效能计算机及网络服务环境”重大项目通过科技部审批,“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将于近期落户该院。通过该项目,我省将打造一个千万亿次级的超级计算平台,济南将与深圳、天津一起成为 3个国内领先的超级
9.济麦22何以成就“双冠王”?
12月10日,山东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于振文等国内小麦知名专家组成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超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济南进行了鉴定。经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我国首套“东岳离子膜”万吨氯碱装置成功运行
6月30日,经过东岳集团离子膜研发团队和万吨级国产电解槽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首套装配国产离子膜的万吨级氯碱电解槽在东岳成功进行首次工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氯碱离子膜在国产电解槽上进行工业应用的开始,是我国氯碱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㈢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㈣ 2006年世界10大科技成就
中国科学院3月19日公布了该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创新成果。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入选,中科院称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
中国科学院3月19日公布了该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是: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㈤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较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①超级计算机。在大数据广为应用之下,超级计算机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这使得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家科技体现的标配”,毕竟国家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而实现这个标准的物质基础,就是超级计算机。近些年,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目前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形成了中美争霸的局面,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科技的崛起。
事实上,核电技术是我国未来要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出海”的主力产品之一,我个人认为他要比超级计算机更具变现力和战略性。
㈥ 十三五开局之年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2016年6月20日,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回全球超级计算机答500强榜首。2016年8月16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16年8月25日,我国研发的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潜深达到10767米,首次进入万米时代。2016年9月,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库。
(6)世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扩展阅读
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2年)》,该规划包括4条线,共计114.1公里,为“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2号线二期的工可和初设、3号线一期和S2号线一期工程的工可也相继获得批复。2号线一期和二期PPP工作有序推进。
2016年,市轨道公司党委组织各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轨道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把“绿色+”的理念贯穿始终,努力实现了城市生态、企业生态、管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㈦ 关于科学技术创造的成果的资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测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介绍:
嫦娥四号今年的发射任务将分别于5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点放置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②北斗卫星——密集发射 全球组网:
进入2018年,北斗卫星迎来高密度发射之年。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发展新阶段:系统性能、卫星寿命、服务精度大为提升,提供服务的地区范围更广,进一步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将发射10多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建成基本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将发射30多颗卫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介绍。
③深海科考——“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
④量子技术——通信计算 继续领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外发布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自然》杂志为每一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毫无疑问,潘建伟是世界量子技术领域里最好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量子通信研究迅速从“跟跑”实现“领跑”,目前已领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国量子计算研究也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电技术——高温低温 全面发力:
核科技作为重要的科技领域,备受社会关注。岁末年初,核科技持续自主创新再结硕果,呈现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现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日前在京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也传来捷报,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扣盖成功。这意味着距离我国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工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㈧ 我国和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什么
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的是:“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突破三大技术难题、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发布、首台国产CPU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通过验收、戊肝疫苗研制成功、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亚洲第一射电望远镜建成。
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的是:“好奇”号在火星成功着陆、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人造大脑、科学家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癌症干细胞研究获新证据、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日本科学家首次用“人造”卵子产下小鼠、英国研究发现一种高速磁存储原理、天文学家发现质量是太阳170亿倍的黑洞、德国首次从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首个“超电子”电路问世。
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