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水下机器人的最新成果

水下机器人的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20 03:30:09

Ⅰ 谁知前不久哪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研制出一款水下机器人

近日,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顺利完成了水池验证试验,这标志着“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项目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我国水下装备总体技术研究所,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七〇五所此次研制的“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为多推进器矢量控制、水面供电的开架式小型有缆水下观测用航行器,是一种先进的水下特种作业装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该项目于2013年6月通过所内立项。项目组经6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方案设计、工程设计,通过评审,成功研制了包括控制、观通、能供、结构、陆上操控等五个自研单元和收放/运输装置在内的整套功能验证样机。
作为陕西省重点支持的“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产品”项目,“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样机的研制成功,不仅标志着七〇五所已具备多推进器矢量控制、开架式、遥控水下机器人系统的研发能力,而且开拓了我国开架式水下航行器新的技术领域,实现了民用水下机器人系统及其配套设备市场的拓展,为各项水下技术研究提供了观测手段和试验平台。

Ⅱ 如何看待水下机器人这一方向前景

发展趋势是非常可观的,

前景也是比较光明的。

水下机器人主要运用在海上救援,

水下环境恶劣危险,

人的潜水深度有限,

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在军事斗争中,

随着无人地面战车、

无人飞机和无人舰艇等逐渐在战场上显示出越来越高的作战效能,

无人化作战平台将在未来现代化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水下机器人在石油开发、地貌勘察、科研、水产养殖、水下船体检修清洁、

潜水娱乐、城市管道检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种高科技肯定会大量的使用,而且普及到各个方面和领域。

Ⅲ 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要点是什么

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要点是什么?

下面通过几个关键点和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一下。

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六大关键技术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技术密集性高、系统性强的工程,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达几十种,主要包括仿真、智能控制、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水下导航(定位)、通信、能源系统等六大技术。

仿真技术:由于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区域为不可接近的海洋环境,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研究人员对水下机器人硬件与软件体系的研究和测试比较困难。因此在水下机器人的方案设计阶段,研究人员进行仿真技术研究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其一,平台运动仿真。按给定的技术指标和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方式,设计机器人平台外形,并进行流体动力试验,获得仿真用的水动力参数。一旦建立了运动数学模型、确定了边界条件后,就能用水动力参数和工况进行运动仿真,解算各种工况下平台的动态响应。如果根据技术指标评估出平台运动状态与预期存在差异,则通过调整平台尺寸、重心浮心等技术参数后再次仿真,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其二,控制硬、软件的仿真。控制硬、软件装入平台前,先在实验室内对单机性能进行检测,再对集成后的系统在仿真器上做陆地模拟仿真试验,并评估仿真后的性能,以降低在水中对控制系统调试和检测所产生的巨大风险。内容包密封、抗干扰、机电匹配、软件调试。另外,上述所需的仿真器主要由模拟平台、等效载荷、模拟通信接口、仿真工作站等组成。

水下机器人举例: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旨在提高水下机器人的自主性,其体系结构是人工智能技术、各种控制技术在内的集成,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软件体系是水下机器人总体集成和系统调度,直接影响智能水平,它涉及到基础模块的选取、模块之间的关系、数据(信息)与控制流、通信接口协议、全局性信息资源的管理及总体调度机构。

水下目标探测和识别技术:目前,水下机器人用于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的设备仅限于合成孔径声纳、前视声纳和三维成像声纳等水声设备。

合成孔径声纳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方法、以小孔径获取大孔径声基阵的合成孔径声纳,非常适合尺度不大的水下机器人,可用于侦察、探测、高分辨率成像,大面积地形地貌测量等。

前视声纳组成的自主探测系统,是指前视声纳的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在水下计算机网络管理下,自主采集和识别目标图像信息,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和对水下机器人的引导。通过不断的试错,找出用于水下目标图像特征提取和匹配的方法,建立数个目标数据库。特别是在目标图像像素点较少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数个目标的分类和识别。系统对目标的探测结果,能提供目标与机器人的距离和方位,为水下机器人避碰与作业提供依据。

三维成像声纳,用于水下目标的识别,是一个全数字化、可编程、具有灵活性和易修改的模块化系统。可以获得水下目标的形状信息,为水下目标识别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用于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有多种,如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导航系统、海底地形导航系统、地磁场导航系统、引力导航系统、长基线、短基线和光纤陀螺与多普勒计程仪组成推算系统等。由于价格和技术等原因,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是光纤陀螺与多普勒计程仪组成的推算系统。该系统无论从价格上、尺度上和精度上,都能满足水下机器人的使用要求,目前国内外都在加大力度研制。

通信技术:目前的通信方式主要有光纤通信、水声通信。

光纤通信由光端机(水面)﹑水下光端机﹑光缆组成。其优点是传输数据率高(100Mbit/s)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缺点是限制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距离和可操纵性,一般用于带缆的水下机器人。

水声通信是水下机器人实现中远距离通信唯一的、也是比较理想的通信方式。实现水声通信最主要的障碍是随机多途干扰,要满足较大范围和高数据率传输要求,需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能源系统技术:水下机器人、特别是续航力大的自主航行水下机器人,对能源系统的要求是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多次反复使用、安全和低成本。目前的能源系统主要包括热系统和电-化能源系统两类。

热系统是将能源转换成水下机器人的热能和机械能,包括封闭式循环、化学和核系统。其中由化学反应(铅酸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给水下机器人提供能源,是现今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电-化能源系统是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来满足水下机器人的动力装置所需的性能。该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密度大、高效产生电能,工作时热量少,能快速启动和关闭。但是该技术目前仍缺少合适的安静泵、气体管路布置、固态电解液以及燃料和氧化剂的有效存储方法。随着燃料电池的不断发展,它有望成为水下机器人的主导性能源系统。

水下机器人一旦突破技术瓶颈,其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但是由于在探测技术、工艺水平、综合显控、综合导航与定位等技术上存在的较大差距,致使国产水下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内不同领域的很多客户,购买或租借国外现有产品,不仅价格高、配套服务难,而且有些产品并不适合中国海区的使用特点,产品机动性、抗流能力及作业能力都明显不足。

Ⅳ 被誉为中国水下机器人之父的科学家是谁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http://gongkong.ofweek.com/2015-04/ART-310005-8420-28949737.html。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Ⅳ 水下机器人发展情况如何,举个例子

博雅工道作为一家水下机器人行业的领头企业,产品线日益丰满,已能够覆盖企业级、教育级、消费级三条赛道。熊明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深厚技术储备。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金种子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该企业以北京大学十余年水下机器人技术成果为基础,自主研发了多款拥有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水下机器人。

Ⅵ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史

机器人可以进行深海探测。深海采集。深海维修。
开发海洋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探索、考察和有效利用国际海域和海底区域是对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和未来海洋产业提出的挑战。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与开发水下机器人并形成产品的科研实体之一,首创我国第一台有缆遥控和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各阶段的技术成果代表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与过程。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先进制造基地的一部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二十年来在水下机器人研制与应用方面为国家水下装备技术,特别是海洋重要装备技术及海洋开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该所拥有一支理念超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设计队伍。水下机器人实验室配备了齐全、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条件,3个深水模拟压力罐可分别进行水下1000米、1500米、7200米水深的水下模拟试验。长20米、宽12米、深9米的试验水池可做各种水下机器人整机性能试验和调试。现已形成了大、中、小型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在国际、国内开展了各种水下工程作业。

早在70年代末期,前瞻性地考虑到海洋是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从长远看以海洋为背景来发展机器人科学技术,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又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能力,因此准备在全院组织力量,支持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1977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将发展机器人项目列入规划。蒋新松院士在当年组团赴日考察回国后提出了发展水下机器人的设想。从此,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锁定了“下海”为海洋开发服务,搞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的战略目标,决心“要下五洋捉鳖”。1983年该项课题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开创了智能机器人科研领域,为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十年来,“水下机器人”由院重点,进而持续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国家重点项目,成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项目的重点内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通过建立机器人示范工程基地,已开发出多种型号的水下机器人产品,应用于水下观测、海上作业以及救捞工程等。又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使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RECON-IV水下机器人具有较强功能和可靠性,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的多台设备出口国际市场,还有的长年在为南海石油钻井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海潜一号”和“金鱼号”轻型水下机器人在沿海和内湖地区的水下探查、考古等作业起到重要作用;“海潜二号”水下机器人以其强作业功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用于海底光缆埋设的爬行式水下机器人“海星号”是我国第一台海底自走式海缆埋设机,目前已完成研制工作并投入实际应用。

作为总体单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完成的潜深1000米“探索者”和潜深6000米“CR-01”、“CR-02”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6000米水下机器人工程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重中之重。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实施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并于1995年8月完成了深海试验。6000米水下无缆自治机器人的研制,涉及到自动化、计算机、水声、深潜、水动力、材料、能源等各种专业,需要解决水中通讯、高压密封、自主航行控制、动力系统、能源系统、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特种材料以及可靠性等高技术。“CR-01”自治水下机器人多次成功地完成了太平洋水域深海资源的调查。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的可靠性、实用性、后勤保障能力、机动性和续航能力,使其由可用样机发展为实用样机,1996年8月起正式实施了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的工程化项目。其目标是为中国大洋协会进行大洋调查提供水下6000米自治机器人实用样机。工程化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原样机的可靠性,达到实用化的目的。试验表明,经过工程化改进后的CR-02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性能卓越,可靠性高,能执行所赋予的使命,从而实现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手编程型向监控型的转变,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有关专家认为,该水下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洋底探测设备。CR系列高性能水下机器人能进行六千米深水录像、拍照和海底地势与剖面测量、水文测量、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海底沉物目标搜索和观察,自动记录各种数据包括图像和机器人水下运动轨迹及其坐标位置,还可按预编程航行和工作,自动避障,具有故障自诊断和应急上浮功能,并能提供指令遥控。这表明,中国已有圆满解决这些高技术的能力和手段,而且已进入洋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探测应用的实用阶段。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具有研制这种自治水下机器人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它可到达世界上除海沟之外的全部海底区域,即全部有经济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积的98%,为中国进军国际海洋区域、开发大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该所目前正在研制潜深7000米水下载人机器人——又被称作“海底卫星”,预计将在2005年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对包括深海海沟在内的复杂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中国开发海洋资源的步伐将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拥有类似潜深的水下载人机器人。在可预见的将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开发,中国的水下载人机器人将有可能探测深达1万多米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水下载人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科考、海底资源探测,是中国863高新技术计划“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的重点攻关课题。 此次研制的潜深7000米水下载人机器人,由该所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机构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研制。其中,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由中方负责,俄罗斯提供如钛合金耐压壳等维护生命安全方面的技术。根据协议,中国将享有对机器人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由国家海洋局主持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装备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中型ROV“海极号”水下机器人,2名科技人员随船出征。这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首次参加北极科学考查。据报道,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队进入北冰洋的浮冰区后,“海极号”水下机器人开始投入使用。该机器人可以在300米深度自由运动,进行摄像、观察、测量、作业等,并利用仰视声呐系统观测海冰的厚度,具有作业时间长、范围广、安全性高、科考数据直观、事后处理和分析容易等人和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水下机器人在北极冰区进行冰层厚度等一系列科考示范应用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扩大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下机器人技术系列成果曾获国家、科学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等20余项,其中“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获1995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综合特大奖。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水下机器人研发过程中一贯采取开放、合作的工作模式,与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的一些研究单位和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经历和关系,与国内中国船舶科研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浜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船舶工程学院等相关优势单位形成了友好、有效的合作网络。为了适应水下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产业化开发,该所拟在沈阳浑南开发区建设更大规模的水下机器人试验和生产基地。

人类当今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上的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海洋开发势在必行。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14亿立方公里的体积。在海底及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在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仍有生命存在,这种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命,格外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大洋底部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尤以铜、锰、镍、钴含量最高,估计储量为l.7万亿吨。海底锰的藏量是陆地的68倍,铜的藏量为22倍,镍为274倍,制造核弹的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海洋还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能源库,天然气水合物总量相当于陆地燃料资源总量的2倍以上。海底储存着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因此,洋底的探测和太空探测类似,同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挑战性。

1991年,中国被联合国批准为第五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承担30万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测任务,并最终拥有对矿产资源最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优先开采权。中国政府已把海洋开发作为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水下机器人是多种现代高技术及其系统集成的产物,对于我国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开发和海洋高科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发展水下机器人,并将其作为海洋战略制高点,提升我国海洋重大装备水平,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成套技术与先进装备保障,为海洋未来产业和国家海洋战略创造有利条件与国际竞争能力,并将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转换成为强大的产业开发优势,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历史性的必然抉择,更是其使命性的郑重承诺。

Ⅶ 简述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最新研究成果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领域:汽车制造、电子行业、机械加工、食品工业、木内材家具加工等
医疗容领域:远程医疗协助机器人,微纳米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等
军事领域:单兵机器人,拆弹机器人,小型侦查机器人,多用途负重机器人(美国大狗)等
科研勘探领域:水下勘探机器人,地震废墟等的用于搜查的机器人,煤矿利用的机器人等
娱乐领域:乒乓球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等

【机器人最新研究成果】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业并举、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深浅机器人、太空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数据显示,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连续五年以35%的平均速度增长。2015年已经达到6.8万台,较上一年增长看了20%,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三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Ⅷ 新研制的水下永动机器人有何用途

近日,一则“现水下永动机器人”消息引发关注,据报道称,12月20日,从中船重工集团了解到,我国研制出国内首个深海型海洋温差自供能漂流样机,在理论上实现了“水下永动机器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将用于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计划)。

此次我国对深海海洋温差自供能漂流浮标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利用借助可再生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的方式实现“永动”,中,其中,温差能是利用水体垂向温度差异汲取能量,其在全球海洋能中储量最大,具有可再生、清洁、输出波动小等优点,尤其适合在大洋中做垂向运动的Argo浮标。但该能源转化技术超前、难度极高,涉及材料、控制、机电、系统工程等众多学科领域。

阅读全文

与水下机器人的最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