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华沙气候大会取得三项成果

华沙气候大会取得三项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19 23:18:15

㈠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什么积极成果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11月18日清晨闭幕,比预期闭幕时间推迟一天。经过各方艰苦谈判,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切实落实已经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实施。

本次气候大会6日开幕,主要任务包括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为2018年完成实施细则谈判奠定基础。

㈡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成果文件有哪些

中新社摩洛哥马拉喀什11月7日电 (记者 李晓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7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开幕。作为《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缔约国大会,本届气候大会将呈四大看点。
看行动:《巴黎协定》未尽事宜怎样落实?
一分纲领,九分落实。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落实备受关注。这也是近200个国家代表齐聚马拉喀什的重要任务。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本届气候大会上各方将就《巴黎协定》实施的后续谈判做出具体安排,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制度安排落实《巴黎协定》所有规定。
在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看来,政治信任对落实好多边协定非常重要,而政治信任的源泉在于实际行动。
目前看,本届气候大会的行动力可期。解振华透露,所有参加气候大会部长级预备会的50多个国家的部长们已达成共识,一定要把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开成一个落实行动的会议”。
看实施: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如何?
此前,各国已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INDC)。方案实施情况如何,同样引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已经采取行动,且成效初显。普华永道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主要经济体近期在脱碳方面取得的进展与各国在巴黎峰会前设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一致。其中,中国2015年碳强度下降率达6.8%,力度居G20之首。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提前完成全年节能降碳目标。
“现在已到了各国领导人将愿景转变为行动的时刻”,世界资源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蒂尔称,通过采取能够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行动,人们将迎来更加安全和繁荣的未来。
看承诺:能否打败资金这只“拦路虎”?
资金问题一直是气候谈判桌上的“老大难”。早在2009年,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要给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但近七年来,各方围绕资金问题明争暗斗不断,始终无实质性进展。
解振华日前透露,马拉喀什气候大会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发达国家要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落实到位,让发展中国家“看得见、摸得着”,知道发达国家提供了多少资金,这些钱“去哪儿了”“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退一步说,“发达国家即使现在拿不出钱来,也要列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尽管英国、澳大利亚官员已在部长级预备会上表示信心满满,但在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看来,要解决资金问题“仍然比较困难”。
看变数:美国大选会否影响会议“气候”?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期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大选会否影响气候变化进程亦是大会的一个焦点话题。
但实际上,气候大会结果历来无关个人“小气场”,而取决于全球“大气候”。用解振华的话说,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成全球潮流。“我相信如果是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他应该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动,民众不会答应。
安德鲁·斯蒂尔也认为,无论谁当选下届美国总统,都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已取得的进展基础上再接再厉,将已有成绩继续发扬光大。

㈢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㈣ 世界气候大会于2013年11月11日至22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商讨发达国家是否有切实兑现其减排承诺、向发展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氮气、氧气为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温室气体,氢气也不属于温室气体,
故选C.

㈤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会议达成无约束力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潘基文当天发表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话。他说,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二0一0年实现这一点。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开,比原计划晚一天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十八日起举行,约一百三十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

㈥ 第1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进展

2012年12月2日,多哈气候大会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除形成几个类似谈判纪要的文本外,并无实质性进展。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搅局,《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德班平台”规划等重要议题的谈判进展不大,这些问题将全部留到第二阶段的高级别谈判桌上,前景不容乐观。
《议定书》未来规划不明
在第一阶段三个工作组的议程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规划是重中之重,但各方对第二承诺期的执行力度、有效时间和碳排放余额结转等仍存在严重分歧。
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达成一揽子成果,包括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至今发达国家仍普遍缺乏进一步减排诚意,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拒绝加入第二承诺期,美国则游离于《议定书》之外,欧盟宣称将加入第二承诺期,但拒绝上调目前承诺的20%减排力度。
关于《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期限,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国为使发达国家增强减排力度,主张从2013年到2017年,为期5年,欧盟则希望持续到2020年,为期8年。
此外,随着第一承诺期在今年年底终结,遗留下来的大量排放指标余额是取消还是结转至第二承诺期,各方意见分歧。77国集团和中国一致反对结转,俄罗斯则希望保留自己60亿吨余额,与加入第二承诺期的国家进行交易,欧盟内部对这一问题也立场不一。
《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仍分歧众多步履维艰。此间人士普遍担心,即使与会各方能如期达成一致,各国走完复杂的国内批准程序还至少需半年。如果重蹈第一承诺期批准耗时过长的覆辙,最终将形成批准之日已接近承诺期终结的尴尬局面。
资金技术转让问题悬而未决
除《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外,由于发达国家的顽固立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收尾工作仍原地踏步,尤其是气候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悬而未决。
2005年“巴厘路线图”所确立的《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按计划将在多哈落下帷幕,但在气候资金、绿色技术转让等关键议题上,谈判形同空转。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气候资金支持问题,至今没有着落。多哈大会专门成立了资金问题常设委员会,但由于该机构不是所有缔约方都参加,其权限和职能不甚清楚,反而为发达国家推诿责任提供了条件。
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声称,已经如约兑现甚至超额完成了总额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但相关信息极不透明。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所公布的300亿美元存在重复累加、虚报金额等现象,可谓严重“注水”。而发达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迄今没有着落。
一些密切关注大会进程的非政府组织专家认为,多哈的成败系于资金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低碳发展、应对气候灾害都需要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阻挠资金谈判进程,却又要求发展中国家加强行动,这不公平。
高级别谈判关系成败
2011年的德班气候大会上,各方决定启动“德班平台”,负责在2015年前形成适用于《公约》所有缔约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为2020年后各方贯彻《公约》、加强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依据。
但由于“德班平台”是德班大会延时后妥协的产物,许多细节当时没有解决,一些发达国家抓住“德班平台”“适用于所有缔约方”这一表述,企图提前结束《议定书》和《公约》两个工作组,另起炉灶把重心转到“德班平台”上来,从而抛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摆脱减排和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承诺,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可以预见的是,“德班平台”谈判会在今后几年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在多哈大会上能否达成一定的协议成果,形势尚不明朗。
3日至7日,多哈气候大会将进入第二阶段,即高级别谈判阶段。这被认为是大会有可能获得突破的关键阶段。分析人士认为,发达国家不会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方面轻易让步,未来几天的谈判必将还是激烈交锋,不排除因进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会因发达国家的自私与顽固无果而终。

㈦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大会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专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属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㈧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1、两弹一星
2、人工合成胰岛素
3、袁隆平杂交水稻

㈨ 2013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回答20、21题.就全球气温升高

全球升温对地球环境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山地0℃等温线上移,高纬地区变得更加温暖湿润,从而适宜森林的生长,高山和极地的冰雪更多被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选项A、C、D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全球干湿情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全球升温将导致副热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温带和寒带地区变得湿润一些.因此只有B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B.

阅读全文

与华沙气候大会取得三项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