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科技贡献奖和科技进步奖有何区别
农业科技贡献奖和科技进步奖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农业”一个词。
农业科技贡献奖专门颁发给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贡献者,范围较小;科技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范围较大。
科技进步奖涉及的不仅仅是农业,几乎包罗万象,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的一种带政策、法律性的奖励。
2.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广
建院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8项,育成农牧良种195个,出版专著151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小麦育种、玉米杂交育种、生物技术、大白菜不育系选育、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项目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创经济效益50亿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情况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1972至1973年,俞启葆副院长联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家沈其教授和西北农学院仇元教授,争取国家农林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协作组,有2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先后在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联合试验,对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山东、辽宁、新疆、云南等地的32个菌系进行鉴定比较,将棉花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型Ⅰ24个菌系、生理型Ⅱ5个菌系和生理型Ⅲ3个菌系,为棉花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学术上、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保存研究 由植保所路端谊研究员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夏季条锈病实验室,采集、鉴定并保存黄淮麦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条锈菌菌种。1974年又争取国家农林部拨款,建成全国条锈病夏季研究中心。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条中18、条中20两个新小种,揭示了当时的主栽小麦品种阿勃和丰产3号抗锈性退化的本质。“文革”结束后,全国原有条锈病研究单位因工作中断,菌种丧失,研究工作难以为继。陕西为保存菌种做出了独有贡献,受到国家农林部的表彰。
3.作物虫传病毒病和陕北小麦下川问题研究 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员主持的研究组对陕北和渭北旱作农区的虫传病毒病进行研究。经过多项联合试验,重点对小麦的红矮、蓝矮、黄矮等病毒进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与国家卫生部、天津劳动卫生研究所合作开展钾拌磷(即3911)残毒研究,共同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剧毒农药钾拌磷用于小麦拌种的安全用药量和残留量标准。并以蒲城为中心,在渭北500万亩麦田实施药剂拌种、治虫防病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陕北川坝地因媒虫和病毒疾病严重发生而不能种植小麦的问题。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扩”研究 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员在渭北旱原地区蹲点实践,把豌豆害虫防治研究方向转向提高豌豆产量的研究,历经10年,于1972年总结提出了提高豌豆产量的“四改三扩”新技术,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种,扩大豌豆麦和复种面积,并在试验区做出样板。实施“四改三扩”后,干旱农区由原来的三年四熟制改变成两年三熟制,增产效果显著。该项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国农林科技工作会议交流,为陕西省旱地农业研究和干旱农区低产田改造研究开创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杂交种“陕单一号” 由粮作所林季周研究员与西北农学院科技人员协作育成,是国内公认的少数几个优良自交系之一。以它为材料培育出了17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种和多个衍生系。以“武105”为母本培育的“陕单一号”高产、耐旱、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广。1975年陕西省种植面积225万亩,占全省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的21%。该品种在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河南、河北、广东等省也有一定种植面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抗枯、黄萎病棉花良种“陕棉1155”选育 由棉花研究所王远研究员主持,用表现型差异大的品种与当地丰产性强的品种杂交,后代在致病力强的枯萎、黄萎菌种接种的病圃中连续选择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后,河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71万亩,增产皮棉1626万公斤,增收4878万元。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7.线辣椒高产栽培与人工干制技术研究 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赵稚雅研究员在耀县菜区设点试验,摸索出一套辣椒高产栽培和人工干制技术,在陕西省14个商品基地推广,有40500亩干椒平均亩产由原来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采用人工干制后,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吨上升到1700~2000吨。1971年此项成果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周总理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耕牛蹄腿肿烂病的研究 1975至1978年,由畜牧兽医研究所秦晟研究员主持,针对汉中地区多年来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开展调查研究。该病发病率高,死残率25%~50%。研究揭示了该疾病是由木贼半裸镰刀菌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并掌握了流行发病规律。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牛病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发病区类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7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9.苹果新品种秦冠 由果树研究所原芜洲研究员等科技人员经过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鸡冠作父本杂交,通过有性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结果早、丰产、抗逆性强的特点,已在全国27个省、市栽植,年增纯收益5亿元左右。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0.小麦新品种“陕农7859” 由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条锈兼抗叶锈、白粉、叶枯、黄矮病。三年省区试及黄淮区试41个点次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3.2%。已在陕西、河南、皖北、鲁南、晋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积累计推广9000余万亩,增产粮食20余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由朱象三研究员主持。该项目在米脂县泉家沟小流域通过六年的实验,使粮田退耕43%,粮食单产、总产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长9‰的情况下,仍保持人均粮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积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减少45%。该成果已在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为我国治理黄土高原做出了样板。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陕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 由畜牧兽医研究所汪昭贤研究员主持,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陕西省不同地区饲草、饲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况,分离鉴定出103种有毒真菌,新发现微小根毛霉菌病等3种条件致病真菌,新确诊7种真菌性疾病,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乳牛毛霉菌病与马黄曲霉中毒病,完成了黄曲霉素B↓1等4种真菌霉素的分离、提纯与测定。该成果对医学、兽医学和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3.辣椒新品种“8212”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灿然研究员主持选育。该品种具有抗病、抗灾、优质、高产等特点,亩产干椒300公斤,最高达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陕、晋、豫、甘和新疆等省、区推广130万亩,净增值3.6亿元。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小麦新品种“229” 由小麦研究中心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耐旱、抗病、优质、高产,在省区试和黄淮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16.7%和8.2%,均居第一位。该品种适宜关中平原灌区、渭北高原南部及黄淮麦区种植。1994至1996年累计推广848.8万亩,新增产值4.07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创制和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 由小麦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员主持。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制出20个连续稳定自交结实的阿勃小麦缺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陕麦8003”等。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种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员主持选育。其突出特点是营养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丰产、稳定。已在全国10余个省区推广25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10亿余元。该研究成果填补了陕西省自育白菜品种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梁灵的研究成果和科科研项目
(一)科研项目
[1]. 2004-2006,杨凌基金—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加工利;
[2]. 2007-2009,陕西省攻关项目—冷冻面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3]. 2008-2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小麦粉食品质量控制及功能食品研究;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加科研项目20多项,包括国家农业部农业跨越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凌基金项目、校级专项以及横向课题等,近年代表性项目。
[1].2000.09~2003.06,农业跨越计划项目—优质面条小麦生产示范与面条生产技术;
[2].2001.07~2005.12,陕西省攻关课题—高产、优质多抗及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
[3].2002.01~2003.1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小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规律研究;
[4].2005.03~2007.12,农业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专用小麦陕253、小偃22生产与加工;
[5]. 2006.09~2008.09,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高产优质高效小麦育种;
[6]. 2006.10~2007.10,国家环保总局项目—中国重点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
(三)科研成果
[1]“优质面条小麦生产示范与面条生产技术”,获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2等奖,第10位
[2] 小麦新品种“普冰143” ,通过陕西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2位。
[3]“ 一种冷冻面制品的复合改良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四)发表论文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如下:
1. 梁灵,魏益民*,康立宁等。冷冻面片动态热机械性能研究(ei收录)。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279-284.
2. 梁灵,董剑,高翔等。小偃22小麦粉面包加工技术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8,17(4):75-79.
3. 梁灵,董剑,高翔等。小偃22小麦粉馒头加工技术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8,28(1):61-65.
4. 梁灵,魏益民*,康立宁等。 冷冻面片制作工艺的优化。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8):95-98.
5. 梁灵,张正茂*,宋社果,张彦东.大豆蛋白对冷冻水饺质量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0):153-158.
6. 梁灵,张正茂,汪勇攀,田晓琴.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2006,2:67-69.
7.梁灵,张正茂,段许昌,杨公明,李国龙.高压对小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初探(ei收录).高压物理学报,2005,19(3):214-246.
8.梁灵,欧阳韶晖,罗勤贵, 王长勇,楚炎沛.专用面粉的几种主要成分分析.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2:10-11, 21.
9.梁灵,魏益民*,张国权,欧阳韶晖,罗勤贵.小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04,4(3):33-38.
10.梁灵,魏益民*,师俊玲,郭波莉.关中小麦品种籽粒糊化特性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3,18(2):21-24.
11.梁灵,魏益民*,张国权,师俊玲,郭波莉.小麦淀粉膨胀体积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1):34-36.
12.梁灵,魏益民*,师俊玲.小麦淀粉研究概况. 西部粮油科,2003,28(3):21-25.
13.梁灵,叶可辉,李玲雀. 菠菜挂面护绿工艺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2,30(1):39-42.
(五)专著或著作
1.副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安全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2.参著,谷物品质与食品加工-小麦籽粒品质与食品加工.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5,8.
3.参编,食品杀菌新技术.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
4.参编,杂粮食品加工工艺与配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
4. 李松柏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人口质量测评模式与陕省人口质量综合评估研究(主持)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5-2006
失地农民补偿与就业机制研究(主持)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8-2009
陕西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专项课题2004-2005
陕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质量问题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06-2007,
陕西农村人口质量调查(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基金2008
陕西关中庙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专项课题2012-2013 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被CSSCI检索2余篇。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从土地征收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博弈均衡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陕西省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及对策探讨西北人口2009.1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间关系解读–以某村妇女主任的个案研究为例农业经济2012.1
农村中老年人口与边缘性流动研究生态经2011.10
“生态贫民”对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认同度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2.1
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杨凌示范区为例特区经济2012.3
论国家政策某些领域男性“遗忘”现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土地征用中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行为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2.4
陕西秦巴山区10个村庄成年人口死因调查医学与社会2010.12
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乡镇经济2009.3
实地农民城市适用困境与对策探讨乡镇经济2008.10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以东沟村、石门村为例理论观察2010.3
多元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现代性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力思考–从非经济角度进行的调查与分析理论探索2008.6
农民工“退保”现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秦岭山区板桥村生态模式转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眉县猕猴桃安全生产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男性的生活胜任模式浅析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S2
陕西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5A
陕西秦巴山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 学云南农业大学报2006.5A
杨陵示范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和评价现代经济探讨2009综合
关于建立标准人(StandardPerson简写SP)体系的假设2004.3
用人口质量指数分析人口质量的缺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杨凌崔西沟村生态旅游与产业结构调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研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5
陕西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以商洛地区为例陕西农业科学2006.1
陕西省杨凌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素质状况调查陕西农业科学2010.1
新乡村文明建设可测性指标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9.1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发展研究2009.3
论女人的社会化消费导刊2008.3
均衡博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社科纵横2008.8
中国家庭男性暴力的原因浅析消费导刊2008.6 大学生如何看待学习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陕西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9
大学生科技创新校级优秀指导教师2007.12
5. 西部农业网的西部农业大事记
2009年8月至11月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陕西省供种百万余斤。 2009年9月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文上网全国普及行动应用单位”
2009年10月获中企动力“网络营销先锋企业”。
2009年10月中旬成为陕西省咸阳市大学生就业实习见习基地。
2009年11月参加第16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2009年11月参加成都第七届全国种子交易会。
2009年12月农业门户网站西部农业网站前期开发完成。
2009年12月中旬在陕西省渭南市建立国家大型农场1个,占地360余亩。
2010年1月公司专利产品金山28高产玉米新品种研发成功。
2010年3月出席陕西省农业厅农业会议。
2010年3月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麦研究所立项通过,递交陕西省农业厅审批。
2010年6月西部农业网正式进入全面改版工作历时两个月;
2010年8月西部农业网全面改版工作完成,并于8月18日正式上线;
2010年11月西部农业网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2010年11西部农业网参加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
2010年11西部农业网参加 2010第四届(河北)种子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订货会
公司致力于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与信息化探索与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虽成立不久,但一直在不断改进与努力,希望他的悄然变化能为社会有所贡献。
6. 省农业科学院授予的"某某"项目成果科技进步奖,属于政府奖什么级别可以用于聘
不属于政府奖。政府奖应该由政府或是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
7. 农业科技奖励证书编号从哪一年在网上查到
2001年以后毕业的才能在教育部指定的网站上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