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边坡监测成果

边坡监测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19 07:03:49

❶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安全的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价

影响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还是要以原有井工开采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露天开采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结合上节分析的危险性因素类别、特征、时空关系、大小与危害程度进行整合与拓展。

8.2.2.1 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案

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集结构分析计算、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是成为一个功能强大并能真正长期用于危险性因素监控和状态评估,满足各项参数动态监测的需要,同时又具经济效益的结构的安全监控系统,其遵循的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现有资源原则。矿山设计建设中一般已为矿山安全与生产布设监测系统。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安全的监测系统就要在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比如露天煤矿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已建立地下岩移监测和GPS监测控制网,即可以地下原岩移监测网和GPS控制网作为基础,在受井采影响的采场、排土场边坡不稳定区域加密岩移监测与GPS监测观测点,并加密监测周期,以及时测定和预报井采影响下边坡位移、移动层位(带)等变化情况,为滑坡预报与长期边坡稳定性与变形(滑坡)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2)科学合理性原则。监控对象的选取有科学和法律依据,尤其要符合相关安全规程和规定;监控手段的选取有高科技含量、先进的、监控效果准确有效。

(3)经济实用性原则。凡是需要较大投入的监控项目都是需要经常使用的;凡是原系统已具备的功能或结构装置,只要准确有效,都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法加以利用,相互配合;所有涉及的技术手段,在保证长期可靠有效的前提下,采用最经济的方案;所有的操作功能都采用最简洁的使用方法、做到直观方便、性能稳定以及维护简单。

(4)系统可扩展性原则。在监控方案要求改变时,投入的软硬件设备能够继续使用,最大限度减少重复购置。

(5)系统接口开放性原则。系统输出的数据信息采用国际或国内的标准格式,便于系统功能扩充和监测成果的开发利用。

8.2.2.2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安全监测与预警

本节论述露天开采对井工开采安全影响及井工开采对露天开采安全影响的监测与预警问题。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对周边构筑物安全影响的监测与预警采用以上二套监测系统的相关内容(如地表位移监测、系统监测等)进行。

(1)露天开采对井工开采安全影响的监测与预警

露天开采对井工开采安全影响一般在Ⅰ-1型、Ⅰ-2型采场内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型的露井同期与先露后井开采型;Ⅱ型排土场下井采型(Ⅱ-1型及Ⅱ-2型);Ⅲ采场到界边帮残煤井采型等均可能发生。其监测与预警以井采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主要测定工作面矿压与巷道变形二项参数。以安家岭露天煤矿井工矿矿压与变形测试为例。

1)工作面开采矿压监测与分析

①29209工作面开采矿压监测与分析

对29209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压力分布进行监测,并对29209工作面在2011年12月~2012年2月之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支架号为5~174,分别记录前柱压力、标准压力和后柱压力,对29209工作面三个月份的监测数据进行矿压分析发现,工作面工作压力正常,出现个别初撑力不足的现象,可通过及时补压来满足工作面的顺利推进,不会对现场生产造成不良影响。2011年12月间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15,2012年1月间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16,2012年2月间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18。图中压力单位为:MPa。

图8-15

图8-15 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1年12月间)

图8-16

图8-16 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2年1月间)

图8-17

图8-17 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2年2月间)

通过对图8-15至图8-17的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数据分析可知,三个月的监测数据存在共同点:一是在每月的上、中旬期间工作面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呈现出来压状态,应采取加快推进度,及时移架、护帮或控制放煤等措施;在每月的中、下旬期间工作面压力、采高基本正常,个别初撑力不足,可采用及时补压或其他措施。二是支柱压力未出现明显增加或减小,说明29209工作面推进过程矿山压力分布较稳定,按照原推进方案进行开采,发生灾害性事故的可能性较小。

②29210工作面开采矿压监测与分析

对29210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压力分布进行监测,并对29210工作面在2011年11月~2012年2月之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支架号为5~174,分别记录前柱压力、标准压力和后柱压力,对29210工作面四个月份的监测数据进行矿压分析发现,工作面工作压力基本正常,出现个别初撑力不足的现象,且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呈现出来压状态,可通过加快推进度,及时移架、护帮,控制放煤或及时补压来满足工作面的正常推进,对现场安全生产不会带来不良影响。2011年11月间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18,2011年12月间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19,2012年1月间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20,2012年2月间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见图8-21。图中压力单位为MPa。

图8-18 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1年11月间)

图8-19 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1年12月间)

图8-20 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2年1月间)

图8-21 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结果(2012年2月间)

通过对图8-18~图8-21的29210工作面压力分布监测数据分析可知,与29209工作面压力分布相似,在每月的上、中旬期间工作面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呈现出来压状态,应采取加快推进度,及时移架、护帮或控制放煤等措施;在每月的中、下旬期间工作面压力、采高基本正常,个别初撑力不足,可采用及时补压或其他措施。由于工作面因月底检修两天或停产未生产,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需要加强二次补压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四个月的工作面压力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也说明支柱压力未出现急剧的升高或降低,说明工作面压力基本正常,矿压分布也较稳定,工作面推采过程中发生灾害事故可能性较低。

综上,通过对29209和29210工作面压力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每月上、中旬工作面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呈现来压状态,应采取加快推进度,及时移架、护帮或控制放煤、加强二次补压等措施;每月中、下旬期间工作面压力、采高都基本正常,出现个别初撑力不足情况,可采取及时补压或其他措施。采取合适措施后,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矿压分布基本稳定,煤层开采也较安全。

2)巷道变形监测

对井工矿909~911工作面停采线附近巷道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2012年2月份数据进行记录分析。表8-4为记录2月3日~2月27日之间井工二矿909-911工作面停采线附近巷道变形观测代表性数据。

表8-4 井工二矿909-911工作面停采线附近巷道变形观测一览表

续表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知,观测数据变化较大的观测点分布在测点8至测点18之间,最大变化量在-2~2mm,大部分变形观测数据在-1~1mm,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停采线距离巷道较远,并未影响到巷道变形;另外,也说明了截止2月27日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变形所引起的局部巷道变形对边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仍未造成停采线附近岩体的变形,说明采用妥当的边坡治理和加固措施以及合理的推进方案,工作面可在一定条件下继续开采(推进过程中应对巷道及边坡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2)井工开采对露天开采安全影响的监测与预警

井工开采对露天开采安全影响一般在Ⅰ-1型、Ⅰ-3型,即采场内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型的露井同期开采型及先井后露天开采型;Ⅱ型排土场下井采型的露井同期开采型Ⅱ-1型,及Ⅲ型采场非工作帮残煤井采型的露井同期开采型Ⅲ-1型中均可能发生。其监测与预警以露采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拓展,使其能将井采影响的各项参数(地下位移、地表变形、地下水、地应力等)监测全面,并根据实际需要加密监测网点,加密监测周期,以实现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复合叠加影响下的监测预警。

露天矿边坡监测技术有一套全面的成熟的监测技术,国家、行业许多规范、标准、高校教科书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论述。井采影响下的边坡安全监测同样采用这套监测系统。

1)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目的

监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边坡实时监测提供边坡动态与发展趋势,圈定边坡的不稳定区段,评价边坡的稳定性,从而为边坡设计、采矿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滑坡预测预报、安全生产等提供技术依据。监测的范围与量程一般应大于单一露采影响范围。

2)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边坡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边坡岩体地表位移监测、地下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边坡岩体应力监测、地震或矿震及爆破震动监测等等。

3)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边坡岩移监测遵循规范

露天矿边坡岩移监测要遵循《煤矿安全规程》[96]、《露天煤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97]《煤炭工程露天矿设计规范》GB50175[54]、GB50197等标准的规定执行。监测范围包括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采场、排土场及最终境界线之外200m范围内。大中型露天矿应结合矿区大地测量基本控制网,设置GPS监控站,即岩移永久性观测线网。对边坡地质条件复杂的采场、排土场及可能发生滑坡等灾害的区段的边坡状态进行跟踪,定期观测,并及时分析边坡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4)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露天矿边坡监测要求

在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建设、生产、终采阶段,对突然发生或将要发生边坡失稳破坏、滑坡或地质构造复杂、稳定性很差的重要边坡,在加强边坡工程地质勘查的同时要加密边坡岩移监测网,加密或增加岩移监测内容,宜增加地下位移监测以建立边坡监测预警与滑坡预报系统,或者装备遥测系统,或采用边坡稳定性监测雷达。

5)边坡岩体地表位移监测方法

① 地表位移监测是在露天矿边坡上按设计的监测网线位置布置若干观测点(观测标桩),用仪器定期监测测点和基准点的位移变化量,从而发现、圈定潜在的不稳定边坡区域变形区,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程度与发展趋势,从而为边坡设计、变形预测预报与防治措施设计提供依据。

② 地表位移监测对应于露天矿生产的3个不同阶段,采用分级监测原则。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岩体构造揭露、边坡变形状况不尽相同,对应边坡监测采用的方法,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

Ⅰ级监测:对边坡整体及境界线以外地表移动变形情况的全面监测,目的在于查明潜在边坡不稳定区域以及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对境界外的影响范围和建筑设施变形情况。其监测点的设计和设置应根据地形通视条件,在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源丰富、边坡角大的区段和主要运输干线上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数量以控制住区域变形为宜,施测周期可根据各采区采掘推进速度和季节等条件变化,每季度或半年测量一次,作为全面了解、掌握矿山边坡变形情况的依据。Ⅰ级监测贯穿于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三个阶段边坡监测全过程。

Ⅱ级监测:在Ⅰ级监测的基础上对初步探测出的不稳定区段进行重点监测、深入监测。Ⅱ级监测应掌握不稳定区的边界范围、位移量和移动速度大小,并根据监测期移动速率变化,结合地质构造赋存状态分析其发展趋势,确定监测频率和周期。

Ⅲ级监测:对Ⅱ级监测中变形量较大,有可能发生破坏性滑动的边坡体进行连续监测、自动化监测、临近滑坡监测。对原监测方法要针对滑坡实际状况做适当调整。Ⅲ级监测可应用红外测距仪照准测点连续跟踪测量或采用地面位移伸长计、边坡稳定性监测雷达等仪器装备。Ⅲ级监测主要是为了进行滑坡预测预报,以便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Ⅲ级监测主要在露天矿三个阶段中“失稳边坡”或临近滑坡前进行设计布置。

③ 边坡岩体地表位移监测

边坡地表位移监测可以根据露天矿不同发展阶段、边坡变形不同状况及要求边坡监测达到的不同精度不同目标而采用不同原理的监测方法。

平面点位测量:角交会法、边交会法、导线测量法、边角交会法。

高程测量(垂直变形测量):定期测量观测点相对控制点的高差,以求出观测点的高程,与不同时期所测高程加以比较分析,确定边坡岩体的垂直变形量。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几何水准测量法、三角高程测量法、地面倾斜仪测量法。

地表位移连续跟踪或自动监测:当地表位移速率变化较快较大或地表已出现裂隙时,宜采用能连续、自动的监测地表位移的Ⅱ级、Ⅲ级监测仪器与方法实现连续、自动化监测,实现边坡失稳、滑坡的预警预测。可以采用地表多点位移伸长计、沉降仪、表倾斜仪监测、边坡稳定性监测雷达等仪表进行。

6)边坡岩体地下位移监测方法

地下位移监测是通过测量地下岩体相对于稳定地层的位移(位移面、位移量、位移速度和方向)来确定岩体移动的滑移面。既用于确定不稳定边坡的滑面和边坡失稳,也可用于边坡加固后的质量检查与效果评价。

① 地下位移监测方法

地下位移监测一般是通过打钻孔的方法实现,监测用钻孔应穿过不稳定岩层并钻至稳定地层,结合边坡地下位移的具体情况选择测试仪器装备的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

② 地下位移监测仪器设备

常选用的地下位移监测仪器装备有以下几种:a.钻孔测斜仪(钻孔测斜仪监测系统分为移动式钻孔测斜仪与固定式钻孔测斜仪两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测斜仪、二次仪表、测试电缆组成的测斜仪装置、测试钻孔、测试导槽及测斜仪提升装置等);b.应变式位移传感器;c.钻孔伸长计;d.倒置摆;e.沉降仪。

7)边坡岩体位移遥测系统

① 对边坡稳定问题较多、较严重、较集中的露天矿采用边坡岩体位移遥测系统进行岩移监测。采用边坡岩移遥测技术可对不稳定边坡实行连续、自动化监测,能及时准确地获取边坡动态的有关数据,特别当不稳定边坡处于临近滑坡破坏的时候,遥测更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滑坡的预测预报。

② 对边坡岩体位移进行遥测,要分别建立遥测站、分站及主测站。遥测站位于露天矿采场内,分站位于距各遥测站不远的集中点(一个分站管理较集中的若干遥测站),主测站则位于全矿的控制中心(或总调度室附近)。一般宜结合露天矿边坡岩移监测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制,也可选用适合的定型系统产品。

③ 遥测系统应实现计算机化,采用微机处理、存储数据探察和显示异常编写修改程序,检测遥测站传感器工作情况。当边坡险情发展时,计算机通过带接口装置的继电器可接通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这是露天矿建立固定式边坡岩移遥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④ 对于大型、特大型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露天矿高陡岩石边坡或不稳定边坡,可选用移动式的边坡稳定性监测雷达进行非操触式无线遥测边坡岩体位移,位移测量精度可达±0.1mm,测量距离2800~4000m。实现实时位移显示和监测,自动触发报警实现滑坡预报。

8)边坡岩移监测数据处理分析

①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8]规定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包括变形量(位移量)的计算、监测点移动与否的判别,边坡岩体移动与否的判别、高程点位移动与否的判别及开采境界外地表下沉分析、变形分析等。

② 监测点的位移分析

将监测点分别按走向测线和倾向测线做出其位移变化曲线。走向测线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曲线用于分析和判别边坡岩体沿走向的滑动范围和主滑方向;倾斜测线监测点位移变化曲线用于分析和判别某剖面边坡体是否稳定以及边坡岩体不稳定时沿倾向的移动范围。依据剖面上各个测点移动向量的矢量方向,可以推断该剖面上边坡岩体的滑动变形模式和近似的滑面形状,如图8-22所示,其中(a)为圆弧形滑动破坏;(b)为平面或楔体形滑动破坏;(c)为倾倒破坏。

图8-22 边坡滑动破坏模式

③ 监测点水平变形分析

露天矿边坡岩体往往在自重力长期作用下从蠕动变形发展到最终产生破坏性滑坡,合理正确、精确的边坡反应系统能反映出边坡岩体从蠕动变形到破坏这一全过程。而边坡地表水平变形参数是分析这一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根据同一剖面上各个监测点之间的水平变形值,可分析判别出边坡岩体将产生滑动性破坏的起始位置、拉伸变形最大值点,以及滑体切出位置,即压缩变形最大值点。根据水平变形值又可以分析和判断边坡体是刚体性滑动还是压缩性坐落式滑移以及滑面是否形成。刚体性滑动特征表现在测点之间水平变形值很小,若此时位移量很大则滑动面已形成;若位移量很小则滑动面尚未形成。压缩性坐落式滑移特征表现在测点之间的水平变形值差别较大,拉压结合,拉伸变形与压缩变形的分界点,可作为边坡体稳定性验算中条块划分点,因为该点的边坡体之间才能产生竖向剪切力。另外根据水平变形值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室内岩体试验结果,可进行滑动变形的预测预报。

④ 地表位移监测数据计算机程序设计

地表位移监测的各种参量计算及绘图工作应全部计算机化,即能保证数据处理工作及时、准确无误,又为边坡变形的全面分析和预测创造了条件。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变形分析与计算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是提高测试精度、加快计算速度的重要手段。程序框图如图8-23。

图8-23 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程序框图

9)地下位移监测数据处理分析

以最常用的边坡地下位移监测—移动式钻孔测斜仪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为例。

移动式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是以PSH型双向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并兼顾国内外其他类型的测斜仪(如MK3、SINCO-1000、BC应变式等)的数据处理工作为模型而研制的,数据处理软件简单、易行、迅速、处理数据量大,可在较普及的微型机上运行。

根据移动式钻孔测斜仪的监测原理,其监测数据的计算处理程序归纳为:

a.某测试段的x、y向的偏位值:

xij=1/2[(xi+)j-(Xi-)j],yij=1/2[(yi+)j-(yi-)j]

b.某一高程相对于孔底(不动点)的相对水平位移量:

煤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理论与实践

c.等高程的实际水平位移量:

Δxnj=xnjxn1,ΔYnj=ynjyn1

上两式中的xn1、yn1是表征测试导槽管初始位移的值,它们是第一次监测后,由2项计算整理的结果。

d.某一高程最大位移的方位角和位移量:

煤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理论与实践

式中:Yij—朝向导槽的实际方位(测试导槽管安装完毕后用罗盘测出),按实例方向分别取

正负;i—表示测点数;j—表示监测的次第数。

位移式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系统框图见图8-24。

图8-24 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框图

使用时只需要对菜单序号进行选择,即进入具体某项工作子菜单,从而获取所需结果。

10)边坡岩移监测成果

① 边坡岩移监测每次监测均应有原始记录,并及时进行监测数据计算和整理。

② 边坡岩移监测成果主要是监测地表、地表位移或位移速度对时间的关系。每次监测后应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时程曲线,并及时报送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应作出临灾预报。

③ 监测工作完成一个阶段后及时编写、提交报告。监测报告除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外,还应包括监测点位布置图、观测成果表、位移矢量图、各种变化时程曲线、监测仪器检定资料及其它必要的附图附件。

(3)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对周边构筑物的安全的影响的监测与预警

由于矿山的开采动态特性,随着开采的推进,许多构筑物将处于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区内,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对周边构筑物的安全的影响的监测与预警可采用以上两套监测系统的相关内容(如地表位移监测、系统监测等)进行。

❷ GPS在巫山高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周晃1陈诚2谭杰恒1

(1重庆市巫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重庆巫山,434700;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巫山县城区是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库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部分高边坡在久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影响下已局部形成变形拉裂。为确保库区移民搬迁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三峡库区巫山县高边坡开展监测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利用GPS技术对巫山高边坡进行变形监测的有关问题,论述了 GPS监测点的选点原则,总结了两年来 GPS观测成果。

【关键词】高边坡GPS基线边

1概况

巫山新县城地处长江北岸老县城上方斜坡地带,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地形支离破碎,适于建设的场地面积相当有限。新城在建筑施工、道路开挖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人工边坡,这些边坡坡角多在40°以上,且大多控制着城市用地,一旦失稳下滑将阻断交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危及移民工程的建设,影响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进度,是阻碍移民工程的绊脚石。因此开展边坡监测,确保库区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工作旨在运用GPS技术对巫山新城区高边坡、高挡墙开展全面监测,积累数据,以研究这些边坡的稳定性。利用GPS进行位移监测,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监测和变形分析、预报。第二种方案是用几台GPS接收机,定期到监测点上观测,对数据实施后处理后,进行变形分析与预报。第一种方案能实时监测,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由于每个监测点上都需要安装GPS接收机,使监测系统的费用非常昂贵。第二种方案虽然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但费用较省,当监测点较多时,优点比较明显。

利用GPS对巫山高边坡监测主要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大大降低了监测系统费用。

2巫山GPS监测网系统

2.1GPS基准网设计

GPS测量得到的基线向量属于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而我们在工程实际中所运用的是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的坐标。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GPS网采用的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基准问题。

GPS网的基准设计包括位置基准、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位置基准一般可由更高级的GPS网基准站的坐标给定,也可选择已有的城市控制点的坐标来确定。因为在三峡库区,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建设的GPS首级网尚未建成,故我们只能基于已有的城市控制点来实现。根据巫山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们选用了部分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后,巫山 GPS监测网的位置基准、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便随之确定了。

2.2巫山GPS监测网选点原则

我们知道,GPS监测点选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点应设在基础比较稳定,易于安放接收设备的较高点位上;

(2)为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高大障碍物;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如高大的树木等,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应根据边坡体的形态特征、变形特征、动力因素及监测预报等具体要素(变形方位、变形量、变形速率、时空动态、施工动态、发展趋势等)确定点位,且这些点位能真实地反映灾害地质体变形敏感部位。

但在实际选点和测量中,由于巫山新县城有众多的高边坡、高挡墙,特别是还存在着密集的高层楼房,所以一些点位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2.3GPS监测网建设

巫山GPS监测网全网由40多个变形监测桩组成,分布在巫山县新县城各地。监测网的布设采用同步图形扩展方式,这是在布设 GPS网时最常用的方式。即把多台 GPS接收机放在不同的基准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完成一个时段的观测后,再把其中的几台接收机移动至下一组测站。在两组观测之间,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一些公共点相连,直到布满全网。这种布网方式作业方法简单,图形强度较高,扩展速度较快,便于组织,故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3GPS监测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

由于所要监测的变形量级相对比较小,为了能够精确地测出其变化,要求变形监测网具有较高的精度。对此,在巫山高边坡监测网的设计书中是这样要求的:建成的GPS高边坡监测网,应覆盖移民迁建县城的高陡边坡和重要的移民工程。监测网基准点坐标的平面解算精度优于±2mm,高程精度不低于±4mm;变形监测点坐标的平面解算精度优于±3mm,高程精度不低于±6mm。投入正常运行后,可获得移民迁建区高陡边坡监测点位坐标的长期、连续、可靠的测量数据,为相关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决策服务。

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

表1《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比较表1中的数据和我们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一些监测网基准点受临近高边坡与建筑物遮挡,但经过数据处理后,平面内坐标测定的平均点位中误差水平方向为2mm,垂直方向为5mm,基线相对精度达到10ppm。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项目设计书中提出的要求,也高于前述《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的特点是定期重复观测,各期观测的外界条件基本相同,系统误差在各期观测中基本相同。分析同一条边多期测量的结果,比较其差值可以检验重复定位精度,发现变形的区域。在对测量方法和观测数据处理采取适当措施后,两期成果之差基本不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4测量获得的初步成果

巫山五期 GPS测量数据的汇总分析是将各期的向量边分别计算后,绘出各向量边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对各期同一向量边进行逐一比较,确定有异常变化的向量边,通过分析后找出变形区域。通过对5期 GPS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有趋势性变化的向量边共有14条,这14条向量边的趋势性变化分为两种类型:

4.1有变形趋势的向量边

6条有变形趋势的向量边分别为:

(1)WG021-WG081,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缩短,变化趋势见图1;

图1WGO21-WG08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2)WG0154-WG048,五期累计变化22mm,向量边的特征是先缩短后增长,变化趋势见图2;

图2WG0154-WG048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3)WG048-WG065,五期累计变化11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3;

(4)WG096-WG149,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4;

(5)WG100-WG022,五期累计变化11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5;

(6)WG177-WG157,五期累计变化10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6。

4.2趋势性变化明显、应重点关注的向量边

趋势性变化明显的八条基线边分别是:

(1)WG177-WG140,五期累计变化17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增长并有加速现象,变化趋势见图7;

(2)WG201-WG157,五期累计变化21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缩短并有加速现象,形变曲线见图8;

图3WGO48-WG065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4WG096-WG149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5WG100-WG02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6WG177-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7WG177-WG140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8WG201-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3)WG162-WG022,五期累计变化12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增长并有加速现象,形变曲线见图9;

(4)WG140-WG157,五期累计变化40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0;

图9WG162-WG02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0WG140-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5)WG162-WG032,五期累计变化8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1;

(6)WG100-WG149,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2;

图11WG162-WG03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2WG100-WG149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7)WG157-WG201,五期累计变化-21mm,向量边的特征是缩短并有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3;

(8)WG048-WG171,五期累计变化25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形变曲线见图14。

图13WG157-WG20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4WG048-WG17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4.3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的变形点

GPS变形监测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比较各个期次相同矢量边的长度与同一测点的坐标来分析和确定变形点的变形量。通过对巫山监测网基线边的比较和分析,初步确定了一些变形点,从变形的总体特征看,变形的方向为朝向长江方向。

5小结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已有一年多了。在目前的高水位情况下,如果再叠加降水因素,高边坡、高挡墙失稳的危险性将增大,建议在加强专业监测工作的同时,搞好群测群防,力争将地质灾害可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对监测数据分析所确定的变形地区需加强GPS监测,积极开展多种手段监测,尤其在雨季应加大监测密度,在雨季可以1个月进行一次GPS测量,15天开展一次倾斜测量,以期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预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高边坡的破坏过程、变形规律开展多学科研究,积极探索对边坡变形失稳的破坏进行正确预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欧阳祖熙等.用 GPS技术研究三峡工程万州库区滑坡的稳定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6)

[2]徐绍铨等.GPS用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的研究.水利学报,2003,(1)

[3]韩文心.巫山新县城2003年度 GPS变形监测结果及综合分析.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4]徐勇等.浦东海塘GPS位移监测系统.工程勘察,2004,(1)

[5]岳顺.三峡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2,(12)

❸ 基坑的监测要求

监测项目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1 支护结构;2 相关的自然环境;3 施工工况;4 地下水状况;5 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6 周围建(构)筑物;7 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8 周围重要的道路;9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尚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况相配套。
4.2 仪 器 监 测
4.2.1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
4.2.2 当基坑周围有地铁、隧道或其它对位移(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具体监测项目应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4.3 巡 视 检 查
4.3.1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4.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 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4.3.4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4.3.5 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4.3.6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监 测 点 布 置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5.1.2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5.1.3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5.1.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1.5 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5.2 基 坑 及 支 护 结 构
5.2.1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5.2.2 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5.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5.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5.2.5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 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5.2.6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
5.2.7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5.2.8 土钉的拉力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30m,每层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
5.2.9 基坑底部隆起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2个。纵向或横向有多个监测剖面时,其间距宜为20~50m,下部宜加密。2 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3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5.2.10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竖向布置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监测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并不宜少于3个。
5.2.11 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2 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降水设计要求。 3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4 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5.3 周 边 环 境
5.3.1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 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
5.3.2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5.3.3 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 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 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 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6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5.3.4 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
5.3.5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 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
5.3.6 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
5.3.7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 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 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
5.3.8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5.3.9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精度要求、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地区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
6.1.2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 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3 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4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6.1.3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 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
6.1.4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 固定观测人员;4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6.1.5 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应加强对监测仪标的保护,防止损坏。
6.1.6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6.1.7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基坑工程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6.2 水平位移监测
6.2.1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6.2.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6.2.3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定。
6.2.4 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
6.2.5 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等的规定。
6.3 竖向位移监测
6.3.1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6.3.2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6.3.3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3.3确定。
6.3.4 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
6.3.5 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6.3.6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3.7 各等级几何水准法观测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7的要求。
6.3.8 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位置和方法要求与6.2.2相同。
6.3.9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6.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6.4.1 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6.4.2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
6.4.3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2 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墙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深度;当以下部管端作为位移基准点时,应保证测斜管进入稳定土层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3 埋设时测斜管应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方向一致。
6.4.4 测斜仪应下入测斜管底5~10min,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量测,每个监测方向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6.4.5 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的起算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管口坐标的变化并修正。
6.5 倾斜监测
6.5.1 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
6.5.2 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6.5.3 建筑物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有关规定。
6.6 裂缝监测
6.6.1 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
6.6.2 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1 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2 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6.6.3 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6.6.4 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7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6.7.1 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
6.7.2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或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对于钢结构支撑,宜采用轴力计进行量测。
6.7.3 围护墙、桩及围檩等内力宜在围护墙、桩钢筋制作时,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的预埋方法进行量测。
6.7.4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值应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支撑尚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
6.7.5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
6.7.6 围护墙、桩及围檩等的内力监测元件宜在相应工序施工时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
6.8 土压力监测
6.8.1 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
6.8.2 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压力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8.3 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接触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受力面与所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 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 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4 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
6.8.4 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 孔隙水压力监测
6.9.1 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频率计或应变计量测。
6.9.2 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9.3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
6.9.4 孔隙水压力计应在事前2~3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 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2 检查率定资料,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6.9.5 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
6.9.6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测量初始值,且宜逐日量测1周以上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7 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
6.10 地下水位监测
6.10.1 地下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
6.10.2 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6.10.3 检验降水效果的水位观测井宜布置在降水区内,采用轻型井点管降水时可布置在总管的两侧,采用深井降水时应布置在两孔深井之间,水位孔深度宜在最低设计水位下2~3m。
6.10.4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测量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
6.10.5 水位管埋设后,应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11 锚杆拉力监测
6.11.1 锚杆拉力量测宜采用专用的锚杆测力计,钢筋锚杆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应分别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6.11.2 锚杆轴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最大拉力值的1.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11.3 应力计或应变计应在锚杆锁定前获得稳定初始值。
6.12 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6.12.1 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分层沉降磁环或深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结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6.12.2 分层竖向位移标应在事前埋设。沉降磁环可通过钻孔和分层沉降管进行定位埋设。
6.12.3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分层竖向位移标埋设稳定后进行,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12.4 每次测量应重复进行2次,2次误差值不大于1mm。
6.12.5 采用分层沉降仪法监测时,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高程,根据管口高程换算出测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7.0.1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7.0.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
7.0.3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
7.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0.5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8.0.1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
8.0.2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8.0.3 因围护墙施工、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1 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2 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3 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4 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5 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
8.0.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基坑等级确定,可参考表8.0.4。
注:1.h —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 — 设计极限值。 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 3.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
8.0.5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8.0.5确定。
8.0.6 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
8.0.7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 9.0.1 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计、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
9.0.2 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均应有负责人签字,监测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
9.0.3 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2 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3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4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
9.0.4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9.0.5 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
9.0.6 监测项目数据分析时,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进行,考量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
9.0.7 技术成果应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技术成果提供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用文件阐述与绘画宜用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式表达。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
9.0.8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采用专业软件,专业软件的功能好参数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宜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查询好管理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可视化的功能。
9.0.9 基坑工程监测的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好技术成果应进行组卷、归档。
9.0.10 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1 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2 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3 巡视检查的记录;4 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5 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6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7 其他相关说明。当日报表宜采用本规范附录A ~附录G的样式。
9.0.11 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2 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3 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4 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5 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9.0.12 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 工程概况;2 监测依据;3 监测项目;4 测点布置;5 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6 监测频率;7 监测报警值;8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9 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
9.0.13 总结报告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整个监测工作的起止日期,并应有监测单位章及项目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企业行政负责人签字。

❹ 如何用围护墙,基坑边坡顶部沉降与水平位移监测结果来指导施工安全

1.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在工程支护(围护)结构上布设凸球面的钢制测钉作为位移监测点,使用全站仪定期对各点进行监测,根据变形值判定是否采取何种措施,消除影响,避免进一步并变形发生危险。监测方法可分为基准线法和坐标法
在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旁布设围护结构的沉降监测点,布点要求间隔15~25m布设一个监测点,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对围护结构墙顶进行沉降监测。
基坑围护结构沿垂直方向水平位移的监测:用测斜仪由下至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墙体内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各个深度上的水平位移情况,用以了解、推算围护体变形。
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来了解临近建筑物的沉降,从而了解其是否发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基准点的布设:在施工现场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布设3个基准点为该工程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基准点。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监测方法、使用仪器、监测精度同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
2.技术指标
(1)变形报警值:水平位移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0.14%H;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0.3%H。
(2)地面沉降量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0.1%H;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0.2%H。
(3)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若有监测项目的数据超过报警指标,应从累计变化量与日变量两方面考虑。
3.适用范围
用于深基坑钻、挖孔灌注桩、地连墙、重力坝等围(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深圳中航广场工程、上海万达商业中心等。

❺ 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监测的内容分为哪三大部分

4.1基坑监测内容
采用信息法施工,为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分析,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使基坑不发生意外破坏和变形。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规程规定,基坑变形允许值为0.8%,基坑边坡变形预警值均定为35mm,控制值定为44mm;其它坡为二级,基坑变形允许值为0.4%,基坑边坡变形预警值均定为25mm,控制值定为35mm。变形监测内容如下:
(1)顶水平位移
⑵ 路基沉降
4.2观测点的布置
4.2.1在基坑边缘外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基坑深度的一倍距离(10.00m)外设置测量基准点,作好标记为边坡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
4.2.2边坡坡顶水平位移、垂直沉降观测点在坡顶散水面上布设,测点间距可以适当调整(详见变形观测点布置图),并将测点尽量安排在阳角上。测点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
4.3观测精度要求
水平误差控制<1.0mm
垂直误差控制<1.0mm
4.4观测时间方法
4.4.1采用方向法进行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观测。位移观测点在第一步护坡做完后布置,并做好基准点的维护(2皮砖墙)。土方开挖期间,要每天观测一次,其它可每周观测2~3次,并做好记录。
4.4.2设专人专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观测,记录要准确工整严禁涂改,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
4.4.3如地面变形产生裂缝时,应增设观测点,随时观测裂缝的变化。
4.4.4基坑开挖完成15天后,如边坡稳定不再继续变形,经过业主、监理、设计三方同意可放大观测周期,回填结束,观测停止。
4.5场地查勘与观测成果分析
4.5.1每次观测结果应详细记入汇总表。正常情况下,分阶段每周进行观测成果汇总,定期报告变形情况;
4.5.2对观测结果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或是否趋于稳定,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是否需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4.6基坑巡视
在对基坑进行变形监测的同时,基坑巡视是基坑安全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通过巡视,可以及时、直观地观察到地表裂缝、塌陷等表象,对基坑的局部稳定性的判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坑开挖及维护期间,应安排专职安全员对基坑周边进行巡视,并对巡视结果进行记录,一旦发现地表有裂缝或漏水等异常应作好记录,严密观察其变化情况,同时及时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作出反应,分析其原因,并根据对基坑安全的影响程度制定有效控制措施,以防止形势恶化,危及基坑的安全。
4.7注意事项
4.6.1每次观测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4.6.2观测期间使用同一种仪器,同一个人操作,不能更换。
4.6.3加强对基坑各侧沉降、变形观测,特别对有地下管线的各边坡要进行重点观测。

❻ 怎么做定期边坡监测

关于题主所问的“做定期边坡监测”,除了文案中提到的利用三维而激光扫描仪,也可以考虑采用压力式静力水准仪来进行边坡监测。
具体测量原理为:压力式静力水准仪系统由储液箱、压力式静力水准仪、连通管等部件组成。 基准点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点,当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发生升降时,将引 起观点压力值的变化。通过基准点与观测点的压力值的变化量,来计算观测 点相对基准点的升降变化。如图示:

测量原理

以上,仅供参考。

❼ 监测资料分析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布置了5套多点位移计,位于引水发电洞进水口洞脸边坡及上游侧边坡(图7-17),仪器编号分别为MIP1、MIP2、MIP3、MIP4和MIP5。MIP3位于3#洞轴线的845m高程,MIP4位于3#引水发电洞洞脸边坡的865.78m高程,与4#洞接近。

1)MIP3监测成果如图7-18及图7-19所示。从图中可得:①从位移-时间过程线看,从4月中旬后位移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趋势,位移曲线趋于平缓。至2003年9月底,各测点的累计位移量为32.935mm、31.906mm、33.765mm、17.177mm,变化不大。②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2003年5月31日的位移-孔深曲线与2003年4月27日的位移-孔深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各测点(0.0m、4.0m、10.0m、18.0m)的位移增量很小,坡体趋于稳定。

2)MIP4监测成果:其监测成果如图7-20和图7-21所示,从图中可得:①从位移-时间过程曲线看,从2003年4月中旬后,0.0m(表面点)、3.0m、7.0m、12.0m、18.0m及26.0m测点位移量变化较小,位移曲线趋于平缓。各测点的月位移增量分别为0.526mm、0.368mm、0.406mm、0.371mm、0.198mm和-0.033mm,与前几个月相比明显减小。2003年4月中旬后,位移曲线近于水平,即位移变化率近于0,坡体趋于稳定。②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以往坡体的位移主要发生在7.0m以外的坡体,而7~26m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6.0m以内的岩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5月,坡体受锚索张拉、施工干扰明显减小等因素的影响,7.0m以外及深部测点的位移很小,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综合上述多点位移计的监测成果,边坡的变形有如下特点:

1)随着边坡的开挖,边坡的变形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受支护措施控制的情况下,边坡的最大变形量已达55mm。

图7-17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工作布置图

图7-18 MIP3多点位移计时间-位移曲线

图7-19 MIP3多点位移计位移-孔深曲线

图7-20 MIP4多点位移计时间-位移曲线

图7-21 MIP4多点位移计位移-孔深曲线

2)随着高程的降低,边坡的变形具有明显减弱的趋势,表现在边坡的变形量及变形涉及深度均逐渐减小。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开挖量较大的洞脸边坡,845m高程以上边坡变形的最大涉及深度一般可达25~30m。

3)随着开挖量的增大,边坡的变形持续增大,随着坡体开挖结束、锚索支护的加强以及进水口处闸室修建等,尤其是边坡上部对穿锚索的施工完毕,边坡的变形明显得到控制,位移曲线逐渐趋于平缓,2003年5月份开始边坡已趋稳定。

4)上述监测资料显示,开挖边坡的变形具有倾倒变形的特征,这与边坡结构分析及边坡的变形迹象所显示的变形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与监测资料大致吻合,充分表明进水口边坡通过锚固处理边坡变形被有效地控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说明现有的工程锚固措施完全能满足水库运营的需要。

❽ 边坡监测中,位移变形速率怎么计算

边坡的变形预测与预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边坡的准确预测和及时预警不仅有利于边坡的整体安全,也有利于周边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从预测与预警两个角度着手,结合数学理论与数值模拟手段,进行边坡的变形预测模型和分级预警阈值的确定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时序分析法,以边坡变形监测数据为位移时间序列,分解趋势项位移与季节项位移,引入GM灰色模型与ARMA模型,提出并建立了边坡预测的位移分离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大水田边坡数据作位移预测分析,并与常规模型进行预测精度的对比,结果表明位移分离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2.基于工程类比法,选取了影响滑坡相似程度的9个因子(边坡角、断层节理发育程度、滑动破坏模式、滑动面深度、岩体结构、岩体基本质量、降雨量、地下水及开挖爆破)。对各因子进行了分级量化,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由此提出确定边坡相似程度的计算方法。3.收集了24个典型滑坡及其相关资料,主要涉及边坡的地质构造条件、水文气候条件及破坏前的位移变化情况等。根据滑坡三阶段规律,确定把边坡进入中加速阶段、初加速阶段及安全储备系数为1.25的等速变形后期时的三个变形速率作为滑坡位移速率预警阈值。4.对布沼坝露天矿西帮边坡运用基于工程类比法的预警阈值方法进行分析,找到与其最相似的已滑边坡——抚顺西露天矿西帮人卷车滑坡,给出了边坡三个级别的位移速率预警值2.62mm/d、3.27mm/d及12.13mm/d。利用Midas/GTS软件模拟西帮边坡的分步开挖,计算得到坡体进入初加速阶段与中加速阶段时的累计位移分别为130mm与400mmm,与基于工程类比法的位移速率预警值对应的累计位移值150mm与470mm基本吻合,说明该位移速率预警阈值的确定方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❾ 邢军的工作成果

1.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综合利用矿业废渣生产烧结空心砖,2006.01
2.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研究,2004.10.06
3.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液压凿岩机组合钎杆研制与应用,1999.06
4.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属尾矿建筑微晶玻璃,2001.12
5.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2007.12
6.河北省冶金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露天转地下围岩稳定与安全防灾开采技术研究及应用,2010.12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震活动性监测与背景应力场分析的岩质边坡灾害预测方法研究》(批准号:50574022),负责人,2006.03-2008.12
2.国家发改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铁矿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平台》,专题负责人,发改高技[2004]1597号,2004.12-2009.02
3.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研究》(批准号:2001BA609A-10)、子课题负责人,2001.01-2005.12
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2006BAB02A03)、专题负责人,2008.01-2010.12
5.“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缓倾斜薄矿体铬矿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2011-2014年,科技部;负责人
6.“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煤矸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2014年,科技部;负责人
7.国家火炬计划《煤矸石建筑体系及产业化系统工程》(编号:2006GH060180)、课题负责人,2007.01-2008.12
8.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同济大学),《矿业废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负责人2001.03-2002.12
9.辽宁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尾矿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2009-2010
10.马钢集团公司项目《利用马钢姑山矿业公司矿山废弃物制空心砖的工艺研究》(批准号:98-18),负责人,1999.05-2000.09
11.鞍钢集团公司项目《综合利用矿业废渣生产空心砖的工艺研究》,负责人,2001.08-2002.03
12.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项目《鞍千矿业矿岩特性及可钻性研究》,负责人,2007.05-2007.12
13.沈阳市科技攻关:1071196-1-00 矿业废渣综合利用及其建筑制品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2008.01-2010.06
14.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矿业废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烧结行为与物性研究,(批准号:2008S087),2008.01-2010.12
15.岩溶大水矿山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防治水安全技术研究,2009-2011,横向项目 1.Jun Xing,A Nonlinear Optimization Technique of Tunnel Construction Based on DE and LSSVM,2013.4,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SCI
2.Jun Xing,Adsorption of lead 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acetic acid modified wheat bran,2013.12,J. Indian Chem. Soc.,SCI
3.Jun Xing,Studying the Adaptive Control of Tunnel Excavation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CCTP 2010: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Green  Intelligent  Reliable, 2010 ASCE,EI
4.Jun Xing,Controlling seismic hazar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ep mines,Tunnel Excavation Mechanics Responding Sensibility Parameters Analysis Based on Seepage-Stress Coupling 3D Model,2009.08,EI、ISTP
5.Jun Xing,Controlling seismic hazar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ep mines,Tunnel Excavation Mechanics Responding Sensibility Parameters Analysis Based on Seepage-Stress Coupling 3D Model,2009.08,EI、ISTP
6.Xing Jun, Song Shou, Xu Xiao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Rock Combination by Observing Carefully,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0 October,1996
7.Xing Jun, Song Shou, Predication of Fatigue Life of Drill Rod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11 June, 1999
8.邢军,基于DE-SVM的岩层可钻性预测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1, No.9,2010.09
9.邢军、李连崇,支护下边坡变形破坏的模拟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Vol.26,No.3,2007.06
10.邢军、宋守志,Mg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受控晶化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Vol.21,No.5,2000.10
11.邢军、宋守志、刘军,用金属尾矿制取建筑微晶玻璃建材的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Vol.16, No.4, 1997.7
12.邢军、宋守志,铁尾矿微晶玻璃的组成设计与晶化研究,矿产综合利用,No.2,2001.4
13.邢军、宋守志,金矿尾砂微晶玻璃的研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Vol.11,No.2,2001.4
14.邢军、宋守志,综合利用矿业废渣生产空心砖的工艺研究,中国矿业, Vol.9,No.3,2000.5
15.刘鸣、邢军等,液压凿岩台车与上向中深孔凿岩爆破工艺的适应性,2004.12,露天采矿技术
16.钟勇、邢军,凿岩钎头结构与能量传递效率研究,2005.8,金属矿山
17.邢军、宋守志等,钎杆结构与抗疲劳寿命研究, 2005.12,中国矿业
18.田雨泽、邢军,综合利用采矿废渣生产烧结空心砖的研究,2008.4,低温建筑技术
19.邢军、渠爱巧等,鞍千矿矿岩细观特性研究,2008.10,矿业快报
20.邱景平、邢军等,云锡松矿10-6矿体试验采场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研究,2008.12,金属矿山
21.孙晓刚、邢军等,用煤矸石制备烧结多孔饰面砖,2009.2,金属矿山
22.邱景平、邢军等,鞍千矿矿石特性及可钻性研究,2009.9,金属矿山
23.孙晓刚、邢军等,添加剂对砂岩质煤矸石烧结砖影响的研究,2010.3,矿业研究与开发
24.孙晓刚,邢军等,弓长岭矿业公司汽运六队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2013.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宋守志、邢军等,一种矿业废渣空心砖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99100725.5,2003.01.15
2.邢军、邱景平等,煤矸石烧结多空装饰砖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10583,2010.11
3.邢军、孙晓刚等,一种高硫煤矸石的烧结砖固硫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11912.8,2011.12
4.邢军,邱景平等,一种高硫煤矸石烧结多孔砖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11911.3,2012.7
5.宋守志、邢军等,微晶玻璃装饰砖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98117548.2,2003.11.05
6.宋守志、邢军等,一种微晶玻璃绝缘子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98117459.0,2004.06.16
7.宋守志、邢军等,一种柱面承载管式钎杆,发明专利,专利号: 200310103889.8,2007.03.21
8.宋守志、邢军等,一种凿岩钎杆,发明专利,专利号: ZL93 2 28997,2002.10.11

阅读全文

与边坡监测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