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影戏被列入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B. 上海的南翔小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坐在雕花窗棂的古猗园餐厅,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南翔小笼,幸福感油然而生。
众所周知,南翔小笼以“皮薄、馅大、汁多、形美”著称于世,是上海人乃至全国家喻户晓并喜欢的美味点心,也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闻遐迩的上海古猗园南翔小笼馒头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制作技艺从1871年诞生至今有143年历史,其馅料配制秘方和制作技艺由师徒六代人薪火相传至今,是江南地区美食制作技艺的宝贵文化遗产。
C.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http://www.ichshanghai.cn/ 这是上海非遗网,你看里面的“非遗风貌”
D.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E.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搜索表,各项举例一个,只要名称就好
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南汇青浦田山歌、上海港码头号子、月浦锣鼓
传统舞蹈:奉贤区滚灯、闵行区手狮舞、 松江区花篮马灯舞、 浦东新区花篮灯舞
传统戏剧:昆曲(上海昆剧团)、沪剧(上海沪剧院)、奉贤山歌剧、滑稽戏(上海滑稽剧团) 曲艺:锣鼓书、浦东说书、独脚戏、上海说唱
民间文学: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上海花样经、崇明山歌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舞龙竞技 、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传统美术:顾绣、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艺术、金山农民画艺术、三林瓷刻
传统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伤科疗法、六神丸制作技艺、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
民俗:精武体育、上海龙华庙会、豫园灯会、阿婆茶、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
请及时采纳,谢谢
F.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
1、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6)上海非遗证书扩展阅读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汪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自开埠之日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
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于是“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步沉积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态繁多,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巾不仪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既有乡村特色浓郁的民间歌谣(如网山歌、长山歌、哭嫁歌)、民间故事(如郊县农民故事、市区新故事)、民间传说(如城隍庙传说、七宝传说),也有都市文化鲜明的戏剧曲艺(如沪剧、京剧、独脚戏)、手工技艺(如刺绣、编织、剪纸、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贸(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热昏),也有展现地方风情风貌的节庆庙会(如龙华庙会、三巡会、豫园灯会、端午赛龙舟)等。
G.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 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的护照有效期
你能把问题说得清楚点吗?什么非遗展馆行?
I.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有: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花样经,杂技与竞技,舞龙竞技,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J. 上海有没有非遗手工艺类的工作室
匠客工厂。
服务于手工艺从业者、爱好者,专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用户提供非遗课程及产品,提供传承人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
匠客工场聚焦全国的100+传承人,将全国稀缺的非遗大师汇聚在这里,其中80多位为区级以上传承人,30多位省级传承人,10多位国家大师级传承人
结合“互联网+”,推出匠习课堂(线上课程、线下体验、系列课程、定制课程)非遗游学、匠人传习所等线上线下综合服务。
课程多样,如海派剪纸、紫砂陶艺、绒秀、木活字印刷技艺、面塑、竹编、草编等等。
微信搜索:匠客工厂,了解咨询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