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作部署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得到重庆市人民政府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将《关于开展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4〕250 号)下发各区(县)政府,具体部署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将《关于印发〈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4〕494 号)下发各区(县)国土资源局,明确了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为技术承担单位,各区(县)国土资源局紧密配合。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特邀了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朱德举教授多次来渝指导工作,项目组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方案》和《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并采取了“先试点、再全面铺开、最后汇总”的工作思路,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各阶段工作。
2004 年 6 月 25 日召开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试点工作会,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有关领导和 5 个试点区(县)的有关人员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标志着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4 年 8 月先后在 5 个试点区(县)召开了动员大会,对各区(县)国土资源局和乡(镇)政府进行了工作动员。
2004 年 11 月召开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部署会,将此项工作整体分为 3 个阶段:首先按时完成 5 个区(县)的试点并报国土资源部验收;其次在试点的基础上完成剩余 34个区(县)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最后按要求完成重庆市的市级分等成果汇总。
图2-1 重庆市召开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部署会
图2-2 重庆市各试点区(县)召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动员会
Ⅱ 华西列夫斯基的部署有怎样的成果
两支部队便切断了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的敌军的有效联系。随后,第50集团回军封锁了从东面入城的道答路,近卫第11集团军从城南方向的突击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第43集团军也从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区。第一天下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但各堡垒和永备地下发射点内的敌军守备队仍在拼死抵抗。
Ⅲ 企业级私有云平台部署及应用的最后成果是什么
1、企业网盘产品通过简单的操作,管理所有的非结构化数据,操作简单但是效果明显,非常适合发展为云产品,是主流互联网企业在争夺的市场,可见其重要性。
2、企业网盘产品的部署和后期维护非常简单,企业可以安全的管理所有数据。
3、企业网盘产品所需的环境搭建成本很低,如果企业未来扩张,可自己增加储存空间,总体成本低于公用云产品。
4、企业网盘产品所管理的非结构数据非常重要,但是企业往往还没建立规范的管理系统,即上私用云网盘与现有信息化不冲突。
5、云时代注重的是收集大数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尽量收集非结构化数据,紧跟时代步伐。云企网盘,正式这样一款企业私有云产品,如果您所在的企业正举棋不定,可以通过云企网盘尝试建立企业私有云应用,为企业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可能。
Ⅳ 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果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系统开展了古岩溶储层研究与对比工作。先后开展了14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机制与油气聚集关系为切入点,建立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研究油气田古岩溶型储层形成机制;第二,识别古岩溶形成演化类型,建立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预测油气聚集有利发育区,指导勘探开发部署。
所开展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溶蚀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黄骅坳陷周边奥陶系岩溶发育模式及坳陷区岩溶储层研究”,1999~2000;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缝洞预测及其连通性模拟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塔里木盆地缝洞系统特征研究”,2002~2003;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古地貌与古岩溶特征研究”,2003~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模式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机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古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2007~2008;
地质调查项目课题“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岩溶储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2008~2010;
中国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塔河油田主体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研究”,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买盖提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11~2012;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形成机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过塔北和南方野外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调查与对比研究、典型露头区地球物理探测、塔河油田试验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地质识别与缝洞系统地质模式研究,解决了“海相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为揭示缝洞储集体储集规律提供了依据;阐明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机制,为油藏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分带特征,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区;建立了塔河油田10种典型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为储层评价预测提供了依据。
Ⅳ 施工部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施工部署包括施工阶段的区划安排、施工流程(顺序)、进度计划,工力(种)、材 料、机械设备、运输计划。
Ⅵ 如何将成果用到自己的server
脚手架一般都有调试命令(npm run dev)和部署命令(npm run build)。一般部署后会在文件夹内生成静态文件,把静态文件提交到服务器即可
Ⅶ 工作部署与预期成果
1.加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
聘请地质矿产专家指导新一轮铁矿勘查工作,使勘查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全面收集冀东的地质、物探、矿区勘探和有关的科研资料,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成矿理论指导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编写铁矿科研报告并提出铁矿勘查具体工作建议。
2.开展老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冀东有铁矿350处,其中大型12处、中型49处。受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以往铁矿勘探深度较浅,一般为400~600m,仅有少量的工程控制了深部和外围的资源。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和技术的进步,目前铁矿山开采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开采品位有所降低,开采深度已达1000m左右。根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矿产资源评价要求:矿床开采深度为1000m。分析冀东大中型铁矿产地和老矿山,其深部和外围尚有大量的铁矿资源。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勘探可缓解当前一些老矿山资源不足和经营危机局面,为矿山企业提供更多的后备资源。老矿山深部与外围勘探工作以地质测量、物探测量和钻探工程为主,初步分析在迁安水厂、菜园、石人沟、司家营、铁山岭等老矿区,投入钻探工作量(26~30)×104m,可新增铁矿资源40×108t。按矿石勘查综合成本0.3元/t计,需投入勘查经费12×108元左右(表6—1)。
表6—1 预计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投入工作量一览表
3.按照成矿构造单元开展重点地区铁矿普查找矿
主要集中在有中或小型矿床分布的含矿建造变质岩系出露与上覆地层或第四系浅交接、有规模较大的低缓磁异常分布区域。勘查工作以磁法测量为先导,钻探验证为突破口,寻找新的铁矿产地。重点普查区面积约12000km2,主要进行矿点普查、异常查证和钻探验证,最终取得找矿工作的突破(表6—2)。
表6—2 主要工作区投入工作量一览表
4.磁法测量和磁异常查证设计
冀东地区有大小磁异常1000多处,绝大多已进行了验证,根据工作成果,需对部分磁异常进行重新安排工作进行验证。通过对57处磁异常约760km2的地面磁法测量和验证,有望获得新的找矿突破,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依据。经筛选主要查证异常如表6—3。
表6—3 冀东地区主要磁异常特征表
续表
续表
5.开展航磁测量工作,为铁矿勘查工作选区提供依据
冀东地区航磁测量工作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完成,经过几十年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其异常特征有了很大变化,加之以往航磁精度相对较低,已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开展高精度磁法测量,重新查明冀东地区的磁异常背景特征,为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磁异常以指导地质找矿工作。航磁测量工作要覆盖冀东北部山区及山前与第四系交界处,面积约23000km2。
6.预计投入工作量
具体投入工作量如表6—4所示。
表 6—4 投入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Ⅷ 工作部署与实施
(一)工作部署
根据省、部合作协议书,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工作范围涉及浙江省3个重点农业经济区,包括:浙江北部平原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长泗平原)、浙东沿海丘陵平原区(包括温黄平原、温瑞平原)、浙中丘陵盆地区(包括金衢盆地、丽水盆地、新昌盆地)、沿海滩涂区(包括慈北、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温州湾)、近岸海域(水深小于10m)区,总面积43613km2,其中陆域37737km2、沿海滩涂1 028km2、近岸浅海4848km2(图版Ⅰ-1)。
根据浙江省政府联席会议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意见,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总体目标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反复论证和分析研究,厘定了16个工作项目。其中,基础性调查项目3个,专题研究项目6个,示范区项目7个(表1-2)。
1.基础性调查项目
(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是一次广覆盖的、系统性的、多目标的综合调查,调查介质包括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土壤母质)、沿海滩涂沉积物、近岸浅海(水深小于10m)底积物和浅层地下水,分析测试项目包括无机和有机2部分。
表1-2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结构表
续表
(2)农业地质背景调查
开展土壤母岩、土壤地质调查以及土壤矿物分析与元素生态有效性研究、土壤地球化学演化研究等工作,编制农业地质背景图,为农业地质环境综合研究提供基础性背景资料。
(3)农业地质环境遥感调查
利用遥感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尺度、多时相的技术优势,开展土壤与农业地貌类型遥感调查、海涂资源遥感调查、浙江省农业地质遥感调查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工作。
2.专题研究项目
(1)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产品安全研究
根据浙江省农产品生产现状,选择稻米、茶叶、蔬菜、果品等四大类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主要农产区农产品安全性现状,研究地质环境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建立农产品安全的咨询、评价和辅助决策系统。
1)粮油类:重点为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市以及金衢盆地的金华市等地的油菜籽、早稻。
2)茶叶类:重点为安吉、新昌、开化、泰顺、建德、临安、兰溪、浦江、东阳、义乌、武义、磐安等地不同品种的茶叶。
3)蔬菜类:重点为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的城郊蔬菜区、沿海滩涂蔬菜生产区和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4)水果类:以黄岩和临海柑橘、衢江椪柑、常山胡柚、玉环文旦、慈溪杨梅和梨、秀州梨、金东葡萄为重点。
(2)非点源污染对农业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对策
以浙江北部平原区、浙东沿海丘陵平原区、浙中丘陵盆地区为重点研究区,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产生及对农业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化学污染物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规律、转化条件及其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模型及农业地质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3)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发展研究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基础上,研究农业资源分布及农业自然条件的优劣和潜力,研究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农业布局建议和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4)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研究
开展浙江省名茶、竹笋、胡柚、四季柚、文旦、柑橘、香榧、银杏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立地地质背景研究,研究主要名特优农产品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条件,建立名特优农产品的适生地质环境模式,提出适生区划建议,为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5)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
通过对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中所投入的主要方法、手段、技术的总结与研究,建立区域农业地质调查的方法技术体系,开展跨学科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提升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水平,为农业地质环境综合研究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6)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建立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各专业的子数据库;以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农业地质环境数据库为核心,开发一套适合于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资源有效管理的农业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农业地质环境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等。
3.示范区调查项目
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县,针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土及生物环境,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当地农业地质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提出建议,为政府发展农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以快速实现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根据浙江省有关县、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代表性,经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在全省选择了杭州市萧山区、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平湖市、宁波市慈溪市、温州市瑞安市、衢州市龙游县、绍兴市上虞市7个县(市)作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示范区。
(二)项目实施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自2002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按总体设计确定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项目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并于2005年5月初步完成了各子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工作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展开。
1.立项论证与设计编制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年12月联合组建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可行性研究小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省内外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02年2月通过浙江省联席会议组织的“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
2002年3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的协议书,并确定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为项目负责单位,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
2002年4月,受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并通过了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提交的“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总体设计书”和“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设计书”。
2.野外调查工作
野外实地调查,是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实物工作量大,时间紧是野外调查工作的突出特点。项目在完成总体设计之后,各个子项目相继开展了野外调查工作。
1)2002年4月~2003年6月,先后完成了浙北、浙东沿海和浙中3个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野外采样工作;
2)2003年10月~2004年6月,开展了浙东沿海近岸浅海地区海洋沉积物取样工作;
3)2003年8月~2004年8月,完成了农业地质背景的野外调查、剖面测制及样品采集工作;
4)2003~2004年,完成了全省24个县(市)五大类农产品主产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同时完成了全省7个市近400个乡(镇)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研,开展了部分污染区和地球化学异常区的野外查证、主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的野外调查工作;
5)2002~2004年,先后开展并完成了萧山、长兴、平湖、慈溪、瑞安、上虞、龙游7个市(县)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的野外综合地质调查,面积达8596km2。
3.分析测试工作
2002年7月,项目联合领导小组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招标,确认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分析中心、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承担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元素全量(53项)及pH值、土壤元素有效态及可浸提性含量(13项)、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及多氯联苯(总量及分量10项)的分析测试工作。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监测中心、湖北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地质实验室等单位也分别承担了浅层地下水、农产品、土壤矿物等样品的分析测试。这些高质量的海量数据,具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长远应用价值。
4.综合研究工作
2005年4月转入项目综合成果的汇总研究和成果编制阶段。在系统收集浙江省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以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农业地质、非点源污染、农业环保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农业生态地质填图与土壤地质分类、名特优农产品适生地质环境建模、土壤元素时空演变、农产品安全现状、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机理、植物元素地球化学图谱、污染元素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体系、农业综合区划、多参数综合地球化学制图方法、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与三维显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工作,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Ⅸ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内发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相斑 (玢) 岩侵入体和赋存于其中的典型矿床-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 其次为花岗闪长斑岩, 均属于亚碱岩系中的钙碱性岩类。②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 高场强元素Ta、Nb、P、Hf、Ti、HREE相对亏损, 具有岛弧火成岩基本特征; 斑 (玢) 岩中成矿金属元素W、Sn、Mo、Bi、Cu、Pb、Zn丰度高。③闪长玢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87.25~255.49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轻微的铕正异常; 花岗闪长斑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184.34~294.87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为轻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微弱铕负异常和微弱铈负异常。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高, 由早期的闪长玢岩→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演化, 岩浆中的轻稀土富集程度和碱性程度趋于增强, 闪长玢岩岩浆侵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浆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
(2) 在宏观地质研究基础上, 依据岩浆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对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岩成矿构造构造环境进行了判别, 对物质来源和岩浆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①研究区侵入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与俯冲造山作用有关的地幔和地壳的混合, 产生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格咱微陆块俯冲的消减带 (俯冲带)构造环境; 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 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②研究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6.54‰~0.14‰之间, 极差为6.40‰, 均值为-2.28‰, 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 成矿物质来源比较单一, 硫主要来自深部岩浆, 具幔源硫的特征 (0±3 ‰), 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地壳沉积物还原硫的混入。 研究区铅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变化于17.863~18.036之间, 极差为0.173; 207Pb/204 Pb值变化于15.448~15.614之间, 极差为0.166; 208Pb/204Pb值变化于37.753~38.188之间, 极差为0.435; 具有单一的成矿物质来源。依据硫化物的铅μ值及铅平均增长曲线图、铅同位素△β-△γ成因分类图解、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的判别, 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下地壳或上地幔。③通过含矿石英脉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δD值为-73.1‰~100‰, 变化幅度较大;δ18OSMOW值为13.2‰~13.9‰, 分布较为集中; 研究区成矿流体主要为原始岩浆水为主, 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④闪长玢岩样品的DI值介于60.43~75.13之间, 平均为67.25; 花岗闪长斑岩样品的DI值介于77.60~90.55之间, 平均为81.16; 花岗闪长斑岩分异和酸性程度均较高于闪长玢岩。研究区闪长玢岩形成明显受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岗闪长斑岩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关系, 属于同源异相的产物。 闪长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不明显。 花岗闪长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明显, 春都闪长玢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壳物质的混入;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大陆地壳物质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较弱。
(3) 通过研究区侵入岩与埃达克质岩的对比研究, 并结合其宏观地质特征分析, 研究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轻稀土, 无Eu异常或仅有轻微的负Eu异常, 与埃达克质岩特征相似。
(4) 研究区蚀变分带明显, 存在以呈雁列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相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相对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情况下, 铜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5) 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展布于烂泥塘—雪鸡坪—刺来—春都一带, 斑岩体由闪长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脉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春都硅化钾化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微区定年分析的年龄为246.1±3.0Ma~260.8±2.5Ma, 与雪鸡坪石英闪长玢岩体的角闪石40Ar-39Ar法年龄 (249.92±4.99Ma) 和刺来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测实际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应晚于246.1±3.0Ma~260.8±2.5Ma, 大约240Ma左右。 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无矿闪长玢岩形成比花岗闪长斑岩早约25Ma。 如此之久的岩浆-热液系统是形成具有规模的斑岩铜矿必要条件之一。
(6)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发现, 研究区花岗闪长斑岩中可见闪长玢岩捕虏和穿插闪长玢岩的关系, 矿化与蚀变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 从花岗闪长斑岩体向外蚀变逐渐变弱;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 春都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区成矿母岩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 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 导致板片脱水和部分熔融, 引发地幔物质部分熔融, 从而形成了上侵的钙碱性系列的岩浆,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 当演化至安山岩浆时, 于晚三叠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区域深大断裂发生浅成-超浅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无矿闪长玢岩。 晚三叠世中晚期, 研究区底部的安山质岩浆演化为英安质岩浆, 英安质岩浆沿着闪长玢岩底部的构造薄弱带 (NNW向断裂构造系统) 上侵进入玢岩体内, 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 最终形成春都花岗闪长斑岩,同时由于岩浆热液的对流循环, 在斑岩体和围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叠系地层) 中形成了不同矿物组合及蚀变分带。 由于西斑岩带先期侵位的闪长玢岩的阻隔或压制作用, 本阶段岩浆侵入活动主体区域向东迁移至中-东斑岩带, 所以西斑岩带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或侵位较深。 岩体在东斑岩带主要呈岩株或岩枝产出, 而在西斑岩带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 岩体规模相对较小; 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 为斑岩型铜 (钼) 矿床的成矿母岩。
(8) 通过总结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在东西向的洋盆挤压俯冲作用下, 中甸岛弧区西斑岩带的NNW向断裂构造产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张, 形成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断裂构造系统侵入早期玢岩体内或围岩, 形成 “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 当含矿热液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分离, 进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裂隙带, 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矿物质混合, 形成混合流体, 这种富含Cu、Pb、Zn、Fe等成矿物质和H2O、CO2、S2-、Cl-等挥发性组分的成矿流体进入围岩裂隙中, 与围岩发生硅钾化、绢英岩化等交代蚀变作用, 热液中的Cu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浸染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 或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脉状的金属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控制作用, 春都铜矿床的矿体也呈现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征, 形成与典型斑岩铜矿床不同的矿化格局。研究表明这种控矿模式在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统分析了春都铜矿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矿地质条件, 总结了找矿标志。 对区内印支期发育的斑岩铜矿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依据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优选了6个找矿靶区。 同时指出, 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 应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 并加强深部找矿工作。
Ⅹ 施工部署包括什么
施工部署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环保及节能等管理目标。
2、拟投入的最高人数和平均人数。
3、分包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供应计划。
4、施工程序。
5、项目管理总体安排。
施工部署应明确的情况
施工部署对影响全系统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和决策,主要应该明确施工任务的分工和组织安排,确定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制定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附属工程的施工程序以及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
施工部署应该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的性质、施工的客观条件,从投产需要出发,统筹安排所有工程的施工、交工的顺序。明确各个施工阶段的任务、目标以及主攻方向。组织好均衡施工,尽可能做到不间断、不突击赶工、不窝工,克服季节带来的困难,发挥人力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