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原子弹的发展历史
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从1938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美国制成原子弹,只花了6年多时间。1945年以来,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美国用于203毫米大炮的W33M422核炮弹,重量110~120千克,直径203毫米,长度940毫米,但威力仍可有约1万吨梯恩梯当量。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中的“扳机”,具有重要意义。在改进原子弹的性能方面,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热核材料,以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提高裂变装料的利用率。在威力方面,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威力(千吨、百吨、十吨级梯恩梯当量)的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例如,美国代号为W54/M129的特种核地雷,其威力可调,范围在10~103吨梯恩梯当量,核战斗部重量只有26.6千克。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一方面提高高能炸药的利用度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以增大核爆炸威力,节省核装料;另一方面提高核装置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及可靠性。为提高原子弹的安全性能,核装置中敏感的高能炸药已逐渐被钝感高能炸药所代替。这种钝感高能炸药即使在受散弹射击或载机坠毁这类事故中也不易起爆,从而可防止意外的核爆炸,也可防止象钚这种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物质的散落所造成的污染。
㈡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代表性的人物有那些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两弹一星”的研制,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宋任穷 邓稼先 钱学森等
㈢ 核弹是干什么用的
核弹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战争中就用到过两次,是在二战中,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一枚原子弹。后来鉴于此武器杀伤力太大,禁止在战争中运用。可是现在各国仍然在研究,如果未来爆发全球大战,估计还是会被一些丧心病狂的人用于战争。现在的核弹仅作为一种威慑性力量而存在,属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不过,核弹研究的一些成果可以用于和平的目的,比如核电站。但它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用于其它武器,比如贫铀弹。
㈣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故事
1、背景
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由于没有强大的国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国成为谁也啃不动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负,就要有尖端武器。
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这一年,成立了以万毅为部长的国防部第五部,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
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久国防部第五部合并到国防科委。1959年6月,苏联终止合同,随后撤走了专家。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
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中央把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工程”,要造“争气弹”
2、事件经过
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55年,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任务。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事件意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使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4)核弹的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技术水平却让很多国家难以置信。有人说,这是一枚小型的、初级的原子弹,也有人认为中国爆炸的“只是类似1945年美国扔的所谓‘广岛级’的原子弹”,“中国原子弹类似一只新生的小老虎”,虽然在政治上“是一只富有威胁性的重要老虎,而军事上仍是只没有危险的小老虎。”
尽管有贬低,有诋毁,但中国用事实证明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力量。一般来说,原子弹有铀弹和钚弹两种,前者通过铀同位素分离获得高浓缩铀-235为装料,后者通过生产反应堆获得钚-239为装料。
参考资料:网络-原子弹
㈤ 核弹发展史
中国核武器大事记表
--------------------------------------------------------------------------------
核武发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国安全部门负责人康生倡导招募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恼羞成怒的美国多次威胁要对华动用核武。
1951年, 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学家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7月,朝鲜战争结束。
核武急速发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
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战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返华服务。
1956年,中国从苏联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并在与会上讨论通过。
5月26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原子弹的目标;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弹道导弹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设计院成立,钱学森任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战略。
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2枚更先进的R-2型导弹。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进行仿制。
10月15日,聂帅在“中苏核技术合作协定”上签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方针”。
同年,中国开始对R-2进行仿制,即东风-1。
三月三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导弹试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试验靶场。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同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开始取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试射成功。
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东风-2制导系统完成升级工作,改进后的导引系统采以电解积分仪为核心的全惯性制导。
同年,中国展开东风-3的设计工作。
文革滞后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当时经论证确定为液体洲际导弹。
5月,东风-4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东风-5的项目可能同时上马。
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成功地实现了空爆。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1月,东风-2A增程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10月,首枚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0月27日,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唯一一次携核弹头实弹发射试验在甘肃双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万当量装药的东风-2导弹在900公里外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东风-3进行了首次试射。
1967年3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命令七机部立即展开具有二级固体火箭的巨浪-1的研制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总理批准在东北地区建设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5月,正式部署东风-2A。
4月1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近地轨道。
12月26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1年5月,东风-3开始服役。
11月15日,东风-4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7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导弹作战指挥体系。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抓紧东风-5洲际导弹的研制,同时积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
11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侦察卫星),该卫星在3天后按预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制恢复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吨级核弹头试验,从此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
10月,文革结束。
11月27日,发射一枚限程洲际导弹,载有一枚400万当量的核弹头。
12月7日,用试验型的全程洲际导弹发射第七颗卫星。
1977年1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将以发展常规武器装备为主,有重点的发展导弹核武器。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战略导弹打游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东风-21的产生。
10月14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爆。
1980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5月18日,东风-5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成功。
1981年初,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下水。
同年,中国开始“试验性”部署2个东风-5陆基发射井。
9月21日,“风暴-1”型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显示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用一艘苏制Golf级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开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
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担起战略值班的神圣职责。
4月8日,长征-3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试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潜射巡航导弹试验。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发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广泛报道。据西方情报机构的披露,9、10月前后中国共进行了四次巨浪-1试射,均告失败,其中一艘夏级核潜艇在发射中被全毁。
12月,据信,东风-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导弹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体制改革跃进期:1986-至今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同年,东风-31/41/JL-2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21日,中国对外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侦察卫星。
12月16日,东风-5洲际导弹设计定型。
1987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秘密输出了36枚东风-3战略导弹,此举震惊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对中国战略导弹生产能力质疑的西方核武专家跌破了眼镜。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当量为20万吨级。
1988年4月,中国访问学者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回国,使得几项中子弹技术获得了突破。
9月7日,长征-4A运载火箭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潜艇上发射了巨浪-1型弹道导弹,此枚导弹落在了半径为65公里
的目标区内,其中心为北纬123。53度,东经28。13度。巨浪-1导弹设计定型。
9月28日,中国进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当量仅为1~20千吨,美国率先报道中国刚刚试爆了一枚中子弹。
90年中情局参院听政会上承认中国掌握了从劳伦斯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带走的技术机密。
同年,M-9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对外出口。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千吨。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当量为50-200千吨。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
3月9日,中国签署反核子扩散条约,成为该条约第174个会员国。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当量测得为1,000-2, 000千吨。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20千吨。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当量为80-90千吨。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0-40千吨。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1995年,中国可装载战术核武器的歼轰-7进入预量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7月21-23日,江西乐平的二炮基地向台湾外岛澎屿附近发射了4枚东风-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5月29日,美、日国防部同时传出消息,中国的新型东风-31洲际导弹从山西太原向新疆库尔勒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高弹道的试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
1996年,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乐平、福建永兴岛与东山岛,向台湾海域各发射2枚改良型东风-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黄色炸药。
7月29日,中国抢在禁止核试前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为1-5千吨。同日,中国宣布从即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㈥ 原子弹是哪一科技革命的成果
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
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计算机。
㈦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代表性的人物有哪些
中·共的第一代核武器
中·共从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已有三十
多年的历史了。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共相继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潜
地导弹,与其配套的核弹头也先后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
了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三位一体战略核
力量,奠定了中·共核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共第一代核武器在总体上规模相对
较小,大约只有三百三十多个核弹头,而且技术陈旧,实际的威慑能力有限。
近一两年来中共加紧进行核试验,仅在一九九三年十月到一九九四年十月的
一年间,就进行了三次核试验,其试验的频繁度是八十年代以来所罕见。从各方面
的分析看,中·共这样频繁地进行核试验,与其研制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密切相关。八
十年代初中期,中·共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则,开始了第二代战
略核武器发展的预先研究和理论设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验了设计原理的正确
性,突破了如多弹头分导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共第二代核武器的
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这也就是中·共从一九九三年下半年加紧进行核试验的背景 。
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中·共目前正在发展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将主要有以
下几个特点:第一,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每枚导弹将至少可携带三枚核弹头,多
者达六到十枚,每个弹头均可攻击独立的目标,准确度也会大幅度提高;第二,绝
大多数导弹将用固体推进剂代替液体推进剂,从而使整个导弹体积变小,发射反应
时间缩短,并且易于保存和机动运输;第三,提高导弹射程,陆上机动导弹和潜射
导弹将达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发射导弹将达一万五千公里:第四,加速研制
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的装有核弹头的空地巡航导弹将,以延长了空中核打击力量,并
避免面对突破敌方空防的危险。以下是中·共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情况的简介。
总之,不论如何估计中·共第二代战略核武器的规模,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
共第二代核武力的建成不仅会扩展中共战略核力量的整体规模,而且在核武力的安
全、可靠、机动和突防等方面也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无疑将会大大缩小中·共核
武力与美、俄核武力的差距,进一步加强中·共的战略核威慑能力,并扩大中·共在国
际舞台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