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年华的成就与荣誉
现已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秦岭硬岩特长隧道平导钻爆法快速施工技术”)、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条形药包洞室爆破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条形药包硐室爆破基础理论和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城区复杂环境大量石方爆破安全控制技术”)、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100m以上高大烟囱拆除爆破技术”、“硬岩隧道快速掘进中钻爆技术及振动安全研究”、“复杂环境违章建筑爆破拆除综合技术”)、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条形药包端部效应研究论文获北京市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其它9篇论文获各级学术组织重要奖励。参与了《交通土建工程爆破工程师手册》、《岩石爆破技术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的编写工作。
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5年获詹天佑铁道科技青年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兼任铁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爆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和北京工程爆破学会秘书长。
② 洪开荣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主持了铁道部“饱和、动态含水砂层注浆加固浅埋隧道施工配套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形成的“饱和动态含水砂层TSS管固砂堵水注浆工法”已成为国家级工法,与该工法配套的关键技术“细口径刚性外阀单向式分段注浆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主持完成了“大型地下水封式液化石油气储藏洞库修建技术”项目研究, 成果填补了我国储气地下工程建设的一项空白。获2003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3)完成了内昆铁路三线大跨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研究、瓦斯隧道防爆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所承担的“多线、大跨、浅埋隧道在岩堆中施工技术”获2003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4)主持“复合地层盾构掘进与掘进模式转换技术”和负责“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获2005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越三盾构工程获2004年度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主持编写的“复合盾构施工系列工法”并被评为国家级工法。该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主持“地铁暗挖车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暗挖地铁车站的设计、施工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形成了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法,解决了繁华城区通由于城市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而不得不采用暗挖法修建地铁车站的难题。项目成果已形成,正在组织省部级鉴定。同时,主持承担广州市“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6)2007年以来,结合我国第一条铁路水下隧道和我国第一条特长水下盾构隧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主持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客运专线复合地层大直径特长水下盾构隧道修建技术”。该隧道为我国首次采用盾构“相向掘进、地中对接、洞内解体”技术。
③ 中国铁道学会的相关活动
日常促进
中国铁道学会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铁路科技发展重点,先后围绕铁路技术政策的制定、铁路现代化、重载运输、高速铁路、运输安全、信息化、青藏铁路建设、客运专线、铁路的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中国铁道学会致力于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国际重载运输协会和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成员,同时任国际重载运输协会理事。
专业科普
在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方面,通过举办展览展示、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等,使社会公众受益。
在科技咨询方面,学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中介等活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和铁道部批准,自2002年4月开始,设立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用于奖励在中国铁道行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002年,中国铁道学会、铁道部人事司、科技司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并负责组织其评审工作。
④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不是省部级奖励
是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按照科学技术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中国公路学会设立“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为组织好公路交通行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经中国公路学会五届六次(在京)常务理事会研究批准,制订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并成立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负责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组织领导工作。委员会由十一人组成,主任委员由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担任,副主任委员三人,委员七人,由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及分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一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以下称省级科学技术奖)。省级科学技术奖可以分类奖励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⑤ 中国铁道学会,隶属于哪
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也就是中国科协。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托管。
⑥ 吴家豪的科技成就
中国铁路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吴家豪多次下现场调研和参加劳动锻炼,亲眼目睹编组站调车人员进行列车解编调车,从车上“飞下飞上”,在股道间来回奔跑,使用手闸或铁鞋,对溜放车辆进行人工调速。同时又了解到,全国铁路每年因调车事故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车损事故。他对车站落后的调车设备和作业条件深感不安,因而产生要研制、采用先进现代化调速设备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对这一课题国内有的研究单位和生产现场已研究试验了约15年,但因中国铁路调车作业的运营条件十分苛刻,调车设备落后的难题一直未能解决。1974年10月为解决哈尔滨铁路编组站下行调车场(简称哈二调)的“目的制动”,他根据掌握的国外铁路驼峰调速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首次提出采用能适应中国铁路调车运营条件“低、大、长”要求,不需要外部能源和控制设备,能对溜放车辆连续自动化调速,使“目的制动”达到“勾勾安全连挂”的减速顶及其调速系统的建议,被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和科技人员采纳,由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铁科院运输所科技人员组成的会战组,经过两年多研究试验,于1976年研制成中国第一代减速顶。1977年减速顶通过铁道部鉴定后,他与科研人员一起,从东北到东南,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进行推广应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先进的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由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研制、设计、施工、运营、维修的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至今中国的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不仅在设计、理论等软件领域,而且在产品、控制等硬件领域;不仅在驼峰解体调速,而且在尾部编组调速;不仅在大、中型技术站,而且在小型技术站和工业专用线;不仅在技术站调车作业,而且在客、货运站止轮防溜都取得长足发展和良好的运营效果。
中国铁路枢纽站场设计优化的倡导人和力行者
吴家豪借鉴国外铁路的先进技术和建设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对提高中国铁路枢纽站场设计优化及设计水平,提出了很多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建议。他撰写的“铁路枢纽与编组站建设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被中国铁道学会评为1993年一等奖优秀论文。
吴家豪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五次全中国铁路编组站合理布局与分工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为铁道部制定编组站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规划全路中长期铁路编组站布局与分工时,为了合理使用国家有限的投资,和贯彻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分别轻重缓急建设发展我国铁路编组站,他首次提出建议:将中国铁路网上的编组站,按其分布位置、作用、任务、作业量,划分为路网性、区域性、地方性三大类,被铁道部运输局、计划局采纳。20世纪90年代,他又撰文建议:为充分发挥铁路中长距运输优势和确保铁路大通道的畅通,应将设置在铁路大通道上的主要编组站的建设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安排,并提出了这些编组站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要求。他撰写的“建设和强化铁路大通道是当务之急”一文,被中国铁道学会评为1997年一等奖优秀论文。
他曾主持研究了编组站合理布置图型、工业编组站合理图型、大中型自动化驼峰布置图、小型现代化驼峰布置图等有关枢纽站场布置图型设计优化的项目,其研究成果或编入设计规范,或被编入设计图册,供设计人员作为设计的依据。
他还主持和参加多项有关自动化驼峰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优化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铁道部鉴定后获得了奖励。其中包括已在全路几十个中小技术站采用的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特别是在深圳北站自动化驼峰建设过程中,他坚决主张、支持并和哈中心领导、科技人员竭尽全力,突破了传统驼峰线路按“三难”(难行车、难行条件、难行线)设计峰高和纵断面的定律,首创按中行车设计驼峰线路峰高和纵断面的优化设计,建成了居世界铁路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个马鞍形驼峰反坡自动化连续调速系统。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技术站调车场普遍采用减速顶调速,溜放车辆基本达到勾勾安全连挂的新局面。他又多次撰文建议:缩短调车场股道有效长(原按车辆不准连挂留“天窗”,规定有效长加长20%);缩小调车场股道间距(原按有调车制动员作业,规定间距加宽800毫米);缩短调车场和驼峰与编尾咽喉区的长度,以达到既节省站场用地、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又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和改编能力的目标。
⑦ 中国铁道学会的介绍
中国铁道学会成立于1978年4月,是全国铁道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接受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挂靠在铁道部。
⑧ 王明年的获奖情况
1、大型及复杂水下隧道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东通道)建设与运营成套技术,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3、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理论及设计关键技术,201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黄土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6、山岭隧道施工管理安全控制新技术研究,201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7、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工铁立交浅埋段地表沉降控制研究,2009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8、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黄土隧道衬砌设计及工法研究,2009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9、长大公路隧道智能控制系统及防灾新技术研究,2007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0、高速公路隧道智能监控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1、通隧(2005)0201 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
12、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新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3、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黄土隧道修建技术,201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4、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及推广,200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5、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基金奖,2007年度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奖
16、《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通隧[2005]0201,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第九次铁路工程建设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
17、超大跨度多变断面燕尾式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研究,2005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8、相邻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200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9、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2007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0、地铁重叠隧道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研究,2005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成果荟萃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研究开发的技术关键是,结合中国铁路运输的要求和无线列调的特点,研制新型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制式,研究开发相应的系统设备,以及数话同传的话音压缩技术,有线、无线信道传输协议、无线数传协议、规程、纠检错和系统控制结构等,最终为建立中国铁路新型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提供全套技术和设备样机以及工程试验段的实际运营资料、经验。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
其研究内容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为:研制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制式和设备技术条件;结合个别选叫、单双工兼容无线列调车站台、机车台、系统管理器、调度控制中心设备的研制,研究无线数话同传兼容技术和数传技术,开发数据采集接口、数据通信系统控制器、数据终端及相应的软件、解决好数话兼容;研究适合于在瞬时衰落信道上进行移动无线数据传输的纠检错编码方法及其实现技术(调制解调、数传速率、允许误码率和差错控制技术);研制现有无线列调设备增加简单数传功能的方案和样机;研制分析列车车次号实时识别、调度命令和机车工况、运况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建立由全套系统设备组成的试验工程段,解决工程开通中的技术问题,总结实际运用数据。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是一套既有无线列调话音通信功能、个别选叫、单双工兼容,又具有可靠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中国新型无线列调系统设备。它的研制成果改变了截至2013年中国无线列调单一话音通信的现状,满足了铁路运输生产特别是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系统的新要求,解决了无线列调增加非话数据业务通信的课题,使中国无线列调进入新的技术发展阶段。在数话兼容、车次号、位置、速度实时传送、机车工况、运况和调度指令与文本的数据传输,集中监测、状态管理、参数设置、场强测试自动配合和数据分组传送与交换等先进新技术应用方面均具有创新性。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而且在无线数传上迈出成功的一步,使我国无线列调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总体技术水平提高,在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组织行车调度方面更加有效,在系统技术上登上一个新台阶。
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符合欧洲铁路联盟UIC-751-3无线列调增加数据传输功能的新标准,在系统技术和功能上均达到截至2013年前国外铁路无线列调的先进水平,在组网、系统集中管理、软件结构、用户界面方面还具有独创性和特色。
通过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设备的研制、沈丹试验工程段的建设和列车车次号(位置、速度、时间)实时传送、调度命令直接下达的具体应用,从无线数据传输的信道特性、网结构、设备软硬件、采集接口与终端、编码、协议规程和无线数传质量、可靠性评估以及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中国列车移动无线数据通信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特别是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调度集中和信号控制的发展,数话兼容无线列调系统今后在中国繁忙干线、提速干线的建设和更新改造中作为主型设备推广应用,在保障行车安全特别是提高运输效率方面日益显现重要作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长钢轨喷风冷却淬火新工艺及设备
对现有铁道部门钢轨喷雾冷却淬火生产质量存在的问题,开展长钢轨喷风冷却淬火技术的研究。采用先风后雾冷却工艺方案,于组织转变的关键阶段采用喷射压缩空气冷却,随后采用冷却速度可调的喷雾冷却,以保证钢轨淬火后得到合适的硬度和金相组织,又便于钢轨淬火后变形的控制,比全喷风冷却节约能源,工艺方案科学、合理。所研制的喷风冷却器和随动装置,设计独特,结构合理,能满足钢轨先风后雾冷却淬火的需要。根据热模拟试验及对钢轨实物淬火加热冷却曲线的测定,证明选用的先风后雾冷却淬火工艺参数合理。U74钢轨,U71Mn钢轨在一定成份范围内,淬火后抗拉强度可达到1176Mpa(120kg/mm2)。BnNbRE钢轨、PD3钢轨在一定成份范围内,淬火后抗拉强度可达到1225Mpa(125kg/mm2),常温冲击韧性比未热处理钢轨提高近1倍。四种喷风淬火钢轨的抗压性能、断裂韧性、疲劳性能、抗磨耗性能及残余应力分布均比未处理钢轨有明显提高和改善,钢轨硬度分布均匀,避免了有害组织的出现,钢轨全长淬火质量稳定可靠。现场铺设使用表明,喷风淬火钢轨比未处理钢轨的使用寿命提高一倍以上,抗剥离掉块和不均匀磨耗明显优于喷雾淬火钢轨。
AG型透镜式铁路色灯信号机光系统信号机是铁路信号系统的重要基础设备,而光系统是信号机的关键部件,其灯光信号显示质量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多年来我国铁路主要采用的透镜式色灯信号机除在材质和机械结构上有所改进外,其光系统,特别是透镜组没有根本性改进。AG型透镜式铁路色灯信号机光系统即是为了增加信号显示距离、改善信号显示效果,以适应列车提速需要而研制的。
透镜式色灯信号
确定了菲涅尔透镜组和扁丝信号灯泡方案。并首次成功应用移轴新技术以及AUTOCAD高效方法研制出AG型透镜式色灯信号机光系统。该系统由AT型信号透镜和TX12-25/12-25G型信号灯泡组成。其中,AT212内梯信号透镜与AT139外梯信号透镜构成高柱信号透镜组,AT163内梯信号透镜与AT139外梯信号透镜构成矮型信号透镜组。
AG型透镜式色灯信号机光系统通过上海、沈阳铁路局的现场使用,信号显示正常,显示距离明显提高,受到现场和乘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本光系统于2000年12月6日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