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司取得农村四荒土地,签的是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0年,请问这土地是计入无形资产还是长期待摊费用,取
如果你公司刚刚成立,而且你的流转土地是因某一项目的名义获得,最好先计入内一级开发,测绘费等计入容开发成本,以免你摊销时影响你的利润,从而影响你的资产负债率。如果你公司已成立很久,每年需要这些成本来影响利润,我认为计入长期待摊比计入无形要好,因为,虽然你的流转合同为50年,但你的流转费支付方式应该不是一次性,并且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的流转费标准也会上涨,所以计入长期待摊省事些。至于测绘费等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可以直接计入长期待摊,如果金额很小,也可以直接费用化。
② 什么是“四荒地”法律对“四荒地”承包有何规定
所谓“四荒地”,是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农回村土地。
对 “四答荒地”的承包,法律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首先,根据《土地承包法》第45条规定,(土地证 )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通常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的承包,也称“其他方式的承包”。(土地租赁合同)其他方式的承包并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有份的承包,承包人也不局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以外的农户、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者依照法律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都可取得对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目的的生产经营。
其次,承包人不受身份的限制。“四荒地”承包方不受区域、户籍、单位和个人的限制。在同等条件下,当地农民可以优先承包。
③ 2017年关于四荒土地政策有那些
(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四荒土地使用权,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内的,在规定的容使用期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对于实行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方式治理的,可以依法继承、转让或转租;对于购买使用权的,依法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参股联营的权利。
④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哪个要缴土地增值税,两者有什么区别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才需要缴纳增值税,出让无需交税
根本上是要区分“出让”和专“转让”的区别
出让仅指国属家(市、县(市)人民政府)在土地的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拍挂的方式将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卖”给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由于出让只可能是国家行为,而税收的核心是为国家(政府)筹集收入,因此,对于出让环节是没有必要课税的。因为如果该环节交税就好比国家把钱从左兜掏出了装进了右兜,总量没有改变,却浪费时间和经历。所以出让方是不缴纳任何税款的。
转让是指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在二级市场上将其目前持有的一定年限的该土地使用权(“用益物权”)转让给第三方的过程。属于是再转让行为。
这个环节,卖方是要交税的,包括:增值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等。
⑤ 四荒地是什么土地性质
四荒地是集体性质的土地。
农村的荒地除了国家规定属于国有性质(如河道及其滩涂)的以外,一般性质属于集体土地,“集体”是指村民委员会,而集体土地具体管理一般都由村民小组进行管理,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直接管理。
但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小组)无权卖,不管是居民还是农民也不能买,农村集体土地是不能进行买卖的。
一般说的买卖是指租赁、承包、流转集体土地的管理经营收益权,但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予以通过,采取竞标的方式进行(竞标人的范围要看会议具体怎样规定的),否则租赁不受法律保护。
“四荒地”是农村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包括依法归我国农民集体使用的“四荒地”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四荒地”,具体为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的土地,属于现行经济环境中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土地,但它们属于宝贵资源的一种。
“四荒地”既可以采取家庭联产承包的方式进行承包,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既可以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
(5)四荒地转让扩展阅读:
四荒地的分类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政策的根本大法,所有土地相关政策法规均依据土地管理法而来!
1、根据土地所有权分类
根据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类。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2、根据土地用途分类
根据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⑥ 我买了34亩流转的土地,怎样处理好
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一、土地流转的常见方式
1、土地转包,即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2、土地转让,即承包方将其拥有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
3、土地出租,即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
4、土地互换,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5、土地入股,即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以股份入股形式与他人共同生产,按股分红。
6、反租倒包,即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把农户的承包地反租过来,集中连成一片,给予农户适当的经济补偿,再把土地承包进行转租或发包给农户、个人或企业单位。
7、土地托管,即承包方承包地委托农业服务组织或农户代为经营管理,托管双方签订协议,委托方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二、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
1、农民利益问题。一是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迫流转,流转的条件、方式、价格等应由农户自主决定;二是土地流转后农户的既得利益要不低于或高于土地流转前,否则流转将很难实行。
2、流转主体问题。一是采取转包及互换方式的,不得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进行流转;二是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可以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单位和个人流转,但由于这种流转方式使得流转方在承包期内失去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坚持“稳妥、慎重、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的原则。
3、流转年限问题。除“四荒地”(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宜过长,到期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续签。
4、流转土地的用途问题。必须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等理由擅自改变原有耕地的农业用途。
5、流转合同签订问题。流转合同必须使用政府统一制订的合同文本。签定合同时应当由承包方或其书面委托的代理人签定;流转合同中要注明流转土地的边界、座落、面积、质量等级和流转土地的用途等内容。
6、流转土地的界限问题。乡(镇)农经部门要在流转土地丈量划分上严格把关,明确土地界址,确保流转土地面积与流转合同面积相符,不留隐患。
⑦ 农村一般耕地只能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给本村村民吗本集体外的城镇居民能否承包
除了执行国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对分地后剩余的土地村里可以搞一般承包,不强调个人还是家庭,群众自己决定,不过中国人民是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实际上这种承包还是家庭承包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不能随便改变承包家庭,现在国家又延包了30年。一般承包请尊重村里的态度意见,不让群众二次承包,群众就不要那么做
⑧ 对以其他方式承包“四荒”土地的流转问题与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有何区别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的承包”。所谓“其他方式的承包”,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是指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情况。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章规定的“其他方式的承包”与第二章规定的“家庭承包”之间有诸多区别,其中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规定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转的客体有一定区别。
在家庭承包中,流转的客体一般为耕地、果园和鱼塘等的承包经营权。而其他方式的承包,流转的客体一般为“四荒”地的承包经营权。第二,流转的方式有一定区别。
家庭承包的流转方式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而其他方式的承包的流转方式分为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第三,流转的前提有一定区别。
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一)项和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就可以依法流转。而以招标、拍卖、分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在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前提下才能流转。第四,流转的要求有一定区别。
主要体现在:
1、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中的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后,要报发包方备案;采取转让的流转方式的,要经过发包方同意。而其他方式的承包中的流转则无此要求,原因有二:一是其他方式的承包是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获得的,而家庭承包是通过行使成员权获得的,具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质。二是因为转出的一方已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物权式证书,享有充分的处分权。
2、家庭承包中接受流转的一方一般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至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优先权。而在其他方式的承包中则对接受流转的一方没有资格限制。例如将承包的“四荒”地种上树并取得林权证后,承包人将林权入股或抵押后,接受流转的一方可能是公司或其他债权人,当公司破产或者承包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时,其所种植的林木或林地使用权就要被依法偿债。
为什么会有上述的不同呢?还需要从二者的性质上的不同说起。尽管通说认为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乃用益物权,但似也有一些不妥之处。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为例,一是双方的承包合同中可以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这与物权法定,当事人不能创设之说不符;二是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又与物权的支配说不同;三是即是物权,除承包方积欠租金达一定时间外,发包方是不能收回的。而在我国尽管有“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但在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形下,是可以收回和调整的。这时承包方不是完全享有“对世权”,而是对发包方的“对人权”。不管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何种性质,即使把它当作一种物权看待,那么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物权的行使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主要体现在:首先,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受到严格限制,除了必须经发包方同意外,对受让方及受让后的土地用途都作了一定的限制,而以其他方式承包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问题基本没有限制。其次,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则上不得抵押,依照我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而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中国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十亿左右,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其赖以生活的基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与坚持长期稳定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分不开的。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稳定农业,才能使农民从长计议,安心种地,舍得投入,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稳定农村。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他才敢于流动就业,做到进退有路。不致于发生某些国家大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的现象,也不致于发生像城市职工因下岗或失业而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处理好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关系。因此,中央历来强调只有在第二、三产业发达、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总体上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定要坚持条件,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也不能用收走农民承包地的办法搞劳动力转移。如果不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抵押进行一定的限制,遇经济困难或天灾人祸之年,农民转让或抵押自己的土地,将使这些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对以家庭方式承包的土地的流转加以一定的限制。而对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则不必对其流转加以过多的限制,甚至不应加以限制。承包人承包“四荒”地的主要用途是种树种草。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世界平均水平为25%)。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植树造林运动,我国的林业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近两年我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植树造林的主要对象就是“四荒”地,为鼓励农民或其他承包者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我国森林法第三条规定,个人可以拥有林木的所有权和对所承包林地的使用权,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林权证。承认林权的存在,而让林权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转就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国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的前提下,对下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一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二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二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四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允许依法获得林权证的承包方对林权进行流转,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发展。因此,我国土地承包法也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对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承包“四荒”地进行造林的,在符合森林法规定的情况下,承包方有权进行流转。
⑨ 农村的荒地是否允许买卖
农村的荒地不允许买卖,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2、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3、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4、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9)四荒地转让扩展阅读:
1、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2、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3、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