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思想方面取得过哪些成就
黑格尔(GeorgWilhlemFriedfrichHegel,1770~183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有了初步的萌芽,在《历史哲学》中构成了明确的体系。历史哲学只是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㈡ 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主要成就: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哲学观点: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㈢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有那些啊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有:
1、《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2、《法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3、《美学讲演录》
《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4、《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5、《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本赋予思辨逻辑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本书是根据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六个学生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的。
㈣ 黑格尔又哪些哲学贡献
http://www.ycrml.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157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张汝伦
《历史哲学》也许是黑格尔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的一部,《历史哲学》之所以被广泛阅读,是因为它相对容易读,而“理性的狡狯”、“世界历史人物”、“理性的历史历程”之类的思想也早已在人们中耳熟能详,为不同的人所引用。尽管如此,在今天,即使这些思想也往往成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毫无价值的证据。经过近代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彻底洗礼的人,觉得对待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根本就无须思考,只要“事实”就够了。人们觉得,在“事实”面前,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荒诞不经不证自明。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自身发展的过程。精神是人类共有的单一精神,表现为人用他们的语言、心灵、文化所创造的一切。历史是精神自我发展的历程,也是世界走向自我意识的过程。历史的目标就是精神的充分发展和充分的自我意识。这个充分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自由意识,它是宇宙发展的顶点。自由不是任意妄为,而是按照理性的标准行动。因此,历史就是我们的理性潜能逐渐实现为自由的过程,历史是一个理性自由的故事。
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历史哲学》的这个主导思想就根本无法在历史中得到证实。历史充满了偶然和非理性的因素,说它是精神自身的发展纯属无稽之谈。然而,黑格尔并非不知道历史的横暴和非理性。他从不幻想历史是一个光明美好的过程。但他认为历史外在的非理性不能否定它内在的理性目标。相反,历史中的非理性对于实现宇宙理性的最终目标是必要的。世界精神就是狡猾地利用了“世界历史个人”的非理性动机实现它的理性目标。一切历史的偶然性最终都可以在理性的必然性中得到解释。
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目的论的解释是致命地笼统的。精神如何支配“世界历史个人”,使他们像他们所做的那样行动?如何来证明历史的目标是合理的(理性的),加入历史的目标还未完全呈现?而如果历史的目标已经呈现,凭什么说它是合理的?答案只能是个人行动的结果证明是合理的。但我们正是凭借假定的合理的理性目的才能判断哪些结果是合理的。这里显然有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像一切形而上学目的论一样,无法避免这种循环论证。
但问题还不纯粹是理论的。在谈论历史的时候,人们很难不联系自己的历史经验,即使黑格尔自己也不免如此。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种种极其悲惨的历史事件后,人们很难相信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历史观,正如愈来愈少的人相信神正论一样。人们更难相信人类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牺牲都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也是不可避免的代价。我们的文明在微观层面上越来越理性化,而在宏观上看,几近荒诞和疯狂的地步,这使得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历史观更不可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明显的末世论的色彩,精神自我发展的目标一旦达到之后,历史就圆满了;此后,经验的历史还会继续,但精神的可能性则已穷尽。尽管不久前还有人用这种末世学来解释最近的历史,同时也用最近的历史来证实这种学说,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末世学仍然十分可疑,因为人们难以相信它能消化原则上是无穷的历史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这就使它不能不分有基督教末世学的命运(它本来就是它的一个变种)。
尽管如此,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不因此失去它永久的价值。一部有着明显错误的著作,未必不能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当然,预先带着某种公式或成见去读经典,得到的只能是这公式或成见给予的东西,而不是经典所蕴含的无穷智慧。
美国哲学家弗里德利希在给《历史哲学》英译本写的序中指出,《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
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但黑格尔从未以此为借口,无视基本的历史事实,随心所欲地编织一个历史哲学,或以体系的教条来曲解和重新组织历史事实。实际上,正像甘斯在为《历史哲学》第一版所写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事实上这本书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它虽然非常富于思辨的活力,但是还适当地注意于‘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它既排除了主观的‘推理’,但又不勉强把一切历史纪录装在一个公式的模型里;既在逻辑的发展上和历史叙述显然散漫而无秩序的路线上把握着和表现着那个‘观念’,但又不让这种步骤侵犯历史的叙述。因此,那所谓先天的方法(这在事实上就是不用历史的事实而‘著作’历史)是和本书所表现的方法完全不同的。本书著者无意以神自居去创造历史,而只是从一个凡人从事探讨那已经创造出来的‘历史’、那孕有理性而且富于观念的‘历史’。”
黑格尔对近代流行的“抽象”思维方式一直持批判的态度,甚至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抽象性”的产物。他始终坚持真理是具体的,尽量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从不把理念强加给事实。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事实陈述方面最易为人诟病的也许是他关于东方文明的描述了。其实,黑格尔在准备《历史哲学》的这部分内容时,还是看了有关的材料,一国接一国地研究了它们的发展,只是阅读和消化都不够充分,他那个时代西方对东方的了解总体上说也还很不够。再加上当时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普遍偏见,黑格尔也不能免俗。这样,黑格尔在阐述东方文化时的种种错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得出黑格尔不顾事实,任意曲解的结论。问题在于黑格尔看到的“事实”本身有问题,而根据有问题的事实得出有问题的结论是任何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但这与故意不顾事实和曲解事实不是一回事。
黑格尔是辩证思想的大师,他和他的思想本身都应该受到辩证的对待。用形而上学的知性方式对待黑格尔,除了愚蠢地表示自己比黑格尔高明之外,是从他那里丝毫学不到有益的东西的。黑格尔是个体系哲学家,但与其他体系哲学家不同的是,他的体系是一个异质性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同质性的体系。也就是说,他的体系本身是一个辩证的结构,充满着内在的张力。每一种观点只有与它对立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真正被把握。每一个观点本身也包含着自身异化和否定的因素。《历史哲学》这部著作本身也不例外。
例如,黑格尔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规律,历史在他看来是有意义、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系列与过程;但它决不是一个可以从简单的公式中推导出来的过程。虽然历史深处的确隐含着它自身的规律或逻辑,但这种规律或逻辑恰恰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其作用的。因此,黑格尔并不比任何一个别的历史哲学家或历史思想家更轻视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是,重视偶然性并不是将历史描述为一幅众声喧哗,杂乱无章的画面,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内在原因与过程。这不仅不能以牺牲偶然性来达到,而且必须通过理解偶然性来达到。
在某些自称是黑格尔的传人那里,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分阶段的进步(进化)过程,是一线单向的同质过程。但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一个充满内在断裂的异质性过程。承认历史的断裂,使黑格尔避免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偏见,而能承认其他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不同;承认现代和古代之间不是一线单传,而是存在着规范形态的不同。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实是不同的世界,尽管它们都是精神的不同表达。黑格尔从未简单地将历史进程公式化。在这方面,《历史哲学》与后来那些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但这决不是说,它是一马平川的坦途,是理性凯歌行进的记录。相反,它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因为作为历史的主体和理性的代理人,人并不是像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理解的那样,是按照机械模式来行动的。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作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具有的权利或性质,而是得通过斗争和克服障碍得到。并且,这些障碍就是人活动的产物。所以黑格尔说精神是在与自己斗争,将自己作为自己最难对付的障碍来克服。总之,作为历史目的的自由,其形式是先天的,其内容却由人的生存斗争来规定。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精神将历史的一切阶段和因素包含在自身之内。
人类的历史不只是精神自我完成的历史,而且也是精神自我否定的历史。世界精神通过所谓“世界历史民族”创造一种生活样式来实现它各个阶段目的。一旦这个民族的潜能在创造某种生活样式中全部实现后,它的历史作用就结束了。同时,创造的结果变成了桎梏,变成了导致该民族最终灭亡的毒药。“一个民族的生命结成一种果实,因为民族活动的目的在于贯彻它的原则。然而这一个果实并不回归到产生它的那个民族的怀中去;相反地,它却变成了那个民族的鸩毒,因为它对于这样的鸩毒具有无穷的渴望:这个鸩毒一经入口,那个民族也就灭亡,然而同时却又有一个新的原则发生。”(《历史哲学》,中文版,第79页)这就是说,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都要否定它自己。这个自身毁灭的种子,不是别的,正是这个阶段的创造原则。人要克服的障碍不是令人厌恶的东西,而恰恰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结果是新的生活样式的出现,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但这不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轻松愉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破坏和否定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思想本身具有一种本质的异化力量,能摧毁一切思想的成果。因此,人类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异化的历史。人类被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所制约,被眼前的创造物所转移,忘记了自己的长远目标,以为自由已经获得。因此,人类会以为,并总是试图使一个已经确立的文化永世长存。人类的历史是人类与其真正利益相疏远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他实现的历史。
这就是黑格尔特有的深刻的地方!尽管他也想叙述精神发展的圆满,但他天才的现实敏感总使他的叙述隐含着另类因素。黑格尔著作的魅力也在这里。黑格尔的确认为,自由的精神在他的时代,确切说,在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实现了。实际上,他对当时的“旧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看法。在《历史哲学》中,他借用拿破仑的话:“这个衰老的欧罗巴使我无聊”,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欧洲现状的真实看法,并且对新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还只是旧世界的“回声”表示遗憾。而在给他的一个学生的信中,他对现代欧洲的否定就十分明显了,他认为欧洲已经成了一种监狱,在这监狱中,只有两种人仍似乎能自由行动,一种人是狱卒;另一种是在这监狱中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也就是说,在这现代性监狱里,自由只是旁观者的自由。这显然是韦伯的“冰冷的铁盒子”的先声。黑格尔寄希望于美国和俄国,希望它们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不管黑格尔的这个希望是否会落空,他对于现代欧洲的复杂看法,足以使我们改变对他的成见。
单单《历史哲学》,自然不可能使我们全面地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但的确可以从它读出一个异质的黑格尔,一个自己和自己斗争的黑格尔,如果用心读的话。这肯定要比人们津津乐道《历史哲学》中某些表面结论有价值得多。
(《历史哲学》,黑格尔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
㈤ 黑格尔哲学理论体系影响哪些名人 最好能有写那些名人运用黑格尔哲学思想所衍生出来的成果
黑格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丰碑
后辈研究哲学是不能绕过的
马克思、恩格斯
青年黑格尔派、现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等等都受黑格尔影响,很大
㈥ 对黑格尔思想的评价
精神哲学
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如果说,自然哲学讨论的是自然界,那么,活跃于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尔看来,人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一个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行独立自决的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学的任务就是描述“绝对理念”通过自己的最高产物——人回复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
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 ethics)。
按照黑格尔的思辨推演方法,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在这里,黑格尔着重研究了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意识形态。他认为,艺术、宗教和哲学均以“绝对理念”为对象。艺术以感性形象把握理念,宗教以表象把握理念,哲学则以概念把握理念。“绝对理念”在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主观和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论述同样渗透着辩证发展的观点。
在艺术哲学即美学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黑格尔从理论上论证了艺术中的形式和内容、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然而,在他看来,艺术中的形式和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实现的。按照这个想法,黑格尔把艺术发展史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在象征型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意识到的理念通过某种符号表现出来。比如,基督教以三角形符号来象征神的三位一体概念。显然,符号只是一种图解,并不是适合于理念的感性形象。古典艺术型则体现了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统一。比如,古希腊雕刻所表现的神,不像埃及、印象的神那样抽象,而是非常具体的,神总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表现出来的。但是,古典艺术也只是达到了自在的统一,它所描绘的人体形状毕竟是有限的,还不足以表达无限的理念。在浪漫型的艺术里,无限的精神便利从有限的外在世界回到它自身,退回到内心世界。这样,它又把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统一破坏了,在较高的阶段上到象征型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对立。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将由哲学来解决。黑格尔对艺术发展史的描述完全是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框子出发的,但是,他把艺术的发展看成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则是很有见地的。
黑格尔认为,宗教高于艺术,是“绝对理念”认识自己的最高形式。宗教的特点在于以信仰、虔诚的态度,用表象的形式去显现绝对理念。比如,宗教里所讲的那个具有人格的“上帝”,就是绝对理念的表象式的显现。
黑格尔也把宗教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认为宗教经历了“自然宗教”(佛教)、“自由宗教”(希腊宗教)和“绝对宗教”(基督教)三个阶段。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是宗教发展的高峰,表现出人性和神性的统一。
黑格尔又认为,哲学高于艺术和宗教。不论是艺术的感性形象,还是宗教的表象形式,均不是表现绝对理念的最完善的形象。这是因为,“绝对理念”本身是超感性的、普遍的、无限的精神。哲学的特点是用唯一适合于“绝对理念”的方式,即概念形式把握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时代,人们通常把哲学史看作是各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的罗列,看作是历史上各种分歧意见的偶然堆积,甚至把哲学史认作是荒唐、谬误观点的陈列馆。与此相反,黑格尔认为,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有次序的进程。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史乃是“思想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即,哲学史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理性、概念而认识自己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认识真理(绝对理念)的过程。黑格尔完全撇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去探讨哲学自身的发展,把哲学史看作是纯粹精神的发展过程,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史观。但是,在黑格尔的这个思想中也包含有一种合理的猜想: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最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更为具体、更为丰富。黑格尔指出:
那在时间上最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此前一切体系的成果,因而必定包括前此各体系的原则在内;所以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的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理念”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历史上最初的哲学系统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相应于逻辑学的开端范畴“存在”,赫拉克里特的哲学原则相应于逻辑学中的“变易”范畴,斯宾诺莎的哲学相应于逻辑学中的“实体”范畴,如此等等。不过,黑格尔也指出,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仍然是有区别的,不可能在次序上完全一致。撇开它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提出的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从逻辑学出发,经过了自然哲学,达到精神哲学,并最后在哲学中回到了家,自己认识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对方原来不过是自己,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
㈦ 黑格尔有什么成就
黑格尔(1770年~1831年)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第一个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1816年10月28日,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讲授哲学史。
㈧ 黑格尔的资料有那些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哲学全书纲要》等。后者分为“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是对其全部哲学体系的阐述。
㈨ 黑格尔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有什么哲学观点吗有什么著作吗谢谢。
主要成就: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哲学观点: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
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
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
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
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
主要作品:《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