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我国科技成果产出

我国科技成果产出

发布时间:2021-06-17 05:54:37

A.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简要)

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屡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581.8亿元,比上年增加468.3亿元,增长22.2%,继续保持200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R&D人员总量为196.5万人年,R&D科学家工程师总量达到159.2万人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5.4万人年、28.9万人年和152.2万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到61.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8.8万人,科学家工程师达到37.3万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2.59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有7.22万人。研究机构R&D经费达到811.3亿元,R&D人员为26万人年。研究机构用于R&D活动的经费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5.4%。
二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题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据2008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球研发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中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0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经费与GDP之比为1.4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5220.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5040.7亿元,R&D经费支出2681.3亿元,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4%。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R&D人员在三大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是:企业约占73.2%,研究机构占13.2%,高等学校占13.5%。研究机构自1999年进行改制改革以来,其R&D人员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学校的R&D人员虽然数量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同样在逐年下降,唯有企业R&D人员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增长。我国企业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于2000年达到50%,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R&D人才队伍的分布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全国R&D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
三、 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跟踪世界靠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配、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生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技术创新性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57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出口额4156.1亿美元,进口额341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9.1%。贸易顺差继续增大,达到737.86亿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独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为67.6%和62.6%。进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7%。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出口额达到3084.5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2%。
四、 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阶段最核心、最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属于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并且在轨运行中要实现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这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在国防领域方面,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B. 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什么。简写

中国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二、歼内20成功亮相珠容海航展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六、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七、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八、高铁总里程达两万公里。

九、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C. 我国地质科技投入产出状况

(一)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投入状况

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地质勘查工作费用从2005年开始,费用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地质勘查工作费用达830亿元,为2000年的3.8倍。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25万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62万左右(图2-9、图2-10 ,表2-12)。

图2-9 2000~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工作费用变化

图2-10 2000~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状况

表2-12 2000~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与工作费用

资料来源:2001~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我国地质科技投入状况

1.人力投入状况

我国的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大量聚集在国有地勘单位,2007年全国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在职职工为63.08万人,其中属地化、中央管理和科研院所等国有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为35.84万人,在国有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为11.94万人,占33.3%(王东云,2007)。

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共53 所。近10年来,尽管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快速增加,但是地质勘查行业中科研人员增长缓慢,甚至出现总量下降趋势。我国地勘行业R&D人员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工作,应用研究人员在2004~2008年之间,一直占据50%以上的高比例;试验发展研究人员也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在2009年,更是超过了应用研究人员的数量;而基础研究人员则比例偏低(图2-11、图2-12 ,表2-13)。

图2-11 2002~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图2-12 2002~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力投入类型分布

表2-13 2002~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单位:人

资料来源:2003~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资金投入状况

地勘投入主体与我国地质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紧密相关,经历了三个主要历史阶段的变更。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工作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即地质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地质勘查资金,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地质工作费用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完成地质成果上交国家,由国家无偿向使用者提供,充分体现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78~1998年,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变化,地质工作改革明确提出地质工作要实行“三化”,即地勘单位企业化或部分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成果商品化或部分地质成果商品化,以及地质工作社会化,在实践中由政府出资地勘费,再通过地质成果有偿使用,收回地勘费,探索了地勘单位由事业向企业转化的路径;1999年以后,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已迈出重要一步,初步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地质工作两级管理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宝贵经验、矿业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勘查投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2001~2008年,我国地质勘探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保持47%的增长幅度,其中,2006~2008年这三年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之前的几年。在经费来源的渠道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2008年,政府资金达16亿元,占总经费的80%(图2-13 ,表2-14)。企业资金、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资金来源多元化。

表2-14 2001~2008年我国地质勘查R&D经费来源单位:万元

续表

资料来源:2002~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年、2011年统计年鉴未统计此项目)。

图2-13 2001~2008年我国地质勘查R&D经费总额

3.经费支出状况

我国地质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情况总体上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支出费用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增长约34.4%。基础研究工作的支出费用增加幅度很小,2002年占总支出的1/3 ,2010年仅占总支出费用的1/10。应用研究的费用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应用研究费用为2.8亿元,是2002年费用的11倍,占到总支出费用的1/4左右。试验发展费用近年来也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0年费用为2002年的12倍左右(表2 15 ,图2-14)。

表2-15 2002~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R&D经费支出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2003~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图2-14 2002~2010年我国地质勘查R&D经费支出按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三)我国地质科技成果现状

地质科技成果是政府决策、科研工作和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地质勘查科研课题数目在2003~2006年、2008~2009年两个阶段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科研课题数目增长速度飞快,涨幅为61%。地质科技论文呈现快速增长,论文的发表与科研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近十年来,科技著作、获奖成果数目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图2-15 ,表2-16)。

图2-15 2000~2010年地质勘查科技活动成果

表2-16 2000~2010年地质勘查科技活动成果

续表

资料来源:2001~2011年《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牵头承担了国家“863”、“973”和支撑计划等20多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在土地、矿产与海洋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科学前沿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应用成果,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其中,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资源调查、评价、管理与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创新了中国区域成矿理论,深化了中国地质构造体系的认识,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模型,构建了高效的勘查技术体系,在云南红河等地建立了勘查示范研究基地,在四川攀枝花、西藏驱龙、云南普朗、新疆彩霞山、内蒙古毕拉格、辽宁大台沟等20多个靶区、矿区深部或外围获得找矿重大突破。

《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10月31日,2010年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登记成果共计215项,登记总数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134项,占登记成果总数62.3%;基础理论类成果46项;软科学类成果35项。

2010年成果评价方式呈现“以验收为主,鉴定和评审为辅,其他评价方式并存”的状态。2010年登记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单位统计,由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登记成果127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9.1%;由部直属单位登记成果5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24.7%;相关院校登记成果16项,由其他单位登记成果19项(表2-17)。

表2-17 2010年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D.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4)我国科技成果产出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E. 我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5)我国科技成果产出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转化率

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强调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之所以国内仍在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项目的商业化前景,或者一开始觉得有商业化价值,但在项目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商业化价值;二是一些项目尽管有商业化前景,但大学、研究所没有动力去推行,致使转化率低。

中国对“转化率”的强调,恰恰说明中国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场的。中国的科研依靠国拨经费,所以会特别强调要转化。

国外特点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就直接面向生产线,否则对于作为科研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资金就“打水漂”了。

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过一万亿,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F. 近年来我国的三大重大科技成果

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墨子号量子卫星、复兴号动车组、港珠澳大桥。

1、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2、复兴号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

英文代号为CR,列车水平高于CRH系列。三个级别为CR400/300/200,数字表示最高时速,而持续时速分别对应350、250和160,适应于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城际铁路。早期的两个型号是红神龙CR400AF和金凤凰CR400BF。复兴号CR400系列是上档时速400公里、标准时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时速下复兴号与和谐号CRH380相比,总能耗下降了10%。复兴号从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时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因为京沪高铁客流量占中国高铁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线经济能力强和需求强,所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京沪高铁逐步恢复350时速,其它线路则视条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投入运营。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已全部更换为“复兴号”。

2018年12月9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2018年12月24日,时速350公里17辆长编组、时速250公里8辆编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款“复兴号”新型动车组首次公开亮相。

3、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粤澳非营运小汽车可免加签通行港珠澳大桥跨境段。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 总工程师是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

(6)我国科技成果产出扩展阅读

除了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之外,我国在航空航天、生物遗传学、农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科技成果。例如2017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客机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飞行1300公里,全面拉开试飞新征程。

克隆猴子“中中”和它的妹妹“华华”登上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封面;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检测卫星在中国酒泉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上空,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这类卫星的国家;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在我国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在沙漠地区实验种植水稻大获成功。

这些高科技的成果,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巨大贡献。

G.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是什么

看图片然后跑开ijr 你艾瑞 ig的哦iui;3区域hao123.com过取回i45guhuihiuhiulhugihliuhl还缺回来哦巧合

H. 我国近年各方面科技成果详细点

军事方面 空军的歼10战斗机和枭龙战斗机,海军的170和171中华神盾,元级aip潜艇和093商和094晋核潜艇,陆军99式主战坦克,二炮的东风41洲际导弹 2009年,我国10大科技创新成果回眸 1.“嫦娥”探月圆满成功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随后,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月球三维立体图自动构建技术、结合“嫦娥一号”原始影像制作完成的可实时浏览的全月球三维立体图,可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月球软着陆器选址、月球机器人运动规划和仿真等提供技术支撑。 2.大洋科考实现多项突破 2009年3月17日,征程300多天、航程4.6万多海里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稳稳地停靠在青岛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大洋一号”科考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经历7个航段,创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此次科考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 3.煤间接制油技术试产成功 内蒙古伊泰集团投资近27亿元建设的16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2009年3月试车成功,产出了合格的柴油、石脑油等产品。这是我国首套试产成功的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制油技术进入工业化生产示范阶段。 4.国产抗菌药上市 2009年5月底,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氟喹诺酮类(沙星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打破了长期依靠仿制的局面,中国百姓可以用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价钱更便宜的“中华牌”抗菌药了。 5.ARJ21-700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101架机,2009年7月15日成功从上海转场至西安阎良,实现了研制以来的首次城际飞行。这是ARJ21-700飞机101架机继2008年成功首飞后的又一重大进展。飞机转入西安阎良试飞基地后,将投入更加繁重的科研试飞和适航取证试飞,为下一步推进ARJ21-700飞机通过中国民航和美国适航当局联合适航审查,取得中国和美国的适航证,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目前,ARJ21-700后续2架飞机也在加紧研制。预计首架ARJ21-700飞机有望于2010年底正式交付用户。 6.万吨级重型设备制造实现国产 2009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热调试,这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吨以上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属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极端制造”领域,是重大工业基础装备之一,主要用于大型电站、石油化工行业急需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代表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打破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对大幅降低电力、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电力、石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7. 正负电子对撞机通过国家验收 我国“十五”期间重大科学工程、总投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2009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验收后,正负电子对撞机将投入高能物理实验运行,并向同步辐射用户开放,提供同步辐射专用光。据介绍,正负电子对撞机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设计对撞亮度比原来提高了30倍至100倍,并实现“一机两用”(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8.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面世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2009年10月,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1天,一台当前主流配置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天河一号”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对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9.“绿色低碳”世博中心竣工 历经3年多的精心建设,由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中的重要场馆之一——世博中心于2009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它位于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公园内,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为61.3%,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料比为28.9%,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吨,年节水16万吨。作为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科技的典范,世博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环保和减排的世界性难题,在绿色建筑专项技术研究、应用、创新和集成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集成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武广高铁通车运营 世界上第一条时速高达350公里、里程最长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列车最高时速达394公里,粤、汉实现3小时通达。武广高铁全长约1068.8公里,投资总额1166亿元,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客运专线,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建成1000公里的客运专线。武广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已在机车制造、铁路设计、施工建设以及列车运行控制、铁路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技术,率先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

I. 我国的科技成就

科学技术部在记者招待会现场提供的资料介绍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和3.6万亿;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的1/3;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2600;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8520.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出口创汇967亿美元。

7.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

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年,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2134.5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的71.1%,企业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民营科技企业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万家。高等院校现有研究开发人员22.7万人,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102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了1000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人类肝脏蛋白质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等等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中国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员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便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出任各级领导职位。

阅读全文

与我国科技成果产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