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水稻成果示范

水稻成果示范

发布时间:2021-06-16 01:03:32

❶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至今,共取得通过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32项,获奖成果76项次,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1997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别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成果年应用面积在1.5亿亩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编辑出版《中国水稻科学》、《Rice Science》、《中国稻米》期刊及大型水稻学术专著;建有中国水稻信息网。图书馆拥有中外藏书4万余册。 其他成果一览表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 获奖年份 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8 香稻骨干亲本的筛选利用与高档优质香稻研发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8 水稻可持续高产组合模式及调控技术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8 微生物除草剂杀草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7 基于QTL定位的籼稻高产育种技术体系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7 一级优质香稻中香1号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6 水稻高产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一等 2006 加工专用型高产糯稻春江糯2号的选育、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5 优质早籼中鉴100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5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4 褐色颖壳不育系中7A的选育及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4 稻米品质温度钝感材料的发掘利用与成果产业化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3 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3 耐盐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2 水稻白背飞虱新抗源发掘、遗传研究和新抗性基因Wbph6(t)分子定位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2 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理论及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创建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2 杂交稻种子DNA指纹鉴定技术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1 优质、高产、抗稻瘟病杂交早籼优I66的选育与推广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1 杂交稻结实障碍的生理学新解及粒粒饱增产技术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 2000 褐飞虱全纯人工饲料的创制及氨基酸营养研究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 一等 2000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9 籼稻形态标记形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9 稻田除草剂和尿素混用的增效作用和机理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7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及温敏核不育的肯定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6 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研究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6 多效唑水稻、油菜应用技术推广及发展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4 大麦原生质体再生绿色植株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3 早籼中83-49 “七五”重大成果奖 1991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部资源调查区划奖 三等 1991 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结果及其应用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0

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达到能使杂交水稻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贡献:

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20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❸ 复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复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打破当代常规、杂交水稻高产不抗病、优质不高产自然现象;可从通过国家九五攻关;破解世界水稻育种难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2000年湖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十六次会议公布审定合格的水稻新品种获悉,1、审定的晚稻品种;6、由吴炆耕选育湘晚糯一号、原名湘集优9512,通过全省两年区试鉴定抗;亩产424公斤,多抗,病、寒、旱,评为优质稻品种,可在全省推广。8、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崴优134亩产487公斤,米质一般、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可在稻瘟病轻发区推广。2、认定品种;33,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香1号,亩产350公斤,中抗稻瘟病米质优;尤其农民应用生产实验证明是在大田示范生产采用吴炆耕专用栽培技术优质、高产、多抗三大优势更为明显,——未完

❹ 袁隆平怎样发明的杂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4)水稻成果示范扩展阅读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❺ 袁隆平宣布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近日,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以下简称“双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

湖南省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推进依法治种、保障用种安全、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省品种安全跟踪评价与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品种安全预警、示范推广机制,加速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为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更好支撑。

❻ 袁隆平宣布了一个什么重大成果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据介绍,此次双新会较去年有所突破。首先是规模上,示范田面积由去年的130多亩增加至今年的300多亩,参展种企和品种数量增加;其次是在参展品种质量安全方面,由过去注重事前许可转变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采用定点调查、走访调查、专家访查等方式全程跟踪评价品种田间表现,对存在严重缺陷、种性严重退化或失去生产利用价值的品种及时反馈给种子企业,对不宜继续推广使用的品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依法依规停止推广,从源头上规避了农业生产风险。

湖南省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推进依法治种、保障用种安全、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省品种安全跟踪评价与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品种安全预警、示范推广机制,加速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为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更好支撑。

真的是好消息啊,希望能够尽快推广种植!

❼ 中国杂交水稻现在的成果研究的如何

前不久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稻米高峰论坛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级稻研究项目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目前,已有个别百亩连片的实验基地,平均亩产创记录地达到980公斤以上。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一直遥遥领先于国际社会。2004年,袁隆平从以色列领取了“沃尔夫”奖后,又从美国捧回“世界粮食奖”。一年之内连获两项国际农业类最高奖项,其辉煌的背后,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赞扬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水稻的杂种优势并加以应用而获得成功。他为促使中国由粮食短缺不足转变为粮食充足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研究的杂交水稻以20%的增产幅度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数千万人口。

中国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水稻的杂交优势。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基础。此后他和同事埋头研究,于1973年完成三系杂交水稻研究,1976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成功。1987年7月,安江农校青年教师邓华凤在袁隆平的理论指导下突破了两系法杂交的制约瓶颈,经过七八年的攻关,1995年中国宣告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袁隆平根据国内外发现的育种新材料,1987年发表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的论文,大胆而科学地把杂交水稻育种划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到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为中国杂交稻研究确定了技术路线。1997年中国启动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项目,确立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举、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着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注重改善稻米品质、增强病虫抗性和生态适应性。目前,超级稻研究亩产700公斤的一期目标于2000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二期目标也已于2004年提前实现,目前正在进行三期研究。

我国杂交稻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到2003年已经累计种植了45亿亩,帮助农民增收稻谷4亿吨。袁隆平介绍说,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研究或引种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引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幅增加。2003年越南种植60万公顷杂交稻,每公顷单产比常规稻高出40%以上;在中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帮助下,菲律宾种植3000公顷杂交稻,每公顷单产高达8.5吨,比当地水稻平均单产高出近一倍。

早在十五六年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这项成果还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然而,这项科研成果早期并没有在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保护。“过去我们的技术都是敞开的,现在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加强,我们也开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不重视知识产权,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转让中曾蒙受过巨大损失。1981年当中国向美国转让11项杂交水稻核心技术时,美方只承认1项有效。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加强了杂交水稻知识产权的保护,一些杂交水稻研究机构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加强了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科技人员流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袁隆平说,对于这个为人类造福的科技产品,中国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绝不是永久的,只能是保护一段时间。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目前中国的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是完全公开的。

阅读全文

与水稻成果示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