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南省乐东县后万岭铅锌矿详查
(1)概况
矿区面积10.58平方千米。矿区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城西南33千米,省道毛(阳)九(所)公路经过矿区,与三亚相距约100千米,交通非常便利。矿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居民为黎汉杂居。
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开展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铅锌矿,工作程度为详查,勘查资金约2100万元。
(2)成果描述
本次详查提交的《海南省乐东县后万岭钼铅锌矿区详查报告》已通过由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的专家审查,正在准备备案事宜。共探获各类别铅锌矿石总量为1723.94万吨,金属量:铅79944吨、锌239977吨、铅+锌319921吨。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矿石量为86.56万吨,占总矿石量的5.02%,金属量:铅3836吨、锌15940吨、铅+锌19776吨,分别占铅、锌、铅+锌金属量的4.80%、6.64%、6.18%;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矿石量为576.51万吨,占总矿石量的33.44%,金属量:铅30292吨、锌114456吨、铅+锌144748吨,分别占铅、锌、铅+锌金属量的37.89%、47.69%、45.24%;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为436.52万吨,占总矿石量的25.32%,金属量:铅34286吨、锌82739吨、铅+锌117027吨,分别占铅、锌、铅+锌金属量的42.89%、34.48%、36.58%;探明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矿石量为37.20万吨,占总矿石量的2.16%,金属量:铅520吨、锌1808吨、铅+锌2328吨,分别占铅、锌、铅+锌金属量的0.65%、0.75%、0.73%;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矿石量为587.15万吨,占总矿石量的34.06%,金属量:铅11010吨、锌25034吨、铅+锌36042吨,分别占铅、锌、铅+锌金属量的13.77%、10.43%、11.27%。全矿区矿石平均品位:铅0.46%,锌1.39%。V1主矿体矿石量占全矿区的50.53%,铅锌金属量占全区的53.16%。另外还求得伴生铜金属量8552吨,平均品位0.25%;伴生银金属量121757千克,平均品位11.07×10-6。矿床达到中型规模。矿床成因类型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铅锌矿床。
鹤山市白云地矿区花果山区段204线剖面图
1—第四系;2—燕山期中粗粒花岗岩;3—断层破碎带;4—矿体;5—矿化体;6—钻孔及编号;7—探槽及编号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共投入主要实物工作量:1∶10000、1∶5000、1∶2000地质测量各2、3、1平方千米;水工环调查各11平方千米、水文钻孔1个229米;阵列激电法物探3千米、可控源198个点;施工槽探35条,共5541立方米;探矿钻孔89个,总进尺19522米;岩矿石采样及化学基本分析2965个;1∶2000地形图测量3平方千米、1∶1000剖面测量20千米、工程点测量195个点;选矿试验采样1个。
『贰』 海南后万岭铅锌矿
后万岭铅锌矿床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千家镇西南5km处,面积约10.58km2。该矿床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广东省海南地质大队(现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5万地质填图时发现的铅锌矿点。经过这几年的地质工作,已发展成为大型铅、锌、银、铜等多金属矿床。
一、矿床地质背景
后万岭铅锌矿床位于Ⅱ级构造单元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西南部,处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带、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北侧,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次一级晚期北北西向断裂中段和千家岩体的中部。该矿床属热液型,其控矿因素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扭张性断裂、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侵入体、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目前,已在矿区的3条主要矿化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脉带)中共圈出13个脉状矿体,其矿(化)体长度为55~180m,最大倾向延深为18~110m,平均厚度为0.37~7.8m。矿体产状总体走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348°~360°),倾向东,倾角多大于60°,仅V3-3脉倾角约为45°(图4-3-1)。
二、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后万岭铅锌矿床处于千家重力低的北东部。布格重力异常约(-30~-32)×10-5m/s2,经重力剩余异常、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处理,后万岭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处于与千家花岗岩体有关的局部重力低中。航磁异常平面图上,该矿床位于呈东西走向的航磁负异常中,网格化的ΔT异常强度约-90nT;经低纬度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处理显示,矿床处于正负异常的过渡带(图4-3-2)。
(二)矿区磁场特征
在1∶5万航磁平面图上,矿床对应于负异常的低值部位,在平剖图上矿床与航磁负异常低值区对应,矿床在低纬度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图上没有异常反映(图4-3-3)。
(三)矿床岩(矿)石电性特征
1.岩(矿)石充电率
后万岭矿区在铅锌矿脉(或矿化蚀变带)上,其视充电率为10~30ms;在未蚀变的花岗岩上,视充电率则为2~8ms。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激电性差异,表明硫化物矿床具有高极化异常的基本特征(见图4-3-4)。
2.岩(矿)石电阻率
该矿区表层电阻率一般在几十至100Ω·m之间,深部未蚀变的母岩(花岗岩)的视电阻率在800~1000Ω·m,铅锌矿化及钼矿化蚀变带的电阻率在200~400Ω·m之间。与围岩相比,矿(化)体具有低阻(或相对低阻)异常特征(图4-3-4)。
三、物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工作部署与工作方法
为查明区内1∶1万土壤铜铅锌综合异常,扩大该矿区的资源储量,开展了1∶1万的激电中梯测量工作。
图4-3-1 后万岭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图
野外工作中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
激电测量工作采用中间梯度装置,点距为40m;供电电极距视测量剖面长度决定,AB=1200~2000m;测量电极距MN=40m,供电电流在2A左右。
为查明激电测量推断的五个矿化带的埋藏深度及空间赋存状态,穿过矿化带布置40线、43线、44线、47线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剖面。
图4-3-2 后万岭典型矿床所在区域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图4-3-3 后万岭典型矿床所在地区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二)工作成果
1.激电中梯测量
1∶1万的激电中梯测量,圈定了D1-1、D1-2;D2-1;D3-1、D3-2五个异常带(见图4-3-5)。
D1-1异常带长约700m,平均宽约60m,走向北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形态较规则,异常反映呈中低电阻率、高充电率特征(图4-3-5、图4-3-6、图4-3-7),推断为矿致异常。经探槽揭露,在异常区分布有2条北北西向的铅锌矿脉,位置及走向基本上与激电异常相对应。又经ZK4302钻孔资料(43线110号点东10m左右)验证,在孔深48.67~50.67m见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立方体。ZK3903钻孔在孔深14.2~89m之间均不同程度见有黄铁矿化。根据该异常特征与地质及钻孔资料结果分析,认为D1-1异常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化)脉引起。
图4-3-4 后万岭铅锌多金属矿区40线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
图4-3-5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充电率(ms)等值线平面图
图4-3-6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电阻率(Ω·m)等值线平面图
D1-2异常带长约500m,平均宽约55m,走向北东向,形态较规则,表现为中高电阻率、相对高充电率特征。MS=6ms等值线形态呈3条北西西向带状分布,与已知矿脉分布形态对应,亦为矿脉引起。
D2-1异常带呈南北走向,异常没有封闭,表现为低阻率、高充电率特征。推断为矿致异常。经探槽验证,与该异常对应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铅锌矿脉异常。
D3-2、D3-1异常带均呈南北走向,表现为低电阻率、高充电率特征。推测该异常为矿体的反映。经探槽揭露,与D3-1异常对应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铅锌矿脉(V2-1)。D3-2异常与相邻不远的D3-1异常特征极为相似,推断为铅锌矿脉引起。
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剖面测量
在矿区共完成40线、43线、44线、47线4条剖面的CSAMT测深工作,4条剖面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如图4-3-8~图4-3-11所示。
对4条剖面的CSAMT反演结果分别解释如下。
a.在43线110~118号点由地表向地下至370m处出现一陡立的、视电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异常。该异常的浅部(50~100m)与高充电率异常(D1-1)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围岩蚀变有关。在深250~300m以下的低阻体,推测除铅锌矿化外,还存在其他硫化物矿化。另外,在102~106号点,由浅向深也有一明显的低阻异常带,对应有9ms的低缓充电率异常,推测可能与深部硫化物金属矿化有关。在138~140号点深100~400m处,出现一视电阻率值为60~300Ω·m的陡立低阻带,其上有9~11ms的充电率异常,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体(图4-3-8)。
b.在47线114~118号点,由地表至300m出现一个比较陡的视电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异常带。该异常浅部与高充电率异常(D1-1)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另外,在118~128号点之间,在深200~450m之间出现一凹形的低阻异常,异常值在100~300Ω·m之间,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同时,在130~138号点之间,深250~450m之间出现一视电阻率在60~300Ω·m的向东缓倾斜的低阻带。该低阻带上有9ms的充电率异常,推测该低阻带为蚀变带或矿化引起(图4-3-9)。
图4-3-7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充电率、视电阻率剖面平面图
图4-3-8 后万岭矿区43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图4-3-9 后万岭矿区47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c.在40线114~120号点之间,由地表至170m之间出现一陡立的电阻率60~300Ω·m的低阻异常与激电中梯高充电率异常(D3-2)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另外,在深200~300m之间出现一视电阻率60~300Ω·m的层状低阻异常,规律性强,连续性较好,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图4-3-10)。
d.在44线116~120号点,深度由地表至200m出现一个比较陡的视电阻率100~300Ω·m的低阻异常带。该异常浅部与高充电率异常(D3-2)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在深200~450m之间出现一电阻率值在150~300Ω·m的低阻带,规律性强,连续性较好,推测为隐伏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图4-3-11)。
图4-3-10 后万岭矿区40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图4-3-11 后万岭矿区44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四、验证结果
经过3年的工作,依据其地质、物探等资料,已在该矿区圈定矿化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以下简称脉带)6条。这些脉带呈略向北撒开向南收敛的帚状,分布在以后万岭为中心且地貌上呈近南北向的狭长山脊上。单条脉带长数百至1900m,最长为2500m,宽数米,最宽达30m,走向北北西—近南北,倾向东或北东东,局部倾向西,倾角为50°~85°。脉带之间的间距总的北宽南窄,最宽数百米,最窄为30~40m。其中FmI、FmⅡ、FmⅢ是矿区的主要矿化脉带,各脉带的矿化连续性较差,共圈出铅锌矿脉10余条。
(一)Ⅰ号铅锌矿化脉带(FmI)
分布在后万岭东300m,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断续分布在后万岭东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为180~257m。脉带由中心的矿化石英脉和两侧的绢英岩、硅化绢云母化碎裂岩、绢云母化二长花岗岩组成。脉带长1150m,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地表出露宽3~10m,最宽25m,沿倾向略有变宽(ZK4202),延深大于170m,脉带总体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50°~360°),倾向东或北东东,倾角59°~85°。
在Ⅰ号脉带中段(TC132)和南段(TC108)的主脉中,矿化蚀变较强,为矿区的重要矿化地段。中段(TC132和ZK4202)已圈出4个铅锌矿体(3个为隐伏矿体),南段(TC108)圈出1个铅锌矿体。矿体总长182m(地表部分),其余地段矿化比较微弱。脉带含矿系数为12.17%。
(二)Ⅱ号铅锌矿化脉带(FmⅡ)
该脉带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断续分布在后万岭的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220~340m。脉带是由中心部位的矿化石英脉和两侧的绢英岩、绢云母化碎裂岩、绢云母化二长花岗岩组成。脉带长2500m,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地表一般宽2~5m,最宽20m,沿倾向中部变宽,下部分枝渐窄(ZK001、ZK002),延深大于400m。脉带总体走向近南北(340°~15°),倾向东或北东东,倾角为40°~83°。
Ⅱ号脉的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脉中,矿化和蚀变较强,尤其是中段和南段;往深部矿化变好,矿体变大,是矿区铅锌工业矿体的主要富集地段。矿区的主矿体就赋存于Ⅱ号脉带,已圈出的铅锌矿体中,主矿体长达1000m。
(三)Ⅲ号铅锌矿化脉带(FmⅢ)
Ⅲ号脉带分布在后万岭东250m,呈近南北—北北西断续分布在后万岭东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为220~300m。脉带特征与Ⅰ号脉相似。脉带长1900m,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30°~360°),倾向东或北东东,局部倾向西,倾角69°~84°。
Ⅲ号脉的南段(TC112、TC343、TC417)的主脉中矿化蚀变较强,已圈出铅锌矿体4个,总长255m,其余地段矿化较弱。脉带含矿系数达23.95%。
到目前为止,经钻探验证,在后万岭矿区共圈出铅锌(铜)矿体10余个。其中V1铜铅锌矿体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据初步估算求得V1矿体Pb+Zn资源/储量(121b+122b+333)14万t,伴生Cu资源/储量约8000t,伴生Ag资源/储量约60t。
其他十余条矿脉大小不一,长度50~300m,延深50~200m,厚度1~15m,Pb+Zn品位1%~3%,伴生Ag2~8g/t,少数矿脉含有伴生Cu。这些矿脉合计有望求得Pb+Zn资源/储量6万t以上。整个矿区有望求得Pb+Zn资源/储量(121b+122b+333)20万t,伴生Cu资源/储量约1万t,伴生Ag资源/储量约100t。
另外在ZK2307发现了很好的钼矿找矿信息及矿区南部ZK10303的铜矿化信息。
(本节供稿人:谢顺胜)
『叁』 海南省屯昌县海株岭金矿详查
(1)概况
矿区面积7.5平方千米,位于海南省屯昌县城东南,地处海榆中线即224国道以东,有县道与之相连,交通便利。矿区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金矿,工作程度为详查,勘查资金350余万元。
(2)成果描述
本次详查,提交了经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备案的《海南省屯昌县海株岭金矿区V1~V4号矿脉详查报告》,共探获(122b+333+334)金属资源储量2427.91千克。其中详查区V1、V2、V4等脉共探获(122b+333)矿产资源储量为矿石量307931.65吨、金属量Au1409.67千克,Au平均品位4.58×10-6。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矿石量87090.12吨,占矿石总量28.28%,金属量Au400.84千克,占金属总量28.44%,Au平均品位为4.60×10-6。同时在V3号氧化矿体上探获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451141.20吨,金属量Au413.86千克,Au平均品位0.92×10-6,属于低品位氧化矿石。此外,尚在V2-2号脉上下盘共四条平行盲脉及北部V2-1以及V5~V10六条矿脉中圈定估算了预测的资源量(334):矿石量253740.6吨,金属量Au604.37千克。矿床已有规模为小型。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温热液蚀变岩型。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共投入主要实物工作量:1∶10000地质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各8平方千米,放射性测量5平方千米,1∶2000地质测量、水工环调查各5平方千米。施工槽探74条,共4827立方米,钻孔31个,总进尺4071米,坑探441米,岩矿石化学采样及测试分析714个,选矿试验采样1个。
『肆』 海南自贸港有成果了吗
今天早上刚刚看了一个新闻: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细则落地 免税购物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海南的这个免税政策效果特别的明显
『伍』 海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海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中国首家“微软创新中心”。中心借助微软全球的影响力,依托海南优势资源,通过一流的技术专家、丰富的计算资源、多元的创新环境,全面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战略的实现。海南微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目的在与:1)培育IT人才 2)发展智慧城市与国际旅游 3)海洋经济 4)农业经济的发展。公司的宗旨:1)市场产业影响 2)专业能力 3)获利稳定增长。
法定代表人:佘永旭
成立时间:2013-09-30
注册资本:18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60200000159365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林旺安置区一期C区东面办公室102室
『陆』 海南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了什么
答: 海南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中国在不断的进步,变的越来越强大了
祝学业有成
步步高升
『柒』 孔海南的科研成果
中国上海苏州河重污染底泥无害化技术研究(日本NEDO国际合作项目,2004-2006年,总研究费1500万元人民币,中方技术总负责人);
中国太湖流域富营养化生物-生态抑制技术研究(日本国际事业团项目,2002~2006年,总经费5600万元人民币,中方技术负责之一);
中国贵州省红枫湖水库富营养化抑制技术研究(日本环境省国际合作项目,2000~2002年,总研究费600万元人民币,中方技术总负责人); 十五水专项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2002-2006年,课题总研究费:2.1亿元人民币) 第二子课题:湖网地区村镇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2002-2006年,研究费5500万元人民币,该子课题副组长);
十五水专项项目: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2002-2006年,总研究费2950万元人民币,子课题组长); 钓鱼台国宾馆景观水域综合治理工程 (2003-2006年,总工程费2380万元人民币,总设计师);
『捌』 海南12个重点产业有哪些
海南12个重点产业包括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发展、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开发及加工产业链延伸、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资金重点倾斜以下几个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发展整合资金20.4亿元,用于支持优化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方面;教育产业投入16.6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等方面;互联网产业安排5亿元,用于互联网产业基地及孵化器建设、互联网人才引进和保留等方面;现代金融服务业投入4.3亿元,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等方面。
海南12个重点产业发展成果:
从税收统计数据来看,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不断培育发展壮大,3年成“形”5年成“势”态势逐渐形成,活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2018年,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纳税总额占全省税收的72.2%。在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税收增速较为明显的有医药产业、文体产业、互联网产业、旅游产业等。4年来,十二个重点产业平均每年拉动全省税收增长10.3个百分点,对全省税收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86.6%,占全省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有力支撑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产业经济主体也保持较快增长,4年来,十二个重点产业平均每年新增企业纳税户6000户左右。2018年,十二个重点产业纳税户数占全省纳税户的37.6%,年均增长22.0%。税收是宏观经济的客观真实反映,这些都彰显出海南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海南统筹67亿多元扶持12个重点产业
『玖』 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坐火车跨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五、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消费结构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递增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93元,增长了8.0倍,年均递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标准,海南已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1,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推动创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81万人,比1987年增长16.7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3.5%,毛入学率达98.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城镇“三不靠”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19个,病床位2.08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年增长16.6%。
3,着力创建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出版杂志1135万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达到65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接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达1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申请专利564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65项。创建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创建以来,向50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再就业,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就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年增加121.61万人;全省城镇就业人数达136.88万人,比1987年增加29.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达到141.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104.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7.0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7.63万人。
九、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7.1%。